病人及家屬的疾病適應歷程

jacky731217 發表於 2008-6-23 09:25:19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3087
病人及家屬的疾病適應歷程

       身體的狀態與心理的狀態有很高的關聯性。當一個人的身體遇到很大的變化時,像是:中風、車禍腦傷、肢體受損、脊髓損傷等等,通常會經歷四個適應的歷程,其中包括有:震驚期、否認期、憂鬱期和調適期。

(一)震驚期
  身體感覺改變及剝奪、個體的獨立性受損舉凡走路、大小便控制、呼吸等功能對一般人來說是輕而易舉,理所當然的事,但脊髓損傷後第一個需面臨的是脊髓休克期,受傷部位的感覺喪失、肢體不聽使喚、大小便無法控制,連自身基本的機能掌控都無法自主的現象,原來熟悉的身體感覺,一下子變得陌生,對個體造成很大的震撼。一開始病人也可能因為自己本身對於損傷及所需面臨的情境並未十分清楚,除對疾病的焦慮恐懼外,也會覺得自己可恢復原先的功能,認為目前只是一個短暫的失控狀態。

(二)否認期
  會去嘗試各種治療,不願接受事實於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藉由病友的觀察及醫療人員的病情解釋,得知是暫時性或永久性的損傷時,猶如晴天霹靂般不敢相信這個事實,仍然認為自己不會像其他人一樣,相信總有一天一定會好起來,有時進步一點點便將希望提得很高,或認為神經恢復的慢,藉由其他藥物或手術治療便能恢復,於是進入各種醫療體系尋求幫助,接受西醫、中醫、偏方等治療,因為此階段很難接受事實,處於否認的狀態,所以行為及想法上不願做改變,仍舊等待奇蹟的出現。

(三)憂鬱期
1.挫折---攻擊:
    隨著復健過程逐漸意識到疾病狀態及未來需面對的狀況,可能開始覺得不甘心、不公平、怨天尤人,復健進步速度不如預期,產生挫折及無力感,對治療過程及疾病適應感到厭煩,情緒狀態不穩定,對家人或周遭的人發脾氣等,有時情緒來源並不是真的對他人生氣,而是氣自己沒用,無法控制目前的這一切。
2.威脅---焦慮:
除身體功能的喪失外,身體的獨立性、社會功能、性能力、職業及財
物上的安全感、擔心家庭的角色地位改變等影響,使一個人必須重新建立
其原來的生活型態,不知未來該如何及可以如何面對,生活及獨立性
受威脅,感到焦慮及害怕,有的人開始會有自責及後悔產生。
3.失落---沮喪:
因身體形像的改變,有的個體會覺得自己沒有用,這一生完蛋了,覺
得人生沒有希望,活著沒有意義,身體功能上自主性的重大失落,掉入情
緒低潮極度沮喪的狀態,可能不吃、不喝、拒絕接受復健治療,甚而有自
我放棄及自我傷害的行為產生。
4.調適期 ---- 自我接納、自我成長
若憂鬱期有適當的調適或抒解則進入調適期,開始認清失去的部份及
放棄不實的期望,能接受本身的情況,尋求積極的解決方法,並從疾病中獲得成長,適應後挫折容忍度提昇,且對人生有更多的彈性。
通常這四個階段的產生,不一定能如此清楚劃分,有時候可能還會有交替或重疊出現的現象。
      

對於一個有重大疾病者的家庭,其實家庭中的成員依然有許多積極正向的適應策略可以去執行及幫助鄭在患病中的家人:
1.主動瞭解疾病狀態
  脊髓神經損傷後往往會有種種失控的身體症狀(例如肌肉無力、痙攣等),讓個體在錯愕中亂了方寸,除了聽取醫療人員的解釋及治療外,少有個體能主動清楚的瞭解,如果我們能對疾病及因應方式有清楚的認識,在面臨各種症狀時,就不至常處於不可預期的挑戰及失落中,故對疾病過程的瞭解及因應,是病友的權利與義務。
2.接受疾病診斷
  如果我們對疾病的預後,無法有清楚的瞭解與認識,則可能對治療目標有不合理的期待,一旦期待無法達成,相形的又打擊自己一次,自己常處於挨打的狀態,心情也就好不起來,如此一來又影響復健動機,惡性循環之下,身體功能無法進步,心理更加不健康,對未來無法有希望,人生無法合宜的重新規畫,如此也延遲了重返社會的時機,故能接受疾病診斷,進而挑戰復健目標,一步一步的突破。
3.參與復健目標的訂定
  目前脊髓神經受傷後,多半即進入醫療體系接受治療,但在治療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個體是被動的接受醫療體系的安排,對預後及入院復健目標的訂定,少有主動參與討論及澄清,故對復健的期望常與治療者有所出入,若脊髓損傷朋友能主動與治療人員討論,共同澄清及訂定復健目標,除能清楚的瞭解治療過程外,更能避免不合理的預期引致的失望情緒。主動的參與,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意見,適時的與治療師討論是我的權利,因為整個復健過程就是為了我這個個體,我也有義務積極的參與及配合。
4.善用資源
(1)認識其他的脊髓神經損傷的朋友:
  脊髓神經損傷初期除了情緒上的害怕焦慮外,也很難去想像未來的路要如何面對,脊髓神經損傷病友曾在這個疾病過程裡身經百戰,自身的心理調適、症狀處理、功能維持及職業的重建上皆有相當寶貴的經驗。即使我的情況不一定跟他人一樣,但聽聽他們的經驗,對我或許有幫助。
(2)與家人維持良好的溝通管道:
  初期家人們可能不知道如何幫助受傷個體,一樣無助,一樣需要調適,故主動的表達需求是必要的。受傷個體及家屬亦可能怕對方擔心,而隱藏了自己的情緒,不敢談及病情及預後,這都會延長彼此的適應期間,無法共同計畫面對疾病狀態。故需適時的表達感受及情緒,相互扶持及體諒。家人及朋友是適應過程裏的一大支持,千萬不要隔離或斷絕以往的人際脈絡。  
(3)善用醫療專業人員:
  不論是生理、心理、性或婚姻等問題,醫院內有各種不同的專業人員如:醫生、護士、復健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等,可主動找相關專業人員諮詢。
(4)其他的的資源如輔助器具使用及經濟支持等。
5.發揮現有的功能
  只要我能自己完成的事,我絕對不依賴他人,我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並且減輕家人的負擔。
6.維持希望
  『希望是忍受一切痛苦的良藥』,對未來有希望,有助於病情的改善,因為希望使人較能忍受病痛及其他的痛苦,故合理的復健目標及預期,能察覺自己進步的部份,便能使人持續有動力朝目標前進,希望是很重要的復原指標,愈是懷有希望的人,恢復的情況就愈好。
7.適當的宗教態度
良好的宗教信仰除提供心靈上的寄託及寧靜外,也讓人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疾病,同時也拓展了人際社會網路資源。

[ 本帖最後由 binni67682001 於 2008-6-23 16:17 編輯 ]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