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10605&pg=1
今年,從老將邰中和到漢民黃民奇,都搶進這塊市場,台灣將會出現微發光二極體生產線,蘋果之外,另一支台灣大軍正在成形。
今年,台灣不再只有蘋果大力投資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技術,包括谷歌、應材和台灣各家大廠,今年都高度關注這項技術的發展。 去年底,工研院成立「巨量微組裝產業推動聯盟」,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和微發光二極體技術有關的聯盟,原本工研院要辦記者會宣布聯盟成立,前一天卻臨時叫停,因為這個聯盟的成員包括谷歌、應材等國際大廠,誰也不想讓自己的計畫曝光。最近,最近,臉書也正式併購InfiniLED,加碼微發光二極體技術。 「現在是戰國時代!」晶電總經理周銘俊分析,雖然這項技術尚未成熟,但許多廠商想在大勢底定之前搶先卡位,「大家都想做,上游想往下游去,下游想往上走,各種技術做法互相競爭,界限很模糊」。 新創公司錼創 專攻巨量轉移
邰中和搶先部署 禾鈶秀出關鍵技術 例如,半導體設備廠像漢民、應材,面板廠友達、群創。LED廠和驅動IC廠都把微發光二極體視為跳出原有紅海競爭的全新機會;更有一批小公司,想靠掌握技術,卡位產業鏈的制高點。 在台灣,有幾家公司值得注意。第一家是位於台元科學園區的錼創公司。 在微發光二極體領域,最關鍵的技術是如何把極微小的發光晶粒,正確地放在電路板上,組成面板。這種技術稱為巨量轉移(Mass Transfer),這項技術的成敗,決定成本會是現在的十分之一,還是百分之一。錼創是專攻巨量轉移的新創公司。最近外界更傳出三星將併購錼創,但錼創董事長李允立否認傳聞。 錼創的投資者包括晶電等台灣大廠,這家公司在美國已經擁有16項相關專利,也曾在日本展示自己開發的彩色微發光二極體螢幕,今年,他們更進一步在新竹設立試產線,生產大尺寸電視和穿戴式裝置用的螢幕。 另一家值得注意的公司,是宏碁創辦人邰中和創辦的禾鈶,這家公司從IC設計出發,結合材料、物理、光學的技術,讓IC不只能改變電的特性,還能控制光,改變顯示器產業的遊戲規則。他們的平台,可以和OLED、微發光二極體、LCOS等顯示技術結合,從一三年開始,與工研院合作,點亮了工研院開發的微發光二極體平台。今年五月,他們的合作夥伴將在DIS(資訊顯示學會)上,展出全彩微發光二極體技術,解析度已達到331PPI。 微發光二極體的商機,會先從極大的大型看板和極小的穿戴式裝置先開始。因為,傳統顯示技術受限於玻璃基板的大小,愈大愈昂貴,形狀也永遠是四四方方。但微發光二極體由一個個模組構成,要多大都可以,也能做出曲面甚至半透明的顯示螢幕。晶電總經理周銘俊分析,目前晶電十分之一的營業額是來自顯示看板用的LED,且需求快速增加。 在杜拜,勞斯萊斯的汽車展示中心,就是用LED技術,把整家店的外牆,都變成了吸睛的戶外看板。LV、ZARA等品牌旗艦店內,都不難看見這種新技術。 工研院與聚積合作 設立試產線
華宇集團 切入航海用顯示器市場 今年4月,工研院和聚積科技宣布合作,將在一年半內,在台灣設立微發光二極體的試產線,幫台灣在大尺寸高解析度LED螢幕領域卡位。 華宇集團也很積極。華宇旗下做顯示的華森電子,去年也進軍LED顯示市場,由於LED的耐候性好,不像OLED怕潮,華森打算從遊艇航海用高亮度的顯示器開始,切入LED顯示市場。 微發光二極體技術問題,會隨著時間逐步解決,但如何擴大出海口,協助台灣廠商找到創新技術的市場,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