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SPR

nash771224 發表於 2008-11-26 22:48:16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1988
跟大家分享SPR
在腦性麻痺的諸多類型裏,以痙攣型佔絕大多數,痙攣型腦性麻痺病童之特徵為具有過高之肌肉張力。                                                
當肌肉張力高至某個程度時,會嚴重影響病人運動功能之發展以及復健工作之進行,且日後形成肌肉骨骼系統併發症如髖關節脫臼、關節攣縮、畸型等之機會也因而提高。臨床上降低肌肉痙攣的方法很多,包括治療性運動、支架、藥物、骨科矯正手術、酚劑神經阻斷術等,均為一般大眾比較熟悉之治療方法。                  

他採用整個後根的切斷,儘管這能成功地解除肢體痙攣,但因整個後根完全切斷不能保留肢體的感覺而未能被大多數學者所採納。                                                      
1.1990 年美國醫學會雜誌登文肯定了 SPR 術治療痙攣型腦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迄今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了該術式在痙攣型腦癱的治療與康復中的重要性。
2 、手術目的:痙攣型腦癱治療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就是要解除或減輕肌肉痙攣,降低過高的肌肉張力,恢復也改善肌力平衡,以利於進行主動運動鍛煉,改善步態,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3 、手術原理:肌張力增高和痙攣是牽張反射過強的一種表現,其感受器是肌梭,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SPR )就是用電刺激方法,識別出引起相應區域痙攣最明顯的脊神經後根,選擇性切斷肌梭傳入的Ia類纖維阻斷脊髓反射中的r環路從而解除肢體的痙攣。
4 、手術方法:SPR 手術需在全麻下進行,患兒採取俯臥位,L2--S1 棘突連線做縱形切口,顯露腰椎各棘突與椎板,依次切除L2 至S1 各椎板棘突,顯露硬脊膜。               
切開硬脊膜將L2 至S1 神經後根游離出來,並將個後根分成若干小束,電刺激各小束並將其閾值記錄好,並選擇閾值低的小束加以切斷,各後根纖維切斷的比例為 L2 為 30% , L3 為 40% , L4 為 40% , L5 和 S1 平均為 50% 左右。
二、手術適應症:SPR 手術的適應症是嚴重痙攣和僵直影響日常生活和康復訓練而保守治療無效的患兒,具體分為:
( 1 )只適用於痙攣型腦癱,肌張力在 3 級以上,                                   
( 2 )年齡在 4---8 歲,智商在 80 以上,術後能積極配合康復治療,                  
( 3 )脊柱與四肢沒有畸形,                                                      
( 4 )手術前經評估具有一定的運動功能,肌張力雖高,但固定的攣縮較輕。   
三、手術禁忌症:                                                               
( 1 )肌張力低下者,特別是嬰兒未轉型者;                                         
( 2 )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及震顫型腦癱;                                          
( 3 )脊柱與四肢嚴重畸形,站立不穩或不能站立;                                   
( 4 )智力低下,術後不能配合康復訓練的。
四、手術後運動康復
(一)訓練目的:患兒在手術後需要重新鍛煉下肢運動功能,誘導正常的運動模式出現,建立正確的反射及平衡能力,提高肌力及肌肉的正常感受,改善下肢運動能力。
(二)訓練程序:術後提倡早期康復治療,但應在腰托固定下進行,同時避免腰部的用力及大幅度扭轉。
1 .  手術後 1 — 3 天,患兒因傷口痛,不能配合訓練,只能讓患兒運動足蹠,伸踝,曲伸膝關節。
2 .  手術後 4 — 7 天,痛以減輕,能配合訓練,可讓患兒做伸趾,身踝,曲伸膝關節和外展,內收髖關節的活動。
3 .  術後兩週,在床上開始做左右翻身,直腿抬高,仰臥抬盆,仰臥位挺頭等動作並加強伸踝身膝和外展內收髖關節的動作。
4 .  術後三週,仍需臥床,繼續上述動作,特別是仰臥位抬盆,和俯臥位挺頭和挺腿等動作達到 3 分,可在床上進行坐位訓練。
5 .  術後四周,患兒可以逐步起床繼續堅持以上動作,另外開始進行主動助力訓練,增強下肢的肌力。
6 .  以後根據患兒的具體不良姿勢,步態和存在問題,進行專項評估,系統的進行運動功能的全面康復。

五.  影響患兒預後的因素:
臨床上根據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痙攣程度,異常姿勢,畸形和主動活動的差異,可分五大類:
1. 患兒有一定程度的痙攣、異常姿勢和畸形,但不妨礙主動活動能力,身體可以維持站立和步態的平衡,無需扶助可獨立行走,由於有輕度交叉和尖足,走路易摔倒;
2. 患兒痙攣、異常姿勢和畸形較重,但仍可靠支具或他人扶持站立和步行,有些肌群痙攣較重造成明顯異常姿勢,患兒必須依賴支具或他人幫助。
3. 患兒痙攣、異常姿勢和畸形比第一、第二類重,只能坐穩,可以爬行,坐輪椅,但下肢痙攣較重,主動活動受限明顯,以至無法站立和起步,扶持下勉強站立,起步困難,交叉步尖足非常明顯。
4. 患兒症狀更重,多為四肢癱,雖仍有一定主動活動能力,但受痙攣所阻,坐位也不易維持,終日只能臥床,生活也難自理。
5. 患兒為四肢癱,痙攣非常明顯,無法主動活動,生活不能自理。
六、結論:
腦癱的治療是一個綜合康復,反復治療,長期堅持的過程, SPR 手術解除痙攣徹底,降低肌張力效果好,並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感覺功能,不影響肢體運動功能,可以明顯改善步態,矯正畸形。  有作者報導, SPR 解除痙攣的有效率為 95% 以上,術後較前肌張力降低 3 、 2 級,功能改善率為 80% 。
術後早期康復介入,系統地康復訓練,循序漸進治療,特別對上述                                    
第一類患者,術後若堅持康復訓練,運動功能恢復滿意,可回歸社會並上學,療效滿意。                                                                    
第二類患者術後一定要堅持康復訓練才有較好效果,                                   
  第三類雖能解除痙攣,但必須堅持才有可能好轉,但生活自理能力明顯好轉,                    
第四類多為四肢癱,痙攣雖然可以解除,但主要靠康復治療,生活自理可以得到改善,                              
第五類四肢癱較重,主動活動能力較弱,術後只能改善護理能力,運動功能恢復不滿意。               
所以 SPR 手術患者術後配合康復療效較確切,堅持治療定能取得滿意效果。

[ 本帖最後由 binni67682001 於 2008-11-27 15:29 編輯 ]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nash771224

LV:1 旅人

追蹤
  • 11

    主題

  • 26

    回文

  • 2

    粉絲

nash i do 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