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手把該如何入手?」
「車手把的選擇,可以依照肩寬註一,與車手使用的情境而定。」小樹首先說明。
爬坡寬一點 平路窄一點
比方爬坡,就適合寬一點的車手把,如此一來,能為車手在喘息時,帶來更順暢的呼吸,並在抓握登山把位時,有效紓解胸口的壓迫感,這個情況又以女性、或大塊頭的男性車友,使用的感受最為明顯。因此,比肩寬略寬的車手把,也是老闆一般會推薦給車友的選擇。
「那麼,窄一點的車手把也有好處嗎?」相反地,窄一點的車手把,其抽車擺動的頻率快,降低風阻的效益也更大,特別適合熱衷平路與長距離挑戰的使用者。正因寬、窄二者的特性不同,小樹建議車友們在挑選時,不妨自問:「我是騎爬坡比較多,還是騎平路比較多?」
車手把的尺寸,可依照肩寬搭配使用情境選擇
「那麼,在造型方面呢?」
公路車車友常見的品項,包含小彎把、大彎把、古典把、人體工學把等,各品牌的造型皆有不同。考量台灣車友在「手長」與「手掌大小」的部分,普遍比國外車友小一號,對我們來說,落差較小的小彎把,是最容易入門的選擇。此外,倘若車友有抓握下把的習慣,不妨嘗試人體工學把,平坦、舒適的下把位,是人體工學把顯著的優點。總的來說,在車手把的選擇上,應以“舒適、不彎折手掌”為原則。
阿凱使用的小彎把
挪威衝刺一哥Kristoff的大彎把
看看坎爺的車手把,明顯的摺角正是人體工學把的特色
上下落差視手長與手掌大小而定
小樹不建議上、下把位的落差過大,倘若在抓握不同把位時,背部角度的落差過大,可能造成會陰壓迫的問題。唯有上半身長和手長的車友,選擇上、下落差大一點的車手把,比較不受影響。若是為了空力效益而設定,而選擇落差大的品項,不妨先練習將自己的雙手打彎,讓身體的受風面積減小,想達到更Aero的表現,這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
至於翼型把、空力把、或一體成型的版本,在把位轉換時,可能造成手腕的角度不如預期,一旦有不自然的曲折,可能影響腕關節的舒適性,或造成神經壓迫的問題;相對來說,圓管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小樹認為,特殊造型的車手把,外觀表現大於其實用價值。
上半身長和手長的車友,在選擇車手把有更大的彈性
上把位與變把套的設定應成水平
在設定方面,上把位要與變把套成一平面、而非上翹或下彎,如此一來,可以加大手部抓握的面積,分散騎乘的壓力,帶給車手更為舒適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職業選手在變把的設定上,有明顯上翹的跡象。因為配合刻意選擇的小車架,這是為了符合抓握上把時,呈現趴姿的需求。「注意到了嗎?他們會把手打很彎,這是一般人做不出來的動作。」小樹在圖中點出重點。
Nibali手臂打彎的騎姿,與變把上翹的設定,一般車友很難複製
碳纖車手把 吸震更舒適
最後講到材質,碳纖材質的車手把,會比鋁合金擁有更高的舒適性,推薦騎鋁車的車友,不妨參考碳纖車手把的配置。惟要注意一點,近來網路上出現不少仿冒的碳把,但只要細究標籤與內管碳纖的厚薄度,其實不難探出端倪;關乎上路的安全性,車友在購入時不可不慎。再者,車友在選擇有尺寸的配件前,最好能夠親身體驗抓握車手把的感覺,實際感受各廠牌的設計與角度後再入手,會是我們推薦的作法。
註一:肩寬的測量方式,為兩邊鎖骨終點(肩窩)之間的距離。
原文出處:http://cyclingtime.com/tw/documents/66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