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中國!郭家兄妹堅持把台灣生菜賣到全世界

TTMC 2016-7-10 01:55:45 發表於 新聞評論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1109

和日本人比嚴謹,甚至領先政府推出產銷履歷,郭淑芬的「龜毛」,成功讓台灣萵苣外銷日、星、韓。 每一顆飽滿翠綠的萵苣都能「名花有主」,創造出年產值億元的「綠金」產業。 郭淑芬的故事要從青綠的萵苣說起。每年冬天,在農業大縣雲林西北角的麥寮鄉,光是郭淑芬一家果菜生產合作社種出的結球萵苣,就比全台需求量多兩倍,每年產量更佔台灣萵苣外銷的一半,讓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都吃得到MIT的生菜。沿著一路寫著「台灣生菜村」的指標,彎進田間小路,一棟紅色屋頂的鐵皮屋,就是聚集這些翠綠萵苣的指揮中心。讓萵苣成為年產值億元的「綠金」,是郭淑芬三兄妹細細耕耘的國際市場之夢。「我們能給客人的服務,不只是那顆蔬菜,包括安全控管、文書提供、採後處理設備,」眨著一雙大眼睛,31歲的郭淑芬比起同年齡女生,更穩重、俐落,不管是數字、栽種流程,皆倒背如流。18年前,郭淑芬的爸爸成立產銷班,帶著十個農戶種高麗菜、蔥,直到試驗出麥寮冬天的溫度和土壤,適合萵苣生長,才開始種起萵苣。而躍上國際舞台,則是2004年,靜宜大學財金系畢業的郭淑芬和兩位哥哥回家鄉後,才慢慢寫下的新篇章。十年間,郭家兄妹接手架構起的萵苣王國,靠的是細緻管理與嚴謹流程,不斷地嘗試和修正每個環節。在她的電腦裡,滿是各種檢驗表單、產量統計資料,手邊更有三大本筆記,詳細記錄兩百名合作農民耕種面積、種植作物、可栽種時期。面對看天吃飯的農業,穩定供應量與高品質是兩大關卡。

「我們組織農戶串成供應鏈,透過事先計劃,預測要種多少東西才有辦法在預定時間,穩定供應給客戶,」郭淑芬說。每年七月底,她開始接受廠商訂單,從預訂量再回推栽種數,讓每一顆萵苣都「名花有主」。但,人始終是系統裡的最大變數。年輕又非農學背景出身的郭淑芬,面對務農一輩子的農友,展現更靈巧的溝通方式。「農民很愛『拐人』,我們一年有限定種多少公頃,大家都想多種一些,有的田不合格,他會隱瞞,想說我可能不知道,被抓包後就一直盧,說我原本就答應了,」郭淑芬說。幾次後,她開始懂得暫緩農友申請,先確認田地是否符合規定,也建立四個農友分級,依序分配種植面積。為了穩定作物生長,同時符合外銷客戶需求,農藥的使用是一大考驗。最先,農友為了節省成本,皆自行噴灑農藥,不願意聽合作社的建議。為此,郭淑芬花了兩年補足農藥知識、考取藥劑相關證照,自己配農藥,請農友來領,但常常領了幾回又中斷。最後,郭淑芬乾脆請專人噴灑農藥,確保品質。「在政府還沒推產銷履歷前,2006年日本速食業者就開始做了。當時我都還看不懂,但郭淑芬已經把產銷履歷做出來,再給日本顧客修改,很認真、積極,」長期合作伙伴威爾斯食品貿易負責人陳立洋說,全台灣做萵苣認證資料最齊全的,就是郭淑芬一家,因為他們肯配合國外的嚴格要求,才讓台灣萵苣有外銷機會。對郭家兄妹來說,出口國外只是第一步,他們想帶起的是台灣生菜的競爭力。「好不容易,台灣有產品可以走出去,」二哥郭進展看著眼前的空地,不久後,這裡將落成台灣第一個蔬菜冷鏈處理廠,讓台灣的萵苣不只賣向鄰近的東北、東南亞,更可跨至中東等區域。他感嘆地說,曾經,中國廣東省出兩千萬人民幣來找郭家人,還許諾把廠房蓋好。「我說不要,因為這邊是我家。」郭家兄妹相信,他們可以用管理與技術,開創台灣生菜走向世界的路。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0488#sthash.PnCFwlCX.7rh0opPX.dpuf

心得:
沒能力生產優良產品,才會期待倒進豬圈給豬吃
肯用心做出好成績,闊步邁向自由世界,事實就是如此。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TTMC

LV:7 大臣

追蹤
  • 5275

    主題

  • 27528

    回文

  • 4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