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德麗莎修女! 20世紀偉大的聖哲!聖.真福加爾各答的天使!

印度的聖.德麗沙修女,做人厚重,具大慈悲心,簡默不多言,做人樸實,從來沒有負人。
聖.德麗沙修女的一生,從事救貧濟困的工作,把每一個人當成上帝來服侍。
她的慈悲濟世的大事業轟傳全世界。
她未曾講人一短事。
未曾揭露人家一件惡事。
被她救,被她感化的人相當多。
她獲「諾貝爾獎」。
逝世後,天主教廷封她為「聖」。
聖.德麗沙修女,大家都認為,他應該與上帝同在天國。
歡喜。
快樂。
享福。
然而,聖.德麗沙卻沒有在天國享福,反而落在地獄之中,豈不令人驚駭不已!
我在「枉死城」看見她。
我問:「你不在天堂,在地獄中做什麼?」
她答:「我是地獄中人。」
我問:「這裡是污穢、骯髒、苦難、陰暗的世界,沒有聖哲到這裡來的?」
她答:「我不在亮的地方,我永遠在暗的地方。」
我問:「為什麼?」
她答:「最陰暗的地方,才是我的天堂。」
我問:「不在天國,在地獄,真是難思議!」
她答:「我慈悲濟世,不是為了上天堂才慈悲濟世;不是為了享福才慈悲濟世;不是為了快樂才慈悲濟世;不是為了稱聖才慈悲濟世。」
我問:「妳的目標為何?」
她答:簡——簡樸的一生,無求無目標。靜——文文靜靜,默默的做事。基——基本上是慈心。福——能如此就是福。我聽了很感動。
我看到「聖.德麗沙」的背影,瘦瘦小小的,她在枉死城中,一樣本著這種精神,以她的力量,濟助這裡的苦難眾生。
我猛然想起三士道:
下士道——到美好的諸天。
中士道——到佛國淨土。
上士道——成佛菩薩。
而聖.德麗沙修女是什麼道?
我問地藏王菩薩:「聖.德麗沙,為何身處地獄?」
地藏王菩薩答:「到地獄中有二,一是罪業深重之人。二是有大悲願力之人。聖.德麗沙,是有大悲願力之人。此等人是真正的菩薩啊!」
我問:「聖.德麗沙會出地獄嗎?」
地藏王菩薩答:「她不會。出地獄做什麼?」
聖.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稱做德蘭修女﹚是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於197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並被教宗保羅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單Beatification。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稱也變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早期的生活
聖.德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絲·剛察·博亞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出生於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的史科培城﹙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 父親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麼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鎮上多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 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痲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著制服的博濟會修女,制服類似印度婦女傳統服裝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穆斯林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暨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這折磨著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蒂岡請求下,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終於給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德蕾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沙麗,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聖真福加爾各答的天使 聖德雷莎修女的故事
有一天,德蕾莎修女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修女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著腳,爬滿了螞蟻,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她為老婦人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
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裏,必死無疑。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德蕾莎修女的再三懇求下,便治理老婦人,然後對德蕾莎修女說:「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蕾莎修女把病人托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上保健課,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場所。市公所保健課的課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德蕾莎修女的請求後,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
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她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於是反對聲浪就漸漸平息了。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傳播了主的愛!
這所名副其實的貧病、垂死者收容院終於在1952年8月正式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尼爾瑪.刮德」, 就是孟加拉語中「清心之家」的意思。七年後,德蕾莎修女的仁愛傳教會分別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蘭奇設立了兩座這樣的垂死者收容院。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爾各答成為知名的地方,在街頭生病、需要幫助的患者都知道這個能夠讓他們安息的地方,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因人手不足,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義工的口耳相傳,也打開了世界的知名度。


紀錄片與知名度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爾各答成為知名的地方,在街頭生病、需要幫助的患者都知道這個能夠讓他們安息的地方,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因人手不足,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義工的口耳相傳,也打開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國記者馬科爾•蒙格瑞奇拍攝了一部以德蕾莎修女為主的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頭驚人的貧窮和無助,以及德蕾莎修女決定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的精神,讓許多人相當感動,也讓德蕾莎修女變成了世界名人

偉大的聖者! 聖.德雷莎修女祂的偉大,不在於為了自己上天堂才慈悲濟世,不在於為了自己享福才慈悲濟世,不在於為了自私的快樂才慈悲濟世,不在於為了自己的稱聖才慈悲濟世,在聖.德雷沙修女一生把每個人每個生命當上帝一樣的服侍,

祂可以上天堂,祂可以享福,祂可以快樂,祂可以與上帝同在,然而聖.德雷莎修女 卻選擇在地獄中去幫助最需要幫助的眾生,

祂這樣回答[最陰暗的地方才是我的天堂 ]多麼偉大的胸懷, 在陰暗,汙濁,骯髒,苦難的地獄中,那瘦瘦小小的身軀卻散發著無比的慈悲光明 本帖最後由 menwater101 於 2013-10-16 09:10 編輯

images.jpg
images1.jpg
images2.jpg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