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世代的年輕人究竟在想些什麼?他們所身處的環境又是怎樣的狀態?為什麼有畢業等於失業的說法?賺錢沒法養活自己,前途茫茫看不見未來究竟是誰的責任?當今的社會現況是否真如上述所言如此悲觀,劉金標相信真相不至於那麼嚴重,但對於教育議題倒是有些見解方針希望能夠對症下藥,否則一直瀰漫在負面氛圍下又豈能有所建樹?畢業是學習過程中的轉捩點,是轉向社會大學的開端與契機,比起制式的校園,可以學到的東西委實太多。企業必須架好舞台讓這些孩子發揮潛能,培養敢於挑戰、敢於做事的態度。
“有開始就會有結果,這個成果無論對錯都會有好處。犯錯可以從中學習為何失敗,做對能發現成功的樂趣。所以一定要做,去做,敢做。”
其實只要仔細觀察自行車這個行業就會知道,
“自行車光就全球市場來講,也算是很小的傳統行業,唯有轉型升級才有辦法刺激商機,怕就怕在沒有作為,混吃等死。”
也就是說企業公司動作太慢,該轉型的時刻沒有把握拿捏準確,那麼套句劉金標的經典口頭禪:「神仙難就無命仔」。人的潛力必須透過觸發才能機會轉換為實力,不管你的潛力有多高,沒有啟動的潛能就是無能。劉金標勉勵青年才俊不要害怕做事,努力挑戰自己的極限才有機會將潛能給逼出來。當然過程中難免會遭逢挫敗憂傷,適時透過運動來幫助自己走出低潮,平衡工作與生活兩端,這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是必須要去認真看待的事情。
騎車時的話題不外乎體能和技巧,這方面當然有許多專業車友比劉董還要來得幹練,畢竟術業有專攻,這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別忘了標哥畢竟已是一位80高齡的老翁,體力固然沒法跟過去相提並論,爬坡跟長距離騎行相對也是他的弱點,不過如果你認為劉金標會就此坐以待斃,那就太不瞭解標哥的脾氣了。
“體力不足就用技巧來克服,將有限的能量發揮至最大值,這就是劉金標現在的騎乘之道。騎車,靠的不是蠻力,而是智慧。”
關於騎車的姿勢與技術,劉金標認為與其病急亂投醫,倒不如透過自我研究的手段找出適合自己的騎乘技巧,以下便是標哥自行摸索出來的騎乘經驗,每項都是多年累積下來的經驗結晶,步驟簡單卻非常實用,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可以作為參考:
“當兩隻腳靠攏上管踩踏,便能大幅提升操控性,車身行進的方向也能更穩定。”
“上坡體能消耗較大,相對應避免過度換氣改以深度呼吸為主,踩踏時腳踝往下可增強雙腿輸出功率。”
“下坡以人身安全為優先考量,可將雙腿夾緊上管加強安定度,並將臀部重心往後擺放。”
“前輪剎車的效果遠比後輪要好,一旦後輪卡死反而會造成甩尾飄移,建議端看路況隨時調整雙手力道,臀部往後可加重前煞比例,以追求更好地制動效果。”
“過彎時重心放低,在進入彎道前請將身體倒向出彎的方向,此舉能讓你的過彎角度更順暢,同時也避免打滑的風險。”
最後分享劉董騎乘的小癖好,如果有幸在路上騎車遇到標哥,千萬、千萬、千萬別幫他破風。因為這項技術需要有相當地默契才能發揮作用,如果跟一個從來沒有搭檔過的陌生人輪車,拉近距離怕相撞,放遠又達不到擋風的效果,忽遠忽近反而容易壞了原本配速的節奏。所以記得下次罩子放亮點,可別看扁標哥的體能實力,不然好心做壞事那就尷尬了。
下一頁:把環島當成環法騎才有趣
說起最難忘的回憶,劉金標立馬回應當然是80歲環島這一次,除了媒體與地方政府官員總動員外,面對社會持高度肯定的態度,劉董在受訪時仍是感動萬分。獲得大眾掌聲與贊同的正面回應,更增添了劉金標選擇以自行車傳教士為終生職的正當性與確切性。當兩旁傳來陣陣歡呼和掌聲,劉金標自己都覺得
“騎車能跟觀眾互動就像在比環法賽,否則就算是好演員也演不出好戲。這些掌聲跟應援將化為踩踏時的動力來源和堅強意志。”
其實受鼓舞的不單僅限車友,我們看到世界各地都面臨到節能減碳和維護身心健康的議題。現在發展無碳運動的觀念已逐漸深植民心,國際對於騎自行車既能減少私人轎車的使用量,同時降低公害和節省能源的貢獻都抱持肯定立場。反推台灣社會,自行車產業早已奠定全球趨勢發信地的位置,劉金標認為現在還找不到其他國家能像台灣有這樣子的產業規模,只要方向正確持續打拼做對的事,以自行車文化來行銷世界的榮景指日可待。目前歐洲自行車聯盟(European Cyclists' Federation, ECF)已確定通知台北市成為「Velo-city Global 2016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的主辦城市,在這之前亞洲從沒有一個都會獲得該項殊榮,過去承辦國僅只於歐美地區,台灣現在能有如此高度及視野,值得全體國民為自己感到驕傲。
文章來源:http://solomo.xinmedia.com/bike/23291-giantcycl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