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複雜的系統在計算機工程師中間變得流行起來。以前可能所有的任務都要傳到 Intel CPU 中完成,現在的計算機則會把任務分成許多的小塊,然後把它們交給外圍的專用晶片完成,這些晶片結構比 CPU 簡單、耗電也要更少。
從 Google 數據中心變化看 AI 晶片發展
Google 的大型數據中心裡的變化是對全行業未來走向的一個預兆。Google 大多數的服務器裡都還有一個 CPU,但是現在有數不清的定制化晶片和它們共同工作,為語音識別等人工智慧應用提供運算支持。
實實在在的需求推動了 Google 的這一變化。多年以來,Google 都有著全世界最大的計算機網絡,簡直像是一個數據中心和線纜組成的帝國,從加州一直擴張到芬蘭和新加坡。然而,對這位 Google 的研究員來說,這樣的網絡還是太小了。
Jeff Dean 和 Google 為人工智能應用開發的 TPU
Jeff Dean 是 Google 最出名、最受人尊敬的工程師之一。2011 年他開始帶領團隊探索「神經網絡」的想法。
這種想法的核心是讓計算機算法自己學習任務,然後可以用在很多的場合中,比如識別手機用戶的語音輸入,又或者是照片中的人臉。
只花了幾個月的時間,Jeff Dean 和他的團隊就開發出了一個基於神經網絡語音識別系統 ,它識別對話的準確率要比 Google 那時已有的系統高得多。但接下來也有一個麻煩,全世界運行 Google 的安卓系統的智能手機已經超過了 10 億部,假設這些手機用戶們每天只用 3 分鐘語音識別,根據 Jeff Dean 的計算, Google 也需要把現有的數據中心容量翻一倍才能支持得了。
監控著 Google「數據中心帝國」運行的是計算機科學家 Urs Hölzle,在一次開會的時候 Jeff Dean 就對他說:「我們需要再建立一個 Google」,後來有參會者回憶道。但這個想法實現不了,Jeff Dean 就提出了一個替代方案:自己造一種專門運行這種人工智能的晶片。
AI 晶片應用趨勢
Google 數據中心裡的這個苗頭已經擴散到了其它科技巨頭的身上。在未來幾年裡,Google、蘋果、三星等公司都會製造帶有專用的 AI 晶片的手機。 微軟設計的這種晶片打算專門用在 AR 頭盔上,然後 Google、豐田等一大群造自動駕駛汽車的廠商也會需要類似的晶片。
多年以來,計算機和類似的設備都是以 CPU 為核心運行的,CPU 也是設備成本的大頭。這一切都似乎不需要做什麼改變。根據 Intel 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著名的摩爾定律,計算機晶片中晶體管數量每兩年左右就會翻一番,幾十年來計算機性能的提升就是按照摩爾定律一路穩定地發展了過來。而根據 IBM 研究員 Robert Dennard 提出的 Dennard 縮放定律,晶片性能提升的同時,它們消耗的能源卻幾乎維持不變。所以在以往的日子裡一切都還好。
然而到了 2010 年,讓晶體管數量再翻一倍花的時間比摩爾定律預測的更長了,Dennard 縮放定律也失效了,因為晶片設計人員們遇到了來自材質物理特性本身的限制。 結果就是,如果想要更高的計算能力,只靠升級 CPU 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了,需要增加更多的計算機、消耗更多的空間和電力。
微軟的專用晶片探索之路:FPGA
業界和學術界的研究者們都在想辦法延長摩爾定律的生命力,探索全新的晶片材料和晶片設計方法。
但是微軟研究員 Doug Burger 有了另一種想法:除了 整個業界從 1960 年代以來都倚仗的 CPU 的穩步進化之外,為什麼不試著探索專用晶片之路呢?
Doug Burger 和他的團隊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最終決定用了這種叫做「FPGA」(現場可編程矩陣門陣列)的晶片,它們可以在工作過程中重新編程,適應新的任務。微軟的 Windows 需要運行在 Intel 的 CPU 上,但是 CPU 是不能重新編程的,一旦造出來,能做什麼就固定了。有了 FPGA,微軟就可以改變晶片工作的方式。 他們可以先對晶片編程,讓它在特定的機器學習算法中表現非常好;然後可以重新編程,讓它適合做邏輯運算。 同一個晶片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不過現在的趨勢要比以前大多了,而且從新的層面上改變著這個市場。Intel 面前的競爭對手不僅有 NVIDIA 和高通的這樣的晶片製造商,還有 Google 和微軟這樣一直以來都相當「軟」的公司。 Google 已經在設計第二代的 TPU 芯片了。根據 Google 的說法,今年晚些時候,任何 Google 雲計算服務的客戶或者開發者都可以在新的 TPU 晶片上面運行他們自己的軟體。
雖然目前這些事情都還只發生在消費者視野之外的大型數據中心裡,但是這對整個 IT 工業體系產生廣泛的影響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人們最期待的是,隨著新型移動晶片的到來,手持設備也可以獨立完成更多、更複雜的任務,不再需要把任務交給幾百公里外的數據中心,無論是智慧型手機無需網路也能識別語音指令,還是無人駕駛汽車可以用現在無法企及的速度和精度識別周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