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的經營心態和體質不適合做職業運動,職籃職棒都一樣
都在土法煉鋼、手工業的時代,沒有健全的制度,沒有專業的提升,就像貪圖小利以剝削員工求生存的小企業一樣
即使賠錢也要撐下去的球團並不就是負責的表現,真正的負責是健全制度,改革弊端,一個人如果犯錯了還知道要改過
而中職簽賭和制度面的問題那麼多,卻不思改進,仍原地踏步,這樣的職棒對國內的棒球有何真正的貢獻?
看近年在國際賽場的結果,就知道問題愈來愈大
現在國內的棒球生態只是惡性循環罷了
即使有人願意接手,但沒有改革,只是徒具空殼罷了,只有死忠的球迷支持,但一般社會大眾誰又關心
重點不是職棒能不能存在,而是以什麼方式存在
職業運動是資本主義發展到相當的高度後的產物,但台灣的企業、商人都是只顧自己死活,逐本求利的求生存心態的本位主義
沒有大的視野和協作氣度,當點燃熱情的時機已過,再要從頭再來就困難了,更何況現在的球團並沒有從頭再來破釜沈舟的決心
而職業運動也從來沒有政府進入作為其存續與否的關鍵,看美國這個最熱衷棒球的發源地就知道,經營職棒可以視作是企業在其能力範圍內,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何來又有因企業經營棒球又要尋求政府的援助,那這樣的發展就不能視為是企業對社會的回饋,反而是一個不健全不完整的存在機制,卻要全民供養,如此的職棒其存在意義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