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衛生署統計,96年全國平均自殺死亡率降低1成,但10至19歲青少年的自殺死亡率不降反升,上升6.8%。醫師表示,門診的自傷個案普遍會不開心或不穩定,懷疑自我價值,若遭逢壓力,易因自我懷疑而自傷;心理師認為,青少年的自傷,可能是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卻又難以表達。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高偉君昨天指出,97年北市10至19歲青少年企圖自殺人數共191人次。北市衛生局曾針對北市7萬餘名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學生調查,24.5%面對壓力時會「不想說話」,42.5%不會找人協助處理壓力。
為何不願求援,20.9%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困難,20%認為自己可解決,16.7%認為壓力會自然不見,但有0.58%表示會優先採取「傷害自己」的方法。
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精神科主任林亮吟表示,門診自傷青少年未必均為憂鬱症患者。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黃春偉舉例,一名國中生自小父母離異,與家人疏離,缺乏安全感,青少年期渴望被認同,以喝酒、偽裝自傷引起他人關心。
另有一名高材生在課業壓力下,出現焦慮、坐立不安及人際退縮,一直到意圖輕生,家人才發現他深受憂鬱症所苦。
黃春偉提醒,青少年自傷可能徵兆包括變得不愛說話、擺臭臉;變得不愛與朋友出門、放學後關在房間,逃離人際關係;衝動言語或負向、自我貶抑的言語;喝酒,夜不歸,網路成癮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