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摩網]台灣民間傳說鴨肉有「毒」,所以長皮膚病的人不能吃,手術開刀的人不能吃,甚至還擴大解釋成凡生病的人都不宜吃鴨肉,此觀念頗有檢討的必要。鴨肉應是沒有毒的,我們日常食用的主食與副食品都是無毒之品,否則人們天天吃、一輩子吃老早就吃出毛病了。如果鴨肉有毒,鴨肉為何能與無毒的雞肉、魚肉、豬牛肉並稱「雞鴨魚肉」呢?
那「鴨肉有毒」之說又從何而來呢?
查閱古書,從宋代的《大觀本草》開始,都沒有提到「鴨肉有毒」,講「鴨肉有毒」的書可還真不容易找,偏偏本草書中最有名的《本草綱目》云鴨肉「甘、冷、微毒」,這是「鴨肉有毒」之說的一個憑據。但到了清代以後,醫書並沒有附和《本草綱目》的觀念,像清代最著名,影響後世甚深的本草著作《本草備要》認為鴨肉「甘、冷」,已經刪除「鴨肉有毒」的說法。《本草備要》不僅沒說鴨肉有「毒」,還把鴨肉視為有補益的食物,功用為「滋陰補虛,除蒸止嗽,利水道」。可是《本草綱目》曰鴨肉「微毒」到底要如何解釋呢?
一講到「毒」,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像砒霜、農藥等類的毒藥,於很小劑量即對任何人都有傷害,其毒害性甚至可致人於死。但是《本草綱目》所講的鴨肉「微毒」的「毒」應非毒藥的「毒」,否則天天吃鴨肉的人豈不全倒光光了。
對一般生活艱苦的老百姓來說,鴨為水禽,鴨肉性涼,吃寒涼性食物對於虛弱的身體猶如雪上加霜,會讓身體更虛,因此台灣先民說「鴨肉有毒」是有其道理的,但這種「毒」並非毒藥的「毒」。一提到進補,國人的觀念多為「溫補」,此觀念即從古代艱困的生存環境而來,由於雞肉性溫,所以國人進補多用雞肉不用鴨肉的原因即在此。
鴨肉性涼到了現代社會反而是個優點,這又如何說呢?因為台灣天氣炎熱,社會競爭激烈,人們工作忙碌,生活壓力也大,又習慣晚睡熬夜,喜吃辛辣食物的人口又多,所以體內有熱、有火的人多。體內有熱、有火的人如要吃肉類,吃鴨肉很適合,剛好順便降火氣。不過吃鴨肉時當注意其所加的佐料,例如薑母鴨烹調時加入了酒、薑與熱性的中藥材,吃了反而容易上火。
[ 本帖最後由 goodcat1111 於 2008-7-12 08:31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