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萬五千元吹風機看 Dyson 的品牌之路
引言:一萬五千元的吹風機
前陣子,英國家電大廠 Dyson 在日本東京推出了一款極富設計感的吹風機 – Dyson Supersonic。Supersonic 搭載了 Dyson 公司內部最小、最輕、最先進的數位馬達V9,是一般馬達的八倍效能,並利用氣流放大技術,能提高空氣壓力,產生三倍的氣流。不僅如此,Dyson 發現市售的吹風機馬達都在出風口後方,再加上主流細長的手把,使得整體重量十分不均勻,在移動吹風機的時候很容易手痠,這樣極差的使用體驗讓 Dyson 決定重新改造吹風機的機構設計,將馬達安裝在加粗的手把中,讓吹風機本體的重心落在手把上,使用者能輕鬆自在的操作吹風機,相當省力。
蜜歐的物理小教室:可以想像你的手為支點,傳統吹風機的重心是離你手較遠的出風口,重力所產生的力矩也較大,手臂需要出較大的力氣來與之抗衡,所以容易手痠;Dyson Supersonic 的重心集中在手把上,離支點距離相當近,產生的力矩也小,故使用上較省力。
Dyson為了開發 Supersonic 吹風機,成立了專屬的頭髮實驗室,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與資源,根據官方的資料顯示:
Dyson Supersonic
歷時 4 年的研究與開發 103 位工程師參與專案
R&D費用 3,800 萬英鎊 用掉 1,010 英里的頭髮
這樣可怕的成本,只為了設計出一款無與倫比、真正劃時代的吹風機,而這就是人稱現代愛迪生、英國賈伯斯的 James Dyson。
初試啼聲
James Dyson 出生於英國的諾福克,畢業於英國倫敦拜恩消藝術學院(Byam Shaw Art School),本來攻讀藝術但因自身對於設計有著濃烈的興趣,於是轉念工業設計,並獲得學位。第一個讓他小有名氣的設計是一款名為「海上卡車」的高速快艇。這款高速遊艇可以乘載 Rover 卡車,且速度可達 50 海浬,在當時是非常傲人的成績,Dyson 說設計這款遊艇的靈感來自於雪橇,他發現運用夾板作為雪橇的材料可以提升滑雪速度,於是將它應用在船上,獲得巨大的成功;Dyson 這款海上卡車銷售到全國50個國家,且獲得設計協會獎及1975年的愛丁堡公爵殿下的特殊獎項。
但真正讓 Dyson 享譽國際的是至今歷久不衰的 Dyson 吸塵器
發明吸塵器動機
Dyson 認為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對生活現實的不滿,他常說不滿為發明之母,一旦發現該產品無反滿足他的需求,首先他會非常的生氣,再來就是想盡辦法發明更好的產品去滿足需求,Dyson 吸塵器就是這樣誕生的,然而它的發展卻幾經波折。
Dyson 說在他小的時候,印象中的吸塵器就是吵雜且吸力不強,沒想到25年後,1976年他搬了新家買了台頂級吸塵器,這些缺點仍然沒有改善,於是他又火大了,決定打造一款真正的吸塵器。秉持著發明家的精神,Dyson 發現傳統吸塵器的問題在於「集塵袋」,集塵袋與氣孔之間積滿了厚厚的灰塵影響空氣的流動(不是集塵袋內部的灰塵),嚴重降低吸塵器的吸力,除非每使用兩分鐘就更換集塵袋才能解決問題,但顯然不符合經濟效益,他開始思考該怎麼打造一台完全不同的吸塵器。
無集塵袋吸塵器
Dyson 開始著手進行「無集塵袋」吸塵器的發明,在他一次又一次經歷發想、實驗、失敗的循環後,他發現可以運用離心力的方式來取代原有的吸塵器技術,終於在耗時五年的實驗開發,做了5,126 個模型後,完成了第一台「無集塵袋」吸塵器。
遭遇挫敗
Dyson 滿心期待地拿著花了他 10 萬英鎊,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無集塵袋吸塵器到各大電器公司兜售,然而這些公司在經過測試後雖然都非常滿意它的吸塵效果,但因考量到每年高達五億美元的集塵袋市場,他們一一否決了 Dyson 的合作提案。這故事讓蜜歐有種親切的熟悉感,沒錯!就是企業管理經典中的經典個案 – 柯達,當初柯達雖然是第一間發明出數位相機的公司,然而考量到龐大的傻瓜相機底片市場,柯達決定將數位相機束之高閣;然而後來的故事我們很清楚,柯達走向破產的路。
自己的吸塵器自己賣
既然沒有人要我的吸塵器,那我乾脆自己賣!Dyson 決定成立自己的公司,販賣自己的吸塵器。1992年 Dyson 與四位設計師共同成立公司,公司位子就在自家後院,十年後 Dyson 第一千萬台的吸塵器賣出,奠定了吸塵器等於 Dyson 的地位。
Our mission is simple. We solve the problems others seem to ignore.
James Dyson – Chief Engineer
成功祕訣
在吸塵器獲得巨大成功後, Dyson 持續在其他產品上推陳出新,例如推出「無扇葉風扇」、「空氣清淨氣流倍增器」、「氣刀式乾手機」到近期的 Supersonic 吹風機,每個產品除了擁有顛覆過往同類型產品的功能外,外型更是屢屢讓人驚豔,說是「家電界的蘋果」一點也不為過,這其中的關鍵在於 James Dyson 不僅是工業設計師,他同時也是通曉機構設計的工程師。
一款產品的功能與外觀常常是站在對立的雙方,必須有所取捨。漂亮的產品外觀,很可能導致功能打折;反之好的產品功能卻可能犧牲掉時尚的外表,如何使功能與外觀兼具,取決於工業設計師與機構工程師的默契與溝通,但假如這兩方是同一個人呢? Dyson 就是依照這樣的模式來開發產品,他深切地認為設計師與工程師應密不可分,唯有如此才能做出真正讓消費者埋單的產品。
結尾
一個品牌的成功,絕非偶然。若非 Dyson 無與倫比的堅持和熱忱,就沒有今天的吸塵器王國,蜜歐認為品牌的塑造不是靠幾個形象廣告就能有所效果,唯有從最核心、最基礎的產品面出發,才是經營品牌的不二法門,最後不要害怕失敗,若沒有經歷過 5,000 多次的失敗模型,怎麼能有今日巨大的成功呢?
Enjoy failure and learn from it. You can never learn from success.
James Dyson
封面圖片來源:Dyson 官網
文章來源:蜜歐的家電狂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