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排碳通勤 綠色交通健檢

抓狂麥摳 發表於 2016-5-5 18:53:26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1455
撰文/劉怡彣(經典雜誌撰述)、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To be?or not to be? 利用自行車通勤,在台灣,或許就像莎士比亞的這一小段名句,是個兩難。

做為一歷史悠久的載具,早在清末時期,交通工具雖多賴木舟與轎輿,但極其少數由歐洲輸入的新奇自行車,卻已然現蹤。

日治時期,大體說來,牛車依然是台灣農村社會的主要交通工具;直到由日本進口的人力車內銷來台,價格卻異常昂貴,當時的一分地(約二九四坪)售價不過一百元,一輛腳踏車,卻要三十元。

特別是源於台灣本身沒有生產自行車,在缺乏零件與技術的情況下,一旦要維修,都只能湊合著使用:外胎要靠配給,腳踏板壞了用木頭取代,克難的情形,完全不是今日騎著GT、Specialized、Giant、Merida等高檔車的騎士所能想像。
二次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台灣,總算有人從日本進口各式零件。與此同時,隨著經濟起飛,六○年代起,不只是工廠的工人,就連公務員、業務員與中小企業的老闆們,也都騎腳踏車上班。

作家吳明益在《單車失竊記》裡,就以父親的一台幸福牌腳踏車為引子,開啓了整座島嶼的歷史。然而那樣人人都腳踏(不見得實地)的年代,卻在八○年代後,當「台灣錢淹腳目」,炫富與凡事追求速度的交互作用下,汽、機車的數目驟然暴增;當時,台灣每三人就有一部機車,每百人就有十四輛汽車;再加上公車、貨車、大卡車,眾多耗油、耗能的載具齊上街頭的結果,是排放大量廢氣,造成空氣汙染;至此,特別是當相關研究證實,空汙確是許多疾病的致命因素,所謂的To be?not to be?揚棄汽機車?改踩自行車?可能不僅是個體的選擇,而更應拉到政策的層次。



看不見的危機

根據研究,各式車輛所產生的汙染物,基本上包含了懸浮微粒(PM)、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與硫氧化物(SO)等成分。其中懸浮微粒PM2.5(直徑≦2.5微米的顆粒),過去因環保署不曾公布數據,一直以來,國人都對它較感陌生。

然而因為PM2.5顆粒極小,足以穿透肺部的氣泡,進入血管中後,跟著血液循環流遍全身,二○一四年起,在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它列為主要環境致癌物後,民眾才赫然驚覺,這個看不見的超細微粒,竟然濃度只要在每立方公尺75微克以上,就會刺激心血管疾病與呼吸系統疾病者發病;濃度每立方公尺增加10微克,死亡率就會增加百分之六。

此外,除了PM2.5,近年空氣中節節升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危害一般人的健康。根據環保署的數據顯示,二氧化碳濃度,一旦超過800ppm,便會使人感到疲倦或頭痛;超過1000ppm,則使人想嘔吐,影響呼吸、循環系統與大腦等機能。

眼見態勢有惡化的跡象,政府急忙呼籲,只要在空氣汙染指標(PSI)達到黃色、紅色與紫色的警示時,民眾就必須避免出門。然而,因噎廢食的說法,無疑是一種逃避現實的鴕鳥心態。

最早站出來呼籲政府正視空汙問題的葉光芃醫師,同時也是台灣空氣健康行動聯盟的發起人。他表示,與其等到空氣變好才出門,採取更積極的態度,根本改善空氣的品質,「不才是一個政府,更該有的作為?」

是以近年來,回應民間的呼求,政府除了禁行易排放廢棄的二行程機車、給予購買電動車的優惠外,以台北市為首,各地方政府也紛紛推出各式公共自行車,希望鼓勵民眾多騎乘,以減少高排碳、高汙染的汽機車。但只因不少公共自行車,如台北市YouBike的定位,介於接駁與休憩間,雖然具備高周轉率,實則減碳效果有限。

部分有識之士,因此鼓吹台灣應該效法自行車大國荷蘭,以騎乘自行車當作主要的通勤工具。

「其實,早在好幾年前,我已經這麼做了。」小學老師洪文駿,每天都花三十分鐘,從位於新北市中和景平路的住家,騎到台北市的學校上班。但同樣是騎自行車,「當休閒運動在騎時,我很享受微風輕拂臉龐的快感,有種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舒暢;但當我是為通勤而騎時,除了塞車是常有的事外,車流量一多,大車開始逼小車;險象環生的情況,總讓人一路騎得膽戰心驚。」洪文駿無奈地說。

事實上,洪文駿的經驗,正與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畫與管理學系張馨文副教授、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的研究不謀而合。對於許多通勤者來說,影響他們使用自行意願的因素,雖然包括了天氣、距離、個人體力等不一而足,然而其中最大的遲疑,還在於人身的安全,即騎乘的環境是否友善。

「所以談自行車通勤,一定要有配套措施。」周聖心是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執行長;一如該協會近年來關心的範圍,已從過去的步道,逐漸延伸至更廣泛的交通問題,她表示,首先是政府必須讓自行車道獨立於汽車道,將通勤者所面臨的風險降到最低,其次,在交通建設的經費上,與其東花一點、西花一點,缺乏綜效,「如何整合各單位資源,集中火力,建置一套以人為本的綠色交通網,或許,才能釜底抽薪,全面地解決問題。」







↑ 處於通勤高峰的中山高,籠罩於一層如薄翼般的霧氣中。長距離通勤者,開車難免,但若能善用大眾交通系統,輔以單車接駁,將利人也利己。



↑ 大雨滂沱中,一名單車騎士困在龐大車流裡,險象環生。在推廣自行車的通勤上,多雨的台灣,尚待針對氣候條件所提出的交通規畫。



↑ 單車王國荷蘭,透過廣設單車停車場,使單車通勤者,得以與大眾交通工具如捷運等無縫接軌,大幅提高許多人騎單車上班的意願。(攝影/安培淂)



↑ 電動機車也屬低排碳,卻有充電耗時與廢電池處理等問題。為解決困擾,業者特設電池交換站。



↑ 在BRT改為優化公車專用道後,一度因結合「搭乘八公里內免費」政策,有效提升市民搭乘意願,但目前公司改制,前途未定。



↑ 蛻變中的高雄市,近年致力減碳。「前鎮之星」連結捷運、單車道及輕軌列車三種低碳通勤形式,是台灣綠色交通網的範本。




Via 經典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