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大宋第一太子 作者:九天楓(已完成)

 
Babcorn 2016-9-29 17:14:22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956 435717
Babcorn 發表於 2016-10-26 17:39
第1950章 趙旭何在

  曲阜縣衙,今日孔宜生也算勤奮,因為今天他已經審理了兩個案子,雖然兩個案子最終的都沒用什麼結果,也沒有宣判,但是他最終還是審理了,即使是坐在上面看風景也算人家在不是嗎?

  「累死我了,這當官也不是一個好差事,我這坐的腰酸背痛的,還是當一個富家翁的好。」孔宜生拍了拍子痠軟的腰肢。

  「姐夫要是沒有官職的話,但個股富家翁也沒有那麼容易,還是有官職在身的好,這樣我們才能保證安穩的生活不是嗎?」

  李英達在一旁勸阻道,他其實很感謝他的姐夫,沒有他的姐夫,他絕對不會享受到現在這樣的生活,早就餓死在街頭了,那裡現在這麼風光。

  「我也只是感慨一下,誰都知道權力的重要性,沒有權力即使你得到的再多,也可能瞬間就變得一無所有,這些我還是知道的,對了對那個趙公子一個要好好的招呼。

  我們還能用到這個人,千萬不要虐待他,這樣的人我們得罪不起,萬一在汴京有什麼靠山我們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孔宜生對汴京這樣的人都很小心,誰也不知道他們背後站著的是什麼人,他不敢輕舉妄動,將趙旭給關起來的是為了不讓他搗亂,及時以後證明他是大人物,也可以給他道歉嗎?

  「姐夫其實這樣的人實在是太不知道好歹了,敢跟我們作對嗎,不是說他們要找您辦事嗎,那就好好的敲詐他們一筆,讓他們為今天的事情付出來代價。」

  李英達憤恨的說道,趙旭太不識抬舉了,還敢出來指正自己,要不是孔宜生自己就要好好收拾他了。

  「這件事先妨礙一邊,對了我們派去的人怎麼還沒有回來,會不會出了什麼事情了?」孔宜生看看時間這都已經很晚了,為什麼那些人沒有回來,難道是出了什麼事情。

  但是想一想在曲阜城內也不會出什麼事情,還有什麼人敢和自己作對,難道是他們完成任務之後去瀟灑一番了。

  「這群兔崽子可能是去外面去玩了,等一段時間就回來了,姐夫不要擔心了,我們能出什麼事情,不會出任何的紕漏的,要不要我們先回去吧。」

  李英達安慰道,其實他在心裡也有點擔心,按照平時的做事的習慣,這些人早就應該回來了,但是這一次連一點消息都沒有,也沒有人回來通報一聲,這些人的膽子實在是太大了一點。

  「也好,我們先回去吧明天看看,對了知府大人也要來曲阜我們一起去泰山,在他來之前這一件事必須要解決,否則被他知道了這件事也不好,我們也不好解釋。」

  孔宜生已經知道張福壽要來,但是卻不知道張福壽要什麼時候來了,所以他很小心,雖然和張福壽的關係也比較融洽,但是有時候也不能太過分了,還是瞞著他的好。

  「老爺,知府大人來了正在大堂等著您,您快點過去吧。」孔宜生正說著知府大人要來,但是想不到的張福壽此時應在外面等著他了。

  「快,隨我去,不是說明天才到嗎,怎麼今日就到了,快去隨我迎接知府大人。」

  孔宜生雖然是衍聖公,爵位很高,但是在官場上他的官職確實不如張福壽他應該去迎接他。

  「知府大人,有失遠迎,勿怪勿怪。」孔宜生出來的時候剛張福壽就在大堂坐著。

  「孔大人客氣了,對了孔大人本官怎麼聽說你是審理案子,今日在大街上有人遞狀子,結果怎麼樣。」

  孔宜生和李英達對視一眼,原來知府大人今天看到這一切了,張福壽也沒有說其他的直接說明了來意,自己是為了什麼而來的,來看你問案的,我知道這個案子了。

  「知府大人,其實也沒有什麼,那個老頭的女兒死了,而他本人是得到失心瘋了,見到誰都說是逼死他女兒的凶手,我已經讓他先回去冷靜一下了,等到明天在審理。」

  李英達快速的說道。

  「哦,是這樣的,本官說呢,你怎麼不當堂宣判,對了你是?」張福壽根本不認識李英達。

  「知府大人這個是我的內弟叫做李英達。」孔宜生慌忙的介紹道。

  「你就是李英達,還是衍聖公的內弟,不過本官在路上可是接到了狀子,全部都是狀告你的,你說本官應該怎麼做呢?」

  張福壽冷冷的說道,而且拿出來一沓子狀紙,看樣子不少,都是狀告李英達的。

  「知府大人那都是誣告,我一項安分守己怎麼會做出來這樣的事情呢,這些罪名都是假的,知府大人一定要為我做主呀。」

  李英達一聽就方寸大亂,急忙為自己的脫罪了,知府大人要是真的相信了話,那麼李英達就有危險了。

  「是呀大人,我內弟一直跟著我,怎麼會做那些違法亂紀的事情呢,所以大人是那些人誣告,我用我的名義保證他沒有事情。」

  李英達幫助自己賺了不少的錢,自己怎麼都要保住他,張福壽雖然和自己有一種金錢的關係,但是這麼大的事情不知道能不摀住。

  「原來這些都是假的,我說呢你們孔家是書香世家我說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情呢,來這些都交給你們,隨你們處置了,我就當沒有這麼一回事行了吧。」

  張福壽很大方的將手中的狀紙都交給孔宜生他們了,孔宜生和李英達心裡都很高興,這張福壽還很會做官,那自己要給他好處了。

  「好了,這件事解決了,現在我還有另外一件事,你們是不是見過以為風度翩翩的公子,他是來給張老漢做證人的,他現在還沒有總計,據說是在你這裡,不知道有沒有這回事?」

  趙旭!

  張福壽來這裡就是為趙旭而來的,也算是給他們最後一個機會,就看孔宜生識相與否了。

  「這個人我們見過,但是他之後就走了,現在我們也知道他在什麼地方,難道知府大人認識他?」孔宜生立刻否認了,不管張福壽認識與否先說不知道。
Babcorn 發表於 2016-10-26 17:39

第1951章 處置孔宜生

  「我不認識,不過有人認識,有請趙老爺。」張福無奈的嘆了一口氣,看起來他們真的作死了,只能請趙匡胤出來了。

  這一次在,一是被劉擒虎和董鎮海兩個人保護著走進來的,而且後面有一大隊士兵,這讓孔宜生很是鬱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孔大人,衍聖公我們又見面了怎麼樣我拜託你做的事情你做了沒有,還有我兒子自從進到這裡裡面從來沒有出去過,我想知道我兒子現在在什麼地方?」

  趙匡胤沒有任何的猶豫直接坐在了張福壽的位置,張福壽還很自覺的站了起來,將位置讓給趙匡胤彷彿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孔宜生的臉色大變,這個人是到底是什麼人,居然讓張福壽這樣。

  「孔宜生再給你一次機會,到底間沒有見我的兒子,這是最後的機會了你要想清楚了再說。」

  趙旭在這裡的事情趙匡胤知道別關在知道,孔宜生還在嘴硬,這一次趙匡胤真的怒了。

  「張福壽看起來我的話還不夠清楚,居然沒有人聽懂時候說的是什麼要不要你來替我問一下?」

  「臣不敢,臣不敢,孔宜生這是當今的陛下,你還不快跪下認罪。」

  張福壽知道孔宜生算是完了,將太子關了起來,還派人去殺當事人,這些都是有證據的,可是剛才兩次問有沒有見到趙旭,都被他給拒絕了。

  這也就意味著他已經沒有機會了,而且趙匡胤親自來了,這就不會給他任何的機會了,孔宜生也算是自作死了。

  「孔宜生我們不是第一次見面了吧,想不到朕的身份是這個吧,不知道朕求你辦的事情你辦的怎麼樣了?」

  趙匡胤讓幫忙去泰山觀禮,孔宜生當時還大言不慚的說一定能幫到他們,而且連價錢都談好了,這一下子就完蛋了。

  「臣罪該萬死,最該萬死,請陛下贖罪,陛下贖罪。」

  孔宜生想不到眼前這個人居然是皇帝,怎麼能是皇帝呢,他想不明白,真的想不明白皇帝怎麼會做這樣的事情呢。

  「朕剛才問你見過太子嗎,你說沒有,這也好辦,劉擒虎去將太子接出來,剩下的然後再說。」趙匡胤冷冷的說道。

  接下來嗎,沒有一個人說話,張福壽在一旁,孔宜生和他的小舅子在地上跪著,汗水止不住的向下流,沒多久趙旭就回來了,不過他不是一個人,後面跟著穿著幾個破破爛爛的人,面黃肌瘦,渾身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父皇這幾個人是我被關在監牢之中的,都是孔宜生犯罪的證據,被折磨成這個樣子,所以我把他們給接出來了,也算是一個證人。」

  趙旭出來之後先給看著也的行了一禮,然後才解釋了一下這些人是什麼人,這些人都是趙旭再監牢裡面認識的,這些人都是和孔宜生有仇,有什麼仇,還不是孔宜生要收拾他們,結果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嗎?

  孔宜生沒有殺他們,結果就成了指正他的人,這一下子人證也有了,張老漢這個時候也出現了,這一下子孔宜生和李英達愣住了,即使想脫罪,說戲些什麼也不能說了,因為現在人證都在了。

  「孔宜生相不到你在這裡辦了這麼多的事情,真的的是朕的好臣子,你說朕該如何對你呢,張福壽朕就命令你現在就審問此案,朕就在一旁看著,另外通知全城我的百姓,讓他們都過來看看。

  如果有人要告他們知縣大老爺的話盡可以來這裡,朕就在這裡接他們的狀子,朕倒要看看孔宜生在這到底在這這裡風評論如何。」

  趙匡胤這樣說就是等於發了聖旨了,而且這個時候禁軍進城,直接將孔府給包圍起來了,任何人不准進出。

  曾有膽子大的孔府家奴居然敢在禁軍面前撒野直接被殺了,這才震住了孔府的人,其他的人沒有一個敢在放肆了,包圍孔府也算是捅了大簍子了,多少文人雅士都在這裡反對,畢竟這裡是聖人的府邸。

  可是這一次禁軍沒有手軟,只要是敢在這裡唧唧歪歪的人全部抓起啦毒打一頓,在不聽話的話,直接關進大牢,居然還真的有一根筋的人覺得為了孔聖人連性命都可以不要。

  以前他們讀書人是多麼高貴,這一次真的沒有辦法了這些當兵的根本就不會在意他們如何,真是秀才見到兵有理說不清。

  此時隨行去朝中的大臣也在關注此案,有的大臣竟然上書要皇帝放過這孔家,就算是為了孔聖人也要放過孔家,不過他們的奏章還沒有到,這邊就審理清楚了。

  孔宜生在曲阜欺壓百姓,收受賄賂,更為重要的殺人,殘害百姓,在他的手中不知道有多人條人命了,樁樁件件都證據確鑿的趙匡胤也沒有隱瞞直接頒布天下。

  「看到沒有還是皇帝陛下聖明,知道為我們做主,陛下聖明。」

  「我們曲阜百姓永遠感謝皇帝的大恩。」

  「建議陛下處死孔宜生,他可是把我們曲阜的百姓害慘了,請陛下一定要為我們做主。」

  趙匡胤走在街上的時候到處都聽到了百姓的呼聲,說什麼的都有,反正集中到一點都是要求處理孔宜生和李英達的,特別是李英達做的事情根本就是不可饒恕的。

  讓他用孔宜生的名義辦了多少的壞事,弄的民怨沸騰,這並不是你說孔宜生就不知道情況了,他知道,而且有很多的事情都是他一手操辦的,也就說他是同流合污。

  這還不算他暗地裡敲詐商人,這讓趙匡胤不能忍受的,所以趙匡胤回去之後就下令將李英達斬首,至於孔宜生也算是給他老祖宗留點面子了,直接賜給他三尺白綾,讓他自盡,保留全屍,也給孔家一個面子。

  至於孔家嗎,那些有罪的全部處理沒有罪的還是放回去了,衍聖公的爵位傳給孔宜生的兒子,但是規定從此孔氏的子弟從此以後不准為官,做好他們自己本職工作就行了。

  並且將孔宜生的罪過昭告天下,讓天下的讀書人引以為戒,無論是誰都不要存在僥倖心理。

  獄中的孔宜生現在是雙眼無神,趙匡胤卻直接來見他到了,這讓他有了一絲求生的希望,皇帝來見他那說明自己還有機會。
Babcorn 發表於 2016-10-26 17:39
第1952章 民心不可違

  「陛下,饒命呀臣錯了,請陛下饒命,請陛下看在家祖的份上繞過臣這一次吧,臣真的錯了。」

  孔宜生磕頭如搗蒜,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讓趙匡胤放了自己,多磕頭也沒有問題,只要自己能夠保住命都是值得的。

  孔宜生的說的家祖其實就是說的孔子,希望趙匡胤看他我的面子上能夠饒自己一命,畢竟大宋也是以讀書人為尊的,孔聖人的地位很高的,趙匡胤也許會給自己家老祖宗一個面子。

  「孔宜生現在李英達應被處斬了,你還有什麼可說的嗎,或者而說你還有什麼想說的嗎,朕在這裡,你可跟朕說說。」

  李英達在上午已經被斬首了,不僅有李英達還有一些跟著他做壞事的人也被殺了,孔宜生也得到了消息,這他的內弟已經死了,那麼皇帝是不是要饒自己一命呢。

  孔宜生這樣想也是有一定根據的,按理說是自己的罪過比李英達要大上很多,要死也應該是自己先死,但是現在自己沒有死,皇帝還親自來見自己,那就是說自己還有利用生存的希望了。

  「臣一切都是收到李英達的矇蔽,是他利用臣的名聲在外為非做歹,臣有罪,但是罪不至死,還請陛下寬恕臣下,請陛下饒臣一命吧。」

  孔宜生始終離不開要趙匡胤放他一馬,這也是他最後的機會了,這要抓住,否則而他就完蛋了。

  「李英達已經死了,現在你到時可以將什麼事情都推到他的身上了,你是孔聖人的後代,也是朕親自封的衍聖公,是讀書人的表率,朕不會砍你的頭。」

  啊,聽到皇帝這樣說,孔宜生高興了,皇帝說不會砍頭,那就說明自己不會死了,自己的命終於抱住了,看起來皇帝還是看在自己的老祖宗的面上不會對自己怎麼樣了。

  「多謝陛下,多謝陛下不殺之恩,多謝陛下不殺之恩。」

  趙匡胤嘴角掛著一絲譏笑,自己何時說過不殺他的,知識說不砍頭,人的死法有許多種,不止一種殺頭吧。

  「不用慢著謝朕,朕可沒有說不會殺你,朕只是說不會砍你的頭,但是其他也有好多種死法,難道你不知道嗎?」

  「你有幾個必死的理由,朕給你說明白你要好好的聽著。」

  趙匡胤說的幾個必死的理由,歸納起來有這麼幾點,孔宜生也不敢去反駁。

  第一,枉殺人命。

  孔宜生在曲阜這麼幾年殺的人不少,明著逼死的,還有暗地裡殺的人也有幾十條了。

  第二、勒索商人。

  曲阜的商人哪一個沒有被他勒索過,不給錢,你那就不要在這裡混了,曾經還有好幾個商人被弄的傾家蕩產,命喪他鄉。

  第三、縱容家人惡奴傷人。

  李英達就不用說了,他還有不少的惡奴仗著孔宜生的勢力在外面為非作歹,孔宜生知道之後更是縱容,甚至當有關人找到他的時候,還被打給毒打一頓。

  其他的惡行更是數不清楚了,但是這些足夠他死罪的了,其實只要一樣就可以了,那就是殺害苦主,這可是有趙匡胤作為證人。

  「你還敢跟朕說你是聖人的後代朕都替你臉紅,你何曾有一點聖人的遺風,朕不會讓你身首異處的,朕可以留給你全屍。」

  全屍就是三尺白綾,了結他的性命,為的也就是給聖人一個體面而已。

  「朕這樣做也是給孔聖人留個面子你這樣死了的話,朕也不會為難你的家人,還會讓你的兒子繼承你的爵位保全你孔家的面子,要不然朕就將你孔家連根拔起。」

  「陛下……」

  「你不用說了,父皇已經給了你一個體面家人你不想要,那好,我可以將你凌遲處死,你看這是什麼?」

  趙旭走了進來將一件東西放在他的面前,龍袍就是龍袍,正是皇帝的龍袍,可是這件卻不是趙匡胤的而是從孔家搜出來的。

  原來孔宜生這傢伙這麼多年以來還想將山東給割出去,成為自己的,當初契丹在的時候,他就想和契丹聯手,但是沒有想到契丹直接被趕出去了。

  但是孔宜生也沒有放棄這個理想,不過這也太難了,他只能在暗地裡拿出來這件黃袍穿穿,想不到還是被搜了出來。

  「父皇這樣的人死不足惜,拉出去砍了就是這已經是死罪了,還在這裡求饒,你顧忌他現在孔老二,我可不在乎,這樣的人要是不將他的罪行公佈於世,怎麼能對得起那些死去的人呢!

  還有這些黃袍就可以讓他九族盡滅了,現在您這樣做已經是徇私枉法了,你讓大臣們以後怎麼想,他是衍聖公不假,可更是大宋的子民,難道我們大宋的律法對他不起作用了嗎?

  現在外面有多少百姓在等著我們處決孔宜生,都已經聚集在縣衙門外了,越來越多,我們做的如果不對,那百姓怎麼看,那可是民心。」

  此時縣衙外面的百姓都跪在地上要求處決孔宜生,因為孔宜生真的惹起了眾怒了,他們見到李英達被殺了,二孔宜生卻沒有消息,他們就來縣衙情願了,他們知道趙匡胤的在縣衙所以來這裡請願的。

  「請求陛下我我們做主,殺了孔宜生,請陛下為我們做主。」

  趙匡胤在裡面都能聽到外面的聲音,那不是一個人,有很多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口號那就是要了孔宜生的命。

  「父皇你聽到了嗎,這才是百姓的聲音,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只要您處置這個人,為了一個人而失信全天下的百姓這不值得,民心不可失。」

  民心這東西看不到,但是可以切實的表現出來,外面的就是民心,他們一致的請求那就是民心,不能違背了民心,違背民意,否則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災難。

  秦朝和隋朝不可謂不強大,但是的就是因為失去了民心,這裡只是曲阜一個小城,但是皇帝在這裡。

  如果這麼明顯的事情他處理不好的話,那麼皇帝就失去威儀,那個時候一傳十十傳百的,大宋朝的臉面何在,大宋朝皇帝的威信何在,這就是民心的力量。

  「父皇民心不可失,不可是失去,你聽聽外面的呼喊聲,請父皇下旨。」
Babcorn 發表於 2016-10-26 17:40
第1953章 結束

  趙匡胤最後沒有辦法出來親自見了一下民眾,然後當場下令將孔宜生斬首,並且要天下的人都要引以為戒,不要學些孔宜生這樣的人。

  做官不僅要有文化,還要有德行,沒有了德行什麼都不行,以後考核會和德行,以前只是說說,但是現在確實被嚴厲的推行了。

  孔宜生倒下了但是孔家卻不能倒下,即使你厭惡他也不能狠下心來去處置,因為他們代表著一大部分,代表著讀書人的信仰,趙匡胤還是對孔氏後人優待。

  也只是優待,他們的話語權漸漸的減少,開始了百家爭鳴的時代,但是還是要以已儒為主,因為這個可以更好的控制住讀書人,這也算是趙匡胤此行的一個意外收穫吧。

  孔家收斂的牽扯都被發放給百姓了,當然了他們自己的還是留給孔家了,張福壽這個人被降級使用成了曲阜的知縣,也算是贖罪吧,反正他也很樂意接受,沒有殺了他已經是天大的恩典了,張福壽已經很感激了。

  「如果三年之內曲阜不能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臣願意領罪。」

  張福壽這是表決心呢,只有這樣以後自己還有陞遷的可能,否則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在陞遷了,這給皇帝擺出來一個姿態,讓皇帝可以記住自己。

  「朕記住你這番話了,朕再汴京等著你的消息,這一次你也算是待罪立功,如果沒有什麼功績的話,數罪並罰,你好自為之吧。」

  趙匡胤走了,這一次不可能是獨自走了,有儀仗,一路有禁軍護送,趙匡胤調過來禁軍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曲阜發生什麼動亂,另一方面是為了自己的安全,這不是他自負也不是他怕死。

  山東平定沒有多久,誰知道有沒有其他的人在這裡興風作浪的,趙匡胤為了自己的行程將禁軍給找來了,現在趙匡胤正由禁軍護送著走了。

  「想不到依然有這麼多的官員在為非作歹,看起來以前朕真的是太過於樂觀了,這是真的過錯。」

  「父皇,這人心是這樣樣子的,誰也不能保證每一個人明如鏡廉如水,這是不可能的,水至清則無魚,人也是這個樣子。

  我們也不可能保證所有的人都是清官,但是只要他們不危害百姓就好了,其他的都還好說吧。」

  全天下都是清官是不可能的,貪官也是允許存在的,但是你不能危害到百姓,孔宜生這樣的人不見危害到了百姓,那是給百姓造成了災難,所以一定要除去他。

  「從此以後朕要加大對官員的考核,這些人真的不拿大宋律法當一回事,屢次違法,這一次朕還想要放過孔宜生,看到百姓們的訴求朕才知道原來這一切都不像朕想的那麼美好。

  御史台也不能一直去監督他們,這也讓他們鑽了空子,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呢?」

  趙匡胤開始沉思這個事情了,面前最好的辦就是素衣衛了,素衣衛遍佈天下,雖然消息很發達,他也有自己的擔心,如果這些人掌握了太多的隱私的話,那麼以後還有可能出現其他的事情這讓趙匡胤也十分的擔心。

  一個王朝一個帝王強大的時候,這些素衣衛還不能翻起來什麼風浪,但是如果王朝處在衰弱期的時候就不好說了,其實趙匡胤能想到這一點的是就已經是不錯了,畢竟他在後來一個叫做明朝的朝代,一個相似的組織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趙匡胤準備裁撤掉素衣衛,因為他自己也感覺到以後發展到不可以控制的地步,這也不是不可能,他自己都覺得太可怕了,所以監控官員不可能這麼隨意。

  趙旭怎麼想,總不能說要用民眾去監督吧,那也不可能,因為在後世說要民眾監督,結果也不理想,權力的制約也成了一句話空話了,趙旭也不能提供什麼好的辦法,除非是改變思想了,這意識一項十分艱巨而又難以完成的任務。

  「現階段也沒有好的辦法,但是相信大多說的官員還是好的,我們可以讓官員之間相互監督嗎,比如說如果一個縣尉發現了他的上官貪污,可以向朝廷舉報,如果屬實的話,給予獎勵。

  也可以讓民眾自發的舉報一貪官污吏,朝廷給百姓這一特權,目前來說這也算是最佳的辦法了,至於其他的嗎,暫時也沒有父皇你看呢!」

  趙匡胤算是提出來一個辦法,那就是監督,不見需要上下級之間的監督,還有百姓的監督,這說起來簡單,但是要實行的話還是有困難,不是那麼容易的。

  不過這也是目前來說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了,就看以後怎麼實施了,趙旭只能想到這一個辦法了,其他的都不靠譜,更不要說新增加朝廷的部門來做件事了,除了能增加負擔之外什麼也做不了。

  趙匡胤沒有說話他也砸再考慮自己兒子說的提議,自己再考慮一下能實施的可能性有多大,這是關係子孫的一件大事,馬虎不得。

  「父皇這也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了,不過需要慢慢地實施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實施的,我們現在的心思應該放在了封禪大典了,這才是大事,這是我們和上天距離最近的一次了。

  這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父皇你贏將心思全部放在這裡,孔宜生只不過是一個意外,也算是意外的收穫了,但是父皇應該收心了。」

  來曲阜只是路過,趙匡胤只不過是心血來潮而已,其實趙旭也不知道只是因為趙匡胤做了一個夢,才去了曲阜,想不到出現這樣的事情。

  夢中就有人來控訴他,想不到來之後居然還真的出現這樣的事情了,這讓趙匡胤也覺得不可思議,他也沒有跟趙旭說為什麼自己非要來這裡,也說不清楚。

  不過自己兒子說的很對,現在自己的心思應該放在封禪大典上,畢竟這才是目前最大的事情,作為一個皇帝,很多事情自己不相信,但是也要去做因為那是穩固江山的一種方式。
Babcorn 發表於 2016-10-26 17:40
第1954章 泰山封禪

  「對,朕現在的心思應該放到封禪之上,這才是關乎我大宋,我趙家千秋萬代的大事,關乎子孫後代的第大事,不能馬虎。」

  趙匡胤十分的興奮,一提到封禪趙匡胤的興奮點就來了他這一次來就是為了封禪的,來處理孔宜生只是一個巧合確實是一個巧合,正事還沒解決呢。

  這些貪官污吏懲治不完,但是這關乎自己家族的事情,才重要的。

  接下來的行程趙匡胤一直很興奮,什麼事情他都不過問,將事情全部交給趙旭了,自己一心的養神要為接下來的大神保存精力。

  就這樣走了十幾天,趙匡胤終於到達了泰山,他沒有立刻上山,雖然山上的一切早已經準備好了,可是趙匡胤依然在山下住了一晚,焚香沐浴,畢竟這是一件神聖的事情,不能絲毫的馬虎。

  不僅看著也如此,跟隨的妃子,大臣們各個都是開始沐浴更衣,畢竟這而是千古難得一見的是盛事,他們作為見證者是十分的榮幸,要知道有多少人根本就不會沒有這個機會。

  他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有幸參與封禪這而是他們一輩子的榮耀,歷史上那麼多的皇帝,能來和皇帝一起來封禪的人能夠有多少。

  這不僅需要強盛的朝代,也需要得天獨厚的運氣,就像唐太宗時期文臣武將那是數不勝數,他們為什麼沒有這個資格,因為他們沒有遇到好時機,因為唐太宗沒有封禪,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去了,這就是機遇問題了,所以才說他們十分的高興的。

  看著晴朗的夜空,趙匡胤望著漫天的星斗對著身邊我的兒子說道:

  「旭兒你說古代的帝王他們在封禪的時候想的是什麼呢,是不是跟朕此刻的心情一樣呢?」

  趙匡胤失眠了,好久沒有失眠了,這一晚卻失眠了,因為他十分的激動,激動到睡不著。

  古代才有幾個帝王有有資格有機會來泰山封禪,也就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這五個人,秦始皇是開創者,這自不必說了。

  漢武帝讓一個國號成為一個萬世的驕傲,雄才偉略,偉大的帝王。

  漢光武帝,延續漢朝的國祚,也算是一個開國者了,將一個王朝又延續幾百年,不失一位偉大的帝王。

  唐高宗,延續貞觀之治,將初唐國力發展到頂峰的人,他的孫子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也成為一朝兩代帝王,泰山封禪。

  「父皇,你現在是什麼心情,那麼他們就是什麼心情,因為你們是獨一無二的帝王,你們是天之子,你們的心情,我怎麼能猜到。

  不過我大膽的猜測一下,您現在心裡滿是驕傲,滿是自豪,畢竟你們做的事情是多少帝王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你們才是真正的真龍天子。」

  開疆拓土,揚名四海,這是帝王追求,能夠向上天報告一下自己的功績,也是他們最想要的,多少帝王想去做的,沒有能力去做,只有寥寥幾個帝王能做到,能不驕傲能不自豪嗎?

  「其實朕心裡不只是用自豪來形容了,朕也不知道怎麼形容,當時朕登基為皇的時候也沒有這樣過,統一天下也沒有這種心情,反而此時不淡定了。

  來陪朕說說話吧,朕現在真的睡不著,我們父子兩個好好的聊聊吧。」

  他們父子兩個就這樣一坐就是一夜,算是徹夜長談了吧。

  這已經耽誤了幾天,道路兩旁都被裝扮的相當的漂亮,趙匡胤也穿上華麗的服飾,他身邊是皇后,後面這是趙旭和一眾大臣,他們正朝著泰山上前進。

  趙匡胤更是意氣風發,封禪在是帝王最需要的東西。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

  禮部早已經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狀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

  皇帝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

  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這是一套很莊重的理解也馬虎不得。

  在五色土的封祀壇上防著兩冊玉簡趙匡胤手持玉簡高昇的看朗誦道:

  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運啟大同。惟宋受命。臣某某開階。功成治定。父子膺圖。重熙累盛。粵惟沖人。丕承列聖。寅恭奉天。

  憂勤聽政。一紀於茲。四隩來暨。丕貺殊尤。開寶章示。儲慶發祥。清淨可致。時和年豐。群生咸遂。仰荷顧懷。敢忘繼志。僉議大封。

  聿申昭事。躬陟喬岳。對越上天。率禮祗肅。備物吉蠲。以仁守位。以孝奉先。祈福逮下。佑神昭德。惠綏黎元。懋建皇極。天祿無疆。靈休允迪。萬葉其昌。永保純錫。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趙匡胤大聲的朗讀道,這些是玉蝶人,最後要到五色土壇的。

  還有一冊那叫禪社首玉冊文,只見上面寫道:

  惟開寶九年,歲次乙十一月辛巳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匡胤,敢昭告於皇地祗:

  臣嗣守鴻名,膺茲丕運,率循地義,以為人極,夙夜祗未,迄未敢康。賴坤無隆靈,錫之景,資植庶類,屢惟豐展。式展時巡,報功厚載,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瘞禮,式表至誠。

  這玉冊上面是用金粉寫成的,看上去金光閃閃我的,這是彰顯趙匡胤的功績的,也就是誇誇自己的,上面所寫的全部都是真實我的事情。

  趙匡胤的輝煌的一生就記錄在上面,其中趙旭也被記錄在裡面了。

  這兩冊封禪禱問最後比放入五壇內,千百年之後才被後人發現,成為研究華夏封禪理解的重要文獻資料,終宋一朝也只有開國皇帝進行過封禪,而其他的皇帝再也不是來封禪,來到泰山只是祭祀而已,因為他們都比不上開國的太祖皇帝。這一點他們有自知之明。

  封禪之後趙匡胤親筆在泰山之上親筆題寫,天下第一山的,雄峙天東,代表著無上的地位。從此泰山的地位更加的尊崇。
Babcorn 發表於 2016-10-26 17:40
第1955章 禪位

  封禪過後,趙匡胤大赦天下,以來顯示他的仁德,本來嘛,要麼國家遇到大聲中國古代帝王以施恩為名,常赦免犯人。

  如在皇帝登基、更換年號、立皇后、立太子等,或者遭遇大天災情況下,常頒布赦令。一般在新皇帝登基或者皇宮有重大喜慶時,通常會赦免一批罪犯,這種行為叫大赦天下。

  這一次趙匡胤封禪泰山也是一件天的事情了,所以他推恩天下,讓一些人的因為過錯的進入到大牢裡面的人可以受到這一次的恩典。

  第一次是在泰山上宣讀的登封泰山赦天下,聖旨曰:

  「門下。式觀邃古。眇覿前王。功成治定之餘。時和歲豐之際。三靈孚祐。萬古宅心。則有登封降禪之文。建顯垂鴻之禮。無懷而下。間封祀於崇巒。開元以來。曠講求於徽典。時更五代。運應千年。當朕之開基。

  一統天下,益固邦基。升喬岳以未遑。謂沖人之克構。肆予纂紹。每務精勤。期經畫於永圖。庶奉成於先志。顧惟寡德。素昧王猷。遵奕世之貽謀。承慶靈之及遠。屬以五兵銷偃。四海澄清。良民洽歸厚之風。

  嘉谷茂重華之歲。荷鴻符之昭錫。示天歷以無疆。允葉昌期。寔繁靈眷。威蕤絕瑞。覺悟輿情。是用承列聖之垂休。徇眾臣之勤請。聿崇大報。躬造神區。文物聲名。

  具陳於法駕。豆籩圭幣。悉奉於彝章。紫壇申嚴配之儀。玉檢視封崇之制。諒三神之降鑑。伊百福之潛臻。輯瑞班朝。率從肆覲。省方問俗。用慰來蘇。

  遵王度以無愆。展國容而有耀。既被紛綸之景貺。宜覃渙汗之洪恩。冀與群生。共膺純嘏。可大赦天下。云云於戲。升中展采。曠古之盛儀。尊祖配天。

  哲王之鴻範。既周旋而集事。諒中外以咸歡。載省眇躬。獲成大禮。猥當殊慶。愈勵深衷。思廣聽於嘉謀。貴同裨於闕政。更賴朝廷勳舊。藩輔親賢。逮諸文武之臣。共立忠勤之效。式扶昌運。永保丕休。」

  這是給史學家看的,很少有百姓能夠聽的懂,別說普通的百姓了,就連一些精通文墨的人也於是聽不懂,於是緊接著趙匡胤將一封更為普通的詔書給發了下去:

  「朕得四海,因承天命,此次朕泰山封禪,祈求我宋萬年,由此朕決定推恩天下,普天同慶。

  凡犯罪家有孤寡者,赦!

  誤殺誤傷者,赦!

  自衛殺人者,赦!

  超過十五載,情由難考者,赦!」

  這一下子天下的百姓無不稱讚皇帝盛德,他放走的這些人沒有那些罪大惡極的人,但是已經惠及不少的人了,所以趙匡胤的聲望在民間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時間很快到了開寶十九年,此時的趙匡胤已經六十歲了,他的頭髮也花白了,此時的大宋已經到了最強盛的時刻。

  南邊大瞿越也被徹底的征服了,趙匡胤的第二兒子趙麟也回到了汴京,鑑於他的功績,趙匡胤恢復了他的職位,封為越南王,但是不是他去封地,他的封地就在越南,而是居住在汴京。

  吐蕃那邊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現在已經基本上接受了漢化,吐蕃的文化也逐漸融入大宋的文化之中,不敢說是最優秀的,但是那是最有融合能力的,吐蕃也漸漸的沒有了抵抗。

  身為吐蕃贊普被封為歸義王的噶爾欽陵也回到了汴京,他歸義王的爵位還是沒有變,趙匡胤給了他很高的待遇,他也是幫助大宋將吐蕃給收了回來。

  尼釋撻瑪法王呢,在一個清晨圓寂了,自然有人代替他的職位,不過有人曾經在汴京看到一個人很像尼釋撻瑪法王,完全就是一個人,不過他是一個普通人,而不是高僧。

  而對方的契丹依然是大宋最大的敵人,不過到了現在契丹已經和倒是那個沒有辦法比了,因為倒是那個的內憂已經解除了,能全心全意的去對付契丹了。

  這麼多年大宋的人才輩出,禁軍軍校的學生一批批的進入到實戰的狀態,而且個個表現不凡,大宋的士兵素質開始不斷的提升。

  這是軍事的整體實力,此外大宋的經濟進一步的騰飛,為大軍遠征準備了物質基礎。

  不過在趙匡胤萬壽這一天整個大宋發生了一件事驚天動地的大事,對就是驚天動地,比地震來的還要兇猛一下,因為趙匡胤宣佈自己要禪位。

  這讓大臣們都是摸不著頭腦,趙匡胤現在精力還很旺盛,現在他要退位,而且看著也當皇帝大家都比較佩服,怎麼能說退位就退位呢。

  「父皇兒臣不同意,現在父皇春秋鼎盛,怎麼能禪位呢,大宋離不開您,你不相信可以問一問大臣們?」

  趙旭立刻不願意了,趙匡胤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宣佈他要禪位,拖了那麼多年,現在終於托不住了,趙匡胤還是要退位了。

  當初趙匡胤從泰山回來的時候他就要禪位,被趙旭給拖住了,這一拖就是好幾年,現在也應該是時機到了。

  「好了,這些都不用說了,朕已經定下來了,並且朕已經擬好聖旨了,下旨禮部,準備禪讓大典,這都不用說了,朕已經祭拜宗廟。

  朕已經告訴列祖列宗了,這是不能更改的,諸位大臣也不用勸朕了,難道你們想讓朕失信於列祖列宗嗎?」

  列祖列宗,這是祖先呀,古代的人對於宗族觀念很重,誰也不會失信於自己的祖先吧。趙匡胤說他已經告訴自己的列祖列宗了,誰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去沒有去誰也不知道。

  但是大臣們都明白他們已經不能阻止趙匡胤的決定了,也阻止了不了,趙匡胤都說了難道讓他失信於列祖列宗嗎,大臣們想要說的話,也被堵了回去。

  他們也不能陷皇帝與不義吧,苗訓想要說的話一句也麼有說出來,趙匡胤做出來的決定他們也不能阻擋了。

  趙旭繼位已經是鐵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而且自己知道趙匡胤早就想這麼幹了,只不過沒有機會罷了,現在在自己的萬壽節日上宣佈了這個重大的決定,讓人措手不及,他要禪位。
Babcorn 發表於 2016-10-26 17:40
第1956章 大宋第一太子(結局)

  「好了,今日是真的壽辰,朕敬你們一杯,謝謝這麼多年以來你們協助朕治理大宋,才使得我們大宋有今日的強盛,感謝大家,來大家滿因此杯。」

  趙匡胤滿面紅光,大宋在他當皇帝期間這些大臣可是沒有少出力,如果沒有他們這些人的話,趙匡胤這個皇帝也不可能做的這麼舒服。

  「多謝陛下,臣等主筆下萬壽無疆。」

  皇帝誇他們,這是他們最大的榮幸,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人興奮的呢,不過他們也沒有忘記今天是趙匡胤的生日,皇帝不收禮,說幾句吉利的話是可以的吧,而且沒有拍馬屁的嫌疑。

  「好了,都起來吧今日我們不論君臣,今日就當時朕宴請你們的,來這些都是朕的珍藏,諸位可不要錯過。」

  趙旭看自己老爹那樣豪爽的樣子,翻了翻白眼,那是自己的東西呀,被這樣大方的送出去了,這些還真的是珍藏呀。

  不過趙旭覺得也沒有什麼,只要大家可高興就可以了,反正當晚大家都喝的很盡興,第二天導致整個朝廷幾乎癱瘓,那些大臣們都喝的是爛醉如泥,還怎麼辦公。

  每一個在場的官員都不願意提及今天的事情,因為實在太丟人了,不過後來沒當這一天所有的大宋官員都不用上班了,在這大醉一場,原因就是因為這是趙匡胤用皇帝的身份最後一次請他們喝酒的,以後趙匡胤就是太上皇了,意義不一樣,也給大宋的官員創造了一個節日,這一切都是在無意間完成的。

  而接下來的日子,就是忙著要要準備各種理解了,還有外地的拿下少數民族族長還有土司都要來觀禮,因為這是大宋的一件盛事。

  換皇帝對他們來說能不是一件好事嗎,更是大事,畢竟自古沒有那個皇帝願意資源退位的,李淵還不是被自己我的兒子給逼迫的,要不然他也不願意當太上皇。

  不過趙匡胤算是開天闢地的頭一份了,先不說當上皇帝之後沒有殺功臣,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就將那些人給打發走了,比起來漢朝對待功臣要好上很多了。

  這還不算,現在可以居然主動的要禪位給自己的兒子,現在趙匡胤身體還健康著呢,他又要創造一個時代。自己甘願當太上皇。

  太上皇,又稱太上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嬴楚,第二位太上皇是漢高帝劉邦之父劉太公,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未曾為帝王,而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代表的太上皇還有唐朝的唐高祖李淵、宋朝的宋徽宗趙佶等。最後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帝。

  除了前兩位,後面的說的這些人都是當皇帝的是自己主動退讓的,現在趙匡胤就主動叫出來權力,這不得不讓人感嘆他的心是有多麼寬,身為居然要主動將皇帝的寶座讓出來,自己甘心做太上皇。

  這差別很大的,一個是皇帝,自己可以獨自做主,另外一個是太上皇,是皇帝他爹,稱呼不僅不一樣,權力也不一樣。

  皇帝九五至尊權力的頂峰,想要幹什麼都可以,沒有什麼可以制約他的,而太上皇則不一樣,太上皇是皇帝的父親,記住只是皇帝的父親,不僅稱呼變了,權力也變了,自己再也不是九五至尊。

  很多人不理解,大臣雖然不理解但是還是按照趙匡胤的聖旨去做了,而百姓則是覺得無所謂,皇帝是誰他們不在乎,只要自己能吃飽穿暖就行了。

  趙匡胤是他們的好皇帝,在位期間,他們安居樂業日子很紅火,而趙旭在民間的聲譽也不錯,所以他們覺得無論誰做皇帝都是一個樣子,只要他們過的舒服就行了。

  而且禮部已經在民間開始宣傳起來趙旭的功績,這一切都是為了給趙旭造勢,其實這也是多餘的了,趙旭在外面的名聲也夠好了,所以這也是多餘的了,不過多餘總比沒有要好吧。

  經過一段時間準備終於到了禪讓的日子,這一天整個汴京都處在喜悅之中,趙匡胤帶著趙旭直接奔祭天台。

  上有一台,台階有九是五階,象徵著九五至尊的意思,趙匡胤並沒有採納群臣的意見什麼九百九十九個階梯,只是用了九十五個,象徵著九五至尊了。

  上面的祭天台還是當年趙匡胤的登基時候的修建的,這一次還是用的這個,象徵著大宋的傳承。

  這九十五個台階,每一個台階之上都用紅色的地毯鋪起來的,很像後世的紅地毯。

  周圍的大臣們都恭敬的在站在兩旁,不過卻距離祭天台很遠,哪裡不是他們能夠靠近的,只有皇帝才有那個資格。

  趙匡胤和趙旭一起走向祭天台,但是趙旭還是慢了半個身位,象徵自己對自己父皇的尊重,也是禮數。

  今天趙匡胤他們父子兩個都穿著嶄新的衣服,不過趙匡胤是龍袍,趙旭是蟒袍,看上去是一模一樣的。

  龍袍上都繡有九條進龍象徵著九五至尊,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繡在衣襟裡面。

  《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飛上天了,表示達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皇室建築、家具陳設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兩個數字。

  為什麼要將一條龍繡在裡襟呢?因為九是奇數,很難在佈局上做到均衡對稱,於是,將一龍繡在裡襟。這樣,龍袍的實際龍紋不少於九條,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條,正好與九五之數吻合。

  一件小小的龍袍就這麼講究,父子兩個都是一身黃色的,但是趙旭頭上去了沒有戴著九旒冕。

  「旒冕」是古代天子、諸侯在重大儀式上戴的前後墜有玉珠的禮帽,天子之冕前後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

  趙匡胤帶著九旒冕,趙旭卻沒有,按理說,趙旭今日也應該戴的,但是不要忘記了,因為這是禪讓。

  「臣趙匡胤啟拜上天。臣惟華夏之君,自唐運既終,海內土疆,豪傑分爭。

  臣本庶民,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於左右。凡兩淮、兩浙、江東、江西、湖、湘、漢、沔、閩、廣、山東及西南諸郡蠻夷,各處寇攘,屢命大將軍與諸將校奮揚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裡。

  今海內清明臣禪讓與皇太子旭,皇天后土,天地共鑑!佈告天下,咸使聞知。」趙匡胤宣佈這些之後就相當於將皇位交給他了。

  接著趙旭舉行行祭天之禮。禮畢後,校尉在郊壇前設下一把金椅,面向南,並在金椅前擺下冕服案。丞相率領文武百官啟奏道:「告祭禮已經結束,請即皇帝位。」

  百官簇擁著趙旭,扶他坐到金椅上,然後退下按照官階高低排好次序。

  執事官捧著冕服案和寶案上前,丞相苗訓等人取了袞服披在朱元璋身上,又為他戴上冠冕。穿戴完畢後,丞相等人加入百官的隊伍,禮儀官喊道:「排班。」

  排好後,大臣們先鞠躬,樂官負責奏樂。然後,大臣們先下拜三次,起身,音樂停下來。緊接著,大臣們又下拜三次,再起身。音樂隨著大臣們下拜而響起,隨著他們起身而停止。

  大臣們可以稍鬆一口氣了,因為接下來主要是丞相的任務。禮儀官引領丞相到皇帝寶座前,丞相跪下並亮出笏板,百官跟著他跪下。

  捧寶官打開盒子,取出皇帝的玉璽,交給丞相。丞相捧著玉璽,說道:

  「皇帝登大位,臣子們獻上御寶。」

  尚寶卿接過玉璽,收到盒子內。百官在禮儀官的提示下,下拜,起身,回到自己的位置。

  然後是一系列繁瑣的禮節,禮儀官一連串喊道:「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頭、山呼萬歲、再三呼、跪右膝、出笏」。百官要按照這個步驟一絲不苟地行完禮,主要的禮節就完成了。

  禮畢後,趙匡胤和趙旭他們父子兩個終於可以並行而走了,他們父子兩個一共去太廟告祖。

  回到大殿內,百官上表道賀,然後各就各位。趙旭穿著袞冕在音樂聲中登上御座不過是在趙匡胤的一側,即使他是皇帝了在自己老爹面前也不敢造次。

  將軍捲簾,尚寶卿將玉璽放在案上;拱衛司甩響鞭子,引領者將百官引入拜位中,面向北站立。音樂響起,百官在指引下行三跪九拜之禮。

  然後頒布聖旨,尊趙匡胤為太上皇,尊賀氏為皇太后,高桂英為皇宮,趙惟忠為太子,其他的個有所賞賜,一套禮節下來總算是的完成了繼位大典。

  大典之後趙匡胤遷居奉天殿養老,將這個國家的重擔交給趙旭。

  改年號神武,公元九百八十六年為神武元年,神武元年七月一日,發佈神武皇帝繼位大赦天下詔書:

  「王者繼統承祧。所以嗣神器。所以寧萬邦。顧歷代之通規。諒舊章而可法。

  太上皇帝勤勞啟國。宵旰臨朝。萬幾靡倦於躬親。四海方成於開泰。念農民之疾苦。知戰士之辛勤。多壘盡平。生靈永逸。而寒暄遘厲。

  方臻偃革之期。遽起遺弓之嘆。猥以神器。付予沖人。遵理命而莫獲固辭。涉大川而罔知攸濟。負荷斯重。攀號莫任。宜覃在宥之恩。

  俾洽惟新之澤。可大赦天下。云云恭惟先皇帝推誠損己。焦思勞神。念將士之忠勤。知戰伐之辛苦。衣糧祿賜。無非經手經心。土地官封。

  不惜酬功酬效。生靈是念。稼穡為憂。罷非理之差徭。去無名之侵耗。

  不貪女色,盡去奢華。減後宮冗食之人。停諸司不急之務。方岳止甘鮮之貢。殿庭碎珠玉之珍。獄訟無冤。刑戮不濫。凡開物務。盡立規繩。予小子纘紹丕基。

  恭稟皇訓。仰承法度。不敢踰違。更賴將相公卿。左右前後。恭遵先旨。同守成規。庶俾沖人。不墜鴻業。宣佈遐邇。咸使聞知。」

  詔書中肯定了趙匡胤的功績,也說明了自己要跟隨趙匡胤的腳步,和大臣們的相助,繼續為大宋努力。

  趙旭繼位以後,勵精圖治不斷的擴展大宋的疆土,更是御駕親征契丹。

  神武三年攻破契丹都城上京,契丹皇帝帶著大臣西逃。

  神武五年,契丹分為東西契丹,正事分裂。

  神武六年,東契丹王,歸順大宋,融入華夏民族。

  神武八年,皇太子趙惟忠率軍西征西契丹王。

  神武九年,趙惟忠帶領宋軍攻下西契丹國都,俘獲皇帝以下妃子、王子丞相無數。西契丹王耶律阿古尼,西逃,並在西域建立國家,抵禦大宋商人。

  神武十一年,大宋軍隊再一次西征,消滅西契丹的抵抗力量自從大宋正是一統天下。

  不過大宋並沒有因此停下他們的腳步,大宋將精力放到海上,建立起來一支強大的海軍,這也為以後千年大宋稱霸世界奠定了基礎。

  大宋的重開從絲綢之路,傳播大宋的威名,並且到處建立自己的軍事基地,還有殖民地,其實這個時候沒有殖民地一說,只是將那些地方納入到自己的範圍之內。

  大宋已經成為了一個龐然大物,沒有人敢招惹,但是還是有不開眼的。

  神武十二年,阿拉、伯帝國殺大宋商人神武皇帝派兵滅阿拉伯,繳獲無數,阿拉伯屈服。

  神武十四年,神聖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兩個君主密謀奪取大宋在西歐的土地,神武皇帝徵集百萬軍滅之,從此整個世界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宋,神武皇帝也成為大宋帝國的首任皇帝。

  神武二十年,年五十歲的神武皇帝趙旭禪位於長子趙惟忠,自己成為太上皇,同年趙匡胤病逝,三年之後,趙旭離開皇宮遊歷世界。

  在南方遭到朱羅王朝(阿三國的北部)被當地人給射傷,囚禁半年,趙惟忠大怒將朱羅王朝皇室屠戮一空。

  並趁機找藉口收復了表面臣服自己的波羅王朝,完成大陸上的一統,卻沒有找到趙旭的身影。

  等到趙旭八十歲的時候回到汴京,自此閉門不出,著書立說,書成之日,好好大笑之後,離開人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神武皇帝,葬永熙陵。

  後人還是喜歡稱呼他為神武大皇帝,趙惟忠查看趙旭生前東西的時候,來到趙旭的密室,這裡誰也不讓進,裡面也不知道有什麼。

  裡面有趙旭熟悉的世界地圖,上有中國,日本,俄羅斯,還有一本趙旭自己的著作,也是講述他自己一盛德著作——《大宋第一太子》!

  【全文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