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線救國 第六十一章
王二虎在數萬人的注視下走入了獨流鎮,這使得他覺得渾身如針刺般的疼痛,這種疼痛不是來自於身上的傷口而是來自於對面戰友的目光。他被推搡著來到鎮子中央的一片空地上,在這裡王二虎又見到了李丞相,與其他人不同,王二虎沒有在李丞相的眼中看到憤怒與鄙視,而是一種他所不能理解的東西。滿腔屈辱的他再也忍不下去了,向前搶了幾步撲通一聲跪倒然後就放聲大哭:「林丞相,林丞相他陣亡了。」
一陣騷動向四周擴散開去,人們的臉上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表情,有不信、不甘、憤怒、迷茫,李開芳對著王二虎審視良久還是相信了他說的話,這些天他已經通過別的渠道得到了一些消息,雖然他對下面封鎖了這些消息,可是謠言還是在軍中出現,現在都由王二虎親口證明了。李開芳相信王二虎不是在胡說,作為一個老兄弟他對王二虎非常瞭解。
「林丞相陣亡了,所以你就投降了?」雖然知道這樣的消息是無法長久隱瞞的,可李開芳還是遷怒於帶來壞消息的使者。
「沒有,我沒有投降。」王二虎嘶聲叫到「我拿著刀一直在砍,一直砍,可是他們越來越多,我身上受了好多處傷,最後我是昏過去以後才被俘的。」說著他撕開衣服露出滿身正在收口的傷疤。
李開芳歎了一口氣,「清妖派你來幹什麼?」
「他們要我帶一封信來。」王二虎從身上掏出一封信出來,向著信封上的落款啐了一口然後把信遞給李開芳。
一封勸降信,對此李開芳並不感到意外,可是信裡開出的條件倒讓他有些吃驚,李富貴在信中保證了除李開芳外所有太平軍的生命安全,要自己投降還要殺自己,這也算是勸降嗎?在這一點上李富貴的確是費了一番思量的,勸降最重要的事得到對方的信任,如果沒有信任的話那開出的所有條件都如同水中之月,再誘人也沒有用。站在李開芳的角度上說這個條件雖然很苛刻,但是同樣也很可信。然後再來考慮一下這樣一個苛刻的條件能起什麼作用,對於那些英雄人物來說你想讓他投降那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如果你能把事情稍加變動,把貪生怕死的投降轉變成為一種犧牲自己換取部下活命的英雄行為,那就很容易被接受。另外李富貴也的確不太想欺騙李開芳,以目前的局勢想放李開芳一條活路幾乎是不可能。
當晚李開芳仔細的詢問了落鳳坡之戰的具體情況,以林鳳翔的勇武竟然會被少於自己的清妖正面擊敗,現在的獨流鎮完全無險可守看來自己是等不到天京的援軍了,反而是如果自己在天津堅持得太久可能造成北伐援軍過於深入,落到和自己一樣的下場。為今之事守已不可取,是戰是降全在自己一念之間了。
經過幾天的反覆思考李開芳選擇了降,他實在不忍心看著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部下毫無疑義的戰死,可是真的要投降也並不容易,想要說服所有戰士投降非常困難,整個投降的過程必須非常小心,一個處理不好引發混亂,那時清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發起攻擊,那時自己反而是害了部下,現在他們起碼還有機會得到光榮。在太平軍中李開芳的心思縝密被認為與林鳳翔的勇武無雙搭成了絕配。對於自己的最後一次運籌李開芳一點都不敢馬虎,現在城中還有六千可以戰鬥的士兵,真正對自己絕對服從的也就幾百人,這些人是絕對可以信任的,剩下的士兵在接到投降的命令後必然會發生混亂,這種混亂必須消除,否則那還不如戰死。李開芳花了一夜的時間推敲自己的計劃,最終確定了所有的細節。
第二天李開芳就召集心腹佈置投降的準備工作,首先是送了一封信出去,李富貴是在勝保那裡看到這封信的,信中基本上接受了投降條件,但是要求由勝保來做這個保證,則讓李富貴覺得很沒面子。
「哈哈,這幫長毛死到臨頭還不自知,我來保證,我來保證就不殺他們了嗎?真是好笑。」看到太平軍真的肯投降,勝保的心情很不錯,這幾天打得他傷亡真的很重,可是不打又不行,林鳳翔已滅,繼續拖延的話對自己很不利,現在一切都解決了。
「欽差大人莫不是想反悔?」
「我當然想反悔,不過是在他們投降以後。難道李大人還想和長毛講信義嗎?」
「欽差大人有所不知,李某一向很講信義,說過不殺俘虜就是不殺俘虜,我歷次所俘長毛都被賣到花旗國為奴去了,雖說生不如死,還聽說有一些落到了食人生番的手裡後就在沒有人見過,可是大家還是得承認李某是言而有信的。」
這個偽君子,勝保心裡罵道,這傢伙心怎麼這麼毒啊,以後還真得小心他。「佩服佩服,李大人真是一諾千金,莫不是李大人這次還想照此辦理?」
「還是請欽差大人做主,不過如果真的能把他們賣了,好處自然有大人一份。」
「我又怎麼會貪圖這點好處,不過你們團練的確有你們的難處,處處都要自己想辦法弄錢,這件事我會向朝廷申報,應該不會有多大問題。」
李開芳在收到勝保的親筆保證之後就真正開始了他的投降計劃,他也把這份計劃寫了一份給李富貴,因為在這份計劃中富貴軍必須配合他。在這份計劃裡清軍要把一個軍營改造成戰俘營由富貴軍把守,李開芳則告訴自己的部下清妖中有天國的內應,大家先放下武器詐降,然後會被關入軍營,內應已經為我們準備了武器藏在軍營中,到了晚上大家把武器拿出來裡應外合大敗清妖,然後殺出重圍。等到太平軍都被關入俘虜營後,赤手空拳的他們面對富貴軍即使不情願也已經沒有任何辦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