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又稱「腕道症候群」,俗稱「滑鼠手」,是一種常見的職業病,好發於需要反覆手腕動作或使用震動機器的工作者,如電腦使用者、鋼琴師、木匠、裝配員、工地電鑽工人、炒菜師傅等。
腕隧道是由腕骨和纖維組織所形成的,通常位於手腕的掌面。由於骨是凹形的,頂部有環腕韌帶蓋住,成為隧道。在隧道中,有正中神經、屈指肌群及屈拇長肌的肌腱通過,當覆蓋過緊、肌腱發炎或其它因素壓迫到隧道中間的正中神經,即造成腕隧道症候群。
罹患腕隧道症侯群初期,會出現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橈側有麻木刺痛感,症狀在夜間時加劇,常常夜間睡覺時或清晨快起床時,病患常因手麻痛而醒來;中期則出現持續性手指疼痛麻木,且如扣釦子、拿杯子等細微動作出現障礙,麻木、疼痛症狀會延伸至手肘或肩膀;後期大拇指基端的肌肉消瘦、伸展困難,手部感覺喪失。
要改善腕隧道症侯群的症狀,首先應去除日常生活當中可能的誘發因子,減少手部不當的姿勢及重複性動作;當症狀輕微不影響日常生活時,治療的重點只需注意避免手脕過度勞累即可。台灣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賴彥廷醫師提供以下六大預防及治療方法。
1.日常活動的改變:盡量避免手腕反覆彎曲的動作,或是減少其使用頻率,例如打電腦、切菜、炒菜……等等;若是必須做反覆手腕的動作,建議民眾應該每隔15分鐘讓手腕放鬆、休息一下。
2.休息及保護:為避免腕隧道症候群患者的正中神經受到進一步的傷害,在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初期(急性期)即須前往復健科尋求治療,最好要量製「手腕固定支架」。一般是把手腕固定在背屈約10°~20°的位置,以避免手腕彎曲過度;此固定支架是由復健科的職能治療師專門設計及製作,它可以讓腕隧道有較大的空間,進而減少神經所受到的壓迫,病患在白天和晚上都可配戴。
3.復健治療:復健治療的項目包括有:超音波、經皮電刺激、紅外線、熱敷、水療……等等。另外,復健治療師所設計的手腕關節運動,也可以讓神經肌腱在腕隧道內滑動得更平順,通常都有不錯的成效。
4.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了非類固醇類止痛藥、血液促進循環劑、維生素B群、利尿劑、一般酸痛藥膏等。
5.局部注射:腕隧道症候群患者嚴重麻痛且影響日常生活時,可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方法。此舉可立刻緩解症狀,但大多只是短暫性的效果,因此並不建議病患經常注射。
6.手術治療:若手腕神經已經嚴重受損,甚至開始肌肉萎縮時,病患必須考慮儘早接受手術治療。一般手術是切開壓迫正中神經的橫腕韌帶,手術後,病患更記得要進一步尋求「復健治療」,協助受傷的肌肉恢復功能,以期達到最好的療效。
賴彥廷醫師呼籲,經常手指麻痛、手腕不舒服或無法使力的民眾,應盡快尋求復健專科醫師的協助與診察。若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卻一直輕忽不理,手腕神經壓迫太久而造成不可逆的受損時,會連手術治療也無法痊癒的,不可不慎乎。
◇來源(大紀元新聞網)
http://www.epochtimes.com/b5/8/9/20/n2269644.htm
對電腦族來說真的要小心
因為手腕常使用會造成傷害
不可不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