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blinkII 於 2010-1-17 08:56 編輯
這齣戲是為了阪神・淡路大震災15週年所拍攝的紀念特別劇
以神戶新聞社的記者們為中心來陳述這件事情
主角是攝影記者 三津山朋彥 (櫻井翔飾演)
當時大地震發生了
城市幾乎全毀 不過神戶新聞的局長--山根秀夫 堅持要發刊
不僅是要將情況傳達給居民 也要讓外界知道這裡的情況
那種使命感 雖然不可思議 但也令人感動
這種時候 不得不令人想起了那武士精神~
地震結束後 沒水 沒電 沒瓦斯 僅剩些許電話線路通
用來作排版的電腦雖然沒壞 但因為沒電無法用
局長情急之下聯絡了京都新聞的局長 向他們求助
很巧的是 地震發生前一年 兩局簽訂了重大危難時刻互助的協定
當任何一方因為災害等原因造成報紙無法發行時 對方必須伸出援手協助發刊
平常從神戶到京都 開車約一個小時路程
但因為地震 所有高架道路全毀 必須走傳統山路 加上山路也因地震受損
所以通行時間比以往多出一倍以上
加上文字截稿與印刷截稿時間 讓一切都變的很緊急
儘管截稿時間已經過了 文字人員等 印刷人員等 送報人員等
就是因為在當下是對外訊息全部中斷的狀態
大家更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讓眾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同時 神戶當地因為地震的關係
瓦斯管破裂造成多起大型火災
卻因為停水 無法滅火 再多的消防人員也都沒有用
只能看著建築物化為灰燼
外界因為無法從地面派攝影機進去 只能空拍災區畫面
晚上 除了街道上的綿延不盡的汽車外 唯一的亮處就是大火不息的建築物
留守在神戶的記者們
對於攝影記者們
拍攝災區畫面對他們而言 在災區的每分每秒 都是掙扎
在舉起相機的瞬間 看觀景窗的瞬間 按下快門的瞬間
每個平時已經習以為常的反射動作 在此時卻動彈不得
因為 眼前每個畫面 都令人不忍
為了撲滅明知無法平息的大火 拚命地用僅存的水去潑灑的居民
為了搶救被壓在瓦礫下的家人 不停敲打 叫喊 挖掘的倖存者
為了尋找家人遺骨 而獨自在廢墟挖掘的遺孤
在臨時殯儀館 哭倒在遺體旁的家屬們
在臨時帳棚裡 驚魂未定的災民們
拍下這些畫面 到底是為了什麼 就算想幫忙 卻什麼都做不了
對於災民們 一點實質的幫助都沒有
對於災民們 他們只是冷眼的旁觀者而已
對於文字記者們 怎樣才能夠將災民們的痛苦忠實地傳達出來
是另一項考驗
新聞社裡 一位長年主筆社論的記者--三木康弘 被指派針對此事件撰文
然而 該記者在地震當日 祖厝倒塌 老父被壓在瓦礫下
就算救難人員來了 也是已存活率高的受難者為優先
那種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的苦 是無法言喻的
他以「當身陷其中才知苦」為題 寫下當時的社論
因為 即便是擅長敘述的記者們 再怎麼樣也都只是將眼前所見描述出來
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只有當自己成為災民的時候 才會切身地感受到那種無助與絕望
但是 不得不拍 不得不寫
記者們的使命 就是傳達出與記錄當下的情況 及人們的情況感受
即便是在地獄 也要告訴人們 地獄是什麼樣子
不管怎樣 記者們的使命在於記錄人們的生活 城市的變遷發展
對於神戶而言 不僅是這悲劇的一刻要記錄下來
也要記錄神戶在這之後 會怎樣再站起來
就算會花上數十年的時間 依然還是要把這一切記錄下來
局長這麼說了
在當年的神戶新聞
有個版面 當中排滿了所有罹難者的姓名
至今 在神戶
當地居民們 還有人保存著當日發行的報紙
不少人感念著當時派報的人們 印行的人們 文字與照片記錄的人們
有個紀念碑 當中燃燒著永不熄滅的火 象徵著希望不滅
有個紀念館 當中的牆上 刻著所有罹難者的姓名
拍成電視劇 是個很棒的選擇 我自己是這麼認為的
因為電視已經成為眾人接收訊息的主要工具
所以拍成電視劇 是可以將紀念之意傳達到極致的一種有效方式
因為 大家都看得見 還能讓不知道的人知道這件事
另外找來了當紅偶像作為主角 這也是吸引眾人目光的一種有效方式
加上主角本身的職業!?相關 [櫻井翔也是現任NEWS ZERO主播群的一員]
演技不會過於矯揉做作 更有加乘效應
雖然也可說是電視台為了收視率的操作手法 但至少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我覺得啦~~
這類型的題材 我很怕的就是被弄得很矯情
整部戲看下來 我自己的觀感而言
是不至於那麼矯情 畢竟算是部紀錄片吧
而且闡述手法有傳達到新聞社內各人的心理歷程
不論是文字記者 或是攝影師 都有其掙扎的時候
當然看得出來主線是誰 但我覺得算是有把各面向傳達出來了
穿插著記錄的畫面與旁白 讓整個事件的真實性被強調出來
無意間提醒觀眾們--「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同時也傳達出記者們對於新聞的執著
局長對於發刊的堅持 雖然真的很不可思議
後來有描寫到災民們對於訊息的渴求 解釋了局長的堅持
畢竟當下對外通訊幾乎全斷
不知道其他區的狀況 何處才是安全的容身之處
哪邊有補給品 該去何處求援
何時救援才會來 更不知道親友們的死活
對於週遭和未來的不安感 很容易造成內心的恐慌
[關於這點 我想到 Jakob the Liar這部戲裡 多少可以感受到
在戰爭當時 人們對於外界資訊的渴望 以及獲得之後的安心感]
另外主筆社論的記者三木先生
被指派撰文後突然接到老父遺體尋獲的消息
當下他並不是關上電腦離開 而是冷靜地說 工作結束後就會趕過去
就算在極度悲痛的狀態下也要把工作完成的意念
令我感到很難過
同時攝影師其中一員 金居光由 [似乎是個很冷靜理性的攝影師 怎樣都能拍]
為了拍攝照片 走遍災區各角落
而在一片化為灰燼的廢墟中 看見一個拿著盆子找東西的孩子
原本還很平淡地問那孩子說在找什麼
那孩子平淡語調的回答讓金居先生無言以對
他在找媽媽的遺骨
身為攝影師的使命讓金居先生不得不拿起攝影機
邊哭喊著對不起 邊按下快門
就算是身經百戰的攝影師 面對這樣的情況
心裏的掙扎是外人無法了解的吧
這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幾幕
透過這齣戲 能夠看見災區記者們的努力 同時看見災區的情況
並非只集中在某個主角上
或者因為改編戲劇而把主角過度誇張英雄化
所以這齣戲是真的有令我感動到
另外
前兩天有在看這起地震的wiki
當中有說到
這起地震除了規模超大之外
該處大多是老舊房屋 木造建築
所以強震來襲時耐不住 才會災情慘重
也是因為這起地震才讓日本開始重視防震這件事情的樣子
而在那之前
學者們普遍認為該處發生大規模的地震可能性很低
可能蓋房子的時候 大家也沒考慮到防震這件事
可能也因為這個緣故 增加了這個事件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