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的“檸檬水女孩”朱麗·墨菲拿著自己檸檬水小攤的廣告牌。
正在等候顧客的小朱麗。
最近,美國“檸檬水女孩”的故事成為不少媒體關注的焦點。經8月15日《新京報》報道後,引起許多網友關注。筆者注意到這則新聞的後面,很多網友跟帖直呼“感動”。
筆者找來了美國《紐約時報》8月7日的報紙和加拿大多倫多8月11日《薩尼亞週報》,再結合《新京報》的報道,基本了解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美國市民瑪麗亞法夫剛7歲的女兒朱麗墨菲受卡通片的啟發,想售賣自製檸檬水來體驗初次創業,得到母親的大力支援。而小朱麗剛擺下檸檬水攤,一名“美國城管”———衛生監督員就過來要求小朱麗掏150美元辦衛生證,否則將面臨500美元的罰款。
瑪麗亞向“美國城管”解釋小朱麗的動機卻得不到理會。圍觀的美國市民建議小朱麗改賣為贈送,然後接受捐贈,但還是遭到“美國城管”的阻止,小朱麗只得含淚離開。此事被親眼目睹的市民以一篇“美國法西斯分子是如何迫害小女孩創業熱情的”文章刊發在網路上,而迅速成為一樁轟動美國的公共事件。
這件事情其實很簡單,但是為何能感動諸多中國讀者?
其一,“美國城管”很嚴厲,但沒有對無證擺攤者暴力執法,沒有沒收其“作案工具”,沒有給“拒不服從”的小攤小販一頓拳腳,也沒有把小攤販們追得雞飛狗跳。產生這種對照心理,是讀者一種下意識的內省。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的城管屢屢被指執法粗暴,但鮮有當地政府負責人出面道歉,更鮮見地方長官推心置腹地要求手下人多點人性化處理的“懷柔公關”,中國讀者的“感動”其實就是對國內執法人員提高職業素養和尊重勞動者的情緒反映。
其二,小朱麗事件真正上升為“公共事件”,是因為此事實質損害了美國一個最重要的立國精神,那就是“創業”。美國視“創新和創業”為“天職”,沿襲了清教徒的人生觀。長期以來,美國中小學教育重視創業教育,鼓勵創業體驗,並適時引入與時俱進的實用課程,如理財課程。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把“社會服務”與學習結合起來,成為“服務學習”,有利於加強“孩子們的公民意識、責任、學業成績與同情心,並成為社會的貢獻者”。“美國城管”驅逐創業體驗的小朱麗,雖于法有據,但于情于理有悖,與國家精神相衝突,必然成為一場被公眾討伐的風暴。
筆者與眾多同時代人一樣,少時因生存原因在街頭賣過“檸檬水”,雖這樣的“創業”與美式“創業體驗”絕不是一回事,但面對當下越來越多中小學生們成天抱著書,沒有被鼓勵走入社會體驗創業,導致我們的小孩子脫離現實生活的冷暖,也讓他們無從體驗公民責任的厚重。
從這點看,美國檸檬水女孩能夠“感動中國”,似乎不難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