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lison Gandey
出處:WebMD醫學新聞
July 9, 2008 — 研究者表示,一項由七種生物標記組成的血液篩檢,可以有效地預測病患是否會發生攝護腺癌再發。這項發表於6月15日臨床癌症研究期刊的初期研究結果顯示,現存篩檢加上生物標記可以改善預測準確率達15%。
主要作者達拉斯德州南西醫學中心Shahrokh Shariat醫師在一項新聞稿中表示,過去沒有手術前核磁共振造影,也沒有任何臨床徵兆被證實有這樣程度的準確率。
研究者表示,這些生物標記可能更有效地預測生物化學再發,且比臨床分期、切片與Gleason分級總和或是手術前攝護腺特異抗原有效。
這七個生物標記包括:
* 轉化生長因子-beta1
* 介白素-6
* 介白素-6可溶性受體
*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 血管細胞貼附因子-1
* Endoglin
* 尿磷酸酶胞漿素原活化劑
該團隊找出可以進行血液檢測的生物標記;Shariat醫師表示,過去10到15年間,我們在實驗室裡著眼於這些生物標記,我們現在可以將這些發現轉化為每位病患專一的訊息。
研究者在文獻中指出,這樣的圖表可以架構出病患諮詢有關於他們手術後生化再發風險、與提供高風險病患測試術前或輔助治療臨床研究所需的新標準。
但是,研究者提出警告,這項篩檢措施要應用在臨床上尚未成熟;這些生物標記在應用到病患照護前,需要由多領域專家團隊系統性且嚴格地評估。
【需要控制組來評估新生物標記的證據】
研究者針對423位接受攝護腺切除術與雙側淋巴結切除術治療臨床侷限性攝護腺癌病患進行研究,他們使用多變項模式來探索在預測準確度上的獲益。Shariat醫師與其同事接著以一致性指標統計定量該獲益,並且以200個拔靴重新取樣法確效。
他們發現,當僅使用標準臨床變項時,準確率是71.6%,但是當加入生物標記時,準確率會上升到86.6%。
這項研究有幾項限制:這是項回溯性研究,且因為其設計而受限。除此之外,樣本數目與相對較短的後續追蹤也會限制研究團隊偵測與其他變項相關些微差距的能力。
儘管有這些潛在的限制,他們寫道,研究顯示出在預測準確率上一個重要的進步,且這是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的;除此之外,預測早期再發風險的能力對於術前與輔助治療策略是很重要的,因為進行攝護腺切除術後2到3年之間疾病再發,是與轉移及癌症死亡率有關的。
是否有足夠的控制來評估支持新生物標記臨床價值證據的獲益?研究者指出,系統是存在的,但是他們尚未獲廣泛性的採納。
他們表示,需要快速地建立國家多領域行動,來整合攝護腺生物標記領域的相關研究,研發出實驗室品質控制計畫來分析癌症生物標記,以及訂定每個生物標記適當臨床發展的準則。
研究者表示沒有相關資金上的往來。
[ 本帖最後由 goodcat1111 於 2008-7-21 18:17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