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以比特幣為首的虛擬貨幣(姑且稱之為貨幣)成為財經領域的熱詞,國內民眾對其投資熱度,堪比2015年的股市和2016年的樓市,主要虛擬貨幣年內漲幅則有過之無不及。
其中比特幣自年初的每枚人民幣6500元,近日一度上漲至32500元,上漲400%;萊特幣則由年初的23元,最高上漲至596元,漲幅達二十多倍。即便經歷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ICO)融資風險的公告,所有ICO代幣血流成河,讓虛擬貨幣受到牽連,但最近兩天繼續上演瘋狂。如比特幣價格在9月5日一度下探到22500元,急跌20%,9月7日又反彈到29000元左右。
比特幣誕生至今的數年之間,一直頗受爭議,至於價值何在,從各國政府、專家到普通民眾,都難以給出令公眾信服的解答。認可者認為,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的載體,核心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互聯網資料庫技術方案,這種技術如果利用到傳統金融領域,可增加安全性、去中心化、供應量有限,有可能取代法定貨幣,甚至不乏「一個比特幣十年後可買北京一套房」之類的言論。
質疑者多認為,比特幣炒作只是藉著區塊鏈技術的噱頭,未來區塊鏈能否實際運用還是未知數,比特幣亦具有可替代性,目前市場上即有萊特幣、以太幣、以太坊經典幣等。而且,比特幣不具有貨幣的本質屬性,包括不像金銀有內在價值,或者紙幣有國家信用做背書,更不用提普及性和穩定性。
各國政府對於比特幣目前也多採取既不否認也不承認的態度,如美國在2013年開始決定放任這種技術創新模式,但近期開始著手監管;中國雖然在2013年禁止各金融機構參與或者為比特幣交易提供服務,但近日央行參事盛松成表示,應該規範比特幣交易,繼續鼓勵支持區塊鏈技術。
比特幣就在這種官方放任的背景下備受炒作,價格水漲船高,2009年誕生以來,其價格在8年的時間內上漲了500萬倍。尤其是在近幾年價格變得昂貴后,開始備受中國投資者追捧。
早在2015年3月,當比特幣價格突破300美元(約合人民幣2000元)時,高盛就發佈報告稱,人民幣交易已佔到全球比特幣交易量的80%。到2016年年中比特幣價格上漲到人民幣5000元附近時,有統計顯示,中國兩大比特幣交易平台(火幣網和OKCoin)構成全球比特幣交易總量達到約92%。
兩年半時間,從人民幣2000元到5000元,再到最近的30000元,一路高歌猛進,的確像極了中國人的炒作手法。經濟學家雖然一直沒有找出比特幣的價值,但打開經濟學理論武器庫,近期不少經濟學家聲稱找到解釋比特幣暴漲的原因:行為金融學(Behavior Finance)。
也就是說,隨著比特幣價格扶搖直上,頻頻見諸報端,越來越多人開始討論,此時,行為金融學里的從眾心理體現:買比特幣隨大流蜂擁而上。儘管媒體和專家都在警示風險,但中國投資者往往對「風險提示」不屑一顧,部分還在猶豫的人,看著早期入場的人賺得盆滿缽滿,害怕將來後悔沒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也毅然加入投資比特幣大潮。
目前情形是,在比特幣價值是什麼,或者說具有多少價值尚難確認時,中國投資者有特有的炒作手法,已將比特幣價格推升到高位。如果比特幣未能達到期望價值,可以想見,近兩年高位進入尚未離場的投資者,將面臨何等境遇。
因此,不論比特幣價值是否獲得共識,當前國人瘋狂炒作的行為都值得警惕。個人要避免盲目投機,回歸理性;監管層應儘快出台辦法規範比特幣交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