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學同窗聚會時,當年被認為是「經濟動物」、對政治冷感的香港僑生,竟然侃侃而談一國兩制、大陸人搶奶粉、爭取雙普選遊行,以及台灣的美好。
二十多年前的台大校園,香港僑生是標準的「局外人」。他們歷經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關鍵時刻,感受到台灣多元奔放的社會活力,卻不覺得這些與港人的日常生活有何關聯。
沒想到,這位社會系同學返港後擔任社工,原本溫和冷靜的人生哲學,在一國兩制洗禮後變調。如今,他成為慷慨激昂的社運活躍人士,遊行抗議無役不與,並對台灣近年生活方式與民主發展深感興趣。
《天下》資深主筆陳一姍在港台兩地深入觀察後發現,香港人真的變了!
「港人的香港認同攀高,中國認同卻快速走低,」這種變化讓陳一姍印象深刻。
因此,愈來愈多香港人來台灣看日出、住民宿、吃小吃,擁抱台灣的人文環境與生活品質。香港人「瘋台灣」的現象背後,隱藏的是對於民主自由的渴望,以及對於慢活人文情懷的嚮往。
香港著名學者丁學良更向陳一姍強調,香港「起碼是中南海前五名擔心的問題。」
看來,中港台三地的複雜糾結,已經進入一個嶄新階段。香港人的台灣情懷,值得台灣人進一步反思。
香港人瘋台灣,亞洲各國則瘋經濟特區。在政府端出「自由經濟示範區」大菜之際,《天下》採訪團隊費時一個月,走訪日、韓、中、馬各國,採訪旅程超過一萬三千公里,為攸關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重大政策把脈。(見六海一空 救得了台灣經濟嗎?)
《天下》採訪團隊發現,亞洲各國經濟特區不再是過去千篇一律「拚就業、拚成長」的「加工出口區」,而是「比大膽、拚創意」的「實驗基地」。
為了拚經濟,馬來西亞可以與長期對手新加坡攜手合作,共創繁榮;韓國大力發展智慧城,以清楚定位與其他經濟特區做出區隔;中國、日本的經濟特區發展,則皆有戰略用意。
反觀台灣的經濟特區,資深撰述張翔一點出了資源分散、各區定位不明、虛擬專區牽強等三大「特色」,「政策溝通不良,縣市首長、企業大老迄今霧煞煞」的現象,以及「前店後廠」如何管理?對於弱勢產業和本地勞工的衝擊?都讓張翔一感到憂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