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朗讀-有提及劇情喔!

artest0331 2009-4-9 15:03:06 發表於 電影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4617
為愛朗讀》無疑是今年電影中的必看佳作之一,劇情上,它有跨世代戀曲的浪漫激情;主題上,它描述天真而理想化的年輕主角在時代巨浪中遭逢幻滅,戲劇性地拉扯出愛與良知、律法的衝突,以個人小敘事視角的無奈,切剖出歷史大敘事的複雜紋理;在形式上,Stephen Daldry雖出身於劇場,但執導電影時並不拘泥於僵化鏡框般的室內景,反而靈活地發揮了攝影、剪接的媒材特性,以零碎、跳躍蒙太奇串接時空與記憶的節點,賦予影像詩意的律動感;而兼具質感與演技的優異卡司,更讓角色的血肉、形神躍然於膠捲上,緊糾著觀眾的情緒,同劇中人物一同悲喜、歎惋。

但看完《為愛朗讀》我心中仍不禁對兩個劇情關鍵點感到疑惑:1. Hanna為何寧可負罪入獄,也不願暴露自己是文盲的真相? 2.晚年的Hanna似乎對自己曾為納粹劊子手的過去並未有太多追悔(或是該說,她認為追悔無益),但她在獄中真的毫無反省?她又是否讀了受害者所寫的集中營回憶錄?當她向Michael說出「我學會了閱讀。」時,她是自私地活在文學所堆砌的虛構堡壘,還是她已坦然面對現實,甘心為自己所犯下的惡行贖罪?

為了解開Hanna這個謎一般女子的心理過程,我找了原著小說英譯版與電影間對照,希望能看見角色更清晰的內在輪廓。


Schlink的以洗鍊的白描文字風格,搭配中年Michael的第一人稱觀點回溯這段心碎的戀情,篇章安排嚴謹而簡潔有力,沒有過多贅詞或無意義的片段,緊密地開拉故事的衝突張力。

儘管原著時序未如電影版跳躍,但在Michael回憶與Hanna相處的種種場景時,他亦數次以蒙太奇般的文字技巧,將心中如單格圖像、難以抹滅的Hanna身影,高密度地濃縮在字裡行間,投映在心像銀幕上:她穿上絲襪、她裸身站在浴缸旁展開浴巾、她騎單車時裙擺飛揚、她站在父親書房中凝視成山的書本……,而這些極具電影感的文字成功地具現了主角深陷過往的癡迷。此外,書中主角充滿質問語氣的內心獨白,相較側重於禁忌之戀的電影版本,對德國的歷史罪行亦作出了更深沉且細膩的辯證。

簡而言之,這部片的重點不是納粹大屠殺,而是複雜的人性與道德議題,而且它完全沒有提供答案,不會是一部讓人快樂的電影,給人的感覺不像美國片,而像歐洲電影。例如漢娜這個角色,就讓人不知道該怎麼看她,她有野獸般的作為,但卻完全不懂自己錯在哪,漢娜認為她只是「做好份內的工作」罷了﹝就跟現在AIG、雷曼兄弟等等一樣﹞,對於因她而燒死的那三百個猶太人,她無法去體會那代表什麼,只認為「我們是警衛啊,不讓他們逃走是我們的責任」,不管代價是甚麼,與害猶太人被燒死的罪行相較之下,漢娜反而覺得她是文盲的事實比較丟臉,寧願承認前者也不願讓人知道後者。判決宣布前,她走進法庭聽見旁觀者怒吼"Nazi whore"等等,她看起來不光是被嚇到,甚至還很驚訝不解,彷彿不懂為什麼這些人如此恨她﹝天啊這也跟當今許多金融業者一樣﹞。漢娜跑去當納粹警衛,不是為了想把猶太人殺光光,她純粹只是需要找工作罷了,而且對於不會讀寫的她而言,能找的工作不多,連做車掌表現優秀被升遷為內勤,都讓她得換工作。「文盲」帶有某種隱喻意味。希特勒在殺人同時,也焚書,事實上不少歷史暴君喜歡焚書,因為他們知道,只要人沒有管道吸取知識與文化,這些人就最容易被利用,成為殺人機器或無條件的支持者。然而,真正的罪人是整個體制,以及納粹組織的上位領導人,如果沒有納粹的存在,漢娜根本也不會去做那樣的工作,也許就是安安份份做個工人或車掌;然而漢娜這樣的納粹成員,也不能說她完全無辜,因為她的確也變成了共犯,眼睜睜看著活生生的人被燒死,而無任何作為;甚至,就連其他德國平民,大多也都眼睜睜目睹事情發生,而沒有挺身而出。然而這樣的罪惡要背到何時為止呢?對於像麥可這樣的人,以及其他德國戰後第二代的子女們,要背到何時而止呢?

相較於漢娜大多時候的無知無覺,敏感痛苦的麥可,受的傷是來自很多層面的,他摯愛的初戀對他不告而別,後來發現她竟是納粹謀殺犯,而且,在審判時麥可因為看見漢娜不顧一切要守住她是文盲的秘密,因而也選擇沉默,任由漢娜被判重刑。我想還有另一點讓麥可很受傷,就是漢娜在集中營時,會選擇一些老弱者為她朗讀,倖存者在法庭上說,原本以為漢娜與其他警衛不一樣,或許比較仁慈、比較有人性,但後來漢娜卻把那些朗讀給她聽的人送去毒氣室,片中漢娜從未解釋為何選擇那樣的人,但對於麥可來說,他一定感覺到自己被利用了,原本他相信漢娜愛他,但聽到漢娜可以將那些特別為她朗讀的、較為熟悉的罪犯抓去送死,那麥可算甚麼呢?但若只是知道初戀情人是個惡魔,也許還不會讓麥可變得那麼沉默、疏離,痛苦的是麥可一直揹著罪惡感:他沒為漢娜不懂讀寫的事實作證,所以後期他靠寄朗讀錄音帶給漢娜,來當作某種贖罪。雖然漢娜自己也決心隱瞞身為文盲的事實,麥可並不需要感到罪惡,但他無法揮去這陰影,我想二戰後德國下一代也有類似的情緒吧,他們當然未參與納粹,嚴格說來納粹的種種罪行並不是這些第二代該揹的十字架,但總有某種說不出的罪惡感背在肩上。



我很喜歡片尾一段戲,當麥可拿出漢娜的積蓄,要給倖存者Ilana時,她不要錢,因為不想給漢娜「赦免」,但卻收下了裝錢的舊茶罐,因為那罐子長得很像她以前在集中營掉的。情感上的東西,很難用金錢、法律等等彌補。對戰後第二代德國人而言,除了期待時間撫平一切以外,似乎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得到罪惡感的赦免。

本片也許會讓觀眾感到擾人,其一是許多惡魔般的行為,並不是因為犯下罪行的人是魔鬼,沒有那麼簡單;其二則是我們永遠不知道,漢娜最終懊悔了沒,所以整部片與觀眾到最後都還是有距離,好像沒拍完整一樣,但就像漢娜說的,人都死了還能怎麼樣呢,後不後悔也沒有差別了吧。於是,觀眾也可能與麥可一樣,即使到了漢娜老年的時候,仍然無法把過去拋開,無法像過去一樣接受她。但是,電影中保留了一些跡象,讓人知道漢娜有可能是後悔的,雖然她認為自己只是盡忠職守,但針對那些行為本身,漢娜是難過的,例如15歲的麥可帶她鄉間單車行,原本漢娜展現了難得一見的天真笑容,似乎與麥可相處讓她真的很開心,但後來去一間教堂時,漢娜坐著聽唱詩班頌歌,對麥可微笑,但眼裡滿是淚水,而在電影的中段,觀眾則發現漢娜以前在教堂做了甚麼事情;另外,年老的漢娜要麥可拿她存的錢給猶太倖存者,雖然在對方眼中看來可能是羞辱,不過以漢娜的角度而言,或許她是真心感到歉疚,想要用她少數能做的事情彌補。當我們想為歷史的錯誤感到憤怒、想要聲張正義﹝像麥可某位大學同學一樣﹞、想要找罪人來宣洩不平時,漢娜的故事讓人對於「正義」感到模糊,尤其當其他同營警衛都只被判四年多,而漢娜卻得到終生監禁的時候。更諷刺的是,漢娜除了隱瞞她是文盲的事實以外,她其實是六位被告中最誠實的人。麥可那位同學也說到,原本他對這些審判感到很興奮,因為正義得以聲張,但後來卻領悟,這六位警衛被審判,只是因某位倖存者寫了一本書,而其他數千個集中營的警衛、以及其他成千上萬明知實情卻毫無行動的人們,完全不用受審,所以道德在法律上完全不重要,「合不合法」才是重點。



麥可最後去找漢娜管理的集中營倖存者Ilana﹝Lena Olin飾演﹞時,麥可對對方提到漢娜是文盲,對方說:「這可以拿來解釋她的行為嗎?」的確是不行,但這卻解釋了為何那個集中營的六個警衛中,漢娜被關得最久。其他人犯的罪行是一樣的,但是重點不是真相與道德,而是法律如何解釋、看待某案件,如同麥可的大學教授說明的。

凱特溫絲蕾真的演得非常棒,把這角色複雜的情緒變化詮釋地很徹底又很自然,而當她在法庭上反問法官"What would you have done?"的時候,那種天真、那種她完全不覺得當時的決定有任何問題的模樣,實在教人佩服。這個角色原本是要給妮可基嫚演的,但因為她懷孕而臨時換成凱特溫絲蕾,真是幸好呀!妮可基嫚自從演出「時時刻刻」後,演技不斷大幅退步,在詮釋角色的時候總好像在對觀眾眨眼提醒:「我是妮可基嫚,我是超級巨星!」不像凱特溫絲蕾,她在「為愛朗讀」裡面,就只是個…德國的車掌、納粹守衛與服刑犯人而已。另外,現年32歲的凱特溫絲蕾身段真漂亮,想到幾年前她發福嚴重,被人叫「肥溫」,現在身材如此勻稱,真是了不起。



David Kross則是個驚喜發現,他雖然很年輕,但蠻會演戲的,他演的麥可從一開始的單純青澀,隨著與漢娜的性關係越火熱,變得成熟有自信。David Kross拿到這角色時,據說大概15、16歲,但「為愛朗讀」的裸露畫面,是等到他滿十八歲才開始拍的。另外,不曉得有沒有人感覺他長得頗像希斯萊傑。雷夫范恩斯在這部片沒甚麼發揮空間,只是表現得很低調哀傷而已。

David Kross


Ralph Fiennes


這部片的攝影很棒,舉個例來說,有一幕漢娜幫年輕的麥可洗澡時,攝影師利用窗外映射進來的光,讓麥可展現出非常成年男人的肌肉線條,與先前的裸戲中看起來乾瘦、畏懼的麥可相比,明顯對比出「轉大人」的前後差別。

對這部片我只有個小怨言,「為愛朗讀」與「時時刻刻」一樣不是線性敘述,時間跳來跳去,這種安排在「時時刻刻」裡很完美,但用在「為愛朗讀」顯得很不順暢,尤其前半段似乎沒甚麼必要頻繁地跳到中年的麥可,讓故事頻頻中斷。

本片原著是由Bernhard Schlink寫的,是第一本躍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冠軍的德國小說。製片包括了已故的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與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這部片也許不會讓人看得開心,但卻值得一看。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