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impossible,而是I'm possible!」
她說,像所有選手一樣,目標是冠軍。
她說,天堂路只騎過3次,每次都是在最痛苦的時候想放棄。
她說,“no pain no gain”,做夢不用半毛錢,為什麼不勇敢多作幾次?
對曾筱嘉而言,這場東進武嶺最大的敵人,不只是來自日本的菁英好手與那嶺惠理,還有內心那小小沒自信的自己。很難相信對嗎?眼前總是笑盈盈、總是大家的開心果,總能坐在一旁與隊友分享快樂、分享眼淚的她,竟也對自己的表現遲疑幾分。儘管已為國家征戰數次,每當站上賽場,總是不停的反問自己:我辦得到嗎?我真的有大家說得那麼強嗎?
外表的樂觀爽朗,其實內心總是不斷的質問自己
因為接在全國運動會之後,KOM前筱嘉並未特地進行準備及訓練,特別是在得知參賽名單中,有2013年的女子冠軍與那嶺惠理後,決定更改目標,以拿下第二並超越上一次自己完賽的時間為主。雖然東方教育告訴我們,應該要朝著第一名努力才是,但......筆者反問,有人教過我們,失敗的時候該如何面對?筱嘉心裡明白兩人實力的差距(將近30分鐘),放下執著,她決定緊咬對手,能跟到哪就到哪。
放下執著,超越自我
「卡位很重要。」幾乎是每一場比賽都能聽到的老生常談,由於比賽不分男女,全部一起出發,故筱嘉告訴我們,一定要盡量往前,看能跟住大集團多久就多久,否則容易產生斷層。每個人都有自己鎖定的目標,尤其是冠軍寶座,即使實力懸殊,她決定將目光放在日本及加拿大兩位選手身上。登山賽和公路賽不同,你有能耐就往前推進,一切各憑本事無法作假,從後方追上同是台中隊的陳建州、彭源堂以及徐暄評,隊友告訴她很難追上前方的選手,但她選擇不放棄繼續往前。
登山賽一切各憑本事
不敢想太多,只能告訴自己別放棄,因為一旦放棄就什麼都沒了。「累,每個在這條路上的人都累,當下只想追上刷過自己的加拿大選手(2014年女子冠軍,Margaret)。」最後5公里,兩人已相差1分半,即使覺得追不到還是不願鬆手;即使賽前質疑自己的聲音不斷鬧著,無法說服自己的筱嘉,唯有在比賽當下才能拋開一切努力向著目標,奔去。
KOM一景 ©中華民國騎士協會-林建宏
後頭除了跟著一輛裁判車,更有一位名為沈爸的人,騎著機車運載攝影人員,替自己加油並回報時間差(與前方的選手),這點讓筱嘉感動在心。最後,她以4小時21分53通過終點,順利拿下女子排名第三;國內第一的好成績。如此優異的成果,對她來說是其次,令她欣喜的則是比上一次的自己,足足進步20來分!能夠戰勝心魔的方法,唯有用行動證明一切。
用行動戰勝心魔!
回想起第一次與日本女子選手與那嶺的交戰,首場環沖繩她便拿下第一,爾後於2013年的KOM現身其中,筱嘉才想起她是當初環沖繩的冠軍,自此便開始關注這位選手的一舉一動。再來是日本的個人計時賽、於哈薩克舉辦的亞洲自由車錦標賽......一場場下來,她切身的感受到與那嶺堅強的實力與鋼鐵般的意志力。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想要到達哪個境界,就應該付出同等代價,現在騎車對她來說,就是在“追夢”。「很想再次於國際級個人計時賽中拿下第一!」望見她眼底對單車的熱誠,即便平常的訓練夠操夠累,那股不服輸的韌性依舊如初。這也是現今支持著她繼續踩踏下去的動力,夢想或許漸行漸遠,還是得跨上單車用力追,因為後悔的感覺更痛。
追夢
車齡14年,看過先前筱嘉的專訪就能明白,為了堅持這條路她吃過多少苦。就過來人的經驗她認為,現在肯吃苦的選手愈來愈少,再加上外在誘惑太多,不論什麼運動都有可能跌打損傷,基於少子化,許多家長不肯放自己的孩子親近體育。其實適才很重要,況且體育出身的人都有著不服輸的特質,所以就連念書,她也不願輸給別人。台灣的自行車賽事愈發銳減,選手少了能夠發揮的舞台,同是尚須克服的困難點。
距離全國自由車公路錦標賽愈來愈近,只要能拿下好成績並入選前二,就有機會搶進明年亞錦賽的參賽資格。同樣的,若是能在亞洲錦標賽奪得第一,便能直驅巴西里約奧運,一塊所有運動員夢想中的最高殿堂!夢想很大很大,大的像要握不住似的......就只好讓自己活在當下、盡力達成。
「不是impossible,而是I'm possible才對!」
她說,凡事沒有能不能,只有要不要。
她說,這句話要送給同樣在追夢的你和妳。
她是,曾筱嘉。
轉自:單車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