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人物出場的名稱場景 須彌如來藏 然而 如來藏這個詞 有很多佛學探討爭議 但看個人去領會資料過多 略稍微擷取
須彌
據佛教解釋,我們所住的世界中心是一座大山,叫須彌山。須彌的意思是「妙高」、「妙光」、「善積」等,因此須彌山有時又譯為「妙高山」等。相傳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山頂有善見城,為帝釋天所居之處。其周圍四方各有八位天道,帝釋天在山頂統領須彌山周圍的四方諸天,合起來共為三十三天,帝釋天即為三十三天主。無邊無際的空間世界。
按佛教教義所說,宇宙在時間上無始無終,既無開始,也無終結,是一個不斷運行著的循環過程。在空間上則是浩翰無垠,無邊無際。佛教對於世界的劃分,是多種多樣的。最常見的就是佛教常說的「三千大千世界」,而這三千大千世界僅僅是一個佛所教化的國土,按佛教說,宇宙間有無數個佛,每一個佛都有這樣一片三千大千世界的國土,則宇宙實在是廣袤,無量無邊。而這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又是無始無終地,不斷地處於此成、住、壞、空四大劫的運動過程中。
須彌山下四周有大海環繞,依次有七重海,七重山。七重山外是大鹹海,海外有鐵圍山。鹹海四周分佈著四大洲,依次為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此四大洲又稱四天下,其間有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晝夜不停地轉動,照亮此四天下。
如此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九山、八海、四洲,再加上日月,就構成了一個世界。此外,佛教還有「大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之說。即合一千個這樣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一個世界,就稱為一小千世界;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即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就稱為大千世界。因為一大千世界包含了大、中、小三種千世界,所以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此構成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陀教化的國土
...................................................................................................
要瞭解「如來藏」,得回到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將其最早以前的思想發展一一瞭解,
這樣才能夠比較清楚及明白,如來藏的理論與來源。
如來藏一詞,是由印度黎俱吠陀經(Rgveda)之胎藏(Garbha),或金胎( Hiranyagarbha)之說與有關佛陀法身(Darma-kaya),如來界(Tathagata-Dhatu )與稍後的心性本淨(Cittaprakritivisuddhi)相關,聯合起來而形成如來藏思想。「如來」含有「如去」(`tatha-gata`),和「如來」(`tatha-agata`)兩個意義:「如」有自由自在的意思,因此,「如來」就意味著自由自在的來來去去不受生死拘束。「藏」(garbha)也有二個意義:胎藏(embryo),母胎(womb)。因此,如來藏可以意謂如來的母胎(womb of the `Tathagata`),或是胎兒如來 (embryonic`Tathagata`),前者象徵如來原本的性質,後者象徵如來顯現的性質,以故,如來藏比較白話的解釋是指於一切眾生煩惱的心性中,隱藏著本來是清淨且能夠完全自由自在而不受生死拘束的永遠不變之本性(法身)。 如來藏是承認存在一個永遠不變的本性(真常),那麼,這下便糟了,此論竟然打翻了佛教所有宗派的理論,自立一格,如來藏完全不說「無我」的,甚至連世尊的緣起論幾乎都不強調(事實上,如來藏緣起之論是在中國才完整建立的),怎麼為這樣?這似乎完全違反了世尊的說法,實在是不合理,難怪其他宗派要認為如來藏是神我外道的梵天化佛教,是異論,是低階的神道思想。這樣來看,如來藏思想很有可能是由於不解世尊大法的世俗人,對「無我」一論心生恐懼,或是,感念佛滅後,肉身雖不在世,但法身應為永存的想法並加以揉合印度原本的梵我合一的思想後而發展出來的(推論),因此,在當時的印度,此學的思想理論更本就無法成為一個完整的宗派,更別說有產生多大的影響了。這一點是可以很明顯的從佛教哲學發展的歷史上看出來,因為實在是找不出來什麼祖師或大德為此開山立派的。 或許,這樣的說法,對於此派之學有欠公允與不正確,因為這畢竟是如來藏一學的初期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徹底宗教化的現象,是屬於民間世俗的思想,就是說,它是屬於信的宗教
以上大約這樣 因為如來藏的探討必須要深入才能明白到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