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pili11111 於 2009-8-5 22:08 編輯
推薦推薦!!!
CSI犯罪現場:紐約》(CSI: New York,簡稱CSI: NY)是一部美國刑事電視影集,首播於2004年9月22日。它是《CSI犯罪現場》的第二個衍生影集(spinoff)。首次出現是在《CSI犯罪現場: 邁阿密-CSI:MIAMI》第二季的23集(NonStop),劇中主角何瑞修(Horatio Caine)前往紐約市追捕一名從邁阿密逃逸的謀殺嫌犯。紐約版比邁阿密版來得血腥,畫面採用冷硬的藍色色調。
後來紐約版與邁阿密版再次出現交錯的劇情(crossover):邁阿密11月7日播出的第4季第7集「Felony Flight」為兩區交錯案件的上集;紐約版11月9日播出的第2季第7集「Manhattan Manhunt」,則是交錯案件的下集。故事由一段墜機的事故展開,描寫一個連續殺人犯。兩組人馬都有參與演出。
跟其他兩個CSI劇集一樣,主題曲選用何許人合唱團(The Who)的曲子,這次選的是《巴巴•歐萊禮》(BaBa O'Riley)這首歌;它有時候也被誤稱為《青少年荒地》(Teenage Wasteland)。
有趣的是,影集在美國播映的時段與國家廣播公司的《法網遊龍》(Law & Order)一樣,而後者是以紐約市為舞臺的老牌犯罪影集。
除了蓋瑞•辛尼茲、美琳娜•卡娜卡瑞迪斯、以及安娜•貝爾納普以外,所有的演員都是來自紐約。然而,蓋瑞•辛尼茲和安娜•貝爾納普都曾在紐約居住過一段時間。
AXN播出時間
http://www.axn-taiwan.com/shows/ ... 0%E7%B4%84/season/5
(AXN台灣官網)
主要演員
麥克•泰勒(Mac Taylor):蓋瑞•辛尼茲(Gary Sinise)飾演,是紐約CSI團隊的領導人,獨身(劇中設定他的妻子死於911事件)。曾經在美軍海軍陸戰隊服役;他也曾經說過在這世界上最想做的事就是為國家服務。他與波納席拉探員之間有著極其信賴的友誼關係。他是一名貝斯樂手,在一間爵士樂俱樂部中定期表演。他在第五季二十三集中欣然接受部下丹尼及琳賽請託,擔任他們女兒的教父。
史黛拉•波納席拉(Stella Bonasera)探員:美琳娜•卡娜卡瑞迪斯(Melina Kanakaredes)飾演,把自己完全奉獻給工作。她常常被叫做「自由女神」,因為她強硬的個性、強烈的決心、以及高度的智慧使然。她是一半希臘、一半義大利血統的孤兒,從小在寄養家庭中長大。她跟麥克是非常好的朋友,總是擔心他的生理與心理的狀態。
丹尼•麥瑟(Danny Messer)探員:卡明•喬文納佐(Carmine Giovinazzo)飾演,這個角色被認為是影集裡最複雜的一個。他在史坦頓島的一個「義大利黑手黨」家庭中被監視著長大(參見「Tanglewood」這一集),有著一套自己的混合道德觀(介於違法者與執法者之間)。麥克親自挑選丹尼加入這個團隊,這對後者來說是項榮譽與責任,每天都為他帶來不少壓力。他生性多疑,不容易相信他人。佛列克探員是他的好友,可以說是他唯一願意交附信任的人。丹尼對後加入的組員琳賽有好感,常戲謔地稱她"蒙大拿(Montana)"來取笑她的鄉村背景,隨著劇情發展也衍生出兩人的曖昧關係,其感情支線意外變成影迷們另一個注意的焦點。
薛爾登•霍克(Sheldon Hawkes)醫檢員:希爾•哈潑(Hill Harper)飾演,天才兒童,才18歲就從大學畢業;24歲獲得外科醫師執業執照。然而,因無法救回兩個病人,從此放棄成為一個外科醫生,成為一個醫檢員。在第2季裡,霍克離開解剖室,改而從事現場調查工作。
唐•佛列克(Don Flack)探員:艾迪•卡希爾(Eddie Cahill)飾演,來自一個世代從事執法工作的家族。他是紐約警局舊式辦案風格與新時代的CSI之間的橋樑。他是個風趣的重案組探員,但是對嫌犯缺乏耐心。他的辦案技巧常常接近法律容許的邊界,不過總是蠻有效果的。他與丹尼•麥瑟是好友,總是願意傾聽後者的問題(參見「On the Job」這一集)。
琳賽•夢露(Lindsay Monroe):安娜•貝爾納普(Anna Belknap)飾演,鑑識科學家,在艾婷•波恩被解僱之後從蒙大拿州調過來。首次出現是在「Zoo York」這一集。來自中西部的琳賽是一名性格爽朗的女孩子,身手矯健,加入不久就完全融入了原來的團隊。在「Silent Night」中,她在剛到達兇殺現場後就立即離開,神情激動。及後她向史黛拉說出自己曾經是一件兇殺案中唯一的悻存者,而被害者當中有她的朋友。在「Lying Game」中,她被要求回到蒙大拿為這件兇殺出庭作證,因而短暫地離開了團隊。
(以上資料轉錄自維基百科)
心得感想
首先
雖然有點後知後覺
還是先歡慶CSI 100集達成吧~~**ˋ(  ̄▽ ̄)ˊ**
(真的是看到網友說才知道100 get!)
意外的在某個洞穴(?)發現屍體
又揪到了一起謀殺案
如何調查和罪犯手法解析我想就不必再贅述
聰明的網友和觀眾朋友一定知道看電視比我講的會更精采
只是這篇我覺得更有趣的是
那個移動式房子
拜請了一下谷歌大神
發現用了幾個關鍵字都沒什麼用
最後用i-house才查到一點端倪
i-house
也許有人會認為和i-phone等跨世代的產品有相關
但是其實並沒有
只是取個意思而以
查了大部份文章
大都是2008或2009的新資訊
但是我相信
這個概念應該不是最近才被提出來
果不其然
最後搜尋到一篇文章
發現是2001年的資料
裡面有筆者簡單調查對於有住在這類型房子的住戶感受(所以很早以前就有了)
兼具環保、方便、價格等因素
真的也令人想要擁有一棟這樣的房子
我們知道佛羅里達州等等位於南方的州常有颶風侵襲的困擾
但是雖然文章講到這類房子比起美國更多木造獨棟建築
更具有抗風性
但是我相信
即使有過人的抗風性
還是很難抵擋颶風的威力吧…
所以這類房子的確是適合紐約、波士頓等較少風災的地點
當然也有人提到這類房子與土地是屬於什麼關係
這…就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了 ( ̄▽ ̄#)a
(如果有住美國的網友可以提一下有沒有看過這種房屋喔~)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QR碼
我想這大家就聽過不少
貼一下維基的資料給大家看看
QR碼呈正方形,只有黑白兩色。在3個角落,印有較小,像「回」字的的正方圖案。這3個是幫助解碼軟件定位的圖案,使用者不需要對準,無論以任何角度掃描,資料仍可正確被讀取。
日本QR碼的標準JIS X 0510在1999年1月發佈,而其對應的ISO國際標準ISO/IEC18004,則在2000年6月獲得批准。根據Denso Wave公司的網站資料,QR碼是屬於開放式的標準,QR碼的規格公開,而由Denso Wave公司持有的專利權益,則不會被執行。
除了標準的QR碼之外,也存在一種稱為「微型QR碼」的格式,是QR碼標準的縮小版本,主要是為了無法處理較大型掃描的應用而設計。微型QR碼同樣有多種標準,最高可儲存35個字元。
這真的是一個有趣的東西
在日本似乎已經被普遍利用
再經由強大的手機網路以及寬頻網路
深深的將這類CODE使用在人們日常生活上頭
有時候真的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發明阿…
這次的CSI
展現了許多我們平常不太了解
但是卻很重要的各種文化
除了學到各式各樣的犯罪手法之外(這很糟糕…)
我也學到了很多關於美國科技和文化呢~
真的是能從影片中學習而不只是啃洋芋片
另外一提的是
我真的不知道原來第8集巨星雲集阿~
有種在路上溜搭結果遇到包子還跟他聊上幾句
卻不知道他就是CSI的包子是一樣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