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葉慧昌/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
台灣是海島型氣候,潮濕且多風,加上關節勞損者頗多,一旦上了年紀,多有痠痛的不適,特別是氣候變化時更為嚴重,因此「風濕」就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稱呼了。
溫度、濕度及大氣壓力都會影響風濕病的症狀,許多病患對於「變天」的預測,往往不亞於氣象台,特別是女性患者,似乎對氣候的變化更為敏感。
風濕病的範圍包羅萬象,舉凡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肌腱、韌帶、滑囊或免疫系統等組織的疾病,都可以籠統地列入其中。
風濕病屬於傳統中醫「痺症」的範疇。《黃帝內經》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所以,風、寒、濕就是許多關節、肌肉痠痛的主因,這也是後人以風濕來籠統概稱的由來。
臨床治療方面,若是風氣為主的行痺,多見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不易彎曲或伸展,可用防風湯加減來治療。若是寒氣為主的痛痺,多見關節冷痛,痛處固定,四肢冰冷,遇寒加重,可用烏頭湯加減來治療。若是濕氣為主的著痺,多見關節痠痛,屈伸時重著而不靈活,可用薏苡仁湯加減來治療。
有些患者,病程已久,可能有氣虛血瘀的證候,例如面色蒼白,身體疲倦,消瘦,關節刺痛,痛處不移,可用補陽還五湯加減來補益氣血、活血化瘀。
飲食方面,由於有些來自動物油的脂肪酸是前列腺素的先驅物質,會加重發炎反應,所以烹調食物時應該避免使用動物油。
最後要強調的是,患者不應只是尋求暫時的症狀減輕,任意購買止痛藥試圖治標而敷衍了事,假如不積極找出病因加以治療,服用鎮痛劑就如同飲鴆止渴。若延誤了治療時機,日後可能導致關節破壞而變形,甚至傷及腎臟等器官,那麼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作者亦為台中市葉慧昌中醫院長)
[ 本帖最後由 goodcat1111 於 2008-11-5 23:15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