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郭台銘一向之霸氣,傳出他對回台投資感到「心冷」,有些令人難以置信。鴻海樹大招風,近來內部風波一再引發社會議論,甚至遭學者指控為「台灣之恥」、「血汗工廠」。任何尚知自我期許的企業,誰能忍受這樣的汙名?
論資排輩,擔當得起「台灣之恥」這種罪名的,在台灣恐怕非政治人物莫屬。在獄裡有貪瀆總統,羈押中的有收賄法官,國會有官司纏身的關說立委;有些學者放過這些利用公權力行惡的人不批,卻把邪惡標籤貼在鴻海頭上,別說郭台銘嚥不下去,許多民眾也不以為然。
民主為台灣帶來旺盛的批評氣流,但這樣的批評文化其實不無盲點:諸如選擇性及不成比例的批評,最後導致論述的失控、脫節及矛盾,這在政治兩極化後尤為明顯。民進黨主張台商根留台灣,但當國民黨推動「鮭魚返鄉」,他們卻又指指點點不斷唱衰。包括若干學界的批評,將企業投資一律醜化為資本主義的罪惡,這類反商論調也未盡理性。
當然,作為一個在兩岸僱用近百萬人的超級企業負責人,郭台銘也必須了解:外界用放大鏡來檢驗鴻海,是無可迴避的現實。他或許應該學習放下身段與霸氣,誠懇面對社會的批評,並理性與政府溝通投資計劃;若能加進更多柔性因素,鴻海的管理文化未必不能為台灣企業留下人性、效率與規模兼善的新典範。
上百工商團體刊登了歡迎優質企業鮭魚返鄉的廣告,意在為心冷的郭台銘打氣。不論是鮭魚或鯨魚,都難免近鄉情怯;外界就算吝於給予掌聲,也用不著噓聲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