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消失的登山車(上)

QQ0319 發表於 2016-5-23 12:36:06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1703

登山車,早期台灣自行車文化主流的自行車種,在現今盛況早已不再,淪為各界車友口中「以前很流行」的一種說法。但有誰知道,為什麼現在不流行了呢?


穿梭林間的MTB精神 ©flickr授權圖片

多年來,致力推廣自行車文化的地坎納單車俱樂部,每年都分別在中國大陸舉辦「華南賽」、「大師賽」、台灣挑戰騎行系列以及輪躍台南等固定活動,其活動內容包含所有自行車種,不管是BMX、Fixed Gear、MTB或者是公路車等全都包含在內,目的也是希望能夠完整且均衡的呈現所有的自行車文化,不僅僅是所謂台灣目前「主流」的公路車種。


2012華南賽,雨中競賽 ©單車時代

有感於近年來台灣的自行車文化全部偏重在公路車部分,使得其他車種的愛好者們成為了少數中的少數族群。這場由地坎納單車俱樂部舉辦的多日研討會,目的就是探討台灣除了公路車以外,登山車車種的發展性是否能夠更為平衡,讓其他車種的愛好者們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KHS自行車學校謝校長,談自行車文化發展

歷史的傷痕 時間分水嶺

自1990年,台灣第一台鋁合金登山車由野寶公司生產出,讓台灣的登山車產業更是一舉衝上顛峰且紮穩腳步,比起公路車來講,登山車也更是耐用,全世界都開始興起了這股熱潮。而台灣製造商也開始致力於登山車零件的研發與生產,從這個時候開始穩固研發核心,大大小小的零件供應商開始投入自行車產業,當然也包括了登山車種。


全世界MTB風氣開始盛行

現今,台灣如何成為自行車王國,靠的就是累積出來的研發與製造實力,不是只有公路車類的零件生產,更令人注意到的是從所有車種的合金加工、零件、配件、鏈條等等全部都是世界頂尖的水準。如果說MTB研發生產幾乎都還在台灣持續發展,那為何台灣看不到MTB盛行了呢。


從合金加工到產品製作一手包辦

在1999年之前的自行車運動算是相對均衡的發展,這個時候大致上主要有城市車(通勤)、公路車、登山車等車種平均發展,大多使用的目的還是在於通勤、娛樂與休閒,登山車的族群也不算少,那時候的北、中、南部都有不少適合的路線可以盡情的享受Off Road的樂趣。

雖然當時的裝備不像現在這樣的精良,但是這樣的戶外族群可是比現在還多好幾倍,而此時的公路車族群也遠少於登山車大隊。

9月份的一場地震,震掉了台灣經濟成長幅度,也影響到了休閒運動的發展,當然也包含了自行車運動。這段期間算是休閒運動遲緩發展的一段黑暗期。但隨著重建工作的進行與經濟向上發展的同時,自行車文化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


921大地震,震壞了許多原有的Off Road路線 ©wiki授權圖片

振興經濟的影響也包含著土地的開發,要在台灣這塊小小的土地上尋找更多的原味路線,幾乎已經是不太可能了。而原本的Off Road路線沒有了、林間小道變成了產業道路,更多的Off Road路線變成具有經濟產值的路面,壓縮了MTB生存的空間,漸漸的登山車愛好者們在經過一連串的事件之後,也就逐漸的遠離了林道巨石。

都會風興起 速食小折壓境

再來就是2003~2005年之間,路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業餘類型的公路車種,那時登山車風行的年代,細胎公路車就是經常被取笑對象。然而隨著時間的前進、台灣騎乘環境的影響之下,公路車族群逐漸擴大,接著整個產業嗅到了民眾的喜好,公路車風氣大肆發展,甚至開始舉辦長距離競賽,也在國際資訊、環法賽的影響之下,公路車儼然已經成為了台灣市場的主流。


馮俊凱於公路賽事突圍成功
©中華民國自由車協會

但研發MTB產品的廠商跑去哪了呢?他們持續堅持著同樣的經營精神,朝向世界市場發展,全世界有多少自行車上使用的是MIT的東西,就很多廠商而言,台灣市場大概佔不到他們出給其他國家的1%,但這些廠商還是留在台灣做推廣,期待著有一天MTB可以在在台灣復甦。


位於台南的KS,一點瑕疵即退貨,維護高品質(升降座管)

另外就是大部分人都經歷過的小折熱潮,當各類車種的引進,我們有更多、更方便的選擇,輕巧、快速的享受自行車休閒運動,成為當時自行車速食文化的主流。從入門、進階到成熟,都已經沒有登山車的影子,越野的概念也早已經連根拔起,讓許多曾經是登山車愛好者的車友們不禁感嘆,使用族群少了,想要重振登山車越野的精神卻也無所適從。

當然,環境與市場問題是其中幾個重要的原因,其他原因呢。整個MTB的騎行概念開始出現斷層,讓許多新興車友們不夠了解MTB,認為公路車比登山車還要安全,因為登山車的路線很容易摔車、受傷,而且不夠方便、不夠快,這些都是影響台灣MTB發展的原因。


摔倒也是讓大部分民眾懼怕的事情 ©flickr授權圖片

太平洋外的MTB世界

先前單車時代也曾報導過關於Off Road的種類, 從早期廖武雄老師的BMX年代、越野賽,到現在國外也逐漸的發展出了更多玩法,像是XC、AM、FR、DH或者說是更高端的BMX、DJ、攀岩等技術,這全都是自行車文化的其中一部分,而台灣只有公路車。


全套護具的DH運動

而對於「騎乘」這件事來看,經過多年的發展,「騎乘」已經變成是國外自行車文化其中的一小部分,因為國外正漸漸的演化出騎乘環境開發、維護等公益性團體,他們成立的宗旨都在於創造更好的MTB騎乘環境,讓更多新手或者老手都有最適合的場地可以使用,而不只有專注在「騎乘」這件事上。

如此具有組織性的團體擁有更大的影響力,更容易的推廣這項運動,他們將理念付諸於行動,讓MTB文化得以健康發展。


IMBA國際登山車協會維護MTB路線 ©IMBA FaceBook

反觀台灣整體環境,在登山、健行的項目中已經開始出現這一類的公益團體,他們修路、築路,讓更多後進可以有好的路線可以走。公路車也許會困難一些,因為公路屬於公有財產,但那維護呢?

沒有。

或許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這股對於自行車的熱情,並不在於創造環境,但我們希望的是回頭把騎乘環境維護好,讓自行車文化得以健全的發展。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QQ0319

LV:6 爵士

追蹤
  • 60

    主題

  • 88

    回文

  • 1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