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athleen Louden
出處:WebMD醫學新聞
June 25, 2008 (芝加哥) — 一篇新研究顯示,基因確認DYT1 張力失常的26位病患,進行蒼白球腦部深層刺激術(DBS)之後,其動作徵兆獲得至少3年的改善,有2位病患的改善甚至長達10年。
主要作者、法國Montpellier大學醫學院與Gui de Chauliac醫院的Laura Cif博士表示,結果顯示,治療後1年的改善和治療後第3、5、6年的結果並無顯著不同。
Cif博士向Medscape Neurology & Neurosurgery表示,我們的結果顯示,DBS對於DYT1張力失常病患有持續的效果;相較於其他文獻,追蹤10年是很長的時間。
她在由動作異常學會贊助的巴金森氏症與動作異常第12屆國際研討會中發表研究結果。
【改善動作技巧】
根據作者發表的壁報,在手術植入電極之前,病患的Burke-Fahn-Marsden肌張力不全失能評量表 (Dystonia Rating Scale)平均動作分數為57.51(分數120表示最嚴重),在術後3年和5年顯著降低到15.15 (P < .0001)和6.25 (P < .0001)。
持續參與研究的26名病患(16名女性與10名男性),平均發作年紀為8.1歲,平均手術年紀為21.1歲;一名病患為成人,手術前的平均張力失常身體部位為6.2,Cif 博士表示這屬於全身型。
Cif 博士表示,所有的病患最初有雙側單一電極植入於蒼白球內核(internal globus pallidus)後側,沒有人需要重新放置;她解釋,如果稍後要放置第2對電極,下肢為主要患部的病患,放置在原本植入物的前方,若是上肢,就放在原本植入物的後方;她向Medscape表示,沒有病患停止治療,但是有2人在骨折後需要重放。
Cif 博士表示,在術後6和12個月評估肌張力不全失能評量表的動作與失能分數,之後每年評估,直到10年;兩位神經科醫師對這些病患進行檢查,通常以非盲目方式進行。
【張力失常改善】
作者發現,雖然長期以DBS治療,但張力失常改善緩慢。
Cif 博士在訪問中表示,即使我們在這些病患身上看到明顯的改善,但在我們關掉神經刺激器時可以發現仍有一些潛在疾病有一些惡化,有些一開始受到DBS完整控制的動作徵兆復發。
有些病患在術後4年出現疾病惡化,但她指出,對於整體病患族群來說,失去的效果沒有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不過,因為最初的不完全反應(< 50%)或者後續的張力失常惡化,其中有8名病患需要植入第2對電極(平均在第1次手術之後5年);這幾位病患和其他18位只接受1對電極的病患相比較,5年時,惡化的動作分數(P = .01)和失能分數(P = .025)都顯著較高;此外,這8位病患中僅4位在植入第2對電極之後獲得改善。
【並非治癒】
儘管如此,這項結果依舊令一名聽眾感到鼓舞,克里夫蘭大學醫院Case醫學中心DBS計畫主任、Benjamin Walter醫師表示,DBS雖不是治癒,但是長期治療效果並未顯著減少這一點,的確相當令人振奮。
他建議,進行一個盲目獨立神經學評估,來幫助確認此研究的效果;不過,他表示,回顧作者的研究對象在術前、術後的動作影片之後,的確有戲劇性的改善。
Cif 醫師和Walter醫師都表示沒有相關資金上的往來。
巴金森氏症與動作異常第12屆國際研討會:摘要484。發表於2008年6月24日。
[ 本帖最後由 goodcat1111 於 2008-7-8 19:13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