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語作品《醫生》(轉貼來源:作者部落格)
本書是2010年10月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臺灣館】展出作品
第10章.希望
人們一定會在出乎意料的悲劇裡堅強、在無法預料的壞事中成熟。當苦難臨頭,我們會振作起來,我們就是這樣。
瑪麗安發現自己五歲兒子丹尼的眼球瞳孔出現白點,原本以為是緊張或受到驚嚇,後來發現情況越來越不對,帶他到醫院求診。眼科醫師診斷,是「視網膜母細胞瘤」,兩眼都有。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惡性度極高的腫瘤,大多發生在三歲以下的嬰兒,約兩萬五千個嬰幼兒會有一例,但多發生於單眼,雙眼的發病率較少見。其病理是因視網膜母細胞在分化成正常細胞的過程中,有時會過度分化成癌細胞;此病症有百分之三十為遺傳,百分之七十為後天性。
丹尼有失明的危險,也有失去性命的可能。眼科醫師與瑪麗安討論治療方向,為了保住丹尼的眼球,先去小兒腫瘤科。又是一連串檢查與詢問,最後的治療方針是開始接受化療。
經過化療的丹尼,癌細胞還是很大,右眼完全失明,左眼功能只剩二分之一,小兒腫瘤科醫生建議拿掉右眼,左眼接受放射治療。於是,瑪麗安帶著丹尼,來到溫醫師診間。
看著病人病情惡化是最令人難過的事,因為那跟醫生與家屬的期待相反。
「如果雙眼都接受放射治療,可以保住雙眼,不用拿掉右眼。」溫醫師的一席話,點燃了希望。
「我先生一直不能接受這件事。」瑪麗安一聽到可以保住雙眼,不用摘除眼球,似乎鎮定了不少,「他壓力很大,我看得出來。他最近漸漸不跟我說話了,有時晚上,他還會喃喃自語。
溫醫師安慰:「其實視網膜母細胞瘤並非絕症,只要發現得早,仍有治癒的希望。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把眼球拿掉,接受放射治療。二是化學治療。用雷射把剩下的細胞殺死,如此一來可以縮小腫瘤,抑制癌細胞不再擴散。第三種方法是放射治療。以目前醫學水平,這種病症的死亡率已降低到百分之九。」
「當初我發現丹尼眼球瞳孔出現白點,以為過幾天會消失,沒事了,結果竟然是癌症。」
「它早期的症狀就是瞳孔內形成一塊白花的腫瘤,在燈光或相機閃光燈照射下,會有黃色或白色反光,看來極像貓眼,所以這種病俗稱『貓眼』。」
沉默許久,瑪麗安又問:「放射治療是怎樣治療?」
「放射治療必須非常精準,所以治療必須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進行,就是為了避免丹尼眼睛到處亂動,頭亂動。」
「有後遺症嗎?或是副作用?」口氣擔心而急切。
「在眼睛周圍的骨頭會停止生長,眼球會比較細,在放射治療的部位,比別的小孩更容易得到第二種癌症,此外,得白內障的機率也會增高。」
丹尼需要十四次療程,治療兩週後,情況明顯改善,瑪麗安非常關心病情發展,所以會用各種方法去測試,最常用的方法是把玩具丟到一邊,看丹尼會不會去找。丹尼看到玩具,頭偏一邊,很顯然他用仍有視覺功能的眼睛去看,看到就馬上跑過去,抓起來。當有親戚帶著小孩到家裡,所有的人會坐在客廳不同角落,揮舞手上的衣服、玩具,吸引丹尼的注意。丹尼有時快速跑向其中一人,有時跑到一半,先停住,像是在判斷什麼,然後又慢慢走。有時則是慢慢走向其中一人,停住,又快速跑向另一人。
瑪麗安既高興,又傷心。高興的是丹尼沒有全盲,還是可以看到。傷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已經五歲,自己竟然還要像訓練小狗一樣來訓練他;然而,她真的很高興,因為孩子的眼睛一直在進步當中。
一段日子之後,瑪麗安又帶著丹尼來到溫醫師的門診。丹尼比上次活潑不少,對於溫醫師的逗弄會有些微反應。檢查之後,溫醫師告訴瑪麗安:「經過照射的部位,有百分之九十的機會,可以完全控制。」
瑪麗安一聽,非常激動,當場落淚。這是她一生最大的驚喜,因為她一直以為放射治療只是把癌細胞控制住,是「治療」而不是所謂的「治癒」。現在一聽到有治癒的機會,非常高興。當她在小兒腫瘤科醫生那裡一聽到可能要摘除丹尼的眼球,整個人像是被打入地獄。小孩那麼小就得癌症已經夠令她難受的,現在又要失明,更令她心碎。她在放療、化療、眼球摘除三者之間,掙扎很久也跟先生商量好久,最後決定用化療方式保住眼球。因為她相信以後醫學進步,一定有方法可以殺掉癌細胞又同時保住眼球。如果一下子決定拿掉眼球,太不捨。
丹尼從頭到尾乖乖坐著,頭低低的,一句話也不說;瑪麗安眼神有點失焦;溫醫師一直凝神望著瑪麗安,應該說,在等瑪麗安自己消化情緒,如果有必要,溫醫師當然也容許她儘量宣洩情緒,然後可以平靜的對談。
回到家,瑪麗安要丹尼先回房間休息,她稍微整理家中,準備做飯。
不久,她丈夫查理回來了,查理是房屋仲介員,有時會工作到很晚,今天算是比平時早回家。
查理坐在沙發上,雙手揉著眼睛,顯得很疲憊。這幾天,他就算很晚回家,瑪麗安也會等他,然後送上熱茶或熱毛巾。查理拿毛巾擦臉,有時卻拿著毛巾,看著前方,不知在想什麼,一個人坐在客廳很久。茶都涼了。
「我今天帶丹尼回診,溫醫師說丹尼恢復得還不錯。」
查理又開始發呆,他心情遭透了,工作上的業績壓力,孩子生病的壓力,壓得他快崩潰了,但他一直忍著,沒有對瑪麗安發脾氣,也沒有抱怨。可是,不說一句話的查理,對更讓瑪麗安擔心,她柔聲說道:「我們需要談一談。」
「我不想談。」查理直接閉上眼睛,頭靠在沙發上。
「所以我們才更需要談談。」
「不用了,我現在真的不想談。」
「如果我們現在不開始說話,有一天我們會從無話不談變成無話可談。」
「那也好,因為我跟本不想談。我剛剛說,不--想--談。妳哪個字聽不懂?」
「很好,我們就來談談你為何不想談。」
查理眉頭皺得更緊了,用不悅的語氣:「妳讓我開始頭痛。」
「我父母結婚五十年,五十年來他們從不停止交談。」
「妳說這些做什麼?這對家裡的情形有幫助嗎?」開始不悅又有點不耐煩。
「無論話題是什麼,至少他們沒有停止交談,買菜、停車、慢跑、流浪狗,所有你能想到和你想不到的話題,大大小小的事,都是話題。對他們來說,日子並不好過,但他們試著讓一切看起來輕鬆容易。」
「謝謝妳提醒我,日子不好過。」語氣已經由不耐煩轉為諷刺了。
「現在不談,很容易,下次不談,更容易,一次比一次容易,有一天,你會發現無話可說。」
查理真的無話可說了,不用等到「以後」。
瑪麗安坐到查理身邊,右手拉著查理的左手,慢慢的說:「我今天去醫院,也有跟社工談了一下。她說癌症的治療過程相當漫長,影響的不僅是病童的身心健康,更擴及整個家庭。她提到一些互助會,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給予病童更完善的服務、讓家屬們交流心得,互相鼓勵,而醫師也可從旁提供諮詢,來幫助病童對抗癌症。」
查理又是一陣很長的沉默,嘆了一口氣,好像是想到什麼,右手輕拍瑪麗安的肩:「一切都會好的,會好的,妳不用怕。」
「我沒有。」
「我知道。我怕。」
「我知道。」瑪麗亞一臉迷惘,孩子得癌症之後,小小年紀還不熟悉生,就須面對死。對她而言,還沒愛夠五歲的寶貝,就必須陪著他一起面對一切。
一個月後,再度回診。溫醫師仔細檢查,丹尼對光有反應。瑪麗安耐心地看著溫醫師緩慢又仔細的檢查。溫醫師再鼓勵她:「兒童癌症的治癒率比大人高,至少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癌症病童都可擺脫病魔糾纏,健康長大。我最近認識另一個媽媽,當初在得知自己孩子罹患白血病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驚慌大哭。但在陪伴孩子進出醫院治療的一年多來,她閱讀癌症相關資訊,自我調整心態,所幸她的孩子得的是標準型淋巴性白血病,治癒率可達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經歷了一百二十八週的療程,如今已進入維持期,一切情況都算穩定。」
瑪麗安沉默無語,直到今天,她雖已全然接受,但一個人的時候,她還是希望這一切都不是真的。
沒有人能獨自抵抗這一切,靜止的媽媽一如靜止的觀音,時間不會停止,只是靜止。對癌症患者或家屬來說,是一個更安詳、更寧靜的世界。
窗外陽光,斜角射入,似乎預告生命從此沒有神秘,不再驚喜,那陽光的角度傾斜了虛擬與真實的天秤,天秤的一端是公平,另一端是不公平。
並不是一切都可以維持穩定。小孩得到癌症,父母疲於奔命,化療、放療、手術、住院,一整個療程,有時需要好幾個月。常常有一方必須放棄事業。如果夫妻原本感情不是很好,往往因為小孩子癌症,造成夫妻分離。大災難降臨,後面還有小災難,一連串的,苦難有時看來沒完沒了。
但這對夫婦還不錯,感情堅強,互相扶持。為了丹尼,也為了全家未來的幸福。以前查理和瑪麗安總覺得,要等到丹尼長大,不知還要多久,不知還有多遙遠。但現在,這對夫婦忽然覺得,所謂那個遙遠的未來,其實沒那遙遠,很快就到了,因為一旦身邊的家人得了癌症,時間變快,一切都變快了。
在丹尼的療程期間,查理一個人打點生活起居,默默承受一切。查理和瑪麗安本來都在上班,丹尼生病之後,瑪麗安只好放棄工作,全心全意照顧他。他們住的地方離醫院開車要兩個多鐘頭,來回一次要五個小時。夫妻決定,由瑪麗安把丹尼帶到距離醫院一小時車程的娘家,便於接送。過去的三週,夫妻暫時分居了,在瑪麗安精神上最需要支持的時候,查理無法陪在她身邊。直到療程告一段落,一家人才又團聚。
「還是有復發可能。」溫醫師依然不忘提醒這對夫妻,「癌細胞有可能轉移到腦部或骨頭,但是因為已經接受化學治療,所以機會變小。」
身為一位腫瘤科醫師,溫醫師當然很清楚,癌細胞會不斷擴散的。英文稱癌症為cancer,源出於古希臘,是由crab(螃蟹)這個字衍生而來。這大概是因為癌細胞如同螃蟹橫行霸道、到處轉移、任意破壞,腐蝕生命的特性。
瑪麗安連要問什麼都忘記,時間結冰,時間融化,希望再度燃起。孩子得癌症,不是她的選擇,可是她可以選擇怎麼面對。
瑪麗安很讓人感動。她三十六歲,因為照顧生病的丹尼,發願修護理系學分,希望能取得護士資格,以後可以照顧別人。丹尼原本因腫瘤而可能摘除的眼球看見了光亮,瑪麗安和查理則看見希望,看見未來。
這也使溫醫師回憶起,有一天在醫院等電梯,旁邊站著一位穿義工制服,英俊高大的男性黑人,溫醫師問他:「你要到哪一樓?」他說要到十一樓。溫醫師說那是小兒科,他說:「對啊!我要到小兒加護病房當義工。我是早產兒,二十七週就被生下來,當時只有一千八百公克,在這家醫院的小兒新生加護病房住了五個月才出院,我現在長大了,就回來當義工。」
「能救人的,不只是醫生。愛使我們真正生活,而透過生活,我們在愛中成長。」溫醫師一直這麼堅信著。
王竹語作品《醫生》(轉貼來源:作者部落格)
本書是2010年10月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臺灣館】展出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