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長期腳痛小心是周邊血管阻塞引起,心臟科醫師陳冠宇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病患並不少見,只是病患本身常會忽略這些症狀,或以為只是關節退化或是一般肌肉痠痛而服用成藥延誤治療時機,所以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危險因子民眾,應儘快至醫院就診,與醫師配合,戒煙、控制血壓、控制血糖、適當運動、與定時服藥,才能避免截肢命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科主治醫師陳冠宇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是指主動脈以外的動脈血管疾病,因急性血栓、或是慢性動脈硬化、血管炎等原因造成狹窄或全阻塞。病患常是年齡較大的老人家且可能有抽菸、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問題。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患者,可能會有間歇跛行、疼痛、冰冷、發麻、膚色蒼白甚至發黑,及難癒合傷口等症狀。
他解釋,間歇跛行是指走路或運動一段時間肌肉即會疼痛,休息後就可以恢復繼續行走。如果即使休息時也有疼痛症狀,就表示可能血管狹窄已非常嚴重,此時抬腿則常發現會使疼痛更嚴重。要檢測是否有週邊動脈血管阻塞,民眾可以摸足背動脈、股動脈的脈搏,如發現脈搏博動微弱或是與對側比較相對減弱,即要進一步到醫院檢查。
醫生進一步表示,醫院非侵入性的檢查會測量四肢分段血壓、或是計算踝臂比率,踝臂比率小於0.9,代表可能有周邊動脈阻塞問題,不過症狀通常發生在比率小於0.5時。另外還有周邊血管超音波、核磁共振血管攝影、及電腦斷層血管攝影。侵入性的檢查則是血管攝影,這是最準確的檢查,但通常是在非侵入性檢查無法確定診斷或是準備施行血管再通術時,才會考慮做這樣的檢查。
如何治療呢?他指出,治療上一般有多種藥物可以改善症狀,但最重要的是要戒煙、控制其他危險因子及多運動,因為運動可以幫助側肢循環形成。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時才考慮血管再通術,血管再通術則可分心臟內科的經皮周邊血管成型術或是心臟外科繞道手術,需視病患血管狹窄位置及嚴重度評估選擇。
[ 本帖最後由 goodcat1111 於 2008-9-2 23:14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