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稅 真的那麼可怕?

P211577 發表於 2011-3-17 19:45:57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6 2973
如果奢侈稅實際影響到的真的只有「3%、兩萬戶」,以「非自用住宅」的名義登記,而且在一、兩年內,以「賺取價差」的手法,靠著「短進短出」而獲得大幅利益的「投機客」,房地產市場究竟在怕什麼?

單純從邏輯來分析,如果奢侈稅真的有效,真的能把某些不當炒作的行為從市場中拔除,讓市場回歸健康,有啥不好?難不成台灣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真的只能靠這「3%」的投機客來撐場面?反之,如果沒效,就如同以前所實施過的各項打房政策一樣,頂多只是短期內「打個擺子」,會漲的以後還是賺的到,那又有啥好怕?

首先,也許應該先界定清楚的是,房地產,究竟可不可以作為「投資工具」?或是說,「住宅」可不可以作為投資工具?個人認為,如果純粹只是買了一間自住用的房子,老老實實地住了十年之後,或因為區域發展的成熟,或是環境條件的改善、生活機能的便利,房價因而漲了一倍,相信就一般的認知而言,應該是沒有什麼好批判的。

問題就在於,如果這個「十年漲一倍」的漲幅,硬是被市場中某一種型態的「操作」,壓縮到兩、三年之內就「速成」,這種壓力的擴散效應,對於一般購屋人,甚至是整個產業界,頓時都會變的相對沈重!對於經濟能力夠的購屋人而言,因為資金能力較強,馬上就開始搶房,一路追高!對於經濟較差的朋友,要不是以擴張信用的方式勉強進場,要不就乾脆放棄,遠離房市!過猶不及,都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產業界會快樂嗎?這幾年來,幾乎所有的建商都在大嘆土地太貴,買不下手,甚至捧著滿手現金還買不到,硬是咬著牙吃下來之後,財務槓桿的壓力,更是讓建商承擔著相對沈重的風險,承受不住,只好轉嫁,一路轉嫁出來的結果,也使得銷售業者備感痛苦,案子到底要怎麼接、怎麼賣?價格不敢拉,也不能壓,每天開門都是壓力,難道這又是健康的嗎?

當然,投資的模式百百種,所謂「短進短出」的操作,在任何一種投資市場都不是件新鮮事,早些年股市狂熱的時候,政府也曾經為了杜絕「當日沖銷」下過不少猛藥,短期間內,也是硬生生地把股市拉下好幾百點,事隔多年,當年的風險與成功、失敗的經驗都過去了,試問,現在還有誰有那麼大的功夫,會大力鼓吹在股市裡恢復「當沖」呢?

雖然目前距離實際的政策執行,等到財政部送進行政院,再由行政院送進立法院、再經過立法院討論後通過,都還有一段時日,就算距離財政部所說的「七月一日」,也都還有幾個月的時間,其間市場的變化,以及最後敲定的「版本」,中間仍存在著許許多的變數,不過,氣氛一起,房地產市場就馬上產生了動盪,支持與反對、悲觀與樂觀的看法南轅北轍,先從實際的時程來看,如果確定要依照財政部的「七月一日」上路,如果再扣掉一般交易過戶、登記的一個半月的時程往回推,大概五月中旬,就是最後的「大限」了,一旦登記過戶的時間超過七月一日,所有在取得房屋一年或兩年內交易的房屋有權人,都得負擔15%到10%不等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了。

在目前社會各界這種氣氛之下,看來奢侈稅大概是絕對會過關的了,果真如此,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真的如財政部所統計的所謂「3%」的投機客,勢必會在這短短的幾個月內,無論獲利是否超過10%或15%,為求落袋為安,不管賺賠輸贏都先賣了再說,省得繳這筆沒有在預期之內的稅賦,於是乎,某些區域的價格行情勢必為之鬆動,對近幾個月才以相對高檔的價格買進房子的投資客,更加擔心萬一脫不了手,又沒有足夠的資金撐過兩年,一股「恐慌性」的賣壓勢將湧現,再加上原本要敲鑼打鼓的三二九檔期,冷熱一沖,市場馬上就會「感冒」,嚴重點的說,這上半年的市場與生意,大概就泡湯了!

上半年泡湯了,下半年會比較好嗎?當然不會,年底的立委大選,加上明年的總統大選,這種政治型選舉的狂熱氣氛,勢必炒得人心惶惶,所以整個來看,今年的房地產市場一不小心,就算是「提早下課」了!這也是為什麼業界在奢侈稅一提出來,馬上就引起如此大的反彈的原因之一。

平心而論,之所以奢侈稅對於房地產市場會引起這麼大的反彈與討論,就是因為一般民眾對於高房價的積怨已久,看著政府一連串的打房措施,在「下有對策」的房地產市場中節節敗退,不滿的情緒持續累積,再看著某些特定的業者一再高調地挑戰政府的執行力與決心,造成更大的不滿,卻又無能為力,好不容易看到一個連業界都「認真」反彈的政策,覺得似乎終於找到了情緒宣洩的出口。

至於業界的反彈,這種態度其實絕對是可以理解的,就如同以往任何一項政策提出時,直接或間接被影響到對應產業,肯定是有所反彈的,不過,吾寧建議所有產業界的朋友,不妨先把情緒性的反應先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這項政策的核心與內涵,市場要能永續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難道不是健康的秩序嗎?

仔細想想,您真的願意把花了這麼大的功夫買到的土地、花了一大堆心血規劃出的產品,被少數一些投機客,大砍了價錢不說,過不了一陣子就墊個幾成,轉手套利,把所有的心血頓時當成了炒作的工具,難道就不會覺得心有不甘嗎?

無論此次的奢侈稅究竟是「打房」?還是「打投機客」?政府當然需要作的更多,而且要執行的更紮實!反觀去年一整年的「針對性謹慎措施」,每個政策一開始都是「雷聲隆隆」,等到真正形成具體措施的時候,似乎結果都是「不痛不癢」,所謂的「雨遮條款」是然,「豪宅稅」、「社會住宅」亦然,甚至連業界都不知該如何反彈的「公佈實際交易價格」,都作的零零落落,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看破手腳」之後,當然使得投機者認為政府始終「不進入狀況」!自然也就變本加厲地繼續加碼。

再者,明明說的不是打房,對一般自住型的消費者無差,偏偏又動不動就是「升息半碼」,這種每個月增加萬兒八千的「老梗」政策,大家都知道其實對所謂的「富有階級」無差,反倒是對於原本就負擔沈重的一般受薪階級而言,卻是一筆不小的負擔,當然,要求其絕對的公平,難矣,但是,下刀子之前,似乎也真的要想想不能殃及無辜!

當然,在討論奢侈稅的過程中,一般仍有認為若干執行困難之處,包括如何確認「實際交易價格」,如何杜絕「人頭戶」…等等「技術層面」的問題,個人則認為,除非不作,否則如果連擁有絕對資源的政府都作不到,那人民還有什麼可以期待的?

其實,儘管這幾天業界的反彈聲浪不小,另一邊卻也有部份業者持著相對理性的看法,業界不是「怕管」,重點是要能「管好」!政策的大方向如果是確定的,就不要動不動「轉彎」或「打折」!企業的永續經營,不能隨著「想到哪、作到哪、錯到哪、改到哪」的政策變來變去!這種無法掌握的風險,更非一般企業界所樂見!

如果再把問題放大來看,造成目前房市一片飆漲的原因,歸究核心仍在於市場資金太多,卻缺乏投資標的,反觀歷史,以往每當市場資金浮濫到「滿」出了既有的投資市場之後,資金就開始亂竄,炒爆了股市之後,不是炒匯就是炒房,更有甚者,當年地下投資公司的慘痛經驗更是歷歷在目,放眼未來,如果台灣的未來真的有「黃金十年」這檔事,可預期到的是,各類型資金勢必進來更多,究竟這些資金該往哪去?政府不能一邊搖旗吶喊地吸引投資台灣,一邊卻又沒有規劃出適當的管道或投資市場,政府的魄力、格局與前瞻性,確實還有待加強!

非過正不足以矯枉!同意!治亂世用重典,同意!非常之事需要非常手段!同意!

奢侈稅也許真的不是一個多麼驚天動地的打房政策,深究內涵,頂多只能算是一個解決眼下局部房地產市場問題的「階段性」的「手段」而已,論其效果,房價甚至頂多只會呈現「區域性」的「短期震盪」情形,支持與反對的聲音遲早都會淡化,但是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南北房價落差仍大…等等核心的問題能否徹底地被解決,要寄望於奢侈稅,也許真的都還言之過早,就算趕走了短期炒作的投機客,房地產市場未來仍可能出現新的問題。仍期盼政府能有更宏觀的格局,更實務的操作,才能有一個更健全的市場機制,讓台灣的整體經濟能夠可長可久的發展!

以上轉載於 田大權的部落格─田言密語練功房

已有(6)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ysk188 發表於 2011-3-17 21:53
我想被課還不行咧....
SS1945 發表於 2011-3-17 21:56
我举手同意
a350813 發表於 2011-3-18 19:30
奢侈稅打投機客.打炒房.打業者.打仲介.打得好
立法院的立法委員 .如奢侈稅不過.你年底也不過了
aersonchen 發表於 2011-3-21 12:17
日安:
頗有深度的文章,感恩.轉貼的好。
個人還是認為回歸的最原始,讓投資的去投資,讓自住的壓力低。
升息影響的是每個人,有錢的會被影響,只是影響不大。
普羅大眾,原本就吃緊的經濟壓力,卻會為了這「升息」的動作感覺更是雪上加霜。
一文錢,逼死英雄漢。這就是普羅大眾面臨的壓力。
ctr3334 發表於 2011-3-26 21:05
回覆 1# P211577
其實認真去想想, 台灣房價漲成這樣真的有道理嗎?
難道就因為 "又會發" 政策, 房價就會漲到這樣子的地步嗎?

個人覺得, 台灣房價是有心人在炒作的, 很多建商蓋完的房子, 不到幾天就說已經 clean,
而真正的結果是, 他們為了哄抬價格而作出的假象, 故意作出房子很好, 很快就賣出去了.

現在我們回來看看, 之前已經說 clean 的房子, 現在是不是又開始釋出了.
這就表明, 之前建商故意哄抬價格的房子, 會因為奢侈稅, 受不了而開始放出來了

其實, 最近政府的政策, 不只奢侈稅, 還有限制跟銀行貸款的部分,
樣樣都表示政府決心要打房價.
不然的話, 一定會被大多數民眾罵死
andy2000a 發表於 2011-3-29 14:55
想起 有人提到 賣褲子說法 ..

如果太多人力投入房地產
大家都不去生產 ..那這社會會如何 ?

好像房仲店越開越多 ..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P211577

LV:2 村民

追蹤
  • 2

    主題

  • 20

    回文

  • 0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