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秘方 武荖坑林道(上)

抓狂賣摳 發表於 2016-5-24 18:58:25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1204
急速穿越碧藍的溪水 濺起溽暑最渴望的清涼





巧克力胎在炙熱的土地上烙下亢奮的印痕,
奮力上攻的雙腿流淌著堅毅的汗水,
響徹山谷的蟬鳴鼓舞著烈焰下的單車鬥士,
急速穿越碧藍的溪水濺起溽暑最渴望的清涼。

曾經,伐木的吆喝響徹整座山谷,揚起的塵土載走哭泣的原木,只留下淺淺的輪跡。多年以後,在山頂揚起漫天的煙塵,新式的卡車運下一車車石材,寂靜的林道再度人聲鼎沸。又過了幾年,起點附近開設了綠色概念的風景區,山谷中也架起了纜線,纜車取代了貨車,林道重歸寂靜。揮著汗水努力上攻,沿途的路牌彷彿還迴盪著運石工人的交談聲,雙輪強涉溪流,濺起高過頭部的水花,全身清涼暢快,單車客的夏日夢土,登山車的霸王秘徑。

武荖坑林道原來是伐木的作業道路,禁伐後沈寂了一陣子,水泥廠在上游採礦後,就成了運礦的道路,大型卡車將路面壓得很紮實,水泥廠後來改採纜車運輸,林道再度恢復寧靜,因為有三處穿越溪床,普通車輛無法通過,所以絕少車輛進入,而高速入溪床是夏日最暢快的享受,於是,武荖坑林道成了登山車的天堂。天堂上纜車的出發站就像霍爾的移動城堡,林道的前段緩升,過了中段後漸陡,尤其是最後段宛如天梯,要上天堂,果然就要騎過天堂路。



早年因為喜歡露營而來到武荖坑營地,後來因為童玩節又再度來到武荖坑,近幾年的綠色博覽會可能是年輕一代認識武荖坑的因緣。武荖坑位於冬山鄉、蘇澳鎮交界處的新城溪谷,新城溪主要由武荖坑溪與東武荖坑溪匯流而成,武荖坑溪流域位於武荖坑西側,東武荖坑溪流域集中在武荖坑南側,兩溪在武荖坑風景區南側附近交會。現在的新城溪水質清澈,早年消失的台灣原生種苦花重新現蹤,日本禿頭鯊在每年端午節前後,會從出海口溯溪往上游產卵,堪為環境保育的楷模。



武荖坑的青山綠水可以療癒人心,但你可能不知道,1982年以前,東武荖坑溪上游是幾家水泥業者的洗石場,溪水終年混濁不堪,蘇澳市區、及冬山的茶園上常常都有一層白灰,陳定南任縣長後推行青天計劃,親自爬上去取締,一天一張罰單,武荖坑才又恢復往昔的清澈,蘇澳與冬山終於再見藍天。

「武荖坑」地名的由來在網路上有兩個說法:早期先民湧入溪谷淘金,許多人耗盡家財,鎩羽而歸,所以稱之「武荖坑」(台語,無了了的坑谷)。另有一說,早期這裡有噶瑪蘭族「其武荖社」居住,故名。查詢日據時代最早的地圖,1898年的臺灣堡圖,已經有武荖坑溪,但從現在的武荖坑風景區以西,皆被標示為「生番地」,清領時期的先民入溪谷淘金,一定有極大風險,所以我認為源自於「其武荖社」的可能性較高。

(註:遊記完成後瀏覽噶瑪蘭廳志,卷一 ,奇武荖溪:在廳治東南三十里。從隆恩莊南聚水歸溝,達至社尾合加禮遠港入海。以番社得名。)

早期的武荖坑溪遍佈嶙峋巨石,每逢大雨,溪石滾動互擊,產生如擊大鼓般的聲響。武荖坑北側則有「阿兼城」(現在國五蘇澳交流道附近),空氣清新、水質清澈,孕育出許多標緻動人的女孩,因此蘭陽有句俗諺:「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



武荖坑林道沒有明顯的地標,以往也沒有詳細的紀錄,特將行程整理以利參考:

3.2K:武荖坑林道原起點
4.4K:第一處吊橋及涉溪處,跨越東武荖坑溪到左岸
5.2K:鐵線橋
6K:鐵線橋
7.5K:第二處吊橋及涉溪處,跨越東武荖坑溪到右岸
8.1K:第三處吊橋及涉溪處,東武荖坑溪的一條主要支流穿越林道匯入主流
9.4K:左岸有纜車的中繼站,進入長陡升段
10.1K:水泥涵管跨越東武荖坑溪到左岸
11.4K:陡升段回氣坡,瞭望城堡
12.5K:霍爾的移動城堡,採礦場管制點


從蘇澳火車站出發,對面就是信大水泥,藍天下的巨大廠房有一種詭譎的美感,這水泥怪獸是武荖坑林道還在維護的主要因素。



從水泥廠左側進入武荖坑礦道,迎面而來的是高架的纜車,纜車從大白山頂的採礦廠運送礦土到這座工廠,大型卡車不再奔馳於礦道上,礦道成了登山車的樂園。



林道與纜車交會,護欄上的輪胎在陽光下映照出金黃的圖騰。



轉個彎,遇見武荖坑溪,對岸是武荖坑風景區,靠近我們的右岸有大片的草皮,這是綠色博覽會的場地之一。一座優美的拱橋連接兩岸,拱橋邊有一座五路財神廟,回程可在廟旁大略清理單車。 過了財神廟後,路上陸續出現積水,越野的興奮指數快速飆升。



3.2K,有一座武荖坑林道的標示牌,這裡時武荖坑林道真正的起點,變成礦道後,礦場人員從車站對面的入口計算里程,我也是沿用這樣的方式。

仔細看武荖坑林道的標示牌,怎麼會被大型的凸面鏡擋住。原來,它在一次風災後被吹倒,斷了一腳,林務局可能不再維護,最後是一位車友所屬的越野車隊合力將其豎起,但因缺腳,所以接在凸面鏡上。



接下來的一段路,視野寬廣,往上游看,東武荖坑溪在這裡切割出一個美麗的圓弧。往下游望去,東武荖坑溪與武荖坑溪就在不遠處交會。



踩踏在礫石與泥土的混合路面上,開始飊汗。



過了4.5K,望見遠處的溪谷中有一座兩層樓的宮廟,溪水流經廟前,穿過林道路面,太好了,滑下去就可以玩水了!



有水就有動力,加速前進。先前遇到積水,大家都避過去,現在的積水避不過,也比較清澈,索性就直接快速涉水。



4.4K,第一處吊橋及玩水處,跨越東武荖坑溪到左岸。路基上的溪床已被卡車壓實,最深處約半個輪胎,平衡感好一點,就可以不落地過溪。




失敗也沒關係,剛好清涼一下。



水花還不夠清涼,全身浸入冰涼的溪水,這樣才是夏天!



夏日的團體照,就是要清涼!




東武荖坑溪左岸的慈申宮,此處雖然普通汽車無法到達,但整座宮廟還維護得整齊清潔,可見其在信眾心中的重要性。



5.2K路邊有鐵線橋一座,猜猜看,這鐵線橋的目的為何?



5.5K,這是礦場設立的里程標記,為的是讓礦場的卡車司機及調度場間便於溝通,與公路單位設立里程的方式不同,它不是採整數及固定距離架設,礦場設立的里程標記除了里程數外,還有一個易記的名稱,通常名稱與當地的地景或卡車的操控有關,司機與調度場溝通時,可能不記得里程數,但用名稱就可以定位了!



早期的武荖坑溪遍佈嶙峋巨石,每逢大雨,溪石滾動互擊,產生如擊大鼓般的聲響。俗諺武荖坑大石鼓,我們沿溪畔上溯,幾無巨石!




6K,再遇鐵線橋,你猜到鐵線橋的功用了嗎?林道有三處穿越東武荖坑溪床,如果遇到大雨,溪水暴漲,卡車也可能無法通過,或另外,還有一些易崩塌路段,也可能讓人車受阻,所以,會在合適的地方,架設鐵線橋,必要時,人員可循鐵線橋穿越到另一邊緊急撤退。




林道中段的樹蔭還算濃密,夏天的一大福利。



易崩塌路段。



7.5K,第二處吊橋及玩水處,跨越東武荖坑溪,再度回到右岸。




要玩水,當然不能只是濺濺小水花,全身入水吧!




帶著全身的清涼上路,上坡加上豔陽,很快就烤乾了。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