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10645&pg=2
來自新加坡的亞獅康,擁有數十年全球藥物開發與商業化經驗, 在生技股氣氛低迷之際,將為台灣業界帶來什麼樣的火花?
收藏文章
2017/05/15 出處:財訊雙週刊 第 528 期 作者:段詩潔
放大
預設
縮小
4月27日一場業績發表會上,不少生技業者都現身刺探「敵情」,因為第一家純外資生技公司、來自新加坡的亞獅康即將來台掛牌。
首先讓人注意到的,就是亞獅康團隊的堅強陣容。從執行長、醫學長、營運長、事業開發長等一字排開,來自不同國家,儼然像是小型聯合國;共通點則是每個人都來頭不小,有數十年國際知名大廠的全球藥物開發與商業化經驗。
一家新加坡的生技公司為何來台掛牌?這要從執行長傅勇(Carl Firth)的故事說起。完成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後,傅勇加入跨國製藥公司阿斯特捷利康,五年後,他意識到「研究」只是產業的一小部分,要發展藥物,光靠科學是不夠的。
從科學到商業 納頂尖人才
他克服了在大藥廠內要從科學跨入商業化領域的困難,到行銷與業務部門工作,很快地他被派到中國及新加坡主導業務擴展等工作。在亞洲待了四年,他開始對大藥廠緩慢的步伐、獨斷的流程感到沮喪:「我已經在大藥廠學到所有能學的東西了」,因而開始有了創業的念頭。
但是除了科學與行銷業務經驗,他還欠缺投資經驗,為了學習如何募集資金、與投資人對話,傅勇進入了香港的美林證券,與客戶建立起關係,並逐漸了解市場運作。
投資銀行就是一個案子結束,換另一個案子開始,他想要建立一些長期的事業。當時,傅勇的舊同事、現任亞獅康營運長Mark發現了一樣的問題:大藥廠忽略了亞洲這個市場。一回Mark的朋友、現任亞獅康事業開發長Jeff,因為暴風雪班機取消被困在香港;兩個人就這麼待在小房間裡3天,規畫出亞獅康的藍圖。
2010年,亞獅康在新加坡成立,7年來共募資超過30億元台幣,並拓展據點至台灣、中國與澳洲,在亞洲多個國家進行實驗。傅勇認為,資深業界人士加入團隊,擁有許多將科學轉化為藥物的經驗,並著重公司治理,是亞獅康的最大優勢。一四年傅勇獲《SCRIP》雜誌遴選為十大製藥界領導人之一,亞獅康也在一六年亞洲生物製藥年會上,拿下年度最佳亞洲生技公司大獎。
重公司治理 專注腫瘤領域
目前亞獅康產品組合涵括五項藥物,其中進度最快的一顆藥varlitinib已完成第二期胃癌與乳癌試驗、膽道癌將進入樞紐試驗。此顆藥物在韓國部分將權利授予韓國現代,加上另外一顆藥物在一期完成後,必治妥施貴寶買回權利,去年合計貢獻亞獅康營收約3億元。
傅勇認為,新加坡的強項在科學部分,臨床環境很好、研究實力堅強;不過,在研究實力與商業化中間仍有一段差距。而台灣製造業擁有競爭優勢,在藥物商業化以及投資市場熱度上較為領先。
新加坡是亞洲生技業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生醫領域市值約6580億元台幣,生技業占新加坡國內生產毛額(GDP)約5%。諾華、羅氏、葛蘭素史克、阿斯特捷利康等國際大廠的區域總部都落腳在新加坡。
新加坡自2000年起推動以五年為階段的生醫產業發展計畫。從初期投入百億元打造生醫園區、專注在轉譯臨床研究,以及為促進產學合作成立約5000億元規模的產業基金。目前進入的第四階段(一六至二○年)則投入超過4000億元台幣,研發如癌症、心血管、糖尿病等亞洲疾病,並成立「醫藥法規卓越中心」,加速國外藥廠藥品審查、縮短進入東南亞市場時間。
台灣工銀前生技創投協理羅敏菁認為,真正國際化的公司對台灣資本市場會有正面示範效果。德信投信台灣主流中小基金經理人楊人穆表示,公司有堅強的股東結構,專業且真正國際化的經營團隊,與國際藥廠關係密切,是近期台灣新藥研發公司中的亮點,觀察重點則是後續臨床效果。
更重要的,傅勇希望投資人透過亞獅康,了解生技產業的真實面貌:「誠實是最好的策略。我們有義務讓投資人知道,新藥開發是有風險的,我們的藥物有些會成功,有些會失敗,但我們布局廣大的產品組合,來彌補可能失敗的風險。」 本帖最後由 fainted 於 2017-5-17 14:21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