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地球宜居時間剩18億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若沒發生劇烈改變環境(如小行星撞擊)的事件,地球將在17.5億至32.5億年後,將因太陽變得太熱而使生命難以存活,但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也許縮短這段「宜居期」,而被認為與地球生存條件最接近的「克卜勒22b」依舊是人類移居首選。
《新華社》引用倫敦的報導說,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天體生物學」雜誌上報告說,行星的宜居性主要與溫度、行星與恆星的適當距離及水的存在等因素有關。
研究人員依據過去的考察及空間探測資料,對地球和其他6顆類地行星上的這些因素進行研究,重點分析了恆星變熱變亮對這些因素的影響。結果認為,地球維持人類及其他生命生存的時間至少17.5億年左右。
不過研究人員強調,人類活動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可能加速地球「宜居期」的結束,因為即使很小的升溫幅度也會對人類生存環境帶來巨大改變,如果地球持續升溫並達到極嚴重程度,未來可能只有微生物能繼續生存。
領導這項研究的安德魯.拉什比(Andrew Rushby)說,與地球「宜居期」的結束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人類對生存環境的破壞,因為這很可能在「宜居期」結束前就給人類生存帶來巨大挑戰。
這項研究還指出,在距地球約600光年的類地行星「克卜勒22b」(Kepler 22b)上,符合上述宜居「指標」的時間已持續約60億年。由於複雜生命體的進化可能需要數百萬年時間,從這顆行星的宜居歷史來看,也比較符合生命存在及發展的條件。
但也有英國評論針對上述發現指出,就未來十多億年而言,無法確認某顆恆星變熱變亮的進程會按目前的預測來發展變化,因此上述報導所提出的具體宜居時間僅具有參考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