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回歸和第十七關
弓是拋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它由富有彈性的弓臂和柔韌的弓弦構成,當把拉弦張弓過程中積聚的力量在瞬間釋放時,便可將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彈丸射向遠處的目標。
「弓」是象形字,古人用弓,平時松下弦,戰時張緊弦,故甲骨文中「弓」對應兩個字形。
「弓」是象形字,那麼弓弦在什麼地方?其實「弓」字起筆的一橫,就是弓弦。因為弓在保存時要把弓弦松下,如果弓弦總是繃著會讓弓弦疲勞而失去彈性。「弓」字起筆一橫的後面幾筆才是弓背。「弓」字表現的就是非戰鬥情況下的弓。
注意不管「弓」的哪一字形,中間都有道彎,這是為什麼?
弓起源很早,考古發現,在距今三萬年前的山西朔縣峙峪文化遣址中有石鏃,這表明當時先民已經使用弓。早期的弓為竹或木製,容易腐朽難保存下來。雖然沒有實物,但可以想像,最初的弓和現在小孩子的玩具沒什麼兩樣。將一根竹片或者樹枝彎過來,用一段繩子繫緊,拉住兩端,便成一張弓。這種弓,大致是個半圓形,再確切點說,是段圓弧形。
現代的「弓」字是個像形字。在商代甲骨文,已有「弓」字。為什麼「弓」字多曲折,而不是一段圓弧形呢?前者比起後者,在中間多了一道彎,非常有講究,可以說,它是古代制弓技術的一大進步,是一個有標誌性的進步。
弓的中間為什麼要彎一下?由現代力學知識知道,一根直的竹材可以想像是由許多薄竹片一層層粘在一起的。當竹子彎成弧形,外層竹片受拉力,內層竹片受壓力。如果拉弓的勁越大,竹材彎的越厲害,當力達到不能承受的時候,就會出現裂紋甚至折斷。為了讓竹材承受較大的彎力,而外層不致裂開,於是古人想到,將竹材向相反的方向預先彎一下,使外層先受些壓力,內層先受些拉力。等到使用弓的時候,外層受拉,內層受壓,便可從內部先抵消一些力,而使弓承受的力增大,這樣,「弓」的樣子就形成了。先向反方向彎一下,用現代的工程術語叫做「加預應力」。
先彎一下會產生預應力,這種方法在古代最先應用於制弓。早期的記載不詳,宋代時著名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裡做了有關的記述,該文總結得很精闢,說:「弓揉其材令仰」。「揉」的意思是「彎曲」,「令仰」就是「向相反方向彎一下」的意思。這樣製作的弓,力量就大了。出土所見戰國時代的弓,中部正是向內彎的,說明當時制弓工匠已懂得預應力的應用。
春秋戰國時期,制弓技術達到很高的水平。約成書於戰國初的《考工記》,詳細記載了制弓所用的材料和製作工藝要求。「為弓取六材」的六種材料是:干柘、桑、橘、木瓜、荊、竹等,角牛角,筋,膠鹿、馬、牛、鼠、魚、犀,絲和漆。對每種材料都規定了明確的選擇標準。對弓的製作工藝真是非常講究,冬天做弓干,春天浸治角,夏天治筋,秋天把三者用絲、膠、漆合起來做成弓體,入冬後把弓體放置於弓匣之內以定其形,來年春天再裝上弓弦檢驗,製作一張良弓前後達三個年頭。
由於中國古代的弓早已不是圓弧形,故詩人比喻天上的殘月,很少用「弓」。
而日本語中,「弓張月」一詞是「弦月」的意思,弦月以「弓」命名,似可意味著古代日本的弓,就沒有那一道「彎」。希臘愛基那島廟約公元前480年廟頂上有一藝術雕像—戰士在射箭,此也可說明古希臘時期尚未發明有預應力之弓。
弓可分為「直弓」和「彎弓」兩大類。「直弓」是將一根筆直的木條或竹片安上弦;「彎弓」是把已經有很大彎曲度的弧型材料再按相反的方向彎曲並裝弦,使它更富有彈性。此外根據製作方法,弓又可分為「單體弓」、「強化弓」、「合成弓」三種。「單體弓」是指單純把一種弓體材料彎曲安弦而製成的弓。「強化弓」則用繩類將弓體纏繞加固,增加弓的彈力。「合成弓」是用動物角、骨或用竹子等合制而成的,這種弓彈力足,威力大,射程遠,但製作比較複雜,弓還有大小長短之分,通常使用的大弓與成人身長相等,短弓多為騎兵使用。在我國古代北方和西北方的遊牧民族多用短弓,而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多用長弓。據說當時中原一帶的人們把這些使用大弓的民族稱為「夷」,有趣的是分解開「夷」這個字便是「大」和「弓」。
弓箭是人類使用的最古老的拋射兵器。它的發源地尚不能確切斷定
本章未完,請翻頁,因為世界上許多民族在他們的早期階段都使用過弓箭。中國迄今為止發現得最早的是舊石器時代的一枚石鏃,即石頭磨製的箭頭,距今約28000年。這枚石鏃是用燧石加工而成的,長2.8釐米左右,前鋒銳利,做工精細。據推測,這還不是我國最古老的箭頭,我國祖先使用弓箭應該推回到3萬年以前。原始社會早期的弓箭,製作簡單,形狀粗陋。弓身用竹片木條彎曲,拴上弓弦,即「弦木為弧」。再把木棍或竹竿削尖當作箭,所謂「剡木為矢」,這就製成弓箭。那時用它狩獵已是社會的一大進步,既可以遠距離射殺野獸,同時又避免近身捕獵遭受猛獸的威脅和傷害。後來人們又用石片或獸骨磨製成箭鏃,安裝在箭頭上,大大提高了殺傷效果,人們可以比較容易地獵獲更多的禽獸。進入青銅器時代以後,不僅箭鏃有了更為尖硬銳利的銅鏃,而且弓的形制更加富有彈力。商代的弓,其拊部向射手一側明顯凹陷,當拉弦釋弓時,弓體向相反方向拘曲,比原始的單體弓更為強勁,可在張弦後保持較強的彈性,大大延伸了射程。
弓箭用於人類戰爭的確切年代尚不十分清楚。但到春秋時代,弓箭已成為軍隊中重要的遠射兵器。在此之前,據《周禮?夏官》《考工記》記載,周代國家軍工部門就有專門掌管弓箭製做、分發的機構。那時的弓分為六種:王弓、弧弓、夾弓、唐弓、庚弓、大弓。其中王弓、弧弓專門用來守城或車戰;唐弓、大弓用作練兵習射;夾弓、庚弓用於狩獵。同時對於各種弓的選材、製作都有嚴格的規程。比如製做上好的弓,需要選用木作弓干,另外還有弓兩側裝飾的角,纏繞弓身的絲線和外面粘著的動物筋,以及涂的膠和漆,都需要精心配製選擇。古代制弓技藝還十分講究取材的季節,加工製做的氣候等等,所以製造一具良弓往往需要花費工匠幾年的功夫。戰國時期弓的製作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工序,曾在長沙的一座楚墓中,出土過一些保存較好的戰國弓。其中有一件弓全長140釐米,弓體最寬處4.5釐米,厚5釐米,弓兩側裝有角質弭。弓身是用竹子製成,中間一段用四根竹片疊成,外面粘有呈膠質薄片狀動物筋,並在弓體外纏絲塗漆。這種弓雖然算是普通的弓,但所使用的干、角、筋、膠、絲、漆六材俱全,算是古代一種復合弓。後來弓的變化都是體現在選材和製作上,基本式樣沒有多大變化。
弓箭作為遠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應用相當普遍,被列為兵器之首,貴族將門之子從小就學習射箭。「射」作為一種技藝是公卿大夫必須通曉的
「六藝」之一,不僅在國君會盟、宴會上被視為一種禮儀,而且在民間風俗中也以它為禮節。哪家生個男孩,門口便掛一張弓,期待男孩長大後,勇武有力,能弓善射。東周時期有一位名叫「養繇基」的小將,自幼習射,少年便精通射技,百發百中,被人們稱為「神箭養叔。」
漢代時,製作弓箭更加利於實戰,造出許多用於步戰、水戰、騎戰的各種弓箭。有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等。不僅弓力強勁而且裝飾有銅箍、玉角,十分精緻美觀。人們視射技既是一門戰術又是一門藝術,有人形容呂布射箭「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古代典籍裡,不少文人重筆潑墨描寫了生動逼真的弓箭戰鬥場面。《前漢演義》中描述,漢文帝時,周亞夫迎戰吳楚兵「前驅發出弓弩手,連環迭射,後隊發出刀牌手,嚴密加防」。又有:敵兵「群鏃齊飛,爭注漢軍」;漢高祖「冒矢督戰,毫無懼色」。漢代著名的「飛將軍」李廣,曾以其百步穿楊的射箭絕技威震邊關,使匈奴不敢進犯。據說,李廣使用的箭名叫「大黃箭」,常有「強弓四射,箭如飛蝗」之說。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一次,李廣巡視山麓,遙見草叢裡臥著一隻老虎,急忙張弓搭箭射中虎射。可是那虎居然靜臥不動,走近一看,原是一塊貌似猛虎的大石頭。箭透進石中約有數寸,外面只露出箭羽。經此一箭,李廣名聲更大,眾人皆傳李廣具有神力,故箭能穿石。射箭雖然講求技巧,但臂力是首要條件。古時弓力以「石」為計算單位1石=94斤。三國時,有名的蜀將黃忠雖年逾花甲,仍不服老。一次,蜀國點將,欲破魏國名將張鄧。軍師諸葛亮認為只有張飛能抵過張鄧。黃忠則曰:「某雖老,兩臂尚三石之弓,渾身還有千斤之力,豈不足敵張鄧匹夫耶?」說著取下架上大刀,掄動如飛,壁上的硬弓連拽折兩張,可謂「老當益壯」。南北朝弓的拉力增大。據《梁書》記載:「
本章未完,請翻頁羊侃臂力絕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馬上用六石弓。」
唐代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用作步戰,角弓用於騎戰,稍弓和格弓是狩獵用弓和皇朝禁衛軍用弓。唐宋以後直到明清,弓的形制日趨單一化,大致可分為常用弓和練習弓。前者注重射擊的準確度,後者練習張弓的臂力,所以練習用的是「大弓」和「長弓」。明朝特別重視弓的選材與製作,一把弓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別來自許多地方。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各代朝臣都十分重視弓的製作和使用。因為在古代戰爭中,「兩軍相遇,弓弩在先」。無論是攻守城鎮,還是伏擊戰、陣地戰都可以弓箭為利器,「先下手為強」。自火器問世之後,弓箭仍以它輕巧靈便、射中率高之長而繼續服役軍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時至今日,我們在體育競技場上,仍能目睹射箭神手的英武風姿。
自商周以來,弓始終是主要的射遠兵器,所以它的製作一直備受人們的重視。到了春秋,弓的製作工藝又有了較大的進步,其質量大為提高。各國都用它裝備部隊,大量使用於當時的戰爭之中。從《考工記?弓人》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有了比較科學的制弓規範。其製作,首重選材,其基本材料有六種,稱之為「六材」:「干、角、筋、膠、絲、漆」。「六材」的功用分別是「干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對六材的選用標準很嚴格且分成等級,如弓干,「凡取干之道七」,其中以柘木為員上乘,以竹材為最次。一張良弓一般要歷經兩三年才能製成,如此製作出來的弓已是非常成熟的復合弓,彈力大,經久耐用,文獻中通常稱為「角弓」。有關春秋時期古弓實物,在湖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曾多有出土,它們基本上能印證《考工記》等古籍的記載。
中古時期研發出多種類型的弓,包括短弓、復合弓和長弓。短弓長三到四英呎,比較容易製造和使用,應用範圍最廣也最為常見。它具有中等的程射、威力和確準度,而且必須有足夠的經驗與訓練才能有效使用。
復合弓是源自於亞洲的武器,以混合的木材或骨頭構成的細長片製造。這種層壓物可以製造出極具威力的弓。比較短的復合弓最適合作為馬騎弓兵的武器,尤其是蒙古人和其它來自亞洲的騎手。復合弓的變形是在製造的時候,讓它的兩端往前彎曲以蒸氣處理和用力挽拉此層壓物,這種後彎的弓可產生更大的力量,並需要高度的體力和技術操作。
長弓源於威爾斯,後來傳到英格蘭,長六英呎,由一整塊的木頭通常是紫杉木來製造。弓長為配合三英呎等於一碼,碼是用來計算衣料的單位。長的箭而設。對付步兵時,不需要把弓拉得太緊就可以刺穿他們所穿的皮製護甲;在對付裝甲士兵時,則須用力拉緊即可刺穿步兵或騎兵的裝甲。以長弓來作射擊,需要充足的訓練和練習;一個有經驗的長弓兵可以在一分鐘內作出六次高命中率的射擊。長弓具有長遠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中古時代的戰場上,大批有經驗的長弓兵往往為敵人帶來極大的殺傷力。他們可以向個別的目標作射擊,或是對一個特定的區域作密集的射擊。
英國人會在英國各地舉行箭術比賽,以鼓勵習用長弓。在禮拜天,除了射箭以外,其它所有運動都被禁止,如此一來便能產生並徵募大批有經驗的長弓手。每一個英國的郡都需要依法每年提供一定數量的長弓手。這項募兵行動通常乏應徵者,因為當兵的薪俸會比其它工作來得高
弓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發矢,可以及遠,考此法之由來最古,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非但發古人射抉之技,抑亦開後世火器之端,雖曰此皆由後人推闡而來,其創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沒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為揮;考工記云:古傳黃帝臣揮作弓,荀子則稱倕作弓,而山海經則謂少皞生般,是始為弓。按年代考之,當以揮為創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當時弓箭之用,誠十百倍於其他兵器,非但力勁及遠,擅是術者,精研而熟嫻之,穿楊貫蝨,百步射人,萬無一失,較之現代之火器,無多讓焉,故十八般武藝,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終,其重視之也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