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自然的水域裡,能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垂釣才華呢?我認為有以下三點要訣必須注意---
對魚情進行全面的瞭解
要知道魚在不同時期的活動規律是受季節影響而發生變化的,也是因為週期性季節溫差的重複變化,使魚在生理上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這樣就可以得出,早春是魚的體質恢復期。春夏之交為魚的繁殖期,夏秋為魚的生長期,深秋是魚的育肥期,冬季是魚的越冬期。正是四個時期的明顯存在,為廣大釣友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在今後的垂釣中有效的對釣位進行合理判斷,瞭解不同時期的魚對營養成分的不同追求。
魚是冷血動物,體溫是靠外界的溫度進行調節的,在適宜的溫度內生殖、生長發育會特別旺盛。而且會出現運動量與進食量同步增加的現象,明顯的體現在早春,夏秋之際,這就是一年之中個人垂釣的黃金季節。然而在低溫情況下,魚在沒有外來食物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生命,其肌肉組織與內分泌系統,會出現基本要停止工作現象,目的就是把運動量減少到最低標準,從而減少體能消耗,這就是魚類在低溫情況下,越冬過程中出現的冬眠與蟄伏現象。
科學搭配釣具的最佳組合
那麼怎樣組裝釣具才能提高釣獲量呢?這就要看垂釣魚的品種和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的魚,假如始終處於為了競技比賽與日常練竿的對象魚,這些魚對於日復一日被釣獲,然後又被重新的投入水中,必然要產生一種記憶性,也正是因為記憶的影響,提高了魚的智商,這就是平日釣魚愛好者提到的滑口魚,但是這些滑口魚不是不咬鉤,只不過在吞餌前,為了安全起見,必須找到一種最佳的入口感覺。這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如何提高釣獲量的最佳信息。人類之所以聰明就是智商發達,為了仍然能不斷釣到這種產生記憶性的魚,必然要從小鉤,細線,軟餌開始研究,從中故意為魚設計一種入口感覺好的假象,使魚降低警覺度,從而提高釣獲量。
人總有一種舊的傳統觀念,就是粗線,大鉤,釣到大魚能有一種安全感,但你在選擇粗線、大鉤時是否完全考慮到粗線大鉤的質量和不利於魚咬鉤的因素,很多釣魚愛好者都不知道這樣一個道理:就是鉤大,會增加鉤餌的比重,拴鉤線粗會對魚吞餌時,產生一種入口的異樣感覺,使魚吞餌的中途產生吐餌的現象,小鉤細線釣大魚的確不假,但如何用小鉤、細線多釣魚,魚友在水中拋竿垂釣時,特地為他設計了一套釣組,結果這套釣組產生了非同尋常的效果,原來很多釣友在拋竿、採用鉤垂釣時,以為釣到大魚後,為了增加鉤線的抗拉強度,有意的增粗了線徑,魚鉤也同樣選擇了大號鉤,但往往疏忽了鉤線的質量,結果斷線鉤直的現象也經常發生而且很難提高釣獲量。
我針對這一普遍現象的存在,結合我多年的垂釣實踐,有意在釣具組合上為我的朋友做了改進。原來我朋友用的串鉤、拴鉤線為3×4掛膠的錦綸線。魚鉤是用國產16號伊勢尼,這樣無疑就會造成線粗線硬,魚鉤比重大,魚在吞餌時容易產生警覺,造成海竿只是輕微點頭,提高不了釣獲量的。我為他新改進的串鉤組是,1.5號大力馬線做拴鉤的腦線,就是利用大力馬線精細,強度大,線軟入口感覺好的優點。4號千又鉤,結果在對照組的試驗中,九支原來釣組的海竿,在四小時內共釣獲鯉魚3尾,而到了新釣組,在同等時間內,同等釣位,同等釣餌的條件下,一支海竿釣獲鯉魚7尾,這就是說優良的釣具組合是取勝的關鍵。
注意拋竿正確的擺\設姿勢多風的天氣,假如利用海竿把釣組拋入釣點後,然後把海竿平直放在岸邊,其垂釣效果遠不及直立式的擺\放,原因就是直立式的擺\放方法,整個竿體受風的影響而產生前後左右搖擺\的現象使釣組產生延伸與拉直的動作,這樣就會使鉤餌產生一種動感的現象,容易使魚產生食慾和增強魚的視覺,這就是我們日常的垂釣中,發現魚已進窩,但在不掛餌咬鉤的情況下,故意用魚竿使釣餌產生動感的道理一樣。這就是說要想多釣魚,必須給魚創造出一種最佳入口的感覺。
[ 本帖最後由 Jerry577 於 2008-8-20 23:09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