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rxrider 於 2009-4-22 13:56 編輯
寫實諷刺與現實借鏡的東京奏鳴曲(トウキョウソナタ)
觀後心得:
日本泡沫經濟後的蕭條不況時期,榮景不再之企業面臨被迫斷尾求生的嚴苛壓力,難以開源只得節流地朝精簡人事成本動刀之決議,講求無用即丟的速效利益,崩壞原先終身僱用制度所造就之傳奇,讓內定進入大公司就等於得以安然待到退休成為久遠的回憶。於是短期試用的便宜派遣約聘更替容易,甚至大量日漸堪與正職社員匹敵的外來廉價勞工崛起,使得越來越多年紀漸長或身無長物的一家之主,遭到東家以各種技巧言語威脅利誘說服逼迫進而主動請辭的方式變相解僱(理由請參見末述)。
由於不知如何接受、面對與調適中年突然失業的衝擊,加上高既不成、低不願就之心態和再就職宥於才能或有不足的危機,一邊擔心著不能繼續擔起生計,一邊害怕著失去那自以為對家人而言唯一的功用後被鄙視嫌棄,導致無法從放不下身段的自尊權威與自卑丟臉、以及試圖振作與力不從心的掙扎兩難、矛盾茫然之情緒中逃離,產生了日本街頭日益常見、週而復始的假裝出門上班、卻在公園、圖書館四處閒晃度日、靠著領取餐食救濟、再三至職業介紹所前排隊面試等候上天眷顧、回家後仍佯稱一派如常、偶爾還要演個公事繁忙來欺瞞安慰家人與自己之現今社會現象怪異,便是這部電影所為基礎架構並加以引伸反映前途未來黑暗與家庭關係失合等內在隱憂的前提。
濃烈寫實的本片,以或多或少依然存在著男尊女卑、強調父權威嚴等保守觀念的一個日本傳統家庭出發,表面風平浪靜卻早已僵化的關係,自父親突然遭到解僱開始脫序,禍不單行地逐漸湧現過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暗藏波濤,使得一家人本應是恰似交響樂般地和諧共譜音符,卻變成猶如奏鳴曲的各自任性孤高演出,再也聽不見那身旁動人的聲調,進而分崩離析,甚至不堪回首,最後還嘟嚷後悔地喊著希望人生能夠重來,不禁教人思索起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是中年失業的父親,驕傲滿足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強項,忘了留心講求立即呈現表達績效能力的時代變化而停滯不前慘遭淘汰,竟還是佯裝一切正常,視而不見早已千瘡百孔的家,拉不下臉接受環境現實並加以低頭因應,自尊心作祟地試圖在可能無法如同過往擔起養家活口重擔的當下,仍舊保有猶如「父未上桌、孰敢動口」的權威,頑固而強勢地主宰著「我和妳的兒子怎麼可能是天才」這種他自以為是的一切所造成?是對現狀感到憂心而看不見希望的大兒子,對如今世人所建構的世界不滿,但又不知如何改變,只能渾渾噩噩、盲從地追尋「赴美從軍」此一自己根本也搞不清楚的目標,選擇脫出父親一手打造的牢籠,逃離這個不再溫暖的家所導致?是看不慣大人表裏不一的小兒子,為了學鋼琴不惜忤逆尊長,卻在遭無理打壓而無法實現他那小小願望後,選擇放棄、不再抗議,甚至逆來順受、自我放逐所成就?是肩負維繫親子關係的妻子,對總是擔任家庭成員間早即難以溝通的橋樑身分感到麻木倦怠,孤寂於家人冷漠的對待,直想將一成不變的一切拋開,重新再來所演化?還是這一波波的社會失業潮的大環境所影響?
也許這當中的答案,正如小兒子彈完月光曲(Clair De Lune;出自法國知名作曲家德布西 Claude Debussy之手)後,一群人訝異地看著歷經詭異境遇大夢初醒而與眾不同之一家人,讓電影就此結束在這一片無聲與錯愕之中一般,還要靠觀眾自己體會品嚐才能明白吧!
無論係展露無遺的各種中年失業反應與心態、主婦就自我定位及如何維繫家庭的躊躇不安、年輕一輩對前途未來不知何去何從的無力感、還是孩童看待大人言行矛盾、固持己見、蠻不講理、仗勢權威的失望認知,這部電影都有相當深刻的描繪,言行舉止充滿著諸多諷刺,訴說著人生的境遇其實都因心之所向而大異其趨,尤其片中所傳達的世人皆知、但不少人卻仍以鴕鳥心態看待的警訊與危機感,更是足為現實的借鏡,著實讓在下看得如坐針氈,直想回去上班,好好表現給老闆看啊!
PS.片中龍平公司的人事主管之所以沒直接挑明、反以請其思考在部門裁撤後自己還能在公司做些什麼的拐彎抹角方式要其滾蛋,實係基於日本勞基法令有不能輕易說出「解雇」二字之規定而來,為免在無該當構件要件事由與充足證據下將對方遣散,一但日後遭以不當解僱提起訴訟,站不住腳的公司將付出名譽受損等違法慘痛代價,因此方衍生出這種引導對方自行離職、繞一大圈來加以遣散之高明話術,並非真的是要給予龍平二條路走(即便當時堅持留下,公司後續還是會有其他的逼迫動作),或是純粹基於種種比如好聚好散、撕破臉難看、顧全對方面子給個台階下等理由而說的委婉、好心或漂亮場面話,有興趣進一步探討的看棺,可以參見垣根涼介所著「炒魷魚株式會社」乙書,裏面有更加詳盡的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