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黃小姐為B型肝炎帶原者,從國三開始就每年到醫院定期接受肝指數、甲型胎兒蛋白與超音波檢查,17年來都很穩定,31歲進行超音波檢測卻發現已經罹患肝癌,緊急開刀後才趨於穩定;醫師表示,若能定期檢測病毒量,更能及早監測肝病,加以治療。
成大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定宗表示,全國約有300萬的B型肝炎帶原者,相當於台灣成人每5人中,就有1位是B肝帶原者,定期自費檢測病毒量的人數卻相當少,門診10個病人中大約只有1位。
張定宗表示,光檢測肝功能指數是不夠的,因為它的起伏較快,無法完全掌握肝臟是否有發炎。由於肝炎病毒量檢測需自費,檢測率不高,較難以完整了解肝臟狀況,許多病患都會在需要用藥時,才開始接受肝炎病毒量檢測。
根據長庚醫院過去研究指出,若病患能在30歲前靠自己免疫功能將肝炎病毒量壓至測不到,並出現e抗原陰轉,將來罹患肝硬化的機率約只有1.1%,30至39歲則為4.1%,但若40歲後才開始抑制肝炎病毒量,則演變為肝硬化的機率就有27.3%,50歲以上則高達33%。
基隆長庚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除了肝炎病毒量以外,B肝帶原者應在40歲肝病治療關鍵期前,定期掌握肝炎病毒量,若肝臟有發炎現象,建議應及早接受治療,降低日後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機率。
出處:自由時報
[ 本帖最後由 goodcat1111 於 2008-10-10 21:30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