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羅漢

gemini740524 發表於 2008-12-26 17:16:55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2450
這次作品我用動態的貼....因為....(無聊+好玩)
我的作品無名:http://www.wretch.cc/album/gemini740524
順便介紹一下 十八羅漢 給各位大大.. (要有心裡準備唷.字也很多)
伏虎羅漢.gif
法住記中之十八羅漢為:
賓頭盧尊者﹑迦諾迦伐嗟尊者﹑迦諾迦跋釐惰闍尊者﹑蘇頻陀尊者 ﹑諾矩羅尊者﹑跋陀羅尊者﹑迦理迦尊者﹑代闍羅弗多羅尊者﹑戍博迦尊者﹑半託迦尊者﹑ 囉怙羅尊者﹑那伽那犀尊者﹑因奉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氐多尊者﹑注茶半託迦尊者 ﹑繪慶友尊者﹑迦葉尊者。
羅漢二字原是佛家語,是梵語阿羅漢(Arhan)的省稱,字義有三,即殺賊、不生、應供,殺賊是指殺死內心的煩惱賊,不生是指不受生死果報,應供義即應受人天供養。羅漢也是大小乘佛教的果位名,在小乘聲聞四果是指,初果斯陀洹,二果須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阿羅漢既是聲聞四果的極果,是佛弟子中修為最高的階段。那是具備四智、八解脫,又有三明六通的法力。三明是指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六通是指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盡通等。因羅漢具有人所不能的神通。抽象的宗教涵義,反映在具體的形象,羅漢像便成了佛弟子、高僧、祖師等共同的造形,即光頭無髮無冠,身著僧服無裝飾。但具有神通,能變化,能祈雨,壽命很長等的特性。
在明清時代的大叢林佛寺,其大雄寶殿往往供奉十八羅漢像,而且每位均有梵文名字,那是源於唐玄奘大師所譯的《法住記》一書所載,內容大意是,釋迦牟尼佛將要涅槃時,將佛法囑付給十六位大阿羅漢,要他們永住在世,不要離開人間,既保護虔誠的信仰人,也將大法永遠流傳下去。釋迦所囑付的弟子,原只十六人,但後世訛傳成為十八人。
十八羅漢的信仰在中土流傳了千年,隨著佛教的渡海來台,十八位印度人,便一個個取了漢人名字,化身為中國史上的高僧、祖師,融和了道教和民俗信仰,三四百年來,始終安靜的守護在台灣寺廟的觀音殿裡,接受信徒的梵香禱祝,信徒們也早忘記他們原是印度人。
雖然版本不一,命名多所差異,但有一半以上是相同的,其名曰:「降龍、伏虎、長眉、開心、梁武、達摩、目蓮、布袋、志公等。」其他的羅漢命名則南北差異甚大,以大觀音亭為例,其羅漢的命名分別是:「降龍、伏虎、長眉、開心、梁武、達摩、目蓮、布袋、志公、進香、進果、風鈸、道悟、優婆、利多、力風、優婆、夜多、曇晟。」

這些名稱,在開基天后宮、火山碧雲寺、白河大仙寺等的供像中,約有十六尊是命名相同的,可視為最早期的命名。
其次,再如建於乾隆五十一年的鹿港龍山寺,其十八羅漢名稱分別是右列自外起:「降龍、進花、長眉、開心、志光、善觀、目蓮、進香、布袋。」 左列自外起:「伏虎、進果、飛缽、知覺、梁武、獅子、達摩、進燈、九老。」
明顯的,一半以上是全然相異的,此可看成是乾嘉以下的流行,是台灣後期的十八羅漢名稱。
若依羅漢命名的字面上,望文生義,此十八羅漢,可分成幾大類:
出自歷史上佛經中記載的人物 :如梁武帝、達摩祖師、布袋和尚、志公禪師、目犍蓮尊者、彌勒菩薩等。
表現神通特殊外形為取向者:如降龍、伏虎、長眉、開心等。
手中持物為命名者:進花、進香、進燈、進果、進書等。
表現法會熱鬧氣氛者:戲獅、飛鈸、飛缽、戲鹿等。
其他典據不明涵義混淆者:九老、知覺、善觀(鹿港龍山寺)、力風、慧善(淡水龍山寺)、難堪、夜多、利多、優婆(白河大仙寺)少林、惠馱、多藏、道桂、摩羅、明成(大岡山超峰寺)、等

其中第一類出自歷史或佛經故事者,舉五例如下:
  • 梁武帝名蕭衍,生於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梁天監元年(502)即帝位,大清三年(549)崩,他是南梁的開國君主,先以儒家治國,文風鼎盛,號稱江表盛世,晚年崇佛。廣設寺院,並曾三度捨身同泰寺。
  • 達摩尊者,是南印度禪師,南北朝時由海道來中國傳法,七世紀以前的著錄,達摩是一位以《楞伽經》教人的禪師,沒有特別的神跡,但八紀以後,便出現了如一葦渡江、梁武問答、慧可斷臂、隻履西歸等神異傳說,且愈演愈烈。到了宋代,各式的神異傳說逐漸被總合成《燈錄》、《語錄》等影響深遠。
  • 布袋和尚,唐末五代時代人,明州奉化縣人,自稱契此,體態肥胖,揹著一布囊,到處行乞,能示人吉兇,出語皆是玄機。將示寂時,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說完便安然而化。於是大家悟出他就是彌勒菩薩化身的,於是競相圖其像。
  • 志公尊者,應為保誌禪師,南朝金陵人,姓朱,少出家修習禪定,劉宋太始初,忽然居止無定,飲食無時,髮常數寸,跣足執錫。與人言語賦詩,猶如讖記,後皆應驗。在齊梁之際,神異顯化事跡不斷,卒年約九十七。
  • 目蓮尊者,出自佛經記載的人物,是釋迦佛的弟子目犍蓮,全稱摩訶目犍蓮。是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初與舍利弗共為六師外道,精通教學,後舍利弗得聞佛法,告知目蓮,二人遂共為佛弟子,二弟子二百人,共入佛門。唐代以後盛行的《地藏本願功德經》中,記載目蓮入地獄救母親的孝行,影響深遠。
以上五位尊者,除了目連確係釋迦世尊的弟子,隨侍佛修行,成就羅漢果,符合羅漢的身分之外,其他的梁武帝、達摩祖師、布袋和尚、志公禪師等四人,都不是佛陀時代的人,遍尋佛經或著錄也都找不出他們成為羅漢,尤其是十八羅漢成員的線索。若勉強尋出四人共同的關係,或者可說他們都曾住過江南,他們的事蹟應曾流傳於金陵杭州一帶,他們也都被認定為得道高僧,具有常人所不能的神通本領。
就第二類以特殊外形而命名者,如長眉及開心而言,長眉尊者原是賓頭盧(即賓頭釐跋羅墮闍)尊者的特徵,五代以後逐漸成為十六或十八羅漢的成員中,必備的特徵之一。(見筆者所撰《賓頭盧羅漢的事蹟與長眉尊者的圖像》)。
至於開心羅漢,其典故出處不明,表現在圖像上以羅漢胸腔裂開,現出佛陀頭面為主要特徵,民間相傳那是表現「人面佛心」之意,在圖像史上,最早出現於五代,如五代吳越國的杭州煙霞洞內有石刻十六羅漢像,中有一位開心羅漢,又如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上,其壁畫中有五百羅漢圖,其中有一位開心羅漢,又如建於明末,由隱元禪師自福建赴日本京都所建的萬福寺,內中的十八羅漢像由明代福建匠師范道生所造,內中有一尊開心羅漢。開心羅漢在元代以前除煙霞洞之外其他處少見,但明清的寺廟之中,卻成為必要的成員之一。
再就以表現神通為取向的降龍伏虎羅漢而言,此二尊者在明清時代的佛寺中,是十八羅漢的必要角色,且位置是一左一右,形成對稱的布局。在歷史上降龍羅漢的事蹟,遠超過伏虎的事蹟,早期二者並無任何關係,宋元以後逐步相配成對,或是與道教思想有關。(見筆者所撰《降龍伏虎羅漢像源流考》)。
第三類以手中持物為命名者而言,手中捧花、捧果、持燈、持香等應是表現法會上供時,必要的供物。早在元代畫十八羅漢時,持花的羅漢,持香的羅漢已是羅列在內,如故宮藏元人應真圖左右二軸,就是一例,清代嚴宏滋所畫的「白描十八羅漢」,其中也包括進花羅漢和進燈羅漢。進果羅漢在史上遺例較少,臺灣寺廟十八羅漢中的進果羅漢以手中捧著桃子者為多。相傳西王母曾把三千年結一次果的蟠桃賜給漢武帝,後世小說、戲曲遂多據此衍為王母設蟠桃盛會的故事,桃樹桃果遂多帶道教色彩。
戲獅飛鈸二尊者而言,戲獅羅漢在中國傳統佛寺內出道較早,宋或唐即已出現,元明以下幾成十八羅漢的必要成員之一。但是飛鈸尊者則少見,飛鈸尊者,有的作飛缽尊者,羅漢手中作舞弄銅鈸的各式姿態,十分生動,鈸是一種樂器,佛寺誦經作法會,多用木魚、磬、鐘、鼓、引聲等,而少用鈸。但是道士做法事時,必用銅鈸,兩手各取一只,相互敲擊,音響甚大,既可引起大眾的注意,也可營運出熱鬧的氣氛。而戲獅就是舞獅,在年節喜慶時候,羅漢舞獅,既是神通法力的展現,也是祝賀的意義。直到今日,在華人的社會中,每遇節慶,總有舞獅活動,舞獅時,除了擊鼓以表節奏之外,其間又配合銅鈸之聲,更添增喜氣。

[ 本帖最後由 小祥仔 於 2008-12-26 18:29 編輯 ]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 486

    主題

  • 972

    回文

  • 1

    粉絲

大家好阿...
我叫WEI..興趣:還蠻多的..^^
常出現在原創自繪區PO圖..
歡迎大家常去那邊逛逛看看....
也歡迎對我的作品給予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