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軍事] 戲天寶 作者:隨逸 (連載中)

mk2257 2008-12-2 19:05:1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54 32732
作品相關 偉大的帝國需要偉大的敵人
    一、突厥(Turk)

    突厥在隋代分裂為兩部,一部稱為西突厥,一部稱為北突厥或東突厥。它們的軍事情況大致相似,這裡僅以東突厥為例加以介紹。

    突厥逐水草遊牧,富於馬匹,全民皆兵,驍勇野蠻,沒有中原通行的禮義道德,把戰爭和搶劫看作增殖財富的手段。突厥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軍事貴族。最高首領稱為可汗,由阿史那家族世襲。可汗的子弟稱為特勤(《新唐書》、《資治通鑒》誤作"特勒"),即親王,所領兵本部稱他為設,又譯為殺,有時又叫察。非可汗族屬的貴族,沒資格當設,但可當阿波達干。具體事例如:思摩是頡利可汗的族人,由於"貌似胡人,不類突厥,疑非阿史那族類",因而歷經兩代可汗,他只當夾畢特勤,"終不得典兵為設"。唐高宗永淳二年(683),骨咄祿當可汗,"以其弟默啜為殺",把不屬於自己家族的阿史德元珍"立為阿波達干,令專掌兵馬事"。武則天天授二年(691),骨咄祿病故,默啜繼任可汗。萬歲通天二年(697),他把自己的弟弟咄悉匐立為左廂察,骨咄祿的兒子默矩立為右廂察,各主兵馬二萬餘人;把自己的兒子匐俱立為小可汗,凌駕於二察之上,主管處木昆等十姓兵馬四萬餘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默啜被拔曳固部落殺掉。骨咄祿的兒子闕特勤殺掉小可汗匐俱,擁立自己的哥哥左賢王(本部稱他為小殺)默棘連為可汗(毗伽可汗)。默棘連堅持讓位給闕特勤,闕特勤辭絕,"遂以為左賢王,專掌兵馬"。(《舊唐書》卷194上《突厥傳上》)開元二十八年(740),登利可汗繼位,年幼,"從叔父二人分掌兵馬,在東者號為左殺,在西者號為右殺,其精銳皆分在兩殺之下"。突厥的其餘官吏由大到小叫做葉護、屈律啜、阿波、俟利發、吐屯、俟斤、閻洪達、頡利發、達干,共二十八等,皆為世襲。一般衛士叫做附離。(《新唐書》卷215上《突厥傳上》)

    隋唐之際,東北的契丹、室韋,西北的吐谷渾、高昌等族,以及漢地的梁師都、劉武周、李軌、薛舉、高開道、王世充、竇建德、李淵等勢力,都向突厥稱臣。突厥坐收錢財,一躍成為東亞強國。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到北方邊地巡視,突厥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騎,企圖截擊隋煬帝。隋煬帝逃到雁門(今山西省代縣),被突厥團團包圍。雁門郡管轄四十一城,三十九城被突厥攻佔。隋方強撐局面,虛張聲勢,各地援軍逐漸趕到,突厥才解圍撤走。唐朝建立後,突厥不斷入侵,規模越來越大。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頡利、突利二可汗舉國入寇";第二年,"頡利集兵十餘萬,大掠朔州";第三年,"頡利自率十餘萬騎進寇武功,京師戒嚴";並"自張形勢",揚言"二可汗總兵百萬,今已至矣"。京師長安處在突厥的威脅之下,以至於唐高祖準備遷都於樊(今湖北省襄樊市樊城)鄧(今河南省鄧州市)一帶。突厥到底有多少兵力?舊史說"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談到突厥的一支,舊史說:"思摩下部眾渡河者凡十萬,勝兵四萬人。"(《舊唐書》卷194上《突厥傳上》)所謂"勝(勝任)兵",指能夠操持武器參加戰鬥的人。從這則記載並參考下文回紇的數字,可推算出勝兵占總人口大致一半。那麼,"控弦百餘萬"云云,可能依據突厥的自吹自擂而來,應該是誇大的數字。

    突厥雖然兵馬強盛,但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突厥人缺少文化,不講究軍事藝術。唐太宗和突厥接觸,發現"突厥之兵,雖眾而不整"。(《舊唐書》卷194上《突厥傳上》)遊牧族受自然條件的約束很強,遇上乾旱、大雪、蝗災、瘟疫,便會急劇衰落。唐太宗即位後,積極準備反擊突厥。這時,薛延陀、回紇、拔曳固等部落相率脫離突厥的控制。頡利派突利前往鎮壓,遭到失敗,頡利把突利關押十多天,引起他的不滿。頡利重用胡人,疏遠族人,族人對他離心離德。連年大雪,牲畜多死,民眾飢寒交迫,頡利反而對諸部橫徵暴斂以改善自己的用度,諸部因此叛離。唐朝反擊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貞觀三年(629),唐太宗委派大將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節度十多萬軍隊分道進攻突厥。次年,唐軍俘虜頡利及其部眾十多萬口,東突厥滅亡。唐高宗調露元年(679),突厥殘部發動武裝叛亂,經過兩年戰鬥,被唐政府平定。骨咄祿參加了叛亂,他聚集亡散,在烏德犍山(一譯於都斤山,今蒙古國杭愛山之北山)建牙帳,據有東突厥故地,恢復了政權。武則天天授二年(691),默啜繼任可汗,滅西域黠戛斯、突騎施,幾乎恢復昔日的強盛狀況。東突厥復國後,依然是經常侵入內地,搶劫唐人的財物,以及隴右牧場的馬匹。為了防範突厥,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在朔方軍地面設置三受降城,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把朔方軍升格為藩鎮(駐今寧夏靈武縣),又設置幽州藩鎮(駐今北京市),開元十八年(730)把天兵軍升格為河東藩鎮(駐今山西省太原市)。開元四年(716),毗伽可汗繼位。他想倣傚漢人,修築城郭定居,建造佛寺道觀,七十多歲的謀臣暾(tūn)欲谷加以勸阻,說:"突厥人戶寡少,不敵唐家百分之一,所以常能抗拒者,正以隨逐水草,居處無常,射獵為業,又皆習武。強則進兵抄掠,弱則竄伏山林,唐兵雖多,無所施用。若築城而居,改變舊俗,一朝失利,必將為唐所並。且寺觀之法,教人仁弱,本非用武爭強之道,不可置也。"(《舊唐書》卷194上《突厥傳上》)這裡道出了突厥歷來強盛的秘訣:一是依傍山林水草,遊牧射獵為業,可避免集中受打擊;二是以尚武為精神支柱,拒絕戒殺行善之類說教的浸染。但恰恰是這些因素,導致遊牧族亡國亡種。天寶四載(745),回紇人起兵反抗突厥統治,殺突厥白眉可汗,東突厥再次滅亡。

    二、回紇(Uighur)

    偉大的帝國需要強大的對手:唐朝周邊軍事力量

    回紇是鐵勒族的一支,又譯為袁紇、韋紇,建國後長期沿用回紇名稱,意為團結、協助。到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回紇請唐朝批准改名為回鶻(hu,鷹隼),意為迴旋輕捷如鶻。回紇活動在貝加爾湖以南地區,分為九個氏族,史稱九姓回紇或內九姓,其中藥羅葛最顯赫,可汗多產生於該氏族。隋唐之際,回紇隸屬於突厥,由於同是遊牧族,又長期共處,因而情況相似。回紇"勝兵五萬,人口十萬人"。"居無恆所,隨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騎射,貪婪尤甚,以寇抄為生。"首領菩薩"有膽氣,善籌策,每對敵臨陣,必身先士卒,以少制眾,常以戰陣射獵為務"。(《舊唐書》卷195《回紇傳》)貞觀元年(627),菩薩和薛延陀在突厥北邊滋事,頡利可汗派兒子欲谷設率領十萬騎進討,菩薩以五千騎兵大敗突厥。菩薩率眾歸附薛延陀,號稱"活頡利發",回紇從此勃興。唐朝滅掉東突厥,給薛延陀和回紇同時提供了發展的機會。貞觀二十年(646),回紇首領吐迷度攻殺薛延陀可汗,緊密配合了唐軍消滅薛延陀的行動。次年,唐在漠北推行府州制度,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委任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吐迷度在回紇內部稱可汗,建立汗國,"署官號皆如突厥故事"(《舊唐書》卷195《回紇傳》),可想見各級軍事長官的稱號和突厥一樣。東突厥復國後,回紇受其奴役,遷至河西居住。東突厥內亂,回紇首領葉護聯合其它部落進攻突厥,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唐玄宗冊封他為懷仁可汗。天寶四載(745),回紇滅突厥,填充這塊空間,成為漠北雄國。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居住在回紇西部的黠戛斯滅回紇。回紇亡國後,大部分人西遷,主要一支遷至今新疆吐魯番、烏魯木齊一帶,建立高昌回鶻政權,一支遷帕米爾以西,一支遷河西走廊。小部分東附奚、室韋,後被黠戛斯押回漠北。

    在周邊諸多民族中,回紇同唐朝的關係算是最好的。安史叛亂突然爆發,漁陽(今北京市)鼙鼓驚心動魄,沉酣在承平夢境中的唐政權猛地揉了揉眼睛,臨時拼湊素未訓練的民眾,從武庫中拿出已經銹爛的武器,同安史騎兵對壘,結果屢屢失敗。唐朝需要騎兵對付叛軍,於是派人赴回紇修好徵兵。唐肅宗至德二載(757)九月,懷仁可汗派其太子葉護率領大將帝德等兵馬四千餘眾赴關中,隨同元帥廣平王(後來的唐代宗)、副元帥郭子儀率領的唐軍和西域兵,一共十五萬,在長安西面同十萬叛軍作戰。叛軍氣焰囂張,唐軍"為賊所乘,軍中驚亂"。叛軍精騎埋伏在唐軍大營東面,準備襲擊唐軍。回紇騎兵援救唐軍,出擊叛軍精騎,"翦滅殆盡,賊由是氣索"(《資治通鑒》卷220),從而改變了戰局。回紇與唐軍密切配合,殺叛軍六萬,趁機收復了西京長安。十月,廣平王、郭子儀率領唐軍和回紇兵馬東進,臨近陝州(今河南省陝縣),同叛軍交戰。回紇"遇賊伏兵於谷中,盡殪(yi,殺死)之"。郭子儀不利,退卻數里。回紇援救唐軍,追逐二十餘里,叛軍敗北,"人馬相枕藉,蹂踐而死者不可勝數,斬首十餘萬,伏屍三十里"。(《舊唐書》卷195《回紇傳》)回紇趁機收復了東都洛陽。乾元元年(758)八月,懷仁可汗又派王子骨啜特勤及宰相帝德等驍將三千人,幫助唐朝平定叛亂。回紇騎兵的參戰,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是安史之亂得以平定的重要原因。

    然而唐朝卻因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甚至是拆東牆補西牆。一方面,回紇搶劫成癖,把戰爭看成是發財的好機會。剛剛收復長安,回紇便要在城內外搶劫,被廣平王強行勸止。收復洛陽後,廣平王不得不姑息。回紇把洛陽府庫中的財帛收繳一空,在市井村坊搶劫三天,"財物不可勝計"。洛陽士女驚恐萬狀,登上聖善寺和白馬寺的閣樓避難。"回紇縱火焚二閣,傷死者萬計,累旬火焰不止。"在後來的和平年份,住在長安的回紇人動輒驅馬作亂,搶劫馬匹、財物、子女,甚至行兇殺人。當唐方將兇手關進萬年縣(長安城東半部)監獄,回紇首領赤心"自鴻臚寺(外交部)馳入縣獄,劫囚而出,斫傷獄吏"。(《舊唐書》卷195《回紇傳》)另一方面,為了酬謝回紇的功績,唐朝不斷給予他們大量的賞賜,以高價大量購買他們的馬匹。病馬、老馬源源不斷地湧入內地,為支付馬價,國家加重徵收百姓的絹帛,財政被拖得十分困難。白居易《陰山道》詩說:"五十匹縑易一匹,縑去馬來無了日。養無所用土(一作去)非宜,每歲死傷十六七。……誰知黠虜啟貪心,明年馬多來一倍。縑漸好,馬漸多。陰山虜,奈爾何!"(《白居易集》卷4)唐朝因此不敢再輕易讓回紇介入內戰。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宰相裴度受命討伐河北叛亂藩鎮,"回紇請以兵從度討伐"。朝中議論,認為安史亂中"回紇收復兩京,恃功驕恣難制",都不同意再招惹他們。唐穆宗於是派人通知他們,但他們自行開赴豐州(今內蒙古五原縣),拒絕聽命。唐穆宗不得已,"詔發繒帛七萬匹賜之,方還"。

    三、吐蕃(Tibet)

    偉大的帝國需要強大的對手:唐朝周邊軍事力量

    吐蕃(bō)是西藏高原的政權,關於其族源,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認為出自西羌。貞觀三年(629),十三歲的松贊干布(漢文史籍稱棄宗弄贊)任吐蕃贊普,兩三年間,平定內亂,征服鄰國,建立起統一各部的吐蕃國。

    吐蕃人或逐水草畜牧,流動居處,但建築很多城郭,以定居為主,經營農業。吐蕃徵兵用金箭作憑證,百里立一亭燧,發現敵情,立即舉烽報警。吐蕃人崇尚武功,弓箭不離身。吐蕃軍令嚴肅,每次作戰,前隊全部戰死,後隊才進兵。朝野上下看重作戰喪生,瞧不起病終。如果幾代人都是陣亡,被看作是上等人家。對於臨陣敗北的人,頭上懸掛狐狸尾巴,以奚落他膽怯如同狐狸,並當著稠人廣眾處死。風俗以為這樣死掉,十分丟人。

    吐蕃和鄰國相處,不是侵略搶劫對方,就是以武力脅迫對方就範。松贊干布為了達到同唐朝公主結婚的目的,率眾二十餘萬,迫近唐朝邊境,揚言:"若大國不嫁公主與我,即當入寇。"唐朝把文成公主嫁給他,他還是以這種思維方式對待問題。唐太宗去世,唐高宗繼位,他致書唐朝,說:"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以赴國除討。"吐蕃興起後,積極向外擴張,和唐朝雖然和親,不曾手下留情。松贊干布時期,宰相祿東贊足智多謀,"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所以能兼併諸羌,雄霸本土,多出於他的計謀。松贊干布去世,新贊普年幼,"國事皆委祿東贊"。祿東讚的兒子欽陵、贊婆等"皆有才略",在祿東贊去世後"專統兵馬"。"欽陵每居中用事,諸弟分據方面,贊婆則專在東境,與中國為鄰,三十餘年,常為邊患。"(《舊唐書》卷196上《吐蕃傳上》)吐蕃侵略唐朝的屬國吐谷渾,吐谷渾統治者逃到唐朝的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向唐高宗告急求援。

    鹹亨元年(670),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任邏娑(拉薩)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十多萬討伐吐蕃。唐軍行至青海大非川,被欽陵打敗,吐谷渾淪陷。從此,吐蕃連年寇邊,並和唐朝爭奪西域,鹹亨元年(670),佔據唐的安西四鎮龜茲(qiūci,今新疆庫車)、焉耆(今新疆焉耆)、于闐(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噶爾),完全控制西域。武則天長壽元年(692),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又應吐蕃請求,以金城公主嫁給其贊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吐蕃請求唐朝把河西九曲地區讓給自己,以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地。"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卷196上《吐蕃傳上》)這是唐睿宗始料不及的,為了防範吐蕃,景雲二年(711)設置了河西藩鎮(駐今甘肅省武威市)。

    開元元年(713),唐玄宗又設置隴右藩鎮(駐今青海省樂都縣),開元五年(717)設置劍南藩鎮(駐今四川省成都市)。開元二年(714),吐蕃十多萬眾入寇,掠奪牧場的羊馬。後來又發生小勃律戰役和石堡城戰役,爭奪對西域的統治,藩鎮兵力使勝利有了保障。安史之亂爆發,藩鎮部隊從西北撤回內地平定叛亂,吐蕃乘機佔據河西、隴右地區。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攻陷長安,雖然很快由郭子儀收復,但長安西側成了吐蕃軍隊出沒的地區。吐蕃在與大食(阿拉伯)角逐和內部爭權奪利的武裝衝突中,力量受到削弱。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沙州(治今甘肅省敦煌市)漢人張議潮率領漢人起義,趕走吐蕃長官,收復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十一州土地,由於道路不通,三年後奉地圖獻唐廷。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任命張議潮為節度使。河西、隴右地區經百年之後,才回到唐朝的懷抱。

已有(154)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mk2257 發表於 2008-12-2 19:07
作品相關 唐玄宗生平
    李隆基出生的時候正是武則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時候,所以他小時候就經歷了錯綜複雜的宮廷變故,這也許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堅定的性格。他小時候就很有大志,在宮裡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

    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裡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弄得武懿宗看著這個小孩兒目瞪口呆。武則天得知後,不但沒有責怪李隆基,反而對這個年小志高的小孫子備加喜歡。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為臨淄郡王。

    在奶奶武則天死後,唐中宗懦弱無能,結果朝政大權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崇俊被殺。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后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沒有等韋皇后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搶先發動了兵變,率領御林軍萬餘人攻佔了皇宮,把韋皇后一派全部消滅。然後,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但父親李旦也和中宗一樣是個軟弱的皇帝,不願和太平公主發生正面衝突,總是忍讓。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了他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權。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像母親那樣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他放在眼裡,覺得他還年輕,但後來瞭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後,就開始防範他。她製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後做女皇帝開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厭煩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幹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唐玄宗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唐玄宗還是有伯樂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辦事果斷,他因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條建議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對於皇親國戚,姚崇也不進行照顧。當時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准後,懲辦了王仙童。

    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後是宋璟,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係,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後,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

    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裡,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裡,那裡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於廣東的人由於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裡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麼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藉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後,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瞭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唐玄宗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在武則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的李盡忠利用當時的民族矛盾,煽動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佔了營州。武則天派兵反擊,結果失敗。此後,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區的碎葉鎮也被突厥攻佔,致使絲綢之路最後斷絕,嚴重影響了唐朝的聲譽和外貿經濟。

    北方的領土在唐朝初年曾經統一,而且設置了單于、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外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到了武則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時期,突厥人經常騷擾邊境,還攻佔了蔚州(今河北蔚縣)和定州(現在河北定縣),迫使唐朝將安北都護府南遷。

    為了重新統一北方,唐玄宗採取了很多措施,為收復北方領土做準備。這主要是對於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對於軍事不太重視,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鬥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開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僱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僱傭兵制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僱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了保證。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唐玄宗還採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僕卿王毛仲為內外閒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範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佔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佔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間,唐玄宗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採取了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併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

    開創了盛世之後,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後,又是楊國忠掌權,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這個李林甫最善於揣測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從洛陽回長安,但宰相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卻對唐玄宗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願意什麼時候來往就什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了農民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也就行了。

    玄宗很高興,照計而行。後來,李林甫就找機會誣陷張九齡等人,終於使唐玄宗將這些敢於直言的宰相罷官,由他把持了朝政。李林甫掌權之後,凡是不聽從他、不和他站在一起的人都要想方設法地陷害。李林甫嫉妒賢能之人,嘴裡說的話很好聽,但心裡卻陰險毒辣。所以,人們背地裡說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公元736年,唐玄宗寵愛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寢食不安。聽人說他和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氏美貌絕倫,艷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他招進宮裡,楊妃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為了掩蓋自己奪兒媳的醜惡行徑,唐玄宗讓楊妃自己請求進宮做女官,住進南宮,又賜號太真。為了安慰兒子壽王,唐玄宗又給他娶了個妃子作為補償。

    這個時期的封建倫理觀念還沒有南宋末年朱熹理學出來之後那麼嚴格,男女觀念雖然是不平等,但對於女性的貞操觀念和改嫁等方面還是比較寬容的,封建社會對於婦女的壓制是元朝之後的明朝和清朝。武則天之所以能做女皇,和這時的這種寬容的社會心理有關,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同樣掌握國家政權的慈禧太后就不敢稱女皇了,社會輿論和社會心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後來,唐玄宗封楊妃為貴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楊貴妃。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后,但這時候沒有皇后,所以楊貴妃實際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對她恩寵備至,還稱讚她是自己的「解語之花」。愛屋及烏,有了楊貴妃的關係,楊氏一族開始飛黃騰達。所以,當時民間竟有了生小孩希望生女孩,將來入宮做妃子榮耀家族的觀念。

    為了討貴妃的歡心,唐玄宗可謂費勁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玄宗還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長安的幾千里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因為荔枝摘下後五天內會變味兒。而楊貴妃生在南方,喜歡吃這種東西。

    有了楊貴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貴妃所好,結果讓她高興的人都升了官,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爭獻美味佳餚、珍異珠寶。

    在妹妹的關係影響下,哥哥楊國忠也平步青雲,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二姐封為虢國夫人,三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可以說,唐朝的轉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過失,但楊氏兄妹特別是楊國忠這個哥哥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為非作歹,也沒有給妹妹帶來好運,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歸路。美麗並不是罪過,但美麗卻是一個起因。在楊國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亂。在暴雨造成災害時,玄宗詢問災情,楊國忠卻拿著大個的粟穗子給玄宗看,說雨大但沒有影響收成。下邊有的官員報告災情,請求救助,他大發雷霆,命令司法機關進行嚴懲。楊國忠能力不高,但喜歡胡亂處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壞事卻很在行,接受賄賂、拉幫結派等等應用自如。

    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均田制在這個時期瓦解,稅收急劇減少,但朝廷的花費卻因為玄宗和楊貴妃的奢侈而逐漸增多,國庫入不敷出。政治的腐敗還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因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無賴之徒。這些人在後來玄宗發動的戰爭中不但沒有奪得勝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玄宗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

    「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倉皇出逃。逃至今陝西興平馬嵬驛時,將軍陳玄禮以軍士不滿為名,殺了楊國忠,逼迫唐玄宗讓楊貴妃自縊。在西行途中,太子李亨又被百姓截留,乘機北上寧夏靈武,被臣下擁立為帝,即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在郭子儀等重臣的努力下,至德二年(758年)末,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兩京,玄宗也由此返回長安。

    回到長安後,玄宗住在城南的興慶宮裡。肅宗本就對玄宗心懷猜忌,加上奸相李輔國的挑撥,對玄宗更是冷漠少禮。實際上在肅宗的默許下,李輔國先是將興慶宮中的300匹馬取走290匹,只留下10匹;又將玄宗連騙帶逼地轉移到太極宮,以便監控;最後又把幾十年的貼身宦官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陽縣)。唐玄宗在這樣的環境中,更覺寂寞,淒涼,他整日鬱鬱寡歡,連飯也越來越吃不下了。上元三年(762年)四月五日,唐玄宗死在長安太極宮神龍殿,享年77歲。後人有詩形容他的晚年說:「南內(指興慶宮)淒涼西內(指太極宮)荒,淡雲秋樹滿宮牆。由來百代明天子,不肯將身做上皇!」

    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有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朝兵達二十萬之多。
mk2257 發表於 2008-12-2 19:08
作品相關 官僚制度
    唐代沿襲隋制,把官員分為九品,每品內又分為正、從,共為十八個等級。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還分為上下階,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實際上有三十個等級,武官散官等級是三十二等。這些等級總稱為流內官,為正式文武官員。此外還有流外九品,實際上已屬於吏員,不屬於正式官員的範圍。官員的散官稱號與品級大致對應,表示官員地位與資歷高低,作為陞遷的序列。

    唐代的品級與散官還與官員服飾等級制度相聯繫。唐代規定,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緋(朱紅),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同時,唐代高級官員都有一個表示其身份的魚符,以袋盛之,稱為「魚袋」。三品以上官的魚袋以金飾之,稱為金魚袋。五品以上官的魚袋以銀飾之,稱為銀魚袋。

    唐承隋制,文武官員均可授勳官,共有十二級。按照規定,勳官可以與相應品級的公卿大臣處於同等班位。但實際上由於授勳過多,動以萬計,因此無職事的勳官實際地位往往在胥吏之下,僅僅成為一種授予的官員榮譽稱號。

    唐代的地方行政系統,在唐代前期,採用州、縣二級制。到唐代中期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同時出現了新的二級行政區——府。

    州的長官為刺史,其下屬僚佐主要有上佐、判司和錄事參軍。上佐指長史、司馬,沒有具體職事,輔佐刺史處理州事,但又往往成為安排閒冗官員的職位。因此唐代後期的中、下州一般都不置上佐之職。判司指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六參軍,與朝廷尚書省六部相對應,具體分管州的官吏考課、禮儀、賦稅、倉庫、戶口、驛傳、刑獄和工程水利籌各個方面的事務。錄事參軍則負責監察舉劾本州六曹官吏,相當於朝廷御史台與尚書左右丞的職責。此外,唐代的州級官員還有經學博士、醫學博士、市令等,分別負責學校、醫藥與市場交易。

    唐代縣的長官為縣令,下設縣丞、主薄和縣尉,作為主要僚佐。縣丞是縣令的副手,相當於州上佐;主薄負責勾檢稽失,監察官吏,相當於州錄事參軍;縣尉負責管轄諸曹吏員、追捕盜賊,相當於州判司。唐代最盛的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全國有府州三百二十八個,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個,可見唐代地方官吏系統的龐大。

    隨著時間的發展,唐代的地方行政機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是府與道的出現。唐代把京都和曾作為陪都的州,為顯示其地位的重要而稱為府。府的設官與州相同,僅名稱稍有變化,如其長官改稱尹,副長官改稱少尹等。此外,在邊疆地區還設置都護府,以管轄廣大邊境區域,都護府的設官也與州相同,僅其長官稱為都護與副都護。

    道在唐代前期,是一種監察區。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因山河形便,分天下為十道」。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採訪使巡視,監察地方官吏和瞭解各地情況。開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又因十道分為十五道,置十五採訪使,檢查如漢刺史之職」。唐代後期,道的長官觀察使一般都兼任節度使,擁有軍權,權力更大,形成大小不等的方鎮。各個方鎮管轄的行政區域也稱為道,這樣的道到唐憲宗元和時有四十七個。正如宋人洪邁指出:「唐世於諸道置按察使,後改為採訪處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郡。既又改為觀察使,其有戎旅之地,即置節度使。分天下為四十餘道,大者十餘州,小者二、三州,但令訪察善惡,舉其大綱。然兵甲、財賦、民俗之事,無所不領,謂之郡府,權勢不勝其重。」道的長官的下屬,有副使、行軍司馬、判官、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等一大批幕職官員。

    皇朝的行政機構,承襲隋代,以三省六部制為核心,在這個基礎上,依據歷史的慣例與經驗,再衍生出一些具有執行、監察、侍從或其他功能的機構,共同組成唐皇朝的朝官制系統。

    唐代的朝政決策與執行機構是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總的說來,中書省負責發佈詔令。中書省在唐代曾一度稱為內書省、西台、鳳閣和紫微省,長官中書令通常擔任相職,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其下屬中書侍郎在唐代初期作為中書省長官的副手,在唐高宗和武後時,開始被任命為宰相。這種情況到安史之亂後成為慣例,因此中書侍郎在實際上也脫離了中書省的日常事務。

    中書省最重要的詔令起草工作,唐代主要由中書舍人實際負責。中書舍人共有六員,還兼負宰相會議的秘書事務。由於起草詔令事關重大,實際上參與了軍國政事,不僅需要較高的文學才能,也要有較好的政治才幹,因此唐代十分重視中書舍人一職,其被視為文學之士擔任的最高職務。此外,中書省還設置起居舍人二人以記錄皇帝言行與詔令內容;通事舍人十六人以負責朝見禮儀和傳達詔命;右散騎常侍、右諫議大夫、右補闕和右拾遺各二至六人的諫官,以對國家政事提出批評和建議。

    門下省,在唐代一度被稱為東台、鸞台和黃門省。負責對詔令的審議與封駁,即擁有封還皇帝詔書和駁回臣下章奏的權力。這一職權唐代實際上主要由門下省官員給事中行使,給事中一般設置四人。門下省長官侍中和副長官門下侍郎通常兼任宰相之職。雖然對詔令照例進行審議並署名,但較少行使封駁職權。唐玄宗時,李乂任黃門侍郎(即門下侍郎),「乂在門下,多所駁正,開元初,姚崇為紫微令,薦乂為紫微侍郎,外托薦賢,其實引在己下,去其糾駁之權也」。可見門下侍郎行使糾駁權,由於職高望重,對中書省(紫微省)詔令的頒布有一定的牽制作用,以致中書省長官亦不得不有所顧忌。門下省和中書省一樣也設置諫官,包括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左補闕和左拾遺各二至六人,以負責對朝廷各項決策的得失進行評論和建議。此外,與中書省相對應,門下省還設起居郎二人,負責朝廷政事的記錄和皇帝言行與詔令的記錄整理。

    為了便於決策活動的進行,中書、門下兩省還分別設置一些下屬機構與官職。其中較重要的有:中書省下屬的集賢殿書院和門下省下屬的弘文館,這兩個機構收藏有大量圖書,具有皇家圖書館的性質,可供皇帝、宰相和其他官員參考。史館,初屬門下省,後屬中書省,負責國史的修撰。符寶郎,屬門下省,負責各種印鑒符節的掌管。

    尚書省是唐代的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在唐代初年,尚書省長官左右僕射為正宰相,因此尚書省既是朝政決策機構也是最高行政機構。但到唐中宗時,由於皇朝內部的權力再分配,尚書僕射被排斥於宰相之外,因此尚書省成為單純的朝廷行政機構。唐代尚書省的總辦公機構稱為都省,「掌舉諸司之綱紀,與其百僚之程式」。負責尚書省各類文書的審核、簽發與存檔,指導六部諸司工作。都省事務由尚書左右丞和左右司郎中、員外郎主管。而尚書省的長官左右僕射,在唐代中期以後,多成為授予大臣的榮譽職銜,並不具體負責尚書省日常事務。

    尚書都省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之下又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吏部主要負責官吏的銓選、考課、封爵和勳賞;戶部主要負責戶籍、土地、賦役、倉儲和市易;禮部主要負責科舉考試和禮儀、祭祀;兵部主要負責軍隊的管理和訓練;刑部主要負責刑獄和財政審計:工部主要負責國家土木工程和屯田、水利。六部的長官為各部尚書,副長官為各部侍郎,而諸司的長官為各司郎中,副手為各司員外郎。尚書省六部二十四司的任務,是上承皇帝和宰相等最高決策集團所頒布的詔令,把它們擬定為具體實施的政令,再頒發給朝廷的九寺五監及地方各府、州、縣具體執行。另外,六部諸司還負責檢查和處理朝廷各部門和地方府州向尚書省申報的一般行政事務。因此,朝廷的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九寺,以及國子、少府、軍器、將作、都水五監,實際上是接受尚書省指令的下級事務機構。正如唐代史學家蘇冕所說:「九寺、三監……是王者之有司,各勤所守,以奉職事,尚書准舊章立程度以頒之。」九寺的長官稱為卿,總稱為九卿,其副手為少卿和丞。國子監的長官稱為祭酒:都水監的長官稱為使者;少府、將作、軍器監的長官都稱為監。九寺五監的職權範圍,上承尚書省六部諸司,且與六部有大體固定的對應關係。按照唐代的「故事,諸司、諸使及天下州府有事,准令式合申省者,先申省司取裁」,「然後施行」。這裡的諸司即指九寺、諸監、諸衛,省司即指尚書省六部二十四司。由此可見唐代前期尚書省在國家行政系統中的樞要地位。

    為了使官吏系統有效而正常的運轉,除了建立各種與決策和行政機構有關的制度外,還必須對各級官吏進行有效的監督與制約。為此,唐代承襲前代制度,建立御史台,以監督各級行政機構對國家政令的實施,以及對違犯朝廷法紀和律令的官吏進行糾舉和彈劾,即「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罪惡」。唐代御史台的長官為御史大夫,副長官為御史中丞。唐代中期以後,御史大夫職位崇高,不常設置,御史中丞成為實際上的御史台長官。

    御史台的下屬機構是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別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監察御史任職,統稱為三院御史。唐代規定,侍御史設置四人,主要職責為糾察彈劾百官和參與審訊重大案件,其中年資最深者一人,還負有處理御史台內部日常事務的職責。殿中侍御史設六人,主要掌管百官朝見皇帝的序列班次,以及負責京城左、右巡,糾察其管轄區域內的不法之事。監察御史設十人,主要負責「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職責更為繁多。但就監察御史的主要職責來說,以分察和分巡最為重要。所謂分察,是指監察尚書省六部,並可列席尚書省會議。分巡,是出使巡察地方州縣,把各地的「長吏政俗、閭閻疾病、水旱災傷,並一一條錄奏聞」。從御史台的職權來看,雖然十分繁雜,但其主要職責仍然是對整個官吏系統進行監察和對不法官吏進行彈劾。

    在唐代的朝廷官制系統中,中書、門下兩省與尚書省六部、九寺五監、御史台一起,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朝政決策一執行一監察系統,是唐皇朝的核心機構。在這些核心機構之外,還有一系列輔助機構,多屬皇家宮廷機構性質,直接為皇室宮廷服務。它們主要包括秘書、殿中、內侍三省和東宮官吏。其中前三個機構雖然也稱為「省」,但其地位實際與寺監相等,其長官亦均稱為「監』,副長官稱為「少監」。

    秘書省是掌管皇家圖籍檔案的機構,除設置監、少監和丞的官職負責省事外,還設立秘書郎掌管皇家的經史子集四部圖書的抄寫貯藏,校書郎負責校讎典籍。此外,負責天文曆法的太史局(又稱司天台),一度也屬於秘書省管轄。殿中省下轄尚食、尚藥、尚衣、尚捨、尚乘、尚輦六局,負責皇帝的衣食住行與醫藥。內侍省則是宮廷宦官和宮女的管理機構。東宮官是皇太子的下屬宮廷機構,其設置模仿朝廷的結構:其太子方師、太傅、太保(總稱三太)和太子少師、少傅、少保(總稱三少)是太子的導師,另設太子賓客作為太子侍從官,這些職官都沒有具體職掌。設詹事府總管東宮官吏和政事,相當於中書門下和尚書省六部。設左春坊負責侍從規諫,相當於門下省之職,右春坊負責文書啟奏,相當於中書省之職。此外,在左春坊之下設崇文館,掌圖書經籍;司經局掌校刊經史;典膳局、藥藏局、內直局、典設局和官門局,負責太子的衣食住行。以上這些機構,與弘文館、秘書省、殿中省大體對應。另外還設立東宮三寺,即家令寺、率更寺和僕寺,負責東宮具體事務的執行,也與九寺五監相對應。雖然東宮官職龐大繁多,但實際上多為閒職。

    在文官系統之外,唐代還設有武官系統。由於唐代前期實行府兵制度,所以在朝廷設立十六衛。十六衛的名稱,唐代前期變化甚多,到唐玄宗開元時方大體上固定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右左威衛、右左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其中前十二衛均管轄府兵,只有後四衛不轄府兵,負責京城和宮殿諸門警衛以及皇帝的貼身宿衛。每衛設大將軍一人和將軍二人統率,下有長史、錄事參軍總管各衛日常事務,倉、兵、騎、冑四曹分別負責俸祿、給養、考績、宿衛、馬匹、兵械等具體事務。十六衛直接統屬於皇帝,但他們沒有調兵的權力。需要命將出征時,一般由皇帝和宰相議定後,頒發詔令到兵部,由兵部再發下符契,與詔令一起同時頒下各折衝府或州郡發兵。除十六衛外,東宮官中還仿照十六衛建制設有十率府,各設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統管,下轄一定數量的府兵,作為太子的禁衛部隊。以上十六衛總稱為南衙諸衛,因其官署均在長安、洛陽兩京宮城之南的皇城內。

    唐高宗時,由宮城北門玄武門禁軍發展而來的北衙禁軍開始興起,逐漸取代南衙請衛的職能。南衙諸衛則由於府兵制的廢棄,逐漸成為閒司,其長官大將軍、將軍也變為武官陞遷的官階,不再擁有實際職權。

    最先設置的北衙禁軍是左右羽林軍,玄宗時設左右龍武軍,肅宗時又設左右神武軍,以上稱為北衙六軍,各設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三人統率。唐代宗時再以神策軍列入北衙禁軍行列,德宗以宦官任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統率,因此神策軍勢力迅速發展,凌駕於北衙六軍之上。唐代後期,北衙六軍的大將軍、將軍等職也逐漸成為武官遷轉的官階,實際並無兵權。
mk2257 發表於 2008-12-2 19:09
作品相關 可憐女人
    梅妃姓江名采蘋,莆田(今福建莆田縣黃石鎮江東村)人、父江仲遜,世代為醫。江采蘋聰明過人,9歲時就能誦讀《詩經》中《周南》、《召南》等詩篇,並對父親云:「我雖女子,期以此為志。」江仲遜便以《詩經·召南》裡《采蘋》一詩的題目為女兒名字,表示對女兒的期望。

    唐玄宗開元中(713—741),太監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廣東一帶,見到丰神楚楚、秀骨姍姍的江采蘋,就收她選入宮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寵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蘋,視宮中粉黛如塵土。江采蘋癖愛梅花,所居之處遍植梅樹,每當梅花盛開時,賞花戀花,留連忘返,唐玄宗戲名曰梅妃。梅妃不僅以美貌受寵,更以表演《驚鴻舞》得到樂舞行家唐玄宗的專寵。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面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據王克芬《梅妃與〈驚鴻舞〉》一文考證,《驚鴻舞》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動作和姿態,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我國有深遠的傳統,相傳原始社會時期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的「鳳凰來儀」,當是人模擬鳥類動作的舞蹈;戰國青銅器上有人扮鳥形的舞蹈圖像;漢代百戲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記載;漢畫像石中也有人扮鳥形舞蹈的畫面,這些舞蹈大都穿著笨重的鳥形服飾道具,舞蹈起來很不方便。而梅妃的《驚鴻舞》可能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

    梅妃比楊貴妃進宮早19年之多,她纖麗秀雅的風格令玄宗由衷敬佩,為之傾倒。恬靜嫻雅、端莊明秀的江采蘋,從小就喜愛和她一樣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為「梅妃」,並在她居住的宮中,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梅樹,每當梅花盛開,便與梅妃流連花下,賞花賦詩,其樂融融。

    今天的人們大多知道楊貴妃,而知道江采蘋的人恐怕不多。其實,楊貴妃和江采蘋是唐玄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中一對勢均力敵的情敵。

    江采蘋,即梅妃,出生於福建莆田江東村,父親江仲遜是個詩書滿腹的秀才,同時也是個懸壺濟世的醫生。江采蘋是家中獨生女,她聰慧靈秀,能詩能文,9歲就能背誦許多詩歌名篇,15歲時即已寫得一手好文章,所寫的八篇賦文,更在地方上傳誦一時,是當時有名的才女,被譽為福建第一個女詩人。

    多才多藝的江采蘋,不僅長於詩文,還通樂器,善歌舞,而且嬌俏美麗,氣質不凡,是個才貌雙全的奇女子。

    適逢玄宗開元盛世,唐朝國家興盛,四海昇平,內有賢相,外有名將,一派昌榮之景。這時,深受玄宗寵愛的武惠妃不幸離開了人世。唐玄宗極重夫妻之情,雖有後宮佳麗數千人,卻對武惠妃情有獨鍾。武惠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勝悲痛,日見憔悴。唐玄宗在萬分思念下,很想找到另一份寄托。

    近侍宦官高力士,看到唐玄宗悲傷的樣子,自然憂心忡忡,擔心玄宗從此一蹶不振。於是,他力勸玄宗徵選天下絕色多情美女,來改變悲傷心境,重新振作起來,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高力士奉旨挑選秀女,親自出使閩粵,發現了剛剛及笄的江采蘋,他疑其為天人,如獲至寶。隨即把她帶進了宮中,侍候玄宗皇帝。

    當時江采蘋雖是淡妝輕掃,仍難掩如花容顏,她溫柔文雅的言語,優美大方的舉止,是一杯清香醇郁的茶,霎時就擄獲了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對她疼愛有加,將當時眾多的後宮佳麗視為塵土,專寵江采蘋一人。

    梅妃比楊貴妃進宮早19年之多,她纖麗秀雅的風格令玄宗由衷敬佩,為之傾倒。恬靜嫻雅、端莊明秀的江采蘋,從小就喜愛和她一樣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為「梅妃」,並在她居住的宮中,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梅樹,每當梅花盛開,便與梅妃流連花下,賞花賦詩,其樂融融。

    然而,當豐滿、冶艷,渾身散發嬌情媚態的楊貴妃出現之後,玄宗開始目眩神迷。

    楊貴妃與梅妃成了並立於玄宗後宮的兩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潔;楊玉環如一株牡丹,豐腴嬌艷。這倆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靜一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已過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心目中已經分出楊玉環和梅妃的高低。十幾年他面對孤芳自賞、清雅高潔的梅妃,現在已經審美疲勞了,不免有些意興大減。而突然出現的楊貴妃,不但豐滿的體態充滿了性感,楚楚動人,還有她那媚人的神情、活潑的性格,就像一團熾熱的烈火撩撥著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

    楊貴妃與梅妃自然展開了明爭暗鬥。一個要死守「陣地」,一個要佔領「陣地」,戰鬥異常激烈。

    而她們的戰鬥,開始表現出來的是一篇篇有感而發的詩文。

    我們先看梅妃寫的一首詩:

    撇卻巫山下楚雲,南宮一夜玉樓春;

    冰肌月貌誰能似,錦繡江天半為君。

    這首詩中,表面上讚歎楊貴妃的美貌,其實際上是在諷刺她原來是唐玄宗的兒媳,不顧人倫,從壽王府中轉入皇宮,竟然鑽進了公公的被窩,還迷惑皇帝,耽誤朝政,並譏嘲她如月般的癡肥。其實,當時梅妃說的都是事實。

    楊貴妃讀罷,立即反擊:

    美艷何曾減卻春,梅花雪裡減清真;

    總教借得春風草,不與凡花斗色新。

    詩中的含義是說梅妃瘦弱不堪,而且也受寵得過頭了,哪能與新春的鮮花爭奇鬥艷呢!

    唐玄宗沒有為梅妃的詩鼓掌,卻為楊貴妃的詩叫好。楊貴妃的美,是另一種不同的風情,媚惑了唐玄宗,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轉移到了楊貴妃身上,漸漸冷落了梅妃。梅妃的愛情也從此陷入了困境。在受到了冷落的同時,還要承受楊貴妃時時在玄宗面前的數落和誣告。後來,梅妃終於被迫遷入上陽東宮,過著和冷宮一樣的淒清生活。

    這時的楊貴妃,把她的大姐韓國夫人、三姐虢國夫人以及八姐秦國夫人全都招來了。她們四個就像四株香花,團團環繞在唐玄宗四周,粉白黛綠,奇幻萬千,使得垂垂老矣的玄宗青春煥發;她們又像四隻蜜蜂,在唐玄宗的身上,像採花粉一樣,吸取唐玄宗的「精華」。唐玄宗終日與她們周旋嬉鬧,無暇顧及朝政,更把上陽東宮的梅妃忘到了九霄雲外。

    然而,畢竟梅妃和楊貴妃風格不同,味道也不一樣,一個「葷」,一個「素」。唐玄宗過度香艷之後,不由思念淡雅。一段時間後,唐玄宗不曾與梅妃見面,心裡就時不時想起梅妃,想起梅妃的樣子。一個梅花綻放的季節,唐玄宗漫步梅園,睹花思人,泛起一股似水柔情與刻骨相思,心中暗生一絲悲涼,一種愧疚,一種和梅妃相見的慾望。一天晚上,唐玄宗怕楊貴妃知道,借口身體不適,沒去楊貴妃宮中,獨宿在翠華西閣,密遣一貼身小太監,用馬把梅妃馱來敘舊。

    「既然是陛下寵召,為何要深夜暗中而來?」「堂堂一國之君,為何如此怕那個肥婆?」梅妃雖然心中覺得窩囊,卻不忍讓玄宗久等,還是乘馬來到了翠華西閣。一雙舊日鴛鴦又相擁在一處,說不盡的纏綿,道不盡的悱惻。

    這事還是被楊貴妃知道了。楊貴妃不待宣召,到翠華西閣推門而入,劈頭問玄宗:「你把梅精藏在何處?」玄宗假裝若無其事地回答:「不是在上陽東宮嗎?」楊貴妃見唐玄宗賴賬,話題一轉,說:「何不宣來,我們一同到驪山溫泉享樂一番!」說得玄宗支支吾吾,不知所措。楊貴妃裝出一副正經的樣子說:「這裡亂七八糟,床下有婦人金釵,枕邊留有餘香,這夜是何人為陛下侍寢。為何歡睡到日出還不上朝,陛下可去面見群臣?」她竟然說,妾要留在這裡,等唐玄宗上朝回來。

    唐玄宗惱羞成怒,氣急敗壞,臉色已經鐵青,但他卻不大嚷大叫,就以蒙頭大睡的方式反抗。楊貴妃畢竟聰明,也怕事情鬧僵,無法收拾。她拿出看家本領,裝癡賣嬌,哭鬧了一番,然後憤憤而去,回娘家去了。

    楊貴妃回娘家不久,唐玄宗不堪思念,派侍使把她接回宮中,據說接了三次才接回來。

    當然,唐玄宗有時舊情難忘,常懷著一種憐憫和補償的心理對待梅妃。有次唐玄宗嘗荔枝時,又憶起梅妃,就派人送去一串珍珠,梅妃見珍珠,觸景生情,無限傷感,即寫了一首詩,夾在珍珠裡退還給玄宗。詩云:「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詩人稱《一斛珠》。

    流光易逝,青春不再,梅妃在上陽東宮已經度過了十年寂寞歲月。她不知道玄宗的心目中,是否還有她梅妃的一絲影跡。她想,如果皇帝舊情不忘,梅妃就有一線希望。於是,她寫成一篇《樓東賦》,來陳述心中的許多感慨。

    據說,這首詩寫了她在上陽東宮的淒慘心情,抒發了她對玄宗,對貴妃的不滿和對新生活的嚮往。然而,不但於事無補,還差點被殺。如果不是觸動了玄宗的愛憐之心,恐怕她當時就在楊貴妃的挑唆下,命歸黃泉。

    在這場愛情的爭奪戰中,楊貴妃那一方是人多勢眾,風頭正盛;而梅妃這邊則人單勢薄,已經徹底敗下陣來。

    之後,「安史之亂」爆發了,唐玄宗攜楊貴妃逃往西南,後來,楊貴妃被逼死在馬嵬坡。被留在宮內的梅妃為了不讓叛賊污辱,也為負心於她的玄宗保住清白之身,用白布將自己層層包裹,跳下古井而香消玉殞。

    1000多年過去了,家鄉的人們仍然懷念她,稱為「祖姑皇妃」,並修宮造像以供祭,宮名就叫「浦口宮」。該宮雄偉壯觀,八根大石柱支撐著巨大的頂棚斗拱結構,神龕護欄鏤空木雕,極為精美,吸引了不少遊人前往瞻仰。舊時興化府衙門口的對聯寫道:「荔枝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傳統戲。唐玄宗選得才女江采萍進宮,十分寵愛,因她喜愛梅花故呼「梅妃」,並建造梅亭一座。不久唐玄宗又選楊玉環為貴妃,寵愛轉於楊。梅妃長門冷落,便作了一篇《樓東賦》,玄宗見到此賦,遂召梅妃相會,但被楊妃趕來衝散。安祿山叛變,唐玄宗率楊妃出走西川,被遺棄的梅妃陷於深宮而致殞命。唐玄宗返回長安,夜夢梅妃,無限感慨。

    該劇根據程硯秋早年作品由李玉茹、龐曾涵整理,集體導演。舞蹈設計張奎芳、龐曾涵,舞美設計周楚江,燈光設計金秀謀,音樂設計張森林、查長生、顧永湘、馬錦良。李玉茹飾梅妃。汪正華飾唐明皇,許美玲飾楊貴妃,孫正陽飾高力士。1961年9月16日首演於天蟾舞台。該劇基本按程派路子,又吸收了評彈《長生殿》中「絮閣」的精華,既運用程派蒼勁淒涼的特色,又創造了一些新腔,如「焚宮梅殞」一場,將梅妃原唱的[西皮倒板、快板],改為唱[二黃倒板、碰板]。舞蹈和音樂設計上也進行了創新,如[驚鴻舞]由原來一人獨舞改為以梅妃為中心的集體舞蹈。在音樂上[驚鴻舞]的快板加了曲牌,唱《樓東賦》時加了配音,「宮怨」一場配了胡琴獨奏等。該劇為李玉茹代表劇目之一。
mk2257 發表於 2008-12-2 19:10
作品相關 楊國忠
    楊國忠,本名釗,唐朝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人。楊貴妃同曾祖兄(另一說同祖兄)。張易之(武則天時的「二張」之一)之甥。生年不詳,卒於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

    楊玉環得寵於唐玄宗之後,她的族兄楊國忠也飛黃騰達,升任宰相,身兼40餘職,楊國忠與安祿山的矛盾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而他與太子李亨的矛盾最終使楊氏滅門。

    楊釗從小行為放蕩不羈,喜歡喝酒賭博,因此窮困潦倒,經常向別人借錢,人們很瞧不起他。30歲時,他在四川從軍,發憤努力,表現優異,但因節度使張宥看不上他,只任他為新都尉,任期滿後。更為貧困。四川的大富翁鮮於仲通在經濟上經常資助他,並把他向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推薦。章仇兼瓊一見楊釗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又伶牙俐齒,非常滿意,遂即任他為採訪支使,兩人關係密切。因為章仇兼瓊當時正慮李林甫專權,祿位難保,所以欲使楊釗進入朝廷,作一內援。此時楊玉環已封為貴妃,貴妃的三位同胞姐姐也日益受寵。章仇兼瓊便利用這一裙帶關係,派楊釗到京城向朝廷貢俸蜀錦。當楊釗路過郫縣時,兼瓊的親信奉命又給了他價值萬緡的四川名貴土特產。到長安後,楊釗把土特產一一分給楊氏諸姐妹並說這是章仇兼瓊所贈。於是,楊氏姐妹就經常在玄宗面前替楊釗和章仇兼瓊美言,並將楊釗引見給玄宗,玄宗任他為金吾兵曹參軍。從此,楊釗便可以隨供奉官隨便出入禁中。

    楊釗在長安立腳之後,便憑借貴妃和楊氏諸姐妹得寵的條件。巧為鑽營。在宮內,他經常接近貴妃,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則千方百計巴結權臣。每逢禁中傳宴,楊釗掌管樗蒲文簿(一種娛樂活動的記分簿),玄宗對他在運算方面的精明十分賞識,曾稱讚他是個好度支郎。不久,楊釗便擔任了監察御史,很快又遷升為度支員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便身兼15余職,成為朝廷的重臣。

    天寶七載(748年),楊釗建議玄宗把各州縣庫存的糧食、布帛變賣掉,買成輕貨送進京城,各地丁租地稅也變買布帛送到京城。他經常告訴玄宗,現在國庫很充實,古今罕見。於是,玄宗在八載(749年)二月率領百官去參觀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是高興,便賜楊釗紫金魚袋,兼太府卿,專門負責管理錢糧。從此,他越來越受到唐玄宗的寵幸。九年(750年)十月,楊釗因為圖讖上有「金刀」二字,請求改名,以示忠誠,玄宗賜名「國忠」。

    隨著地位的陞遷,楊國忠在生活上也變得極為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貴妃游幸華清宮,楊氏諸姐妹總是先在楊國忠家彙集,競相比賽裝飾車馬,他們用黃金、翡翠做裝飾,用珍珠、美玉做點綴。出行時,楊國忠還持劍南節度使的旌節(皇帝授予特使的權力象徵)在前面耀武揚威。

    楊國忠在與宰相李林甫的關係上,起初,二人一唱一合,互相利用。楊國忠為了向上爬,竭力討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為楊國忠是皇親國戚,盡力拉攏。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時,楊國忠等人充當打手,並積極參與其活動。他們在京師另設立推院,屢興大獄,株連太子的黨羽數百家。由於楊國忠恃寵敢言,所以每次總是由他首先發難。楊國忠與太子李亨的矛盾也由此愈結愈深。後來,李林甫與楊國忠由於新舊貴族之間的爭權奪利產生了矛盾,主要表現在對待王鉷的問題上。因王氏的寵遇太深,本是李林甫和楊國忠共同嫉妒的對象。但是為了牽制楊國忠,李林甫則極力提拔王氏;當楊國忠陷害王氏時,李林甫又竭力為其開脫罪責。由於楊國忠做了手腳。玄宗便開始疏遠李林甫,王氏也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致於死地。王氏所兼職務全部歸楊國忠。

    玄宗之所以如此信任楊國忠,除了取悅於楊貴妃之外,主要是藉以牽制李林甫的專權。同時為取代已經衰老了的李林甫做準備。終於在天寶十一載(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後,玄宗派命楊國忠擔任右相,兼文部尚書,判使照舊。楊國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40餘職。

    楊國忠執政期間,曾兩次發動了征討南詔的戰爭。天寶十載(751年),楊國忠上任京兆尹不久,遂乘機推薦自己的老友和黨羽鮮於仲通為劍南節度使,並命其率兵攻打南詔,結果大敗,士卒陣亡六萬人,南詔投附吐蕃。對此楊國忠不但沒有處罰鮮於仲通,而且還為其大敘戰功。接著,楊國忠又請求第二次發兵攻打南詔。玄宗便命令在長安、洛陽、河南、河北各地廣泛招兵。楊國忠派御史到各地去抓人,把他們帶上枷鎖送到軍營。父母、妻子哭聲遍野。十三載(754年)六月,楊國忠又命令留後、侍御史李宓率兵,再次攻打南詔,結果又遭慘敗。兩次攻打南詔,損兵折將近20萬人。楊國忠專權誤國,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動輒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用兵,不僅使成千上萬的無辜士卒暴屍邊境,給少數民族地區造成了災難,而且使內地田園荒蕪,民不聊生。

    楊國忠為了籠絡人心,發展自己的勢力,讓文部選官不論賢不賢,年頭多的就留下來,按照資歷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慣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書,選官應交給侍郎以下的官員辦理,規定的手續十分嚴格,須經三注三唱,反覆進行,從春至夏才能完成。楊國忠卻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裡,預先定好名單,然後把左相陳希烈及給事中、諸司長官都叫到尚書都堂,讀—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當全部結束之後,楊國忠便當著大家的面說:「左相和給事中都在座,就算經過門下省了。」於是,選官大權就這樣由楊國忠一人壟斷。從此門下省不再複查選官,侍郎僅僅負責試判,致使選官質量下降。然而另一方面,由於楊國忠迎合和滿足了一些人的權欲,因而頗得眾譽。為此,楊國忠的親信京兆尹鮮於仲通、中書舍人竇華,侍御史鄭昂等授意選人,請求玄宗給楊國忠在省門立碑,歌頌其選官有「功」。玄宗讓鮮於仲通起草碑文,並親自修改了幾個字。鮮於仲通為了向楊國忠獻媚,便把這幾個字用黃金填上。

    楊國忠對人民的疾苦漠不關心。天寶十二載(753年),關中地區連續發生水災和嚴重饑荒。玄宗擔心會傷害莊稼,楊國忠便叫人專拿好莊稼給玄宗看,並說:「雨水雖多並未傷害莊稼。」玄宗信以為真、以後,扶風太守房(王官)奏報當地出現水災,楊國忠便叫御史審問他,從此再沒有人敢匯報實情。

    天寶十四載(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借口是討楊國忠。楊國忠與安祿山都是天寶年間的新貴,同樣受著玄宗的寵通。但是,楊國忠的發跡要比安祿山晚得多。當楊國忠尚未擔任高官要職時,安祿山早在天寶元年(742年)正月就升任平盧節度使,以後又兼范陽節度使、河北採訪使、御史大夫,稍後又兼河東節度使。天寶九載(750年)又封為東平郡王。楊國忠雖有外戚關係,但遲至天寶七載(748年)始遷給事中,兼御史中丞,專判度支事。安祿山在朝中對老謀深算的李林甫十分懼怕,而對楊國忠則根本瞧不起。楊國忠接替宰相後,看到不能制服安祿山,便經常向玄宗說安祿山有謀反的野心和跡象,想借玄宗之手除掉安祿山。可玄宗認為這是將相不和,不予理睬。楊國忠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奏請讓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兼河西節度使,以便排斥和牽制安祿山。天寶十三載(754年)春,玄宗按照楊國忠的意見召安祿山入朝,試其有無謀反之心。安祿山由於事先得到楊貴妃的通風報信,故將計就計,裝模做樣地向玄宗訴說自己的一片「赤心」,贏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讓安祿山當宰相(加同平章事),並令太常卿張垍草擬詔敕。楊國忠知此立即勸阻道:「安祿山雖有軍功,但他目不識丁,怎能當宰相。如果發下制書,恐怕四夷輕視朝廷。」玄宗只好作罷,任安祿山為左僕射。至此。安祿山與楊國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銳激烈,一觸即發。加之楊國忠任宰相後,官吏貪瀆,政治腐敗,民怨沸騰,終於使安祿山發動了以討楊國忠為名,行奪取皇位之實的叛亂。

    編輯本段楊國忠之死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長安危在旦夕,玄宗根據楊國忠的建議,決定逃往四川避難。當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時,將士們又累又餓,加之天氣炎熱,拒絕繼續前進。此時,楊國忠的政敵太子李亨、宦官李輔國和陳玄禮一致認為,除去楊國忠的時機已成熟,並由陳玄禮出面對將士進行煽動,說這場叛亂全是由楊國忠引起的,殺了楊國忠就可止息叛亂。這時,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驛站西門外堵住楊國忠的馬頭,向他要飯吃。激怒了的士兵們立即將他們包圍上來,大喊:「楊國忠與吐蕃謀反!」一箭射中了他的馬鞍。楊國忠逃進西門內,軍士們蜂擁而入,將其亂刀砍死。接著,楊貴妃也被縊死,楊國忠的大兒子大常卿兼戶部侍郎楊暄以及韓國夫人和秦國夫人也一併被殺。楊國忠的妻子裴柔和幼子楊晞以及沈國夫人逃至陳倉(今陝西寶雞市),裴柔在竹林中讓虢國夫人用劍刺死自己。虢國夫人然後自刎,但沒有死,被縣吏押回獄中,後血凝至喉而死。

    馬嵬驛之變,表面上看來是一場士兵嘩變,實質上是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輔國、高力士等策劃的一場爭權鬥爭。太子李亨自天寶五載(746年)遭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打擊後,極為孤立;楊國忠任宰相後,又連遭傾軋;安祿山叛亂時,玄宗本想讓太子李亨接替皇位,由於楊國忠及其姐妹的反對而未成事實;後又棄京幸蜀,如果到了蜀中,李亨在楊國忠勢力的控制下就更無出頭之日了。因此,太子李亨主謀,藉機除掉了楊國忠。

    楊國忠專權誤國,積怨太深,終被亂刀砍死,落得遺臭萬年。這是罪有應得。但是客觀地看,在他執政期間,雖然國事日非,但朝中未出現李林甫妒賢嫉能、誅逐大臣時的那種恐怖動盪局面,而在一時間內還曾搜羅天下奇才,迸拔淹滯,頗得眾譽。自然,楊國忠獨攬大權,外戚跋扈,民怨沸騰,終不可收拾,爆發了安史之亂,使強大的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楊國忠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上的宰相,自有他個人應負的責任。但是,再往前看,李林甫執政期間,唐王朝就已經顯露出趨向沒落的種種跡象,只是到了楊國忠執政時來了個總爆發而已。
mk2257 發表於 2008-12-2 19:11
作品相關 陶瓷
    前言

    陶瓷的乾燥是陶瓷的生產工藝中非常重要的工序之一,陶瓷產品的質量缺陷有很大部分是因乾燥不當而引起的。陶瓷工業的乾燥經歷了自然乾燥、室式烘房乾燥,到現在的各種熱源的連續式乾燥器、遠紅外乾燥器、太陽能幹燥器和微波乾燥技術。乾燥雖然是一個技術相對簡單,應用卻十分廣泛的工業過程,不但關係著陶瓷的產品質量及成品率,而且影響陶瓷企業的整體能耗。據統計,乾燥過程中的能耗占工業總燃料消耗的15%,而在陶瓷行業中,用於乾燥的能耗占燃料總消耗的比例遠不止此數,故乾燥過程的節能是關係到企業節能的大事。陶瓷的乾燥速度快、節能、優質,無污染等是新世紀對乾燥技術的基本要求。

    2陶瓷乾燥過程機理

    2.1坯體中的水分

    陶瓷坯體的含水率一般在5%-25%之間,坯體與水分的結合形式,物料在乾燥過程中的變化以及影響乾燥速率的因素是分析和改進乾燥器的理論依據。當坯體與一定溫度及濕度的靜止空氣相接觸,勢必釋放出或吸收水分,使坯體含水率達到某一平衡數值。只要空氣的狀態不變,坯體中所達到的含水率就不再因接觸時間增加而發生變化,此值就是坯體在該空氣狀態下的平衡水分。而到達平衡水分的濕坯體失去的水分為自由水分。也就是說,坯體水分是平衡水分和自由水分組成,在一定的空氣狀態下,乾燥的極限就是使坯體達到平衡水分。

    坯體內含有的水分可以分為物理水與化學水,乾燥過程只涉及物理水,物理水又分為結合水與非結合水。非結合水存在於坯體的大毛細管內,與坯體結合鬆弛。坯體中非結合水的蒸發就像自由液面上水的蒸發一樣,坯體表面水蒸汽的分壓力,等於其表面溫度下的飽和水蒸汽分壓力。坯體中非結合水排出時。物料的顆粒彼此靠攏,因此發生體積收縮,故非結合水又稱為收縮水。結合水是存在於坯體微毛細管(直徑小於o.1μm)內及膠體顆粒表面的水,與坯體結合比較牢固(屬物理化學作用),因此當結合水排出時,坯體表面水蒸汽的分壓將小於坯體表面溫度下的飽和水蒸汽分壓力。在乾燥過程中當坯體表面水蒸汽分壓力等於周圍乾燥介質的水蒸汽分壓力時,乾燥過程即停止,水分不能繼續排出,此時坯體中所含的水分即為平衡水,平衡水是結合水的一部分,它的多少取決於乾燥介質的溫度和相對濕度。在排出結合水時,坯體體積不發生收縮,比較安全。

    2.2坯體的乾燥過程

    以對流乾燥過程為例,坯體的乾燥過程可以分為:傳熱過程、外擴散過程、內擴散過程三個同時進行又相互聯繫的過程。

    傳熱過程,乾燥介質的熱量以對流方式傳給坯體表面,又以傳導方式從表面傳向坯體內部的過程。坯體表面的水分得到熱量而汽化,由液態變為氣態。

    外擴散過程:坯體表面產生的水蒸汽,通過層流底層,在濃度差的作用下,以擴散方式,由坯體表面向乾燥介質中移動。

    內擴散過程:由於濕坯體表面水分蒸發。使其內部產生濕度梯度,促使水分由濃度高的內層向濃度較低的外層擴散,稱濕傳導或濕擴散。

    在乾燥條件穩定的情況下,坯體表面溫度、水分含量、乾燥速率與時間有一定的關係,根據它們之間關係的變化特徵,可以將乾燥過程分為:加熱階段、等速乾燥階段、降速乾燥階段三個過程。

    加熱階段,由於乾燥介質在單位時間內傳給坯體表面的熱量大於表面水分蒸發所消耗的熱量,因此受熱表面溫度逐漸升高,直至等於乾燥介質的濕球溫度,此時表面獲得熱與蒸發消耗熱達到動態平衡,溫度不變。此階段坯體水分減少,乾燥速率增加。

    等速乾燥階段,本階段仍繼續進行非結合水排出。由於坯體含水分較高,表面蒸發了多少水量,內部就能補充多少水量,即坯體內部水分移動速度(內擴散速度)等於表面水分蒸發速度,亦等於外擴散速度,所以表面維持潮濕狀態。另外,介質傳給坯體表面的熱量等干水分汽化所需的熱量,所以坯體表面溫度不變,等於介質的濕球溫度。坯體表面的水蒸汽分壓等子表面溫度下飽和水蒸汽分壓,乾燥速率穩定,故稱等速乾燥階段。本階段是排出非結合水,故坯體會產生體積收縮,收縮量與水分降低量成直線關係,若操作不當,乾燥過快,坯體極容易變形,開裂,造成乾燥廢品。等速乾燥階段結束時,物料水分降低到臨界值。此時儘管物料內部仍是非結合水,但在表面一層內開始出現結合水。

    降速乾燥階段,這一階段中,坯體含水量減少,內擴散速度趕不上表面水分蒸發速度和外擴散速度,表面不再維持潮濕,乾燥速率逐漸降低。由於表面水分蒸發所需熱量減少,物料溫度開始逐漸升高。物料表面水蒸汽分壓小於表面溫度下飽和水蒸汽分壓。此階段是排出結合水,坯體不產生體積收縮,不會產生乾燥廢品。當物料排水分下降等於平衡水分時,乾燥速率變為零,乾燥過程終止,即使延長乾燥時間,物料水分也不再發生變化。此時物料表面溫度等於介質的干球溫度,表面水蒸汽分壓等於介質的水蒸汽分壓。降速乾燥階段的乾燥速度,取決於內擴散速率,故又稱內擴散控制階段,此時物料的結構、形狀、尺寸等因素影響著乾燥速率。

    2.3影響乾燥速率的因素

    影響乾燥速率的因素有,傳熱速率、外擴散速率、內擴散速率。

    (一)加快傳熱速率

    為加快傳熱速率,應做到:①提高乾燥介質溫度,如提高乾燥窯中的熱氣體溫度,增加熱風爐等,但不能使坯體表面溫度升高太快,避免開裂,②增加傳熱面積:如改單面乾燥為雙面乾燥,分層碼坯或減少碼坯層數,增加於與熱氣體接觸面,③提高對流傳熱係數。

    (二)提高外擴散速率當乾燥處於等速乾燥階段時,外擴散阻力成為左右整個乾燥速率的主要矛盾,因此降低外擴散阻力,提高外擴散速率,對縮短整個乾燥週期影響最大。外擴散阻力主要發生在邊界層裡,因此應做到:①增大介質流速,減薄邊界層厚度等,提高對流傳熱係數。也可提高對流傳質係數,利於提高乾燥速度,②降低介質的水蒸汽濃度,增加傳質面積,亦可提高乾燥速度。

    (三)提高水分的內擴散速率

    水分的內擴散速率是由濕擴散和熱擴散共同作用的。濕擴散是物料中由於濕度梯度引起的水分移動,熱擴散是物理中存在溫度梯度而引起的水分移動。要提高內擴散速率應做到:①使熱擴散與濕擴散方向一致,即設法使物料中心溫度高於表面溫度,如遠紅外加熱、微波加熱方式,②當熱擴散與濕擴散方向一致時,強化傳熱,提高物料中的溫度梯度,當兩者相反時,加強溫度梯度雖然擴大了熱擴散的阻力,但可以增強傳熱,物料溫度提高,濕擴散得以增加,故能加快乾燥,③減薄坯體厚度,變單面乾燥為雙面乾燥,④降低介質的總壓力,有利子提高濕擴散係數,從而提高濕擴散速率,⑤其他坯體性質和形狀等方面的因素。

    3乾燥技術分類

    按乾燥制度是否進行控制可分為,自然乾燥和人工乾燥,由於人工乾燥是人為控制乾燥過程,所以又稱為強制乾燥。

    按乾燥方法不同進行分類,可分為:

    ①對流乾燥,其特點是利用氣體作為乾燥介質,以一定的速度吹拂坯體表面,使坯體得以乾燥。

    ②輻射乾燥,其特點是利用紅外線、微波等電磁波的輻射能,照射被乾燥的坯體使其得以乾燥。

    ③真空乾燥,這是一種在真空(負壓)下乾燥坯體的方法。坯體不需要升溫,但需利用抽氣設備產生一定的負壓,因此系統需要密閉,難以連續生產。

    ④聯合乾燥,其特點是綜合利用兩種以上乾燥方法發揮它們各自的特長,優勢互補,往往可以得到更理想的乾燥效果。

    還有一些乾燥方法,按乾燥制度是否連續分為間歇式乾燥器和連續式乾燥器。連續式乾燥器又可按乾燥介質與坯體的運動方向不同分為順流、逆流和混流:按乾燥器的外形不同分為室式乾燥器、隧道式乾燥器等。

    4各瓷種所用乾燥器特點

    4.1建築衛生陶瓷乾燥器

    1恆溫恆濕大空間乾燥衛生潔具的坯體在微壓之後水分為18%左右,此時強度低,不宜搬動,一般採取就地乾燥的方法。一般廠家採用鍋爐蒸汽加熱的方法系統,它的特點是燃料成本低,可以形成一定的乾燥氣氛。同時缺點很多,如無橫向空氣流動;排濕功能差,乾燥時間長;無通風系統,工人工作條件差。因此比較先進的「恆溫恆濕系統」被採用。這種系統不需要改變原來的生產流程、生產工藝,還可以加速乾燥速度,它的另一大特點是具有強制通風功能。這一系統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如能源消耗大;參數滯後;乾燥不同步等。尤其是近年來石膏模有變大趨勢,那麼坯體的乾燥時間和要求就不一樣,為了保證每一班的生產安排。石膏模的乾燥成為生產安排的主要矛盾。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採用密封式乾燥系統,即石膏摸出坯後整個成型線密封,在這個小的空間內使用小型的恆溫恆濕系統。

    2熱風快速乾燥

    快速乾燥就是乾燥氣氛按坯體的不同及坯體乾燥程度而變化,時刻保持最佳乾燥氣氛,提高乾燥速度。溫濕度自動調節快速乾燥室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空間小,參數調整時響應快,精確度高;②可以根據坯體的情況,設定不同的乾燥曲線;③工控機控制,自動化程度高,減少人為失誤的因素,坯體乾燥合格率高。這一系統由房體結構、熱風爐、布風系統、攪拌系統、控制系統、濕度系統等六部分組成。

    3蒸汽快速乾燥

    這裡討論的是蒸汽直接乾燥,就是坯體出模後,沿軌道進入末端封閉的乾燥室中,關閉乾燥室後將蒸汽沿頂部的管道直接進入密封乾燥室中,蒸汽在密室中膨脹降壓,濕蒸汽由密室底部的管道排出回收。它的最大的優點是乾燥快,正品率高。

    4工頻電乾燥

    就是將工頻電(50Hz)通過坯體,由於坯體的電阻作用使得整個坯體均勻升溫乾燥,使達到了既升溫又無溫度梯度的目的。工頻電乾燥的缺點是乾燥前的準備工作很麻煩,而且它只適合單件產品乾燥。

    4.2牆地磚乾燥

    牆地磚的坯體從壓機出來後一般都是由窯爐的餘熱來進行乾燥,但隨著產品的規格尺寸越來越大,最大達1.2×2mm,甚至更大,厚度越來越厚,從8mm增大到60mm,靠窯爐的餘熱已經不能滿足乾燥的要求。而且隨著產品的高檔化、色彩多樣化,對窯內的氣氛的控制要求越來越精確和嚴格,用餘熱來乾燥坯體時,乾燥段的調整會引起窯內氣氛的變化,甚至增加窯爐燒成燃料的消耗,有的增加1-2噸燃料。於是便出現了立式乾燥器、乾燥窯、多層乾燥窯等。

    1立式乾燥窯

    它是應用比較廣泛的乾燥設備,它佔地面積小,干操小規格的牆地磚,具有較好的效果。

    2乾燥窯

    乾燥窯是直接加在燒成窯之前,外觀上是窯爐的一部分(稱為預熱帶)或是在窯的旁邊獨立建造一條長寬相當的乾燥窯。坯體從壓機出來或施釉後出來直接進入乾燥窯乾燥,乾燥完坯體直接進入預熱帶或經傳動進入燒成密進行燒成。它由熱風爐、布風系統、窯體結構三個部分組成,乾燥窯熱利用率好的一般只採用燒成窯的熱風基本上能滿足乾燥要求,有的差一點或要求乾燥水分低一點的,除了用燒成密的熱風外,還需要另外燒熱風爐,每天消耗燃料2~3噸。

    3多層乾燥窯

    隨著技術的進步,坯體中含水率越來越低,乾燥過程需將含水率從8%降低到1%,使用一般乾燥窯不能達到這個目標。多層乾燥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它是由窯頭排隊器,窯尾收集器及若幹幹燥單元組成,每個單元都是獨立的,它們的溫度、濕度調節,通風量調節,單獨由熱風爐。它的優點是:足夠的乾燥時間;外表面積小,散熱損失小;出風口貼近磚面。乾燥強度高;調節溫度時通風量不會受到影響,因此熱風吹過磚坯表面的速度及範圍都不會因溫度的調整而變動,但是多層乾燥窯的調控相對比較困難,特別是窯寬增加,無法保證窯內溫度的均勻,引起乾燥效果不一。

    4.3日用陶瓷乾燥

    日用陶瓷乾燥與衛生陶瓷或牆地磚坯體的乾燥不同,其具有的特點是:①坯體的種類繁多、數量大、尺寸小、形狀複雜。變形和開裂是最常見的兩種缺陷:②生產工藝過程中常常要拌入脫模、翻坯、修坯、接把、上釉等工序而成為流水作業完成。因此日用瓷的乾燥主要使用鏈式乾燥器。根據鏈條的佈置方式可分為:水平多層佈置乾燥器、水平單層佈置乾燥器、垂直(立式)佈置乾燥器。

    5遠紅外乾燥技術

    紅外輻射乾燥技術越來越受到各行各業人們的重視,在食品乾燥、煙草、木材、中草藥、紙板、汽車、自行車、金屬體烤漆等方面發揮很大作用。此外,遠紅外乾燥也被應用於陶瓷乾燥中。大部分物體吸收紅外線的波長範圍都在遠紅外區,水和陶瓷坯體在遠紅外區也有強的吸收峰,能夠強烈地吸收遠紅外線,產主激烈的共振現象,使坯體迅速變熱而使之乾燥。且遠紅外對被照物體的穿透深度比近、中紅外深。因此採用遠紅外乾燥陶瓷更合理。遠紅外乾燥比一般的熱風、電熱等加熱方法具有高效快干、節約能源、節省時間、使用方便、乾燥均勻、佔地面積小等優點,從而達到了高產、優質、低消耗的優良效果。

    據陶瓷廠生產實踐證明,採用遠紅外乾燥比近紅外線乾燥時間可縮短一半,是熱風乾燥的1/10,成坯率達90%以上,比近紅外乾燥節電20~60%。鄭州瓷廠對10寸平盤進行遠紅外乾燥技術實施,結果證明,生產週期提高一倍,通常乾燥時間為2.5~3小時,縮短為1小時,成本低、投資小、見效快、衛生條件好、佔地面積小。遠紅外材料的研究近年來很活躍,而且取得了很大進展,在各行各業也有很多成功應用的例子,為什麼在建築衛生陶瓷的乾燥線上卻少有人問津呢?

    6微波乾燥技術

    微波是指介於高頻與遠紅外線之間的電磁波,波長為O.001—1m,頻率為300-300000MHz。微波乾燥是用微波照射濕坯體,電磁場方向和大小隨時間作週期性變化使坯體內極性水分子隨著交變的高頻電場變化,使分子產生劇烈的轉動,發生摩擦轉化為熱能,達到坯體整體均勻升溫、乾燥的目的[2、3、4]。微波的穿透能力比遠紅外線大得多,而且頻率越小,微波的半功率深度越大。微波乾燥的特點:

    (1)均勻快速,這是微波乾燥的主要特點。由於微波具有較大的穿透能力,加熱時可使介質內部直接產生熱量。不管坯體的形狀如何複雜,加熱也是均勻快速的,這使得坯體脫水快,脫模均勻,變形小,不易產生裂紋。

    (2)具有選擇性,微波加熱與物質的本身性質有關、在一定頻率的微波場中,水由於其介質損耗比其它物料大,故水分比其它干物料的吸熱量大得多;同時由於微波加熱是表裡同時進行,內部水份可以很快地被加熱並直接蒸發出來,這樣陶瓷坯體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經加熱而脫模。

    (3)熱效率高、反應靈敏,由於熱量直接來自於乾燥物料內部,熱量在周圍介質中的損耗極少,加上微波加熱腔本身不吸熱,不吸收微波,全部發射作用於坯體,熱效率高。

    微波加熱設備主要由直流電源、微波管、連接波導、加熱器及冷卻系統等幾個部分組成微波加熱器按照加熱物和微波場作用的形式可分為駐波場諧振加熱器、行波場波導加熱器、輻射型加熱器、慢波型加熱器等幾大類。

    6.1微波乾燥在日用陶瓷中應用

    湖南國光瓷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根據日用陶瓷的工藝特點,設計了一條日用陶瓷快速脫水乾燥線用於生產中,實踐證明,與傳統鏈式乾燥線相比,成坯率提高10%以上,脫石膏模時間從35~45分鐘縮短到5~8分鐘,使用模具數量由400~500件下降致100~120件,微波乾燥線所佔地面積小,生產無污染.其效率式鏈式乾燥的6.5倍,除了可大量節約石膏模具外,與二次快速乾燥線配合使用,對於10.5寸平盤總乾燥成本可下降350元/萬件。

    6.2微波乾燥在電瓷中的應用

    遼寧撫順石油化工公司,李春原對電瓷乾燥工藝採用微波加熱乾燥技術、重量鑒讀控制技術、紅外測溫鑒讀控制技術,對複雜形狀的電瓷進行乾燥,與常規蒸汽乾燥方法相比較,可提高生產率24~30倍,提高成品率15%~35%,相同產量佔地面積僅是現有工藝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可大幅度地提高經濟效益。這對建築衛生陶瓷、牆地磚等一些異型產品的乾燥可提供借鑒。

    6.3多孔陶瓷的乾燥多孔陶瓷由於具有機械強度高、易於再生、化學穩定性好、耐熱性好、孔道分佈均勻等優點,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並被廣泛應用於化工。環保、能源、冶金、電子、石油、冶煉、紡織、製藥、食品機械、水泥等領域。作為吸聲材料敏感元件和人工骨、齒根等材料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由於多孔材料成型時含水分較多,孔隙多,且坯體內孔壁特別薄,用傳統的方法因加熱不均勻,極難乾燥,加之這些多孔材料導熱係數差,其乾燥過程要求特別嚴格,特別是用於環保汽車等方面的蜂窩陶瓷,乾燥過程控制不好,易變形,影響孔隙率及比表面積。微波乾燥技術已成功地應用於多孔陶瓷的乾燥,其能很容易地把坯體的水分從18%~25%降低到3%一下,降水率達到0.7~1.5kg,大大縮短乾燥時間、提高成品率。我們亦把微波乾燥應用於劈開磚的溫坯乾燥,效果亦非常明顯。

    7展望

    微波加熱雖然有許多優點,但其固定投資和純生產費用較其它加熱方法為高,特別是耗電較多,使生產成本增加;微波在大能量長時間的照射下,對人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微波加熱是有選擇性的。因此單獨採用微波乾燥或對流乾燥都有它們的優劣之處。如果綜合兩者將會使兩種方法的優點得到充分的發揮。即在快速乾燥室內,增加微波發生器。在坯體的升溫階段,微波發生器以最大功率運行,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坯體溫度升高。然後逐漸減少微波功率,而熱風乾燥以最大強度運行,這樣總的加熱時間將減少50%,總能耗並沒有增加,而且坯體合格率高。而且,我們應該盡可能使微波爐結構設什合理,防輻射措施得當,可使微波輻射減至最小,對人體完全沒有影響。所以為了更好地發揮微波技術的優點,除了採用混和加熱或混合乾燥技術外,加強完善陶瓷材料與微波之間的作用機理的研究,加強陶瓷材料的介電性能、介質消耗與微波頻率及溫度關係的基礎數據試驗,及完善微波乾燥的工藝及設備,使這一技術委陶瓷行業服務
mk2257 發表於 2008-12-2 19:12
作品相關 手工業
    一、農業的發展

    1.江南地區的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水稻產量大大提高

    ①圩田普遍,適於種高產水稻。

    ②放火燒山,開墾山地的現象很多。

    ③江南地區成為重要糧食產地。

    ④安史之亂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⑤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響自然生態平衡。

    2.農田灌溉的發展和農具的改進

    ①隋朝開通大運河有利於農田灌溉。

    ②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

    ③各地興修水利工程,僅江南就大大超過六朝的總和。

    ④創製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⑤曲轅犁的發明,提高了耕作技術。

    3.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①茶葉在唐代已成為生活必需品,市場廣泛。

    ②著名茶園規模大、產量多。

    ③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徵收茶稅。

    二、手工業的發達

    1.產地分佈廣泛

    ①絲麻織品,遍佈全國各地;

    ②瓷窯分佈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

    ③鐵的產地在全國有一百多處。

    2.生產規模擴大,產量多

    ①中國能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

    ②唐初僅在洪州一地就造海船五百艘。

    3.分工細,品種多

    ①絲織品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

    ②陶瓷業的唐三彩,為後代彩瓷的產生開闢了道路。

    ③唐代青瓷主要產在南方,以越窯的秘色瓷最名貴。白瓷主要產在北方,以邢窯最盛,當時有「南青北白」的說法。

    ④1987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秘瓷十多件,糾正了秘瓷產生於五代的傳統說法。

    4.技藝水平高,且融入外來風格

    ①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②造船業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

    ③絲織品至今色澤鮮麗,圖案新穎,有些還吸收了波斯的風格和手法。

    三、商業的繁榮

    1.發達的水陸交通

    ①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驛道,四通八達,商人的足跡遍及全國。

    ②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驛驢」,供客商騎用。

    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商船往來不絕。

    2.統一的貨幣

    ①隋仍鑄五銖錢,有利於貿易的發展。

    ②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廢五株錢,新鑄「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

    ③唐以後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範式。

    3.市場較前代發達

    ①隋唐的市場較前代發達,城市裡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市,政府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

    ②市中有邸店和櫃坊。

    A.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

    B.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這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③一些繁華的大城市裡有了夜市。

    ④在廣大農村,包括偏遠地區,都有定期舉行的草市(在北方稱「集」)。

    4.商人的發展和胡商

    ①那時,經商的人很多,有不少家財萬貫、邸店遍海內的大商人。

    ②唐朝政府允許外商在境內自由貿易,胡商遍佈各大都會。

    ③商人大量增加和外商的貿易活動,使唐朝的商業更加繁榮。

    四、城市的興旺

    1.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繁華大都會

    ①隋唐兩朝,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

    ②長安城內有坊、有市,坊是住宅區,市是商業區,市坊分開。市有東市、西市。

    ③洛陽城內有三個市,工商業也很繁榮,武則天時,引漕渠開新潭,使船進入市內。

    2.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

    ①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以揚州、成都為東西兩個中心。

    ②揚州地處運河和長江的匯合處,成為南北交通要衝,又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

    A.江南的物產大多在這裡集散,

    B.大食、波斯等國的商人在此雲集。

    C.唐後期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

    D.繁華的夜市也是當時的一個特點。

    ③成都物產富饒,當時的諺語稱「揚一益二」,就說明成都工商業地位的重要。

    ④南方的商業都會還有國際貿易港廣州等。

    ⑤北方的商業大城市,有位於通濟渠沿岸的汴州等。

    五、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

    總體來說,唐朝的社會風氣開放:

    1.服裝:隋——戎裝;唐——胡服、胡靴、胡帽;婦女盛行穿男裝。

    2.飲食:品種多。各種各樣的餅;引進海外的蔬菜;盛行飲酒、喝茶。

    3.住宅:貴族高官、平民百姓、貧民的住宅區別(反映了貧富的分化)。

    4.室內傢俱:床、桌、椅、凳,於唐末基本形成。

    5.盛行騎馬

    6.文娛活動:打馬球、競渡、蕩鞦韆、斗花草等。

    【重點分析】

    1.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

    (1)開發:

    江南地區本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的條件,但是江南的開發卻非常晚。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和關中(包括淮河流域)遭受到嚴重破壞,而江南地區又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這對它後來代替原來的古老的經濟區而上升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十分有利。那時,江南開發以土地資源的開發成果最為顯著。江南多山多水,於是一場以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造田運動大規模展開。圩田是水田,適宜種植水稻。水田的增加,促使糧食產量大為提高。但是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這樣的造田運動對自然生態平衡有影響,由此造成的水旱災害,這是水土資源過度開發的消極方面,對生態環境破壞造成危害。

    (2)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課本這裡講的是「開始南移」,到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才完成其轉移的進程。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隋和唐朝初期經濟重心集中在黃河流域即中原地區,這種形勢追溯到前代。安史之亂以後,北方遭到戰爭的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停滯甚至倒退,而南方經濟則持續發展。北起淮水,南達五嶺,西起湘水,東至海濱的廣大地區,成為唐中葉後農業最發達地區。

    2.農田灌溉的進步和農具的改進。

    明確三點:(1)隋建立時間雖短,但水利事業成就相當巨大。如先後開鑿了廣通渠和大運河。它們本屬運輸渠,而也使沿河兩岸獲得很大的灌溉之利。唐政府重視水利。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設有專門機構和人員管理水利,興修的水利工程遍佈全國。(2)先要講明曲轅犁最早出現於江東地區,便於水田耕作,再講明曲轅犁的三處重大改進:一是把長直轅改成短曲轅,犁架變小,便於回轉省力;二是增加了犁評,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進了犁壁,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並能翻覆土塊,斷絕草根生長。這是唐朝農民對耕犁的重大改進。筒車自行旋轉汲水至高岸,對比三國時馬鈞創造的翻車,認識:使用筒車,人無灌溉之勞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生產工具的改進對唐代農業生產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3.隋唐的市場較前代發達

    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隋唐時期的市場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隋朝和唐前期商業交易大都在國家設立的固定市場中進行,縣以上的城市都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市,政府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朝廷對市場的控制非常嚴格,對市場的設立、交易時間、店舖的規模都有嚴格的規定。從唐朝中期起,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與國家對市場控制的削弱,商業經營的廣度大大擴展,突破了從前的限制。市場結構有了很大變化,課本從五個方面講述市場的變化和商人活動:

    ①隋唐時期,為遠距離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務的邸店在各大商業城市不斷興辦,邸店是兼營旅店、貨棧與交易的場所。

    ②唐代為大量貨幣存放服務的機構也在較大商業城市出現,專營錢幣存放與貸出的機構稱為櫃坊。這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③商業活動的時間,唐代中後期也同樣突破了「日中為市」的傳統,交易時間大大延長,出現了「夜市」。

    ④「草市」,見課本小字部分。

    ⑤那時候,經商的人大量增加,再加上外商的貿易活動,使唐朝的商業更加繁榮。閱讀課本的小字部分。不少唐詩反映出當時的商人眾多。從富商王元寶和玄宗的對話,可知當時豪商富賈錢財之多,勢力之盛。

    唐朝紡織業的大規模擴張發展,是唐朝紡織品貨幣化的一大前提條件。

    唐朝的手工業有三種類型:一是官府手工業,包括:中央政府經營之手工業、建築業及公共工程手工業、地方政府經營的手工業、軍事手工業。二是家庭副業手工業,包括:農民家庭副業手工業和地主家庭副業手工業。三是私營手工業,包括:個體手工業經營者和私營手工業作坊。四是寺院手工業。唐朝的紡織業也可以大體分為以上的類型。對於官府手工業,唐朝政府側重於直接經營,而對官府手工業以外的的手工業則採取間接管理,關心的是生產者租稅和徭役的獲得。所以,唐朝手工業管理設置的重點在於官府手工業。

    對紡織業等手工業的管理的最高行政機構為工部,工部的政令由少府、將作、軍器和都水四監具體事實,其中:少府監掌管工匠,下設中尚、左尚、右尚、織染、掌冶等五署。所以,唐朝紡織業的最高管理機構就是工部少府監下的織染署。該署是專門負責染衣、製衣的中層機構,其下設25個「作」,每個作按不同的紡織品類型和織造品種分工細作。「作」就是中央官營紡織業的具體管理機構。

    在地方上,地方政府於當地設置官府手工業作坊,以生產貢品和供地方消費的特色手工業品,當然也包括紡織品。對於民間的紡織業,則通過戶籍管理,並對工匠的產品規格,檔次,樣式有具體的規定,通過流通環節進行干涉以保證其質量。

    唐朝紡織業的管理主要內容為:首先,以徵集及和雇的方式保證官府對官府經營紡織業人手的需要,政府採取種種措施保證官府紡織業中能工巧匠和其他人手的滿足,一般來說:在唐朝前期基本上通過行政強制的方式徵集手工業者,「其巧手供內者,不得納資。」(《唐六典》卷七《工部尚書》。)在唐朝後期,由於國家衰落,統一的情況不再,人口與戶籍制度敗壞,一般採取和雇的方式招集手工業者。這樣,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官府紡織業人手的充足,保證了官府紡織品的收入。

    其次,通過戶籍管理來保證政府對民間紡織業產品的獲得。唐朝建立了十分完善的「手實」制度。「每歲一造帳,三年一造籍,州縣留五比,尚書省留三比。」(《冊府元龜》卷四八六《邦計部?戶籍》。)同時,唐朝的手工業者地位較隋朝有所提高,隋朝規定「役丁十二番,匠則六番」(《隋書》卷二四《食貨》。)即個體小農每年服役1月,而工匠兩月。到唐朝時期,改為:「諸丁匠歲役工二十日,有閏之年加二日。」(《通典》卷六《食貨典?賦稅?下》)不但把丁和匠的服役時間調整為相同,且丁匠並稱。反映了工匠地位的提高。在工匠聚集的城市區域還設置坊的機構和坊正,加強對工匠的管理。

    第三,採取必要的手段保證紡織業的產品質量。這是紡織品成為一般等價物的一大必要條件,也是紡織品做為一般等價物的必然要求。在官府手工業中採取工匠培訓制度,「教作者傳家技,四季以令丞試之,歲終以監試之,皆物勒工名」(《新唐書》卷五三《百官三》)通過工匠培訓和考核制度來保證生產質量,通過產品實名制度來建立產品質量責任追蹤制度。同時制訂樣式作為生產標準,作為考核工匠的依據及驗收調物和稅收物的標準,並為市場交易時買賣雙方參照之商品質量依據。官府紡織業以竇師綸畫《內庫瑞錦對雉斗羊翔鳳游麟圖》作為樣本。(《新唐書》卷六三《藝文一》。)地方專供的織錦戶也必須嚴格遵照官樣,並禁止民間私自生產和銷售,如伯希和3078號和斯坦因4673號文書合併成的《唐神龍年代散頒刑部格》:

    110.一、私造違樣綾錦,勘當得實,先決杖一百,造意

    111.者徒三年,同造及挑文客織,並居停主人,並

    112.徒二年半,總不得官當蔭贖。踏錐人及村正

    113.坊正、裡正各決杖八十。毛褐作文者不得服用。

    114.買賣。違者,物沒入官有人糾者,物入糾人,官

    115與市取。其敕賜者,聽與應服用人,如官內

    116.□□者,官司量事貶附。

    (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濟文獻釋錄》第二輯,第563-569頁,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印中心,1990年。)

    從中可見:唐朝政府對民間紡織業的樣式的控制是十分嚴格的,如果私自造用,不但相關當事人要受到處分,連相關管理人員也要承擔連帶責任。有時皇帝為示節儉,對高級紡織品的生產做硬性限制,如開元二年,唐玄宗頒布詔敕:「雕文刻縷,衣紈履絲,習俗相誇,殊途競爽,致傷風俗,為弊良深……天下更不得採取珠玉,刻鏤器玩,製作錦繡珠繩,織成帖絹二色,綺綾羅做龍鳳、禽獸等異文字及豎欄文者。違者決一百,受雇工匠降一等科之,兩京及諸州舊有關織錦坊悉停。」(《唐大詔令集》卷一零八《禁奢侈服用敕》。)對民間紡織品的粗惡、短狹等不合樣式者,政府也用法律形式予以規定,「諸造器用之物及絹布之屬,有行濫,短狹而賣者,各杖八十。」其中行濫指「器用之物不牢不真」,短狹指「絹匹不充四十尺,布端不滿五十尺,幅寬不充一寸八尺而賣」(《唐律疏議》卷二六《雜律》。)在國家法律中對紡織品的長短規格有非常詳細的規定。開元八年又重申紡織品「好不過精,惡不至濫,闊者一尺八寸,長者四丈。」(《新唐書》卷五七《食貨一》)

    第四:對紡織業的行業違法行為進行嚴厲處罰;唐律規定:「行利贓重者,謂賣行濫,短狹等物,計本之外,剩得利者,計贓重於杖六十者,謂准盜罪。一尺杖八十,一匹加一等。計得利一匹一尺一上,即從重科,計贓累而倍並販賣者,亦如之,謂不自造作,轉買而賣求利,得罪並同自造之者;市及州縣官司知行濫情,各與造賣者同罪,檢察不覺者,減兩等,官司知情及不覺,物主既剔,各須類而倍論。」(《唐律疏議》卷二六《雜律》。)

    這樣,通過法律和政府命令等形式,唐朝政府對紡織品的質量、規格做了詳細的規定,保證了紡織品成為一種具有統一的規格的一般等價物,同時對違反紡織品管理規定的以法律形式給予處罰,保證紡織品在市場上的健康流通。這些成為紡織品貨幣化的前提,也是紡織品貨幣化後的必然要求。

    三、唐朝紡織品貨幣化的表現

    紡織品在唐朝有著特殊的重要地位,首先,紡織品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初唐的均田制度,規定了相應的租庸調製,規定:「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新唐書》卷五七《食貨一》。)調和庸所徵收的基本都是紡織品。據統計:天寶中,全國賦稅收入,包括租庸調、地稅、戶稅「歲計粟則二錢五百餘萬石,布絹綿二千五百餘萬端屯匹,錢則二百餘萬貫」(《通典》卷六《食貨六》。)根據盧華語女士研究:以上折合絹共計4146萬餘匹(其中粟、布、錢值3295萬餘、綿絹851萬餘)絹綿佔全部收入的20.5%,若考慮:1、錢200萬餘系戶稅,實際主要納實物,其中有相當部分為絹帛。2500萬餘石粟中,包括地稅1240萬餘石和租粟1260餘萬石,二者幾乎各佔一半,無論地稅還是租粟折納絹帛的數量也很大,所以,加上折納,絹帛當占1/3左右。可見絹帛等絲織品是唐朝財政收入的一大組成部分,也是絲織品貨幣化的一大表現。據《通典》記載:「當時州縣殷富,倉庫積粟帛,幼以萬計,楊釗奏請所在糶變為輕貨,及征丁租,地稅皆變布帛輸京師;屢奏帑藏充物,古今罕儔。」(《通典》卷六《食貨六》。)

    紡織品還在流通中起著一般等價物即貨幣的作用。一般認為證據在於《開元二十年九月十九日敕》中規定:「綾、羅、絹、布、雜貨等交易,皆合通用。如聞市肆必須用錢,深非道理。至今後,與錢貨兼用。違者准治罪之。」(《唐會要》卷八八。)在這裡,紡織品具有和錢同樣的地位。在開元二十二年十月六日敕中,紡織品的地位又提高了:「貨物兼通,將以利用,而布帛為本,錢刀是末,賤本貴末,為敝則深,法教之間,宜有變革,自今後,所有莊宅口與交易並先用絹、布、綾、羅、絲、帛等,期於市買至一千以上,亦令錢物兼用,違者科罪。」(《唐會要》卷八九。)在這裡,紡織品的地位抬高到了「本」的位置而錢幣成為「末」。這也充分說明,紡織品是當時市場最廣,流通量最大的商品,以至於人們把它當作了貨幣來使用。不但官方規定紡織品為一種流通貨幣,在民間,情況大體如此,《新唐書》記載:「今兩稅出於農人,農人所有,唯布帛而已,用布帛處多,用錢處少。」(《新唐書》卷五二《食貨二》)這裡明確點出了民間交易往往多用紡織品,因為農民手裡的通貨只有紡織品。不但唐朝境內交易行用紡織品,在對邊境少數民族和國外交易,也往往行用紡織品。如元和年間,黨項「以部落繁富,時遠近商賈,繼繒貨入貿車馬。」(《新唐書》卷一九八《西域傳》。)對新羅的貿易也使用紡織品:「故事,使新羅者,至海東多有所求,或攜資帛而往,貿易貨物,規以為利。」(《舊唐書》卷一四九《歸崇敬傳》)可見:唐朝時期,絲織品作為流通手段,應用是十分廣泛的。

    另外:絲織品在唐朝還經常作為價值尺度使用。「諸郡貢獻,皆取當土所出,准絹為價,不得過五十匹。」(《新唐書》卷五一《食貨四》。)這裡用紡織品作為上供品的價值標準。唐律中規定:「諸平贓者,皆據犯處當時物價及上絹估。」(《唐律疏議》卷四)這裡,紡織品用以表示贓物價值。類似的還有很多。

    綜上:紡織品在唐朝時期,基本體現了一般等價物的三大功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儲藏手段。可以說:紡織品在唐朝是作為一種重要的貨幣流通,對唐朝的經濟和財政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唐朝紡織品貨幣化原因考

    紡織品作為貨幣使用,不是唐朝時期的專利,在唐朝以前已經多有表現。這裡,我們僅以敦煌文書中記載為例,探索紡織品貨幣化的原因。

    根據盧向前教授對在西州高昌地區發現的敦煌吐魯番文書中的記錄研究,高昌西州地區的貨幣關係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367-560年,稱為紡織品本位時期,分為以毯為主和以疊布為主的兩個階段。原因是中原戰亂,柔然等民族控制了絲路,高昌商賈多與遊牧民族進行交易,以毯和疊布為通貨,一方面和遊牧民族有關,另一方面和高昌本身生產力發展,棉花種植擴大有關,該時期的商業經濟不是非常發達。第二時期為561-680年,大致為高昌國後期到唐初,為銀錢本位時期,在該時期,基本以銀錢作為一般等價物,而紡織品作為一般等價物暫時消失了,原因在於突厥的崛起掃清了絲路的障礙,隋的統一為高昌貨幣變化提供了條件,高昌的商品經濟開始發達,應該說:這個時期商業經濟達到了頂峰。第三時期為681-763年,大致為唐高宗後期到安史之亂,為銅錢本位和棉布衝擊銅錢本位時期,由於大食興起,銀錢來源枯竭,同時,中原經濟鼎盛,銅錢就取代了銀錢,到了後期,安史之亂使中原無力經營西域,西州經濟衰落,以綿布為代表的紡織品又開始衝擊銅錢的本位地位。(參考:盧向前:《高昌西州四百年貨幣關係演變述略》,《敦煌吐魯番文書論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紡織品的貨幣地位有一個回歸的過程,這個過程和西州商業經濟的發展和衰落密切相關,雖然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但商業經濟是否發達實為紡織品是否作為一種重要的一般等價物之根本原因。金屬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有著天生的優勢,利於切割、熔鑄,方便攜帶,相對於其他商品,顯然金屬貨幣更適合作為一般等價物使用,然而,金屬貨幣成為一般等價物是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的一種表現。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從傳統的物物交易開始的,由於物物交易的偶然性,並不需要一般等價物作為中介。在物物交易發展到一定階段,由於交易的頻繁,就需要一種商品從其他商品中分離出來做為交易的中介,這種商品就是一般等價物,最早的一般等價物往往就是一種數量大而有一定規格或質量標準的商品,唐朝的紡織品就是這樣一種商品。當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時候,金屬貨幣就以它特有的優勢取代別的商品成為一般等價物。因此:紡織品在唐朝貨幣化可以視做唐朝商品經濟還不甚發達的一種表現。

    當然,我們可以看見:唐朝紡織品作為通貨的記載多見於前期,而唐後期銅錢的流通日漸擴大,絹帛日益受到排擠。應該說,經過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經濟已經全面走向衰落,為什麼反而會出現金屬貨幣大行其道的情況。這首先和唐朝後期大批商人由紡織品轉向茶葉,紡織品市場相對衰落有關係,但其根本的原因在於:由於安史之亂前後,均田制度破壞,土地高度集中,加上戰亂影響,大批自耕小農破產,破產農民大量湧入市場,他們只能通過細碎交易來獲取生存資料。由於銅錢的細碎性,使得其為市場所接受。所以,李埏先生認為唐朝中後期的商業經濟不但沒有隨安史之亂衰落,反而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畸形發展。(參見:李埏:《從錢帛兼行到錢楮並用》。載包偉民主編《史學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這也能夠從側面說明:紡織品的貨幣化是一種商業經濟不甚發達的表現。

    當然,唐朝紡織品的貨幣化和統治階級的限制也有關係,中國傳統的經濟政策一直遵循著「重本抑末」的方針。認為農為本而商為末。繁榮的商業經濟一直被統治者認為是統治秩序的一大威脅,因此,唐政府為阻止近代商業的發展,就採取了對商業經濟的種種限制政策,比如嚴格坊市分離制度,對夜市的禁止等,推行紡織品貨幣化也是這一系列的政策中的一條。政府的強制力量的推動也是唐朝紡織品貨幣化的一大原因。

    唐朝紡織品的貨幣化是特定時期的一個特殊的現象,它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但其根本在於唐朝商業經濟的不甚發達,隨著商業經濟的持續發展,紡織品作為一種一般等價物,必然就會被市場規律所淘汰。種種跡象表明:寅恪先生的那句話不是無因而發的,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證
mk2257 發表於 2008-12-2 19:13
作品相關 唐代女子
    唐朝是經濟空前繁榮、思想空前活躍、婦女空前解放的時代,但是要看到的是,這種婦女的空前解放,實際上便是一種女性意識上的本原性的體現。隋唐時期的漢族是以漢族為父系、鮮卑為母系的新漢族,唐文化體現出來的便是一種無所畏懼、無所顧忌的兼容並包的大氣派,一切因素,一切形式、一切風格,在唐代文化中都可以恰得其所,於是,生活在這一時期的女性自然有許多別於中國封建社會其他朝代的女性之處。胡漢相融合的最大表現就是作為遊牧民族的胡文化將一股豪強俠爽之氣注入作為農業民族的漢文化系統內,***不僅氣質上「大有胡氣」,而且立法頗富「胡風」。唐代婦女在這種「胡風」文化的氛圍中,在禮法薄弱的「胡人」社會,豪爽剛健,絕不類南朝嬌羞柔媚和兩漢的溫貞嫻雅。例如:唐朝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擁有一定的法定繼承權,女性可以單獨為戶主,具有較為獨立的經濟地位,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發揮著作用等等。唐朝婦女也頗為「妒悍」。《西漢雜俎》中記載:「大歷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吃醋」之說的典故便源自唐代。所謂「婦強夫弱,內剛外柔」、「怕婦也是大好」,竟成為***筆記小說中津津樂道的「題目」。唐朝婦女審美觀也因胡風浸染而由魏晉時期的崇尚纖瘦變為崇尚健碩豐腴。唐朝一些藝術作品中展示的婦女騎馬擊毬的情景,一反漢文化以陰柔為婦女典則的傳統,透露出胡族女性活潑、勇健、無拘無束的性格。所以,唐朝女性便在中國傳統女性中,有著其獨特的魅力。

    或者換句話說,唐朝婦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女性意識得以一定程度上的本原性復甦。這便是唐朝女性文化的一大特點。而這種本原性的復甦。並不同於現當代婦女女性意識上的解放,而是一種女性意識壓抑了若干年之後的釋放,是「胡文化」「胡風」的釋放和表現。所以,唐朝婦女在本原上的復甦性表現更多地體現為性意識上的復甦,以及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上的追求兩性自由交往。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殊時代,婚姻思想開放,貞節觀念淡漠。唐公主改嫁者達數十人,高陽、襄陽、太平、安樂、永嘉諸公主還養有男寵。《唐律》規定「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使***對離婚態度較為開通,有的離異書上還有祝福之語:「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裙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士……一別兩寬,各生歡喜。」⑷唐代女子的貞操觀念完全不像宋代以後要求那麼嚴酷,社會上對這方面的要求相當寬鬆,從宮廷到民間,人們性生活的自由度相當大。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正處於封建社會鼎盛時代的唐朝,封建禮教遠沒有發展到後來那麼嚴酷的地步。作為統治者禁錮人和人性的工具的封建禮教,本來是隨著統治階級的需要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統治者總是越到末世,才越感到有把人們的頭腦、身體、七情六慾都管起來的必要,於是禮教也就愈加嚴格、周密而強化。從先秦到唐代,雖然在各代都不斷有人出來倡揚女教,但統治階級對這方面的束縛需要還不那麼急切。尤其是唐代,由於高度繁榮昌盛,統治者有充分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在性以及其它方面的控制更為寬鬆。第二,唐代有一段相當長的太平盛世,生產力發展較快,人口增加較多,整個社會比較富裕。在人們衣食豐足、生活穩定的情況下,必然會較多地追求生活中的享受與快樂,包括性的歡樂,這是人們固有的需求層次的遞升與變化。古人說「飽暖思淫慾。」如果我們把「淫慾」理解為愛情(禁慾主義者總是把人們正常的愛情與性的需要斥之為「淫慾」),那麼,這句話是個真理。飽暖是人的第一需要、基本需要,一般說來,當這第一需要、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人們較少地去追求愛情、性、自尊、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要;生活富裕了才會更強烈地去追求其它。第三,唐代是一個漢族「胡化」、民族融合的時代。李唐皇族本身就有北方的少數民族的血統,他們曾長期與北方少數民族混居生活,又發跡於鮮卑族建立的北魏,而後直接傳承鮮卑族為主的北朝政權,所以在文化習俗上沿襲了北朝傳統,「胡化」很深,唐統一天下後,就將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帶到中原。宋朝的朱熹曾攻擊唐朝「閨門不肅」,「禮教不興」,說:「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⑸這也是實際情況。同時,唐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及國際交流空前頻繁,氣魄宏大的唐朝對所謂「蠻夷之邦」的文物風習是來者不拒,兼收並蓄。許多少數民族的婚姻關係還比較原始,女性地位較高,性生活比較自由,這些文化習俗對唐代社會的影響十分強烈,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有力地衝擊了中原漢族的禮教觀念。

    唐代社會的性自由度較大,主要表現在婚前性行為較多,婚外性行為較多,離婚和再嫁比較普遍這三個方面。從史書和當時的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可以見到,唐代民間婦女自由戀愛、自由結合的事是比較常見的。「娼家越水邊,搖艇入江煙,既覓同心侶,復采同心蓮。」「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頭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這些詩歌都寫出了勞動婦女自由的愛情生活。她們長年在外勞動,與男性交往較多,禮教觀念淡薄,感情自然純樸奔放,所以自由戀愛的事較多。至於一些中上層的女子,這類事也不少,而且社會並不過分譴責。例如,大歷中才女晁采與鄰生文茂時常以詩通情,並乘機歡合,晁母得知,歎曰:「才子佳人,自應有此。」於是為他們完婚。女子與情人私奔之事也時有發生,如台州女子肖惟香與進士王玄宴相戀,私奔琅琊,住在旅舍中。唐代的許多傳奇小說都描寫了這一類男女追求愛情、自由結合的故事。後世廣為流傳的《西廂記》出自唐代的《鶯鶯傳》,鶯鶯和張生私通,實際上這個故事的結局也並不像後世所改成的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是鶯鶯另嫁,張生另娶,後來兩人還有詩賦往來。從《鶯鶯傳》中還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此並不以為怪,只是說張生太忍情了些,而且作為佳話韻事傳頌不已。由此可見,***對子女婚前貞操並不十分計較,失身而又另嫁也視為常事。遍覽***傳奇、筆記,閨閣少女或女仙、女鬼「自薦枕席」的事俯拾皆是,這正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封建禮教對於女子離婚與再嫁是作了許多嚴酷限制的,社會對離婚與再嫁的態度也反映出社會的開明程度、婚姻自由度和性自由度。唐朝仍是封建社會、男權社會,在婚姻問題(結婚與離婚問題)上仍舊是以男子為中心。唐律中也有「七出」和「三不去」的規定,儘管有一定限制,但男子出妻還是很容易的,出妻的事很多。例如,嚴灌夫妻慎氏因十餘年無子被休棄。李回秀的母親出身微賤,其妻喝斥奴婢,母親聽了不高興,李就休棄了妻子。唐代的特點是在社會生活中大量存在休妻現象的同時,女子主動提出離異或棄夫而去的事也時有發生。例如唐太宗時劉寂妻夏侯氏因父親失明,便自請離婚,奉養老父。

    二、自主性

    唐朝婦女女性意識上的自主性,表現為其女性地位的尊嚴的提高。盛唐時期,有登基制誥、號令天下的女皇帝,有設立幕府、干政決獄的女顯貴,有揮翰作詩的女才子,也有擅長絲竹管弦、輕歌曼舞、色藝皆佳的女藝人……她們都得以拋頭露面於社會。尤其當時詩壇巨擘、文章魁首、各界名流與青樓女子的密切交往,他們對於才藝出眾的女子,不但悅其色,慕其才,而且還知其心,敬其人,做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像歌妓兼詩人的薛濤、魚玄機、劉采春,女道士李冶等才女,周圍有一批崇拜者,他們是社會名流,詩人文士。像元縝、白居易、劉禹錫與女詩人薛濤,元縝與劉采春,陸羽、劉長卿與李冶都是聲色相求、情好志篤、詩詞酬唱的詩旅摯友,決不像宮體詩作者把女性當物化審美和***對像來描寫,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越、思想上的共鳴。像元縝驚服薛濤的詩才、辯才,引為知己,贈詩稱讚薛濤:「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詞客皆停筆,個個公侯欲夢刀。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⑹對薛濤的姿色、辯才、文采給予極高讚譽。另一詩人胡曾寫詩稱讚薛濤:「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樹下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⑺又如出家的道士、詩人李冶,為超脫不群的文士陸羽、僧人皎然、詩人劉長卿、朱放等器重,李冶與他們的交往也非常坦誠,感情真摯動人,交遊之厚,與陳規陋俗、封建禮法格格不入。這種坦誠公開的男女社交在中國封建社會並不多見。唐代傑出女子以自己的才情贏得了正直文士騷客的尊重敬慕,這在中國女性生活史和婦女觀念上都是值得注目和值得研究的,這種情況,不但前代絕無,而且影響深遠,開啟了後代尊重女性男女平等的意識。唐代這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不是偶然的,是盛唐經濟生活、文化精神的一種反映。開放的社會,繁榮的氣象,博大包容的胸懷表現在文化思想上必定是兼容並蓄,允許所謂各種「異端」存在的,表現在女性意識上也必然是自主性的,多元化的,不但以體現正統儒家的倫理價值、恪守道德禮教的、封閉內室的賢妻良母為唯一的女性模式,那種能給社會帶來美感、樂趣的社會型女性如歌妓、舞女也是受到肯定的。她們當中的佼佼者,自然更受到同氣相求的文士的尊崇。唐朝婦女們常常拋頭露面外出,甚至男女同席共飲、談笑唱和,而無所顧忌。唐朝皇室貴族中便男女無別,唐中宗韋皇后和權臣武三思同坐御床玩雙陸,中宗還在一旁為他們點籌。邊帥安祿山在後宮與楊貴妃一起吃飯、打鬧,常常通宵不出。宮中的女官們時常「出入內外,往來宮掖」,⑻結交朝臣外官。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與族兄楊國忠甚至並轡走馬入朝。至於尋常百姓人家就更沒有什麼約束了。「君家在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相問,或恐是同鄉」,⑼這首唐詩便描寫了一位船家女子與陌生人大大方方打招呼、攀談的情景。白居易的名詩《琵琶行》敘述了一位商人婦在丈夫外出時夜半與一群陌生男子在船上聚會交談並彈奏琵琶的事情。宋朝人洪邁曾感歎道:「瓜田李下之疑,***不饑也。」⑽唐朝婦女在社交上面體現的這種自主性,一掃六朝充斥著的鉛華脂粉,體現出富麗堂皇、多姿多彩的美。
mk2257 發表於 2008-12-2 19:14
卷一:入唐 楔子
    楔子

    公元2008年9月20號下午四點三十五分。陝西省扶風縣唐代古墓挖掘現場。

    「慢點慢點,好好,開!」一身穿工程服的中年男子指揮著土坑正進行到最關鍵處的挖掘工作。

    「周教授,這是什麼?」一女子驚訝的叫道,她身前的泥土被用刷子細細掃開,露出一灰藍白三色相間的瓷器來。

    一年紀五十左右的男人,聞言走了過去,看見那女子身前泥土裡的東西,也是驚疑出聲,急速的掃清泥土,一個形狀十分特殊的陶器出現在面前。周教授小心翼翼的端了起來,看了看底座,忽然臉色大變,手一鬆,瓷器摔落在地下。

    陝西博物館會議市裡,十三名從全國各地被緊急調集來的文物專家團團圍在一個圓桌前,圓桌的正中央擺放著一件形狀特殊的瓷器。

    會議室的門被推開,一身穿深色西服的中年男子匆匆走了進來,站在桌邊,仔細的打量著這件陶器:「結果出來了嗎?」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立刻站了起來,拿起面前的一張紙念道:「唐代花釉瓷,色調灰白間有藍花,高17厘米,寬10厘米,狀若……狀若馬桶。釉身流動,淋漓酣暢,大膽潑辣,實為唐代陶瓷珍品。」

    那老人念完,擦了擦汗,坐了下去。另外一個帶眼鏡的頭髮花白的六十來歲的男子隨後站了起來,同樣也拿起紙念道:「陶器底二十個……簡體字……行雲流水,言簡意賅,無法辨認屬於什麼字體。」

    那中年男子正準備聽長篇大論呢,沒想到那後來站起來的老人馬上坐了下去,楞道:「完了?這就完了?還有沒有別的結果?」

    十三個文物界的國寶級人物都不發一言。

    「不是吧,你們十三位大師折騰了三天,就給了我這幾個字?」中年男人幾乎快要抓狂,猛的一拍桌子:「最終結果拿來!」

    十三人裡最年輕的一位站了起來:「機器和人工雙重鑒定的結果就是這件馬桶狀陶瓷文物出自中晚唐,無任何改動過的痕跡。孫先生,你發火也沒用,這個就是最終結果。我們十三個人相信自己的專業知識。至於邏輯問題,孫先生你請歷史學家來解決吧。」

    那被稱呼為孫先生的人聽了這番話,臉色乎紅乎白,雙手猛的搶過桌子上擺著的那件瓷器,翻過底來,對準幾位專家,暴戾的喊:「那誰能告訴我,這個是怎麼回事!!!」

    眾人再次看著這個匪夷所思的瓷器底部,上面硃筆嫣然:「

    丫的,老子穿越了,

    老子不回去了,

    你們能怎麼地吧!

    趙志公元不知道它奶奶的多少年留的字。」
mk2257 發表於 2008-12-2 19:15
卷一:入唐 第一章:日薪一萬
    第一章:日薪一萬!

    趙志盯著面前這個煙頭,該煙頭長約一寸二,直徑四點三二五毫米,黃色過濾嘴,過濾嘴的下面,畫著一根雄偉的華表,堅挺無比,如同這煙的價格一般。

    拿起來,不拿起來?這是個問題。我們的趙同學把這個問題拿了出來思考了很久。最後,掃地大媽一掃帚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趙志頓在人才市場十四天了,這十四天裡,一個大專文憑的他連份業務員的工作也沒混上,三天前他大徹大悟準備降低身份去應徵清潔工時,再次慘烈的敗在了幾個中年農村婦女手下。

    摸摸口袋裡剩下的四十塊,混完今天,他大概就要跟自己地下室隔壁的那位癮君子一起去賣血了。

    大學畢業後,身為孤兒的趙志同學一咬牙把父母留給自己的房產證換了二十萬現金,轟轟烈烈的投入到了股市這個大泥潭裡去。這倒不是咱們趙同學好高騖遠,只是自己三年大學裡苦苦追求的一位校花妹妹終於點頭答應自己,只要能有140平方和奧迪A4就願意跟自己雙宿雙飛。

    對愛情無比忠貞的趙同學左思又想,頭腦一熱,就在隨後的四個月的時間裡把二十萬丟給了中國石化。

    結果大家自然都知道了,四月後的那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那位校花妹妹打著一把漂亮的花傘,在趙同學的眼皮底下上了一輛奧迪A6。

    車窗緩緩拉下,一張慘不忍睹的臉出現在趙同學的眼前,「啪」的一聲,那人瀟灑的飛來一張名片:「張大花作家代表作《史上第一二三四五混亂》。」

    趙同學目瞪口呆,看著遠去的銀灰色A6,猛然一拍大腿:「早知道網絡文學這麼好混,一早就該投奔起點中文去啊!」

    痛定思痛後的趙同學帶著剩下的兩千塊上了首都。

    首都可真是好地方啊,滿大街都是BMWX5,看的我們趙同學熱血上湧:「奧迪A6算什麼,來日咱要開著A8去把那校花給搶回來!」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趙志在地下室和人才市場間來回穿梭了半個月後,口袋裡的玉溪也不得不一路下滑,最終跌停在三塊五的牡丹上。

    趙志看了看手錶,一天又快過去,看來這血是賣定了。正要起身回地下室與那癮君子好好談談,忽然一輛越野車「嘎」的一聲停在自己面前,門「砰」的一聲打開,一雙深筒皮靴落在地下,一帶墨鏡的男子從車上下來,打開後車門,取出一個半人高的大廣告牌,靠在車上。

    趙志一看這就是來招人來了。不過一般公司企業來招人都是早上,這都快散場了,才跑來招人,這就是急用人了。急忙朝那廣告牌看去:「日薪一萬!」這四個大字震撼著我們趙同學脆弱的心靈。

    趙志揉了揉眼睛,沒錯,正是「日薪一萬」四個大字,急忙往下面的小字看去:「要求,身體健康,膽子大,不怕死,男女皆可,無學歷要求,無經驗要求。」真是簡單明瞭啊,趙志腦子裡忽然浮現出某些港台電視劇的狗血情節:「一老頭拿著一沓錢和一張字條,向那某位帥哥跟前一丟,然後那位帥哥擺個POSS,十分瀟灑的走了。第二天,某報紙頭條就是誰誰誰被槍殺的新聞……」

    說話間,那廣告牌前已經圍了一圈人,眾人議論紛紛,指指點點。

    趙志側眼瞟向那帶墨鏡之人,果然是滿臉煞氣,嘴角居然還又根牙籤!身為社會主義堅定支持者的趙同學當然不能放任這種事情發生,義憤填膺的站起身來,猛一舉手大喊:「住手!!」

    那些圍著廣告牌的人猛然一靜,都回頭看著趙志,停頓了兩三秒,一齊丟給趙志一個鄙視的眼神,再次唧唧喳喳起來。

    趙志鬱悶了下,再次大喊:「這個騙子是來哄大家去殺人的!千萬別信!」

    這次倒好,乾脆沒人回頭了,趙志汗了一臉,跨上一步剛要繼續叫喊,卻聽那人群中兩位鄉下大嬸低聲議論道:「那人是瘋子吧。」

    「可不是嗎!一大男人前幾天還跟我老鄉去搶著幹一清潔工呢,如果不是神經病怎麼連個清潔工也找不到?。」

    趙同學哭笑不得,火了起來,猛的衝進人群,一把抓起那廣告牌,沖這那帶墨鏡的男人大聲喊道:「我干了!」然後回頭對那兩個婦女瞪了一眼,發狠道:「誰跟我搶,我把狂犬病傳染給他!」

    眾人轟然吵了起來,有些婦女開始罵罵咧咧了。

    那帶墨鏡的男子取下墨鏡,仔細的打量著趙志幾眼,探手在車裡取出一瓶礦泉水道:「來喝水。」

    趙志順手接過,擰開水喝了口,對那男子道:「怎麼樣?是沒學歷,沒經驗要求吧,身體咱健康的很!軍訓射擊第一名!」

    那男子嘴角上翹,打開左側車門:「上去談!」

    趙志再次狠狠瞪了那幾個婦女一眼,抬腿上了車。那男子順手把廣告牌丟在車裡,轉回左邊來,上了車,發動了起來,出了人才市場。

    車開了幾分鐘,那墨鏡男把車拐到一僻靜的街道邊停了下來。轉頭看了看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趙志,開口問道:「做過過山車沒?」

    趙志微微一楞,回答道:「我爹媽沒去世前帶我去過,結果我爸楞是吐了。」

    「你吐了沒?」那男人似乎來了精神。

    「我?好像沒吧。」趙志茫然回答。

    「你是孤兒?」墨鏡男似乎很滿意趙志的回答。

    「以前不是,現在是了。」趙志心裡想莫非這就是在應聘?

    「缺錢用不?」墨鏡男追問。

    「缺140平方和一輛奧迪A8。」趙志說坦然出了自己的理想。

    「那不是要五六百萬?」墨鏡男嘴角又拉起了一個弧度。

    趙志也笑了,從口袋裡掏出牡丹來,自己拿了根,另外取了一根遞給墨鏡男:「抽不?別看是牡丹,可是跟中華味道一樣。」

    墨鏡男笑著接過,拔出車上的打火機點著了,正色道:「我們那地方招人,不是殺手也不是鴨,但是有一定風險,大概兩三天的時間,每天一萬,結束後效果如果好的話,另外還有十萬保密費。你若是十分缺錢可以認真考慮……」

    「只要不殺人不放火不非法不違背倫理道德,那就不用考慮。隨時都可以,最好現在出發。」趙志激動的張口就答應了,順便張開雙臂給了那墨鏡男一個熊抱。他有什麼好怕的,自己就是掛了怕也沒誰會懷念多少。

    墨鏡男一口抽完了剩下的半根牡丹,濃濃的煙從鼻子裡噴出,開口道:「嘿,你還別說,以後就不抽中華了,這個味道還淡雅點。好吧,就這麼說,現在就走?」

    「現在就走啊,我還等著數錢呢。」趙同學猛點頭。

    車猛的發動起來,帶起一股煙塵慢慢散在空氣中。

    「呸,大街上搞杯背背!道德淪喪!」遠處一修鞋的老爺爺朝地下吐了口唾。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7

LV:8 領主

追蹤
  • 450

    主題

  • 19387

    回文

  • 4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