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網遊】網遊之全球在線 作者:笙簫劍客 (已完成)

 
daya 2017-4-3 05:05:40 發表於 遊戲競技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357 2762488
daya 發表於 2017-8-26 23:39
第九百九十章 鬥一番


安史之亂跟前七場戰役最大的不同在於,這是一場由邊境將領發起的內部叛亂之戰,而非兩大勢力的對決。

提起此戰,就不得不簡單說一下唐朝的節度使制度。

唐太宗、唐高宗等屢次開疆拓土,先後平定遼東、東突厥、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使唐朝成為一個國境極為遼闊的帝國。

為了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唐玄宗於開元十年於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

何為節度使?

據《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節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皇室隱憂。

唐玄宗廢除府兵制,造成全國軍力外重內輕,當時邊境兵力達五十萬,朝廷擁兵卻不足八萬,地方節度使已經威脅到朝廷安全,僅安祿山一人就兼任平盧節度使、范陽節度使以及河東節度使,擁兵十五萬。

對帝王而言,判斷一位臣子造不造反,不在該臣子有無造反之心,而是有沒有造反的能力。毫無疑問,安祿山就有這樣的能力。

朝中不斷有大臣跟唐玄宗上奏,說安祿山可能造反,唐玄宗就是不聽。態度最堅決的一位就是彼時的宰相,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

楊國忠跟安祿山交惡,將相不合久矣,偏偏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又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叛唐。

由此揭開了長達八年的叛亂,等到戰爭落幕,沒有真正的贏家。

宰相楊國忠在「馬嵬驛兵變」中被憤怒的將士殺死,楊貴妃被逼自盡,唐玄宗跟太子李亨分道揚鑣,最終被迫「退位」,當了太上皇。

叛亂者也沒什麼好下場。

諷刺的是兩位叛亂首領沒死在戰場,而是都死在各自兒子的屠刀之下,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也被兒子史朝義殺死。

個人的命運還只是其次,更關鍵的是安史之亂直接影響了唐王朝接下來的命運,繼而間接影響到整個華夏民族的命運。

安史之亂摧毀了唐帝國的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自此一蹶不振。

等到唐末黃巢起義興起,藩鎮割據加劇,中國歷史上迎來又一個大分裂、大混戰時期——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武人專政篡弒、兵將嘩變擁立之事迭生,後周太祖郭威如此,宋太祖趙匡胤本人亦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得國。

為了防止此類事件重演,趙匡胤遂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幹政,又借杯酒言歡之機,曉喻諸將告老辭職,史稱「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的「強幹弱枝」、「重文輕武」政策,雖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權力,使宋朝國祚延長,卻造成兩宋積貧積弱,使財政拮据、地方凋敝、外患深重。

終兩宋之世,這種局面一直沒有大改變。

自唐之後,武將出將入相成為一種奢望,以文官轄制武將成了一種傳統,有人戲言,說漢民族的血性就此遭到閹割,再不復漢唐雄風。

…………

山海城,夏宮。

系統公告剛一結束,鳳囚凰就來到山海城,跟歐陽朔商議戰役之事。

眼下的【山海盟】,卻是僅剩他們兩人了。

大夏王朝中出身唐朝的文臣武將不在少數,因此不管帝塵等人如何選擇,歐陽朔都會選擇唐朝陣營。

倘若【炎黃盟】也選擇唐朝陣營,那麼這一場戰役幾無懸念。

只是以帝塵等人的傲氣,怕是還想在戰役地圖跟歐陽朔鬥一番。原因之一就在雙方在兵力對比上,【炎黃盟】佔絕對上風。

歐陽朔雖為王爵,可惜最高只能帶兵十萬。鳳囚凰為一等公爵,可帶兵五萬,加在一起就是十五萬聯軍。

【炎黃盟】六位一等公爵,可帶兵三十萬,剛好是【山海盟】的兩倍。戰役地圖軍隊陣亡可用戰役貢獻值復活,帝塵等人還真沒什麼好擔心的。

對此,歐陽朔卻是樂見其成。

「一團和氣的話,豈不太過無趣?」歐陽朔這麼對鳳囚凰說。

鳳囚凰點了點頭,她也是一位好戰之人。

歐陽朔接著說道:「這次戰役對落鳳城而言是一次收服武將的絕佳機會,你可要好好把握。」歐陽朔說這話,等於主動放棄收服唐朝陣營武將的主導權。

鳳囚凰麾下有冉閔、王龁以及周勃三員武將,已經算是不錯了,唯獨少了一位統領級名將,甚為遺憾。

唐朝名將郭子儀,無疑是位合格人選。

鳳囚凰燦爛一笑,「那我就卻之不恭了。」兩人之間,自然無須客套。

…………

京都行省,邯鄲城。

帝塵等人聚到一起,商議戰役之事。

「老狐狸已經放出話來了,要選唐朝陣營,大家怎麼看?」帝塵問。

春申君冷笑說道:「他倒是會撿便宜,提前選了唐朝陣營,不是擺明了要再勝我們一次嗎?!」

「話也不能這麼說。」戰狼有不同意見,「以唐玄宗之昏聵,選唐朝陣營未必就能討到好。再說歷史上的安史之亂歷時八年之久,誰也不知道蓋亞會將戰役推演到哪個時間點,存在非常大的變數。」

「不錯。」雄霸跟著點頭,「以蓋亞的秉性,絕不會偏袒任何一方,無論選擇哪個陣營其實都一樣,關鍵看我們自己怎麼運作。」

見大家都發表了意見,帝塵笑著說道:「大家的意思是,再鬥一場?!」

「鬥!」雄霸言簡意賅。

「就是干,不能慫,不贏一次我心裡總是不服氣。」殺破軍耿耿於懷。

春申君到也沒反對,笑著說道:「也好,都鬥了七次,不差這一次。據家族專門研究戰役規則的專家推測,中國區接下來的幾場戰役很可能是單陣營戰役,槍口一致對外,我們能跟老狐狸掰腕子的機會已經不多了。」

帝塵豪氣說道:「好,那就這麼定了,全力以赴,再鬥一番。」

【炎黃盟】跟【山海盟】之間的又一次對抗,再次拉開帷幕。

************

蓋亞五年一月十五日,上午九點,系統公告準時響起。

「系統公告:公元755年,節度使安祿山跟史思明打著『討伐楊國忠』之名,舉兵叛唐,最終被唐朝鎮壓,第八場史詩戰役——安史之亂,正式開啟!」

檢測參戰條件,指定參戰部隊,選擇陣營……

大夏王朝此番出征的十萬大軍,歐陽朔選擇了禁衛軍第一軍團的兩個山蠻重裝步兵師團,禁衛軍第二軍團,再加上三千神武衛,剛好組成十萬大軍。

鑑於唐朝並不缺名將,為了避免客大欺主,歐陽朔此行沒帶上霍去病。

「系統提示:傳送開始!」

經歷一陣短暫的天旋地轉之後,歐陽朔一行出現在戰場。

「系統提示:歡迎玩家豈曰無衣降臨唐朝陣營大本營——長安。」

「長安?」

歐陽朔一怔,也就是說,長安城此時還沒被叛軍拿下。

按照歷史進程,唐玄宗應該還沒帶著大臣、妃子們逃往蜀地避難,著名的馬嵬驛兵變自然也還沒有發生。

「那麼潼關是否已經淪陷了呢?」

歐陽朔現在最關心的就在這個,潼關作為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倘若淪陷,那麼留在長安就沒什麼意義了。
daya 發表於 2017-8-27 12:13
第九百九十一章 潼關丟了,陛下快跑!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

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噪之聲震地。

海內承平日久,百姓已經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震驚。河北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叛軍所過州縣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開門迎接叛軍,或棄城逃跑,或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河北。

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接著任命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同時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

唐朝精銳邊軍大多還沒有趕回,封常清、高仙芝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得到的都是市井子弟,缺乏戰鬥經驗,而且還沒有經過訓練。

安祿山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仍然於十二月十二日攻入洛陽。

退守潼關的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奈何,唐玄宗聽信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

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唐玄宗斬殺封常清、高仙芝兩員大將之後,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二十萬,鎮守潼關。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哥舒翰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

天寶十五年正月,安祿山命其子安慶緒率兵攻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安軍主力被阻於潼關數月,不能西進。

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

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將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陝洛。

哥舒翰立即上書玄宗,「安祿山久習用兵,今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藉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生內亂,再攻打便可不戰而擒。」

與此同時,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打了幾個大勝仗,進展十分順利。郭、李二將同樣認為潼關只宜堅守,不可輕出,主張引朔方軍北取范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

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道:「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

玄宗輕信讒言,對郭、李之謀置之不理,連續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戰。

哥舒翰被逼無奈,撫膺慟哭。

有封常清、高仙芝被斬的前車之鑑,哥舒翰被迫於六月初四領兵出關,初七,在靈寶西原與崔乾佑部相遇。

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七十里長的狹窄山道。崔乾佑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於初八領兵與唐軍決戰。

唐軍以王思禮等率精兵五萬在前,龐忠等率十萬大軍繼後,另派三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

兩軍相交,唐軍見叛軍陣勢不整,偃旗欲逃,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叛軍伏兵突起,從山上投下滾木檑石,唐軍士卒擁擠於隘道,難以展開,死傷甚眾。

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面衝擊,企圖打開一條進路,但被叛軍用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不得前進。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發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

這時,崔乾佑命同羅精騎從南面山谷迂迴到官軍背後殺出,唐軍前後受擊,亂作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絕望的號叫聲驚天駭地,一片慘狀。

唐後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近二十萬唐軍,逃回潼關的只有八千餘人。

初九,崔乾佑攻佔潼關。

哥舒翰被部下脅迫,投降安祿山。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伏擊戰的典型戰例,唐玄宗錯誤估計形勢,拒絕採取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方針,過早地出關反攻,結果造成人地兩失,使平叛戰爭急轉直下。

崔乾佑潛鋒蓄銳,誘唐軍棄險出戰,會戰時又偃旗欲遁,誘唐軍進入伏擊區,因而取得大勝。

得知潼關失守,長安一陣混亂,百官中上朝的不過一兩個人,唐玄宗到勤政樓頒下制書說要親征,眾人都不信。

最終,唐玄宗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在禁衛六軍護衛下往蜀地逃去。

再之後就是馬嵬驛兵變。

潼關之戰是安之之亂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潼關若在,歐陽朔有九成以上的把握打贏這場戰役。潼關若失,那樂子可就大了。

…………

長安城外,歐陽朔跟鳳囚凰匯合,耳邊傳來一陣陣戰役公告。

「戰役公告:安史之亂共八位領主參與,總兵力四十五萬。唐朝陣營共兩位領主,總兵力十五萬萬;安祿山陣營共六位領主,總兵力三十萬。」

……

「戰役公告:唐朝陣營因為兵力弱於安祿山陣營一方,根據戰役規則,唐朝陣營自動獲得部隊防禦提升50%的增益加成。」

……

因為唐朝陣營兵力只有安祿山陣營的一半,此次增益加成非常可觀。

「戰役公告:根據爵位和功勛值檢測結果,唐朝陣營異人代表為豈曰無衣,王爵。安祿山陣營異人代表為帝塵,一等候爵。」

……

雖然得到,帝塵距離公爵應該還差一點,就是不知道戰役結束,帝塵能否晉陞為公爵。

真要那樣的話,中國區很快就會誕生第二個王朝。

歐陽朔按下心思,照例先找到軍需官登記,繼而問起當前戰事進展,「敢問將軍,眼下叛軍打到何處,潼關是否還在?」

「啟稟兩位大人,日前潼關已失,西京混亂,兩位大人率軍來援,正當其時。」軍需官的回答,讓歐陽朔跟鳳囚凰心中哇涼。

鳳囚凰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道:「糟糕,這次我們真是要敗給帝塵他們了。穩妥起見,還是趕緊率部逃進深山,捱到戰役結束吧。」

聽到這話,歐陽朔還沒說什麼,軍需官的表情已是大變。

歐陽朔衝軍需官微微一笑,道:「將軍無需擔心,我等既然來援,就不會半途而廢,替我轉告宮裡,本王稍後就進宮覲見陛下。」

「諾!」

軍需官臉色稍霽,轉身離去。

見鳳囚凰疑惑不解,歐陽朔笑著說道:「走,去營帳相商。」

蓋亞推演的戰役時間節點,確實有些出乎歐陽朔的預料。不錯,歷史上唐朝在長安淪陷之後,最終還是平定了叛亂,可那已經是幾年之後的事情。

戰役地圖跟歷史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了異人軍團這一變數。

安祿山陣營有了的三十萬異人部隊,還會像歷史上那般,被唐朝各地節度使一一吞噬殆盡嗎?未必。

而且有帝塵等人在,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想要「弒父」,繼而導致安祿山陣營大亂的一幕,在戰役地圖也不會發生。

整個戰爭形勢對唐朝陣營是極為不利的。

回到營帳,歐陽朔對鳳囚凰說道:「蓋亞不會安排一個真正的死局,看似走上絕路,那只是我們還沒找到破解困境的關竅而已。」

「話雖這麼說,可潼關已經淪陷,敵軍很快就要殺到長安來,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鳳囚凰依然不樂觀。

歐陽朔微微一笑,道:「不必著急,我先去見一見那位傳說中的唐玄宗李隆基,回來之後,再做計較。」

「也只能如此了。」

待鳳囚凰離開,歐陽朔這才對隨行軍師龐統說道:「士元,如何破解此局,就有賴你的智謀了。」

此番出征,歐陽朔沒帶之前慣用的賈詡,而是帶上龐統這位「新人」,自然是想給龐統一個發揮才幹的機會,好在資政閣真正立足。

對用人之道,歐陽朔已是道行極深。

「王上放心,微臣定不辱使命。」龐統也是有傲氣的,自蜀漢轉投大夏,進入謀士如雲的資政閣,自然也想表現一番。

資政閣中,除張良外,賈詡、沮授跟陳宮三人可都是跟他同一時代之人。

歐陽朔臨行前,龐統突然說了一句:「王上進宮見過玄宗之後,不妨抽時間再去見一見那位太子李享。」

歐陽朔一怔,嘴角露出一絲笑意。

龐統能說出這樣的話,證明三天的戰役準備時間裡,對安史之亂這一場戰役很是做了不少功課,忠心可嘉,怎不讓歐陽朔感到欣慰。

「也不知道,此番能不能見到那位傳說中的楊貴妃?」望著長安城的高大城牆,歐陽朔發出這樣的感慨。
daya 發表於 2017-8-27 18:20
第九百九十二章 老了的皇帝與上不了檯面的宰相


戰役地圖,洛陽。

帝塵等人率部降臨到洛陽城外,得知潼關已經被崔乾佑部拿下,帝塵笑著對春申君等人說道:「這次連蓋亞都站在我們這一邊,看老狐狸還怎麼蹦跶。」

「哈哈~~~」

春申君等人大笑,神情暢快無比,能在戰役地圖贏歐陽朔一次對他們而言實在意義非凡,足以揚眉吐氣。

帝塵道:「等見過安祿山,我們就率部直取長安,不給老狐狸一點機會。」

「正該如此!」雄霸點頭。

有三十萬大軍為依仗,就是對安祿山,帝塵等人也不怎麼看在眼裡。自【炎黃盟】大軍降臨洛陽的一刻起,安祿山陣營該如何決策,該由他們說了算。

************

長安,東郊。

歐陽朔要進城覲見唐玄宗,並不需要穿過整個長安城,事實上,自東面的春明門進城,右手邊第一大建築群落就是興慶宮。

興慶宮是唐玄宗做藩王時期的府邸,唐玄宗登基後大規模擴建,成為長安城三大內之一,其餘兩宮是太極宮與大明宮。

開元、天寶年間,興慶宮既是唐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長期居住之地。安史之亂之後,興慶宮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成為太上皇或太后閒居之所,大多數時間為太后等後宮常駐之地。

興慶殿上,歐陽朔見到唐玄宗李隆基以及當朝宰相楊國忠。

作為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此時的李隆基已經七十二歲,頭髮白了,皮膚鬆弛,身體大不如從前,心理倦怠,早不復年輕時的雄風。

時間是塊磨刀石,無聲無息,不疾不徐。

李隆基年輕時候重整河山、奮發有為、威服四海、睥睨天下的勃勃雄心,在幾十年的歲月中早已被打磨得乾乾淨淨。

身為一個泱泱大國至高無上的皇帝,李隆基能夠在登基後二十年的時間裡,日日不辭辛勞,勤勉理政,任賢用能,革故鼎新,把一個朝綱不振、民生艱難的國家治理得國泰民安、政通人和,海內歌舞昇平、人民安居樂業、四方萬國來朝,三代以下有哪個君主能夠做到?

饒是秦皇雄才、漢武偉略,本朝太宗曠世英主,也未能開創如此的盛世景象。因此在人生巔峰時刻,看著那一長溜前來朝拜的大小七十多個國家名單時,李隆基就已感到了莫大的滿足。

同時,李隆基又感到了深深的疲憊。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來稀,皇帝能活到七十多的更是稀。畢竟白天國事耗神,夜里美人耗力,幾十年下來還能不死,那得算奇蹟。

李隆基創造了一個奇蹟,在五十歲之前,雖說日夜操勞國事、勵精圖治,但他仍然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生了三十個兒子、二十九個女兒。

此番安祿山的造反,讓李隆基很是受傷,心神俱疲。

對安祿山,李隆基可謂恩寵之致,要官給官,要錢給錢,要面子給面子,要多風光有多風光。

舉幾個例子。

安祿山在長安喬遷新居,大擺酒席慶祝,李隆基本來約了幾位宰相進宮踢球,可為了讓安祿山高興,特意下旨踢球改期,命宰相們都去安祿山家赴宴。

安祿山在長安期間,李隆基每吃到一種可口的食物,或者狩獵時打到了稀罕的野味,就立刻派人飛馬送給安祿山。

刻薄點說,李隆基這輩子對自己的老子都沒這麼上心過。

更不可思議的是,由於認了楊貴妃作乾媽,安祿山可以隨意出入內宮,與貴妃親密接觸,面對面共進晚餐,有時甚至一整夜不出宮。

外界風傳乾兒子和乾媽之間有一腿,可干爹對此毫不在意。如此的恩寵和厚待,就是個再有狼子野心的禽獸,也應該養出感情來了吧。

可偏偏,安祿山還是反了。

此番潼關失守,徹底擊潰了李隆基的心理防線,他現在只想逃離長安,到蜀地去避風頭,跟美酒與美人為伴,了此餘生。

楊國忠此時也才四十餘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妹妹楊玉環傾國傾城,楊國忠的皮相自也不差,此時的臉上卻佈滿驚慌之意。

按照歷史,這位踩著李林甫上位的外戚宰相,很快就將走到生命的盡頭。

客觀地說,李林甫再擅權誤國,可由於手腕不是一般的高明,不管朝中還是地方,不管文臣還是武將,他至少都能罩得住,上上下下都服服帖帖。

這一點倒是跟剛投入大夏不久的嚴嵩有些類似。

安祿山受皇帝無比恩寵,對滿朝文武一概不放在眼裡,但唯獨對李林甫畢恭畢敬,既服且怕。

跟李林甫見面,即便是嚴寒季節,安祿山也會汗流浹背、濕透衣襟。

安祿山在京中安插的眼線,每次回范陽匯報,他最關心的就是李林甫有什麼指示。如果眼線帶回來的是李林甫的好話,安祿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如果李林甫有點不滿的表示,安祿山會懊惱地拍床大呼,「糟糕!我要死了!」

倘若李林甫此時沒死,安祿山絕沒有造反的膽子。

並且,作為一個重視制度、比較務實的宰相,李林甫在坑人之餘,多少還幹點正事,推行了一些有利的措施,並不是全無政績。

可這位接替李林甫把持朝政的楊宰相,不僅手腕差老遠,除了全身心地溜鬚拍馬、欺上瞞下、勾心鬥角、弄權誤國外,基本上一點兒正事都不肯幹。

所以,雖然同樣是專權多年的宰相,但是在史書上,李林甫光榮地躋身「奸臣」行列,而楊國忠最多只能算是個「外戚」。

遠的不說,眼下的安史之亂能發展到這般糟糕的地步,固然有李隆基昏聵的緣由,這位滿腦子勾心鬥角的楊宰相更難辭其咎。

楊國忠在馬嵬驛被憤怒的將士殺死,不是沒有緣由的。

歐陽朔現在面對的,就是這樣一位老皇帝跟一位上不了檯面的宰相,他此番能得到李隆基接見,多半也是拜城外那十五萬兵馬所賜。

李隆基的第一句話,就把歐陽朔氣的夠嗆,「你來的正好,朕已經打算到蜀地暫避鋒芒,你就帶著部隊一路隨行吧。」

「……」

歐陽朔很是無語,咱能不這麼慫嗎?!

「陛下,我帶來的十五萬部隊皆是精銳,尚可一戰。」歐陽朔當然不想就這麼撤出長安,這不等於主動投降嘛。

「大膽!」

大殿之內突然響起一聲大叫,楊國忠站出來,指著歐陽朔說道:「凡事以陛下安危為重,你敢抗旨嗎?」

歐陽朔眼神一凝,淡淡掃了楊國忠一眼。

身為大夏至高無上的王,像楊國忠這樣的歷史人物平時想見歐陽朔一面都難,又豈敢在他面前放肆。即便是在戰役地圖,歐陽朔也不必委曲求全。

「你......」

被歐陽朔掃了一眼,雖然不想承認,楊國忠還是感到一股心悸,那種無形的帝王氣勢就是在陛下跟前,楊國忠都從未感受過。

「咳咳!!」李隆基見忠誠的宰相有些下不了台,出聲說道:「你們不必爭執,長安是守不住了,還是暫且退至蜀地,再從長計議。」

倘若換做十年,二十年前,有十五萬異人部隊壓陣,李隆基也有那個膽量,以長安城為天險,跟叛軍鬥一番。

可惜歲月不饒人,眼下他只想離開這是非之地。

歐陽朔見此,知道李隆基心意已決,再犟下去也沒什麼意義,轉而說道:「既然陛下執意如此,我只能領命。只是我有一個小小請求,還望陛下成全。」

「你說!」

得到歐陽朔的承諾,李隆基很是高興,有這十五萬大軍隨行,他再無需擔心什麼。現在就是歐陽朔想要他宮裡的妃子,除了楊貴妃,李隆基都能答應。

歐陽朔說道:「為了防止人心不穩,引發城內騷亂,肯定陛下允許我帶一隊親兵進城協防,護衛陛下安全。」

潼關一戰,哥舒翰將駐守長安城的部隊、隴右戰區的部隊以及臨時從長安、洛陽招募的部隊,損失的一乾二淨。

帝國好不容易湊齊的二十萬大軍,一下打了水漂。

眼下的長安僅剩把守皇宮的三千禁衛,也就難怪李隆基一門心思想著逃跑了,再不跑就被安祿山給活抓了。

聽歐陽朔要帶兵進城協防,李隆基想都沒想,直接答應下來。

見歐陽朔如此貼心,李隆基自然懂得投桃報李,直接封了歐陽朔一個臨時頭銜,再賜給歐陽朔一枚令牌。執此令牌,歐陽朔可隨時帶兵進城,無人敢阻攔。

楊國忠見此,原本還想玩點權術,只是方才一下被歐陽朔鎮住,此刻還沒緩過神來,也能眼睜睜看著這位異人一下成了陛下跟前的紅人。

本能的,楊國忠感到威脅,眼中滿是嫉妒。

歐陽朔呢?他從頭到尾都沒看楊國忠一眼,得到令牌,順勢告辭離開。

「陛下是不是太恩寵那位異人了?」等歐陽朔離開,楊國忠才敢挑撥離間。

「無妨,只要能順利退回蜀地,收拾那位異人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情。」

「陛下聖明!」

眼見聖眷猶在,楊國忠忙不迭拍馬屁。

…………

出了興慶宮,歐陽朔並未回營,而是轉身朝太子府走去。
daya 發表於 2017-8-28 20:03
第九百九十三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歐陽朔沒有急著前往太子府,而是招來一隊親衛,將李隆基賜的令牌遞給小隊長,囑咐道:「將此令牌交給軍師,讓軍師調度兵馬進城。」

「諾!」小隊長轉身離去。

跟李隆基與楊國忠的會面,讓歐陽朔大失所望,這兩位是鐵了心要撤,歐陽朔卻不會遂了他們的心願。

手握十五萬精兵,別人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歐陽朔可以。歐陽朔也漸漸明了,龐統為何讓他去拜訪太子李享。

作為唐朝太子,李享活的很窩囊。

從被立為儲君的那一刻起,李享就處在前後兩任宰相李林甫與楊國忠的威脅當中,日子過的極為艱難。

僅李林甫在位期間,為剷除太子一黨,李林甫就藉著李享妻族姻親掀起了兩次大案,李享被迫離婚兩次,可謂心酸至極,身心蒙受巨大創傷。

楊國忠繼任宰相,跟李享又是一番明爭暗鬥,長安城表面風平浪靜,內裡險象環生。直到安史之亂爆發,李享才找到反擊的機會。

毫無疑問,歷史上馬嵬驛兵變的幕後策劃者,正是太子李享。

唐玄宗避亂出逃蜀地,帶著三千禁軍,殿後的李亨後隊人馬就有兩千人,其中還包括禁軍中的精銳部隊——飛龍禁軍。

六月十四日,逃亡隊伍到達馬嵬驛,禁軍將士因飢疲勞頓,已有不遜怨言,隊伍的騷動給暗中操縱與策劃兵變的李亨提供了絕好時機。

楊國忠被佈置周密的禁軍追到馬嵬驛的西門內亂刀砍死,割下首級,他的兒子楊暄及韓國夫人也被亂軍殺死。

李亨一手策劃馬嵬兵變,誅殺楊氏,矛頭指向了唐玄宗。玄宗入蜀不可逆轉,父子分道揚鑣也已勢在必行。

天寶十五年七月九日,李亨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經過一番佈置與籌劃,七月十二日,在靈武城的南門城樓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

至此,安史之亂迎來又一個轉折點。

聽聞歐陽朔來訪,李享不敢怠慢,親自引入府中。

此時的李享已經四十五歲,早已不是什麼風度翩翩的少年郎,而是一位體態略顯肥胖,愁眉苦臉的中年男子。

歐陽朔倒是想不到,這樣一位儲君竟有膽量發動兵變。馬嵬驛兵變絕非臨時起意,按時間推算,此時的李享已經在策劃此事。

「太子殿下可是想用非常手段誅殺宰相楊國忠?」歐陽朔開門見山。

「咣當!」

精緻的陶瓷茶杯在地上摔的粉碎,茶水四濺。到唐玄宗時期,茶道已經開始興起,茶聖陸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亂前後。

李享卻似毫無察覺,臉色瞬間煞白,顫聲說道:「你,你說的話,我,我我,我聽,聽不懂。」

歐陽朔微微一笑,「殿下無需擔心,你想做的事,憑我率領的十五萬兵馬,在長安就能幫你辦成,不會有一點意外。順便告訴殿下一個消息,陛下已經准許我調兵進城協防,說不定這會兒已經進城了。」

李享心中一顫,揮退要來收拾茶杯的僕人,強自鎮定下來,道:「如果是這樣,我需要做什麼?」

歐陽朔讚許地點了點頭,說道:「殿下可聽過一句話?」

「願聞其詳!」李享把姿態放的很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李享一怔,這話出自後世,用來形容明朝,他自然是沒聽過的,可聯繫此時的境遇,李享一下就揣摩透話中深意,「你的意思是,要我留守長安?」

「怎麼,不敢?」

李享很挫敗,他好歹是太子,可在這位異人面前卻一點氣勢都沒有,被壓制的死死的,咬牙說道:「潼關被叛軍攻陷,留守長安,能守住嗎?」

擔心長安城的安危只是其一,李享其實還有一個小心思,他想跟郭子儀等節度使聯絡上,那才是大唐的軍隊,忠於唐朝,而不像城外的異人部隊。

歐陽朔一雙漆黑的眼睛彷彿將李享的心思看得一清二楚,淡淡說道:「能不能守住,那就是我的事情了,殿下無需殿下。」

李享臉色一緊,籠在袖子裡的手緊握成拳。

「羞辱,這是對皇權赤-裸-裸的羞辱!」

歐陽朔不願久留,起身說道:「大變就在今夜,還請殿下早做準備。」

此時的歐陽朔,像極了歷史上擅自行廢立之事的權臣,比如霍光,比如董卓。在李享等人眼中,就是一等一的大魔王。

李享矗立在原地,不知該做何反應。

臨走前,歐陽朔淡淡說了一句:「還請殿下記住一句話,這長安城中缺忠誠,缺猛將,缺仁人志士,唯獨不缺皇子。」

李享握拳的指甲慢慢嵌入肉中,痛徹心扉。

…………

離開太子府,歐陽朔率部前往李隆基給他安排的下榻宅院,鳳囚凰、龐統以及石虎等人已經等在府邸。

龐統接到歐陽朔派人送去的令牌,立即會意,當即調三萬山蠻重裝步兵連同三千神武衛進城,接管各處城門以及城中關隘。

「啟稟王上,長安城已在我軍控制之下。」龐統匯報導。

歐陽朔微微一笑,道:「還是軍師知我。接下來,如何讓李隆基乖乖退位,又如何安排太子李享登基,還需軍師佈置一二。」

既然李享注定要通過兵變上位,歐陽朔乾脆成全他,只是登基地點不再是歷史上的靈武城,而是長安城。

如此一來,更加名正言順。

通過此舉,歐陽朔也能一舉掌控唐朝陣營的話語權,調動整個唐朝的力量來對付叛軍,而不是孤軍奮戰。

「王上放心。」龐統信心十足。

倒是鳳囚凰到現在依然一臉疑惑,問道:「無衣,你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不會真要堅守長安城吧?」

「有什麼不妥嗎?」歐陽朔問。

「大大的不妥。」鳳囚凰氣極,「你我帶來的部隊除山蠻重裝步兵外,剩下的十二萬部隊全是騎兵,怎麼守城,又怎麼守的住?」

「如果只是守城的話,那並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我有一個想法。」說著,歐陽朔將他的計畫和盤托出。

說完,整個議事廳一陣寂靜,鴉雀無聲。

「你瘋了!」鳳囚凰驚呼。

歐陽朔笑而不語,蓋亞將戰役劇情推演到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本就給唐朝陣營打了一個死結。

要破非常之局,就得行非常之事,絕不能順著蓋亞的思路來。

「只有這個辦法才能取勝,鳳舞你要相信我。」歐陽朔試圖說服鳳囚凰。

鳳囚凰苦笑說道:「都上了你的賊船了,我還能怎麼樣。」

計議妥當,大家各自分頭行動,叛軍隨時都可能殺進長安城,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必須爭分奪秒。

…………

洛陽。

就在歐陽朔跟李隆基對話時,帝塵也見到了安祿山。

像安祿山這樣的人是非常不容易信任別人的,軍閥出身的安祿山踐行一個道理:「誰的軍隊多,誰的拳頭就大;誰的拳頭大,誰就是老大。」

帝塵率三十萬大軍突然降臨洛陽,給了安祿山非常大的壓力。安祿山原本想給拿下潼關的崔乾佑下令,不必等後續部隊,直取長安,被帝塵攔下。

「長安有十五萬異人部隊駐紮,崔乾佑此時殺向長安,簡直就是送死。一個不慎,甚至還可能被敵軍趁機奪回潼關。」帝塵如是說。

安祿山卻是有些不信,「對方的異人部隊有那麼厲害?」

「雖然不想承認,但對方只會比你想像的還要厲害。」即便佔據上風,帝塵也絲毫不敢輕視那位對手。

那是一位縷縷創造奇蹟的人。

安祿山問:「那,依你之見,該如何行事?」

「讓崔乾佑部守在潼關,一步也不要踏出。等我率軍趕到潼關再一起行動,以雷霆萬鈞之勢,踏平長安。」

「如果他們跑了呢?」

帝塵一笑,「真要跑了,那就最好不過了。」

…………

是夜,長安。

三萬山蠻重裝步兵進駐長安城,讓本就流言四起的都城越發熱鬧。

有人說,這軍隊是保護皇帝陛下撤離的;也有人說,軍隊是來守衛長安的;甚至還有離奇流言,說軍隊是來佔領長安的。

不管怎麼說,等到夜色降臨,長安城例行宵禁。跟以往不同的是,負責在長安城各主要街道巡視的士兵,換成了白天進駐的山蠻戰士。

興慶宮跟太子府更是軍隊重點守衛對象。

這一夜,長安城注定不太平。

夜色中,先是三千神武衛突然衝進興慶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駐紮在宮內的一千禁衛拿下,徹底控制興慶宮。

再然後,太子李享姍姍而來,給他的父皇唐玄宗來了一次面對面的對話。

等到李享離開興慶宮,唐玄宗癱倒在地,陪在他身邊的是依然光彩照人的楊貴妃,楚楚可憐,淚眼斑駁,甚是惹人憐愛。

「逆子,逆子啊!」

唐玄宗滿是不甘,嘴裡不斷咒罵,卻無人理會。

往日莊嚴肅穆的興慶宮一下變得涼颼颼的,就像一座冷宮。

於此同時,宰相府迎來一隊凶神惡煞的兵士,二話不說,就將那位還在不斷算計他人的宰相楊國忠殺死當場,流血五步。

這一夜,長安城變了天。
daya 發表於 2017-8-29 14:12
第九百九十四章 能得罪的都得罪了


一大早,唐玄宗李隆基頒布了皇帝任上最後一道聖旨,大意如下:

「今有逆賊安祿山、史思明辜負皇恩,以下犯上,以至天下大亂,生靈塗炭,天理難容。朕垂垂老矣,有心殺賊,奈何無力凝聚天下百姓。」

「為了社稷的延續,為了天下蒼生的福祉,帝國需要一位更堅定、更有力量的皇帝。太子李享年富力強,德才兼備,可繼大統。就在今天,朕自願禪讓帝位於太子李享,欽此!」

隨聖旨一道頒布的,還有一道討剿叛軍的檄文。即日起,禪位聖旨就將跟討剿檄文一道,傳至天下州縣,號令全國軍隊向長安聚集,共同勤王討逆。

如此,天下輿論為之一變。

不獨長安百姓,天下億萬百姓都看到朝廷征討逆賊的決心,如此群情激奮,上下一心,何愁不除逆賊。

當天,在文武百官的擁護下,李享正式登基稱帝,改年號為至德,推尊唐玄宗為太上皇,潛居興慶宮,等於被幽禁起來。

登基之後,李享立即下旨,封異人歐陽朔為夏王,任兵馬大元帥,轄制全國兵馬,征討叛逆。封郭子儀為副元帥,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時兼任朔方節度使。

為了理清上下關係,不至讓節度使互相掣肘,旨意還明確規定,北方之兵馬,包括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河西節度使以及隴右節度使兵馬,再算上朔方節度使兵馬,凡可抽調者,合計十五萬大軍,悉數劃歸郭子儀臨時轄制。

僅此一條,就讓天下振奮。

…………

洛陽。

帝塵等人剛準備率部啟程前往潼關,就得到急報,長安有變,帝位更迭。

「不愧是老狐狸,竟然想到這樣一招。」帝塵不無感慨。

雄霸道:「這麼看,老狐狸真是鐵了心要在長安跟我們決一死戰了。這樣也好,一戰定勝負,省得多費周折。」

「話雖這麼說,眼下卻不能就這麼急著出兵了。長安是座雄城,又有十五萬大軍鎮守,還真沒那麼容易拿下,最起碼,攻城器械得再好好準備一下。」

「那就再等幾天吧!」雄霸無奈。

春申君插嘴說道:「既然情況有變,我們也別傻的孤軍奮戰,得將安祿山的部隊全部拉上,共同攻打長安。」

「說的不錯。」

「對長安,我們兩眼一抹黑,還得有安祿山那樣的人做嚮導才行。聽說安祿山在長安城安插了大量眼線,也不能浪費了。」

大家討論來討論去,發現安祿山陣營還是大佔上風,心裡頓時有底。

…………

帝塵等人忙著備戰,歐陽朔自然也沒閒著。

楊國忠的死看似無聲無息,實則在長安達官貴人階層早已掀起驚濤駭浪,跟楊國忠走的近的大臣們,更是感到脖子涼颼颼的。

很自然的,大家都認為楊國忠雖然是異人部隊殺死的,可幕後授意之人一定是剛剛登基的皇帝陛下。

兩人不和,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跟楊國忠走的近的達官貴人自然擔心遭到清算,他們又哪裡知道,眼下長安真正的主人不是坐在龍椅上的那位,而是歐陽朔。

歐陽朔不是殺人狂魔,殺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幹掉楊國忠之後,歐陽朔就以兵馬大元帥的名義,在長安發起徵兵。

安史之亂剛開始時,封常清已經在長安跟洛陽征過一次兵,徵召的市井子弟大都葬送在潼關一役,因此第二次徵兵是難上加難。

歐陽朔將徵兵目標瞄準了達官貴人的護院以及將軍門第豢養的私兵,這些人的戰鬥力可比市井子弟強了不止一籌。

當初封常清不敢動這些人,是不敢得罪這些達官顯貴。

歐陽朔卻無此顧慮,哪怕他現在將長安捅出一個大窟窿,也絲毫影響不到主位面,戰役結束,拍拍屁股走人就是。

這一下,長安立即雞飛狗跳。

歐陽朔不是粗魯之人,自然懂得先禮後兵的道理,他先是以兵馬大元帥的名義向各家發起公文,請他們自願獻出護院與私兵,共擊強敵。

時間限定為一天。

一天之後,山蠻戰士將挨家挨戶盤查,但凡發現有藏私者,對不起,輕者加征「戰爭稅」,重者抄家滅族。

該心狠手辣時,歐陽朔是一點都不會心慈手軟。

諾大的長安城,藏龍臥虎,真要將這些護院與私兵聚攏到一起,怕是不下五六萬人,配齊裝備,稍加訓練,就是一支合格的部隊。

長安城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兵器鎧甲,各大武庫之中,堆積如山的長弓、唐刀、長槍、長矛以及各類鎧甲一度亮瞎了歐陽朔的雙眼。

不愧是開元盛世,真是富的流油。

如此資源怎能浪費?

歐陽朔再生一計,告示全城青壯年,只要參軍,立即賞錢五貫,相當於五十石大米,抵得上一位四品大員的月俸。

殺敵建功的,還另有獎賞。

反正花的是大唐國庫的錢,歐陽朔一點都不心疼。

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如此豐厚的賞賜,又值此亂世,僅僅一天就有兩萬青壯年報名。

歐陽朔自然不指望這些新兵上陣殺敵,將他們召集起來,稍加訓練,用來搬運守城物資、救治傷員、打掃戰場等雜事還是能做的。

除了徵兵,還有一事讓歐陽朔頗為上心,就是加固城防。

大唐承平太久,城牆雖然大抵完好無缺,但是儲存的守城物資就大大不如預期,必須在短時間內補齊。

就算依歐陽朔之計,到時在城牆上也有一番惡戰。

幹這活自然就要動員城中百姓了,不管男女老幼,但凡使得上力氣的,統統都要服役,協助大軍鞏固城防。

為了不激起民怨,歐陽朔大筆一揮,朝廷管飯,頓頓有肉。

不獨是添加守城物資,歐陽朔還準備在城外開挖壕溝,這才是最大的一項工程。時間緊,任務重,歐陽朔沒辦法,只能用人海堆了。

除了徵召長安百姓,歐陽朔還派出騎兵,到周圍村落去徵調勞役。

可以說,能調動的資源,歐陽朔基本上都調動起來,表面上看,是真的準備在長安城跟叛軍決一死戰了。

忙碌中,長安城也在發生一些不為人察覺的怪事。
daya 發表於 2017-8-29 18:39
第九百九十五章 血戰長安


自新皇登基,異人部隊,尤其是騎兵部隊就不斷地進出城門,不知在搞什麼名堂,時間一久,大家也就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這還只是明面上的,每當黑夜來臨,長安城就肅殺無比。

在朝中文武百官的協助下,歐陽朔出動神武衛,在長安城中悄悄展開一場大清洗,儘可能地將安祿山在長安的眼線一一拔除。

奈何一則時間有限,二則神武衛也不是專業幹這個的,朝中大臣怕也都各懷心事,清洗行動並不怎麼順利。

長安城中必有漏網之魚。

歐陽朔無奈,只能傳令石虎加強城門守衛,切斷內外聯絡渠道。

…………

戰役第四天,灞橋。

灞橋位於長安城東十里處的灞河上,是長安城的東大門,連接著長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幹線。

一大早,歐陽朔悄悄趕到灞橋,為鳳囚凰一行送別。

連日兵馬進出長安城的把戲,不過是為了掩飾主力部隊撤離軍營。長安東郊的軍營中僅剩兩萬虎豹騎,由師團長馬休統領。

剩下的十萬精騎以冉閔為主將,馬超為副將,鳳囚凰隨行,一路北上,前往靈武城跟郭子儀統領的唐朝大軍匯合。

歐陽朔正是要以長安城為誘餌,吸引叛軍主力,為郭子儀部贏得時機,一舉殲滅史思明部,繼而直取安祿山的老巢范陽。

為了速戰速決,歐陽朔不惜冒險,調十萬精騎北上助陣。

有此精兵相助,以郭子儀之才幹,既無宦官監軍掣肘,又無同僚節度使相沖,定能不負眾望,一舉端掉叛軍老巢。

前提是,長安城要能在叛軍主力攻擊下存活下來。

新帝剛登基就向全國發出討剿檄文,號令天下勤王,擺出一副要與長安共存亡的架勢。倘若長安有失,那就一切完蛋。

為了守住長安城,除了招募新兵,歐陽朔還以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著令劍南節度使率精兵三萬,北上支援長安城。

粗略算一下,鎮守長安的部隊包括三萬山蠻重裝步兵,兩萬虎豹騎,三萬劍南精兵,六萬臨時整編的新兵,合計十四萬大軍。

招募的青壯年,預計在十萬人上下。

有此大軍,歐陽朔有信心跟叛軍一戰。

************

一轉眼,一週時間轉瞬而逝。

長安城的備戰已經接近尾聲,叛軍的先鋒部隊也已在長安郊外現身。就在前一天,劍南節度使率領三萬精兵,日夜兼程,終於趕到長安。

一場大戰即將打響。

戰役第十天,叛軍主力終於抵達長安城外,浩浩蕩蕩。

此番出征,安祿山陣營除了三十萬異人部隊,還有十五萬叛軍,由安祿山之子安慶緒統領。

四十五萬精銳大軍,足以吞噬一切。

除此之外,隊伍中還有一群特殊來客,他們穿的破破爛爛,臉色惶恐,赫然便是普通百姓,被大軍像趕牛羊一樣驅趕著前進。

大軍在長安城外十里處安營紮寨,再往前走,就是灞河。

帝塵等人騎馬越過灞橋,遠遠觀察著巍峨聳立的長安城,見到長安城外的道道壕溝,帝塵微微一笑,「我就知道老狐狸會玩這一招。」

牧野之戰,歐陽朔就曾利用壕溝贏了一場,現在又故技重施。

「黔驢技窮爾。」春申君自信一笑。

看了一會兒,帝塵策馬而回。

「回吧,明天正式攻城,我倒要看看老狐狸還有什麼本事。」

…………

次日一早,浩浩大軍越過灞河,兵臨城下。

長安城北面跟東面都有寬闊的護城河與溝渠拱衛,不易攻打,叛軍此番攻城,選定西城門跟南城門。

浩浩大軍繞過東面,各就各位。

為了避免指揮混亂,帝塵跟安慶緒約定,三十萬異人部隊負責攻打南城門,十五萬叛軍負責攻打西城門。

僅大軍就位,就耗去兩個小時。

城牆上,剛整編的新軍望著城外浩浩大軍,眼中不覺流露出驚慌之意,他們剛學會隊列,就被投入殘酷的戰場。

為了磨煉新軍,歐陽朔將六萬新軍平均分配在西城牆跟南城牆,三萬劍南精兵與三萬山蠻重裝步兵也都佈置在這兩面。

此外,山蠻步兵還充當監軍角色。

真正的大戰是在上午十時打響的,但見一隊隊普通百姓在軍隊驅趕下,費力推著一輛輛攻城車、投石機、移動箭塔朝城牆挪去。

遇到壕溝,就臨時搭設棧橋。

這些百姓是在帝塵的建議下,由安慶緒自潼關周邊徵調過來的,就是為了當炮灰,給大軍減少損失。

「這幫畜生,簡直喪心病狂!」

石虎等將領見了,露出不忍之色,奈何這是生死決戰,容不得一絲仁慈。

「發射!」

一聲令下,佈置在城牆上的一架架投石機開始運作。

一聲又一聲尖銳的呼嘯撕裂長空,城樓上騰起了黑點,彷彿是一片騰空而起的「麻雀」,密密麻麻的投石在視野中急速地擴大,上千顆磨盤大的石塊帶著可怕的衝勢從天而降,就如同密集的流星雨隕落在大海中,飛濺起血紅的浪花。成百上千的無辜百姓倒在血泊之中,染紅了腳下的土地。

百姓臨死前的哀嚎響徹雲霄,讓人動容。城守將士見了,滿是不忍,那可是他們的同胞啊。可軍令如山,只能一邊默默流淚,一邊發起進攻。

帝塵等人卻無一絲仁慈,掛掉一批,再派上一批。

「膽敢有後退者,殺無赦。」帝塵如此交待執法隊。

對百姓而言,前進尚有一線生機,後退百分百要被處死,他們沒得選,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衝。

亂世之中,命如草芥。

戰役地圖因為沒有副作用,因此更容易激起人性中的黑暗面。歐陽朔在長安隨意行廢立之事,肆意動用國庫,徵調勞役是如此;帝塵不將普通百姓的命放在眼裡,肆意踐踏,也是如此。

手握大軍,他們可以隨意修改戰役規則。

對戰役地圖的百姓而言,無論哪一方,其實都是來自異界的魔鬼。

交戰一開始,就是雙方的遠程比拚。叛軍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投石機跟移動箭塔,壓制城牆守軍的遠程火力,為步兵進攻掃清障礙。

短短不過一個小時,就有一萬餘名百姓葬身戰場,他們的屍體將壕溝填塞的滿滿噹噹,完成最後的使命。

帝塵滿意一笑,下達了總攻的命令,他似乎已經看到大軍衝破城牆,殺進城中,生擒歐陽朔的那一刻。

勝利已經近在眼前。

「殺!」

一個個精銳師團,踩著百姓屍體,冒著箭雨,朝城牆發起衝鋒。

人潮如山如海,車聲轆轆,鐵甲鏗鏘,馬嘯長風,如此龐大的攻勢讓城頭的守軍難以抑制的心寒。

當黑壓壓的大軍距離城牆五百米時,守軍的反擊開始了。

「自由射擊!」

投石機被叛軍壓制,守軍還有強弓勁弩。

密密麻麻的箭雨傾瀉而下,帶來無法計數的死亡與恐懼。

沒有命令,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叛軍將士也不敢後退一步,他們踏著前路方陣的血跡,發起一輪接一輪的衝鋒。

越接近城牆,守軍的反擊就越凌厲,箭矢如暴雨般傾瀉,石塊如同飛鳥般大批大批飛落。那落地是巨石是如此沉重,砸的地面都在發抖。

石頭落在軍陣中,在地面砸出大大的坑洞,叛軍士兵被成片成片地掃倒,哭喊尖叫聲不絕於耳。

叛軍將士只管猛撲向前,不顧傷亡,一往無前。

此時此刻,西、南兩城牆百米之內,已成地獄。裝在城樓上的數百台大型床子弩同時發射,弩箭一片又一片地掃除,箭矢遮天蔽日,所到之處便是一片血肉橫飛。

在這可怕的金屬風暴中,血肉之軀猶如紙糊一般脆弱,前排士兵連喊一聲「救命」都來不及,瞬間就被絞的粉碎。

慘叫、呻吟、鮮血、死亡,慌亂的人馬互相踐踏,箭雨如蝗蟲般飛來,破空的尖銳風聲充斥著空間,令人窒息。

箭矢橫飛,滾石如冰雹般密集地落下,叛軍不敢抬頭、不敢邁步,有士兵企圖躺到地上裝死,立即就被跟上來的後續部隊踩成了肉泥。

士兵們尖叫、哭嚎,你撞我推地擠成一團,互相踐踏。有人臥倒躲避,卻給驚慌的戰馬踩過腦袋,一片淒慘的嚎叫聲遠遠地傳回,不像是戰場,倒像是屠宰場傳來的聲響。

陣頭上,帝塵等人臉色凝重。

開戰之前,他們絕想不到,長安守軍的反擊會如此凌厲。

「不是說老狐狸帶來的都是騎兵嗎?他從哪裡招來的守城部隊?」帝塵不解,心中首次升起一絲不安。

炮灰戰術開了一個好頭,卻沒帶給帝塵想要的好結果。

此戰立下頭功的,正是歐陽朔臨時招募的十萬青壯年,短兵相接,這些連新兵都算不上的男子確實起不到什麼作用。

可操作弩機,丟石塊,仍原木,搬運守城物資,他們還是非常稱職的。在家國危難之際,這些人展現了唐朝男子的血性跟勇猛,一個個悍不畏死。

為了守護城中的妻兒,他們不惜血戰到底。

大唐雄風,一覽無遺。
daya 發表於 2017-8-30 10:35
第九百九十六章 范陽淪陷


叛軍第一天的攻擊最終無功而返,敗下陣來,代價就是三萬餘無辜百姓的性命以及四萬精銳部隊的陣亡。

長安城比帝塵等人預想的還要堅固。

夜幕降臨,殘陽照在血跡斑斑的城牆上,照過一座座破敗的古城樓,照過城牆腳下那堆積如山的屍體,以及被屍體染紅的土地。

系統更新之後,屍體不再會被刷走,為了避免傳染瘟疫,歐陽朔下令,趁著夜色將一具具屍體或就地掩埋,或堆在一起焚燒。

滾滾黑煙夾雜著惡臭在空氣中擴散開來,讓人心中發毛。瑟瑟冷風中,隱隱傳來嗚咽的哭泣,那是失去親人的悲傖。

一天鏖戰,臨時招募的十萬青壯年陣亡兩萬餘人,大多是被叛軍投石機或者移動箭塔所傷。六萬新軍就更慘,一下折損三分之一。

大唐男兒,無愧其名。

到了夜間,漸漸有流言傳開,說義軍只是要「清君側」,並不想造反,大軍進入長安之後,將對百姓絕對秋毫無犯,希望百姓不要做無畏的犧牲。

這是安祿山安插在城裡的眼線開始工作了。

傳言一出,還真有人信,尤其是那些眼見鄰里戰死者,更是心有慼慼焉,生恐這樣的災難降臨到他們頭上。

天下承平日久,百姓痛惡戰爭,能夠止戈,自然再好不過。

如此,民心開始不穩。

歐陽朔對此嗤之以鼻,讓人貼出告示,明言:「叛軍打著討伐楊國忠的口號謀逆,楊國忠早已伏誅,叛軍並未停止作亂,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此為其一。白天,叛軍驅趕無辜百姓攻城,喪心病狂,根本無體恤百姓之意,可見秋毫無犯實為無稽之談,此為其二。」

「有此二條,足見叛軍狡詐,所言不足為信。」

闢謠告示一出,百姓驀然驚醒,「是啊,那些叛軍能不顧城外百姓性命,真要進了城,還會放過他們嗎?!」

可以說,叛軍白天驅趕百姓的行徑,就是在自掘墳墓。

闢謠的同時,歐陽朔再次出動神武衛,對這些跳出來的老鼠來了一次抓鼠行動,將其清理乾淨,省的跳出來噁心人。

…………

接下來兩天,叛軍一次又一次地對長安城發起猛烈攻擊,每次都無功而返,徒留下一具具冰冷的屍體。

長安城就像一頭貪婪的深淵巨獸,無止境地吞噬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攻城三天,叛軍士氣大跌。

「這樣下去不行,遲早要倒在城牆腳下。」帝塵還算沉得住氣,一咬牙,下定決心,「必須改變作戰策略,出奇制勝。」

幾人聚在一起,緊急商議對策,隊伍的氣氛早已沒了最初的輕鬆,一個個凝重不已,眉頭緊鎖。

直至深夜,他們才各自散去。

…………

戰役第十五天,長安城。

叛軍上午的進攻跟前兩天並無二致,唯一不同的是,叛軍的攻擊更凶狠了,不計犧牲,一個個悍不畏死,有一種破釜沉舟的意味。

「敵人這是要拚命了,都打起精神來!」

城牆上,稍有經驗的團隊長都察覺到敵軍的異常,提醒手下兒郎注意。戰場無眼,一個微小的疏忽都可能致命,更何況是在這種關鍵時刻。

叛軍接連三天的猛攻對守軍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傷亡、疾病、疲勞、恐懼等等,不斷侵蝕著守軍的意志,將士們時刻處在崩潰邊緣。

再這樣攻下去,守軍未必就抗的住,畢竟雙方的實力對比擺在這。只是叛軍傷亡慘重,士氣跌在冰點,未必就能撐到城破的那一刻。

這是一場意志的對決,也是雙方統帥的心理戰。

就看誰最先撐不住。

無疑,帝塵等人最先坐不住,準備改變作戰策略。

中午時分,就在大家精神最鬆懈的時刻,叛軍突然有了新動靜,只見一直被帝塵當做預備部隊的七萬大軍突然動了。

「不好!」石虎等將領心中一沉。

叛軍在此時投入預備部隊,真是要人命。

「死戰吧!」

山蠻戰士的血性在這一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為了王朝的榮譽,三萬山蠻不惜葬身於此,也要捍衛王上的榮耀。

就在石虎等人做好死戰準備時,那七萬大軍突然一轉,朝東面移動,目標赫然是一直沒動過的東城門。

「這是聲東擊西!」

七萬大軍如惡狼一般朝東面奔去。

帝塵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趁著城內守軍被吸引到西面跟南面的時機,企圖在東城牆打開一個缺口,以此逆轉戰局。

那麼,唐朝陣營鎮守東城牆的是哪支部隊?

不是別人,正是長安城原有的三千禁衛。

雖然大戰剛一開始,太上皇李隆基就帶著愛妃離開興慶宮,躲到內城太極宮避難,三千禁衛還是盡職地守衛在東城牆。

面對七萬叛軍突襲,即便有護城河為掩護,三千禁衛也是必然守不住的。

歐陽朔得到消息,立即叫來馬休,「該你們登場了!」

「諾!」

馬休乾脆利落地行了一個軍禮,轉身離去。

兩萬虎豹騎策馬來到東城區,整齊劃一地甩開戰馬,如惡狼一樣提刀登上城牆,頓時轉為一支精銳步兵,拱衛東城牆。

歐陽朔好歹身經百戰,又怎會不留一支預備部隊。

就是防著叛軍一手。

大戰一觸即發,叛軍的突襲沒能湊效,頓時變成一場苦戰。

叛軍的突襲到底打了守軍一個措手不及,東面既未配齊弓弩手,無法充分發揮巨弩的殺傷,也沒配備搬運守城物資的輔軍。

很快,七萬叛軍就殺上城頭,跟虎豹騎殺到一起。

場面一度非常慘烈,眼看就要死守,好在虎豹騎乃精銳中的精銳,王牌中的王牌,戰力當真駭人,在拚命三郎馬休的統領下,硬是一次次將敵軍的攻擊打退,頑強地守住陣地不失。

大夏軍威,所向無敵。

就在雙方艱難鏖戰時,長安郊外突然出現一支部隊,鬼鬼祟祟的,遠遠看著戰場,就是不靠過來。

細看,卻是最快的勤王部隊終於趕到長安了。

長安之戰,就此迎來轉機。

帝塵得到消息,摸不清對方底線,不敢冒險,立即下令撤退。這一天的攻城戰虎頭蛇尾,又是做了一次無用功,戰役形勢對安祿山陣營越來越不利了。

今天趕來的勤王部隊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幾天,越來越多的勤王部隊向長安彙集,搞的叛軍根本就不敢攻城,直接撤到灞河以東的軍營之中。

「憋屈啊!」

帝塵固然鬱悶,安慶緒的心情就更加狂躁,幾天打下來,安慶緒帶來的十五萬大軍已經陣亡了三分之一。

可長安城依然屹立不倒,連跟毛都沒掉。

隨著各路勤王大軍抵達長安城,攻下長安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甚至於說,等勤王部隊一多,他們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個問題。

對帝塵等人,安慶緒已是頗為不滿,甚至已經起了率部撤回洛陽的心思。

「大不了退會范陽!」安慶緒心裡打著其他主意。

殊不知,安慶緒以為的退路早已煙消雲散。

就在兩天前,郭子儀統領十五萬唐軍,連同十萬精騎,不僅一舉掃滅史思明部,更是直接攻下范陽,端了安祿山的老巢。

眼下這支大軍正攜大勝之勢,直奔洛陽而來。
daya 發表於 2017-8-30 14:31
第九百九十七章 詩聖杜甫


次日一早,安慶緒就接到洛陽急報。

范陽淪陷,洛陽告急,安慶緒想都沒想,匆匆跟帝塵打過招呼,立即率部朝洛陽撤去。帝塵無奈,只能跟著撤離。

再在長安呆下去,怕是要全軍覆沒。

望著叛軍匆匆撤離,長安守軍長長舒了一口氣,一些士兵再也支撐不住,癱倒在地,這一場大戰實在是太刺激了。

對長安而言,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

擊退叛軍,歐陽朔在長安的威望達到一個頂峰,文武百官對歐陽朔擅行廢立之事的怨氣也稍稍得到緩解,城中百姓更是對歐陽朔感恩戴德。

那些被要走護院與私兵的達官貴人態度也是一變,忘記先前的不捨,忙著向皇帝陛下請功,細述他們的兵將是如何英勇殺敵,守衛長安。

各路勤王之師也忙著進宮,向皇帝陛下表忠心。

相較之下,歐陽朔這位功臣倒有些被冷落,想來無論是李隆基,還是李享,對歐陽朔這位異人在心裡面都會有些疙瘩。

朝廷已經傳出風聲,希望異人部隊出城駐紮。

好在長安之危剛一解除,擔驚受怕了十幾天的太上皇李隆基一下變得不安分,賴在太極宮不走了。

當太上皇哪有當皇帝逍遙自在呢。

歷史上,李隆基自蜀地回到長安,還跟李享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明爭暗鬥呢,更何況是現在這樣一個局面。

作為文治武功皆屬上乘的一代帝王,李隆基在朝中根基頗深,願意追隨他的老臣是一抓一大把,自然想遙控朝局,而不是當一個無足輕重的太上皇。

古代帝王對權力的眷戀是常人難以理解的,非死不放權。

就像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經大義凜然地說:「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意思就是說,他即使長壽,也不敢打破爺爺康熙帝統治六十一年的記錄,就干六十年,到時候不死也退位。

為此,乾隆還早早地耗費巨資,在皇宮一角修建了為一座為退位之後準備的太上皇宮殿——寧壽宮。

到了八十五歲,乾隆執政滿六十年,果然將皇位禪讓給後來的嘉慶皇帝,卻根本沒有搬去寧壽宮住,而是依然住在養心殿,接受百官朝拜,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大權在握。

可憐的嘉慶當了三年的「假皇帝」,直至乾隆駕崩,才得以親政。直到臨時前,乾隆皇帝都沒在寧壽宮住過一天,可謂諷刺至極。

乾隆那還是打著漂亮的幌子,自願禪位的,李隆基禪位可不是出於自願,也就更有理由干預朝政了。

如此,叛軍剛走,長安朝廷就開始暗流湧動。

新舊帝黨之爭,悄然拉開序幕。

歐陽朔卻不管這些爛事,趁著兩位皇帝爭鬥之時,他優哉游哉地趕到長安城西的一處街坊,拜訪一位文人。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詩聖杜甫。

杜甫的人生跟安史之亂有著很深的交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就出自這一時期,包括著名的「三吏三別」,生動地反應當時的戰亂情景。

比如其中的一首《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戰役地圖中,異人的參與雖然改變了戰爭走向,可受害的依然是百姓。長安城外,數萬具百姓屍首就是最生動的寫照。

歐陽朔造訪杜甫,自然是想請杜甫隨他一同回大夏。

杜甫出身北方大士族,青少年時期也曾衣食無憂,鮮衣怒馬過,等到中年,家道中落,兼且屢次科舉不中,仕途不順,日子一度過的非常潦倒。

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一年,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可見當時生活之困窘。

在朝中,文武百官各有心思,對歐陽朔的觀感頗為複雜。但是在民間,歐陽朔實在是一等一的大英雄。

兼且歐陽朔以夏王之尊,領兵馬大元帥之銜,親自出面招攬,杜甫哪有不答應的道理。古代文人能對權貴真正嗤之以鼻的,可沒有幾個。

【姓名】:杜甫(聖級)

【封號】:詩聖

【朝代】:唐朝

【身份】:大夏文士

【職業】:特級詩人

【忠誠】:75點

【根骨】:20 【悟性】:18 【福源】:10 【魅力】:15

【特長】:詩聖(提升王朝文化指數10%,提升王朝百姓文化素養15%,提升王朝詩歌水平50%,提升王朝詩人突破瓶頸成功率25%)

【著作】:《杜工部集》

【評價】: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最得詩人之體。

順利招攬到杜甫,歐陽朔心情大好,也不去理會朝堂之事,安心等待戰役結束,等領到戰利品,即刻回歸大夏。

至於派兵追擊叛軍一事,歐陽朔根本就沒做。

一則長安守軍傷亡慘重,需要修整。叛軍雖然也有傷亡,可依然還有三十餘萬主力大軍,此刻前去追擊,無異於羊入虎口,殊為不智。

至於那些所謂的勤王之師,讓他們站在一邊搖旗吶喊還行,真要讓他們前去追殺叛軍,一個個立即眼神閃爍,顧左右而言他。

歐陽朔見此,徹底熄了立即追擊的心思。他只是傳令劍南節度使,讓劍南節度使整頓勤王之師,隨時準備兵發洛陽,配合郭子儀部一舉殲滅叛軍。

兩軍配合,不愁洛陽不滅。

戰事的發展卻遠遠出乎歐陽朔的預料,更為順利。

…………

安慶緒最終還是沒能趕到洛陽,就在大軍行至潼關時,前方突然來報,洛陽有變。原來,接連得知大軍在長安遇挫,范陽淪陷,洛陽守軍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將安祿山宰了,跟著就宣佈願望歸順朝廷。

劇情反轉太快,讓安慶緒措手不及。

帝塵等人卻是鬆了一口氣,戰役提前結束,他們也不用跟著受累。真要在洛陽展開一場鏖戰,可不知要搭進去多少部隊,不划算。

隨著安祿山被殺,戰役公告跟著響起。

「戰役公告:安史之戰正式結束,安祿山陣營逆轉歷史結局失敗。」

……

「戰役公告:安史之亂正式結束,現在開始根據玩家對戰役的推動作用以及對本陣營的貢獻等綜合指數,統計額外貢獻值加成。」

……

歐陽朔耳邊立即傳來系統提示音。

「系統提示:玩家豈曰無衣,唐朝陣營異人代表,妄行廢立之事,雖然守城有功,奈何功過相抵,額外獎勵戰役貢獻值20000點。」

「……」

歐陽朔滿頭黑線,還有這樣的操作?!

按照上一場戰役的標準,歐陽朔此番一舉扭轉唐朝陣營不利局面,至少也能額外收穫十萬點戰役貢獻值,現在倒好,只有可憐的兩萬點。

蓋亞這是借此對歐陽朔發出警告,不要以為在戰役地圖就可以為所欲為。

歐陽朔無奈,查看了一下戰役貢獻值排行榜。

【名次】—【姓名】—【戰役貢獻值】

【第1名】:豈曰無衣—400000點

【第2名】:鳳囚凰—300000點

【第3名】:帝塵—250000點

【第4名】:戰狼—150000點

【第5名】:雄霸—140000點

【第6名】:春申君—120000點

【第7名】:飄零幻—100000點

【第8名】:殺破軍—20000點

帝塵作為安祿山陣營的異人代表,這次沒能贏過鳳囚凰,怕也是因為驅趕百姓當炮灰,被蓋亞處罰,沒獲得什麼額外獎勵。

殺破軍是八人中最慘的,他帶來的五萬大軍被當作預備部隊,在最後關頭才投入戰場,跟兩萬虎豹騎血拼,沒能拿到理想的貢獻值獎勵。

這麼點貢獻值,怕是連復活部隊都不夠。

…………

戰役結束,歐陽朔正準備前往皇宮領取第一名獎勵,不曾想迎面碰到一隊出宮宣旨的宦官,卻是李享直接將獎勵送過來了。

歐陽朔見此,苦笑不已,那位皇帝到底是有多不待見他啊。接過獎勵,卻是一塊玉珮,歐陽朔也不查看屬性,當即傳送離開。

剛一回到山海城,歐陽朔耳邊就傳來一陣陣系統公告。

「系統公告:安史之亂正式結束,唐朝時期主要歷史人物自動加入遊戲進程,請玩家自行探索。」

……

作為歷史上一個極為繁盛,百花齊放的朝代,唐朝時期的歷史名人可不在少數,除了大名鼎鼎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詩人、書法家、畫家等各派文人墨客更是層出不窮。

對中國區領主而言,這實在是一個好消息。

「系統公告:安史之亂正式結束,青城派等武林門派自動加入遊戲進程,請玩家自行探索。」

……

隨著歷史推演至唐朝,江湖是越發熱鬧了。
daya 發表於 2017-8-30 23:52
第九百九十八章 吐蕃王朝與突厥汗國


「系統公告:安史之亂正式結束,唐太宗李世民入主長安,長安朝廷自動更換為大唐王朝,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侯君集、程咬金以及李勣等名臣武將,自動歸入大唐王朝。」

……

公告一出,歐陽朔等領主傷透了心,李世民這是一點湯都不留啊。

現身長安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歐陽朔別的還不怎麼眼紅,獨盼大唐軍神李靖一人,飛熊軍可還缺一位統領呢。

中國十大神將除白起之外,歐陽朔最鍾情的就是這位大唐軍神。

奈何李靖出現在長安,也只能從長計議了。

「系統公告:安史之亂正式結束,松贊乾布入主邏些城,繼贊普位,吐蕃勢力自動更換為吐蕃王朝,噶爾‧東贊域松、尚結悉、尚息東贊、尚贊磨、達扎路恭等名臣武將,自動歸入吐蕃王朝。」

……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也是該地區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

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

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

當時的吐蕃王朝跟大唐帝國還是姻親,先後兩位大唐公主,即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嫁入吐蕃,以示友好。

兩大王朝之間也不是一直睦鄰友好。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國力虛弱,由於討伐北方叛軍的需要,唐朝西部的軍隊大部分被撤走調離。

吐蕃乘虛深入大唐內地,由大將達扎路恭(漢籍作馬重英),集結二十萬聯軍大舉攻唐,佔領了陝西鳳翔以西、鄰州以北的十幾個州。

當年十月,佔領奉天,很快打到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陝州避難,吐蕃大軍順利佔領長安,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

十五天之後,在一代名將郭子儀的指揮下,唐軍收復長安。

據歷史記載,從公元705年至公元822年,唐朝和吐蕃共會盟八次,可見兩大王朝之間的關係頗為坎坷。

吐蕃王朝加入歷史進程,首當其衝的就是大夏王朝了。

蜀地羌郡跟吐蕃接壤,也是唯一跟吐蕃有接壤的玩家領地,好在松贊乾布不是一位侵略性很強的贊普,未來如何,還有待觀察。

「系統公告:安史之亂正式結束,統葉護入主樓蘭城,繼可汗位,西域勢力自動更換為突厥汗國,統御西域諸國。」

……

西突厥被唐朝所滅,到了荒野又死灰復燃。

跟吐蕃王朝不同,突厥汗國所在西域之領土,乃是由烏孫、龜茲、焉耆、樓蘭、溫宿、姑墨、卑陸、狐胡、山國、車師國、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等三十餘個小國組成,內裡錯綜複雜。

吐蕃王朝與突厥汗國的出現,無疑給漸趨南北對峙的中國區帶來新的變數,未來天下爭霸格局到底如何,還有待觀望。

大夏王朝要打通絲綢之路,未來勢必要跟這兩大勢力打交道了。

……

歐陽朔來不及思考吐蕃王朝與突厥汗國,先將杜甫安置好。

以杜甫之抱負,自然是想在大夏出仕為官,可又沒什麼從政經驗,歐陽朔也不好將其放到太重要的職位上,以免遭人口舌。

思來想去,歐陽朔決定將杜甫就近安置在直隸郡,出任永夜縣令,倘若杜甫在縣令任上能有所建樹,再酌情提拔。

剛安頓好杜甫,系統公告就響起。

「系統公告:詩壇代表人物——杜甫在大夏出仕,特賜山海城【詩壇聖地】稱號,以資獎勵,恭喜玩家豈曰無衣!」

……

歐陽朔嘴角一笑,大夏當然不缺一個縣令,杜甫作為聖級歷史人物,更大的作用還是其在詩壇的影響力與號召力。

想來隨著杜甫在大夏出仕,會有一大批詩人慕名而來。

【詩壇聖地】:提升王朝文化指數25%,提升王朝對詩人吸引力50%。

既有詩壇,則必有詞壇、文壇、畫壇,歐陽朔期待著,繼諸子百家之後,又一華夏文化之精華在大夏重新綻放光芒。

回到御書房,歐陽朔這才取出李享送的玉珮,查看屬性。

【禹皇佩】:持有此玉珮,在特定條件下可觸發大禹九鼎劇情任務,具體情況,請玩家自行探索。

歐陽朔眼神一凝,玉珮本身沒什麼特別,特別的是屬性描述中提及的「大禹九鼎」。倘若歐陽朔推測不錯,大禹九鼎應該就是晉國秘寶之一。

晉陞皇朝的條件之一,就是擁有一件晉國秘寶,歐陽朔此前一點頭緒都沒有,到了這一步才算看到一點曙光。

「大禹九鼎嗎?我要定了。」歐陽朔眼神堅定。

************

接下來幾天,荒野平靜無波。

大家還在默默消化三大勢力現身荒野的影響,長安城玩家更是興致勃勃,希望在街頭巷尾跟大唐風流人物來一場奇妙的邂逅。

詩仙李白、軍神李靖、門神尉遲敬德、虎將程咬金......

無論哪一個,都話題十足。

神秘的吐蕃與西突厥也引起冒險玩家的興趣。

對領主而言,吐蕃跟西突厥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但是對冒險玩家而言,這就是一張未經開拓的新地圖,大量的任務與奇遇在等著他們。

故而這幾天,傳送至成都,再借道前往吐蕃的玩家是絡繹不絕。

藉著這股人潮,山海衛密探也混跡在人群中,無聲無息地向吐蕃王城與突厥汗國展開滲透,為王朝打探第一手的情報。

不管未來如何,知己知彼總是沒錯的。

除此之外,最讓冒險玩家感興趣的還是新進加入荒野的武林門派。隨著現身荒野的門派增加,可供冒險玩家的選擇就越來越多。

蓋亞五年,冒險玩家的實力將藉著這股武林東風,再上一個新台階。

就在這幾天,或是跟大夏故人有交集,或是純粹的慕名而來,陸陸續續有幾位唐朝歷史人物來到山海城定居,羨煞旁人。
daya 發表於 2017-8-31 16:31
第九百九十九章 貴圈真亂


因為父兄都在大夏軍中任職,剛一現身荒野的大唐名將裴行儉沒怎麼猶豫,當天就投奔山海城,期待與父兄團聚。

裴行儉出身「河東裴氏」中眷房,得名將蘇定方教授用兵奇術,歷任左屯衛倉曹參軍、西州都督府長史、安西都護等職。

在西域時,各國多慕義歸附。

之後出任洮州道左二軍總管、秦州右軍總管,參與防禦吐蕃。調露元年,計俘叛亂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以功升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身兼文武兩職。

次年,大破東突厥阿史德溫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盡平東突厥殘部。

從裴行儉的履歷不難看出,這位驍將不僅未墮乃父之風,更隱隱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架勢,尤其是對吐蕃與突厥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

以裴行儉之才,執掌一個軍團當無什麼問題。

奈何眼下的大夏軍隊並無軍團長一職空缺,歐陽朔只能暫且將裴行儉安置在武衛將軍惡來麾下,出任禁衛軍第四軍團副軍團長一職,就當是提前熟悉大夏軍制,待日後再行提拔。

【姓名】:裴行儉(王級)

【朝代】:唐朝

【身份】:禁衛軍第四軍團副軍團長

【職業】:高級武將

【忠誠】:78點

【統帥】:78 【武力】:70 【智力】:55 【政治】:65

【特長】:賢將(提升部隊攻擊力25%,提升行軍速度20%)

【著作】:《草字雜體》以及《選譜》等

【評價】:行儉臨下以恕,師德寬厚,知人善行,雅量藻鑑。

裴行儉赴任之前,歐陽朔笑著說道:「本王准你年後再行赴任,趁著春節將至,你可先行前往飛熊軍駐地,探望父兄,以便父子團聚。」

眼下已是蓋亞五年一月十八日,再有一個月就是除夕佳節。

「謝王上恩典!」

裴行儉很是興奮,神情激動不已。

歐陽朔擺手說道:「真要謝本王,就跟你恩師蘇定方將軍多聯絡聯絡。」

作為大唐名將,蘇定方先是在李靖麾下效命,接著開始獨當一面,並以其非凡戰績和正直為人深受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

期間,蘇定方征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句麗,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史無前例地將唐朝版圖向西開拓至中亞鹹海,國境直抵波斯,向東延伸至朝鮮半島南部。

對這樣一位名將,歐陽朔又怎會沒有想法。

雖說大夏名將薈萃,猛將如雲,可誰也不會嫌多不是。況且大夏軍隊還要不斷擴編,來再多的將領都能安排得下來。

裴行儉曾身兼文武之職,自然是一點就通,抱拳說道:「還請王上放心,末將定不辱使命,相信恩師也非常願意到大夏任職。」

嚴格來講,蘇定方屬於唐高宗時期將領,眼下的長安朝廷必然是被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把持,蘇定方就是投效大唐,未必就能獲得重用。

關鍵是眼下的大唐僅一郡之地,根本沒有武將發揮之處。

歐陽朔相信,有裴行儉這層關係,再示之以誠,早晚能將蘇定方這樣大將收歸麾下,為大夏軍隊再添一名將。

…………

說來也巧,就在裴行儉來的第二天,又有一位大唐猛將來投,而且此番來的不是孤身一人,是一大家子。

正是河東薛氏一族,以薛仁貴為核心。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

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河東薛氏最早要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乃名將薛安都後代。薛仁貴的曾祖父薛榮,官至北魏新野、武關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縣公。祖父薛衍,官至北周御伯中大夫。父親薛軌,官至隋朝襄城郡贊治。

最特別的還是薛仁貴的長子薛訥,官至左羽林大將軍。薛訥正是演義小說中薛丁山的原型,一代巾幗女將樊梨花的丈夫。

正是因著這一層關係,河東薛氏一族才選擇整體依附大夏。

對此,歐陽朔自然是樂見其成的。

眼下之大夏存續著不少世家大族,像以裴矩為首的裴閥、夏侯嬰為首的夏侯氏、以霍去病為首的霍氏以及西涼五馬等等。

可因著大夏有著完備的人才選拔與官吏考核制度,世家大族並不能左右朝政以及朝廷用人,只會為朝廷帶來大量人才。

跟裴行儉一樣,歐陽朔暫且安排薛仁貴在禁衛軍第三軍團掛職,同時對薛安都、薛榮、薛衍以及薛軌等人也都有安排。

至於薛訥,就看樊梨花接不接受了。

【姓名】:薛仁貴(皇級)

【封號】:中國歷史十大猛將之一

【朝代】:唐朝

【身份】:禁衛軍第三軍團副軍團長

【職業】:高級武將

【忠誠】:75點

【統帥】:70 【武力】:90 【智力】:50 【政治】:50

【特長】:勇冠三軍(提升部隊士氣40%,提升部隊攻擊力35%,提升行軍速度25%)

【評價】:仁貴驍悍壯勇,為一時之傑,至忠大略,勃然有立。

…………

除了裴行儉跟薛仁貴兩位大唐將領,大夏此番還迎來幾位文人墨客。

提到這,就不得不說一下唐朝的詩人圈子了,曾經有人畫過一張《唐朝部分詩人關係圖》,看完之後,只有一句話:「貴圈真亂!」

就以杜甫為節點展開,簡單表述一下。

杜甫祖父杜審言跟宋之問是好友,宋之問又跟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是好友,楊炯服氣同列四傑的盧照鄰,卻對「小屁孩」王勃極其不屑。

同時代中,杜甫「單戀」李白,痴迷到什麼程度呢?跟現在的什麼鐵粉、飯糰差不多。偏偏李白「喜歡」的是孟浩然,孟浩然又跟杜甫是好友。

這叫一個亂。

王維是孟浩然的知音,「偏愛」孟浩然的李白卻壓根沒跟王維有過交集,要知道兩人可是幾乎存於同一時間段。

真真怪事。

高適是杜甫的朋友,卻又對杜甫「痴纏」的李白「始亂終棄」,還跟李白的朋友王昌齡是好朋友。

是不是基情滿滿?!

別著急,還有更狗血的劇情呢。下一代中,韓愈崇拜李白,劉禹錫崇拜杜甫,偏偏韓愈又跟劉禹錫的朋友柳宗元是政敵。

李杜這對「冤家」,各自的粉絲竟然都能互掐。

最牛的還是杜牧,對仰慕他的李商隱直接選擇了無視。白居易曾說想轉世做李商隱的兒子,結果高冷的杜牧直接將白居易也討厭上了。

作為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不服氣了,選擇迫害杜牧稱讚的李賀,為好基友白居易出一口惡氣。

聽到這,是不是已經暈了?

這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唐詩光輝璀璨,唐朝詩人也如銀河中的點點星辰一般,煜煜生輝,燦爛無比。

最明亮的兩顆,自然就是詩聖杜甫跟詩仙李白。

隨著杜甫出任大夏永夜縣令,這幾天,陸續有杜審言、孟浩然、高適、劉禹錫、柳宗元等詩人趕到山海城。

對此,歐陽朔一個也不怠慢。

根據他們的喜好與心性,或是給予金銀宅院,讓其可自由遍覽大夏河山,無拘無束;或是像杜甫一樣,出仕為官,兩不耽誤。

或是允許其在廉州盆地結廬而居,過著逍遙自在的隱士生活;或是到西南大學堂任教,做一位飽學之士。

總而言之,不強求,不拘束。

大把金錢撒出去,歐陽朔就想搏個「養士」之名,在提升王朝文化指數的同時,吸引更多的文人墨客到大夏定居。

要知道,這些詩人並不都是閒人,大都是科舉出身,有過為官一任的經歷,或是性情不合,或是懷才不遇,才藉著詩歌抒發心中的憤懣與不滿。

到了大夏,這些詩人通通可一展所長,抒發心中抱負。

海納百川,可不是說說而已。

如此之胸襟氣度,比之大唐盛世又有何差?!

消息一出,引來更多的文人墨客競相投效,初唐四傑中的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白居易,詩人李商隱、李賀等等。

可謂門庭若市。

一時之間,山海城這座位於南方蠻夷之地的偏院都城,一下變得文華燦爛,文氣沖銷,華蓋九州,成了新的文化中心,再不復蠻夷之名。

像韓愈等幾位在朝廷出仕的大家,乾脆以山海城為據點,結起詩社,趕著休沐日,或結伴同遊,或對酒當歌,好不熱鬧暢快。

再藉著春節將至的喜慶氣氛,更是將這一股詩潮推向一個高峰。

放眼哪個時代,文人墨客能有這般逍遙自在的時候,他們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解放,才情跟著釋放,如洶湧海水,可謂酣暢淋漓。

短短數天,就有十幾首膾炙人口的新詩問世,真乃一大奇觀。就是在這樣一種氣氛下,詩仙李白姍姍而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daya

LV:6 爵士

追蹤
  • 3

    主題

  • 1411

    回文

  • 4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