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補不吃胖!中醫特製去脂窈窕茶、4穴位整腸瘦小腹

li60830 發表於 2017-11-27 13:02:43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 571
早安健康/張文馨中醫師

冷颼颼的冬天正是吃火鍋的季節,尤其是麻辣火鍋,或者沾醬酷愛搭配沙茶醬、辣醬、泡菜的你,一旦攝取過多鹽分,容易導致水分滯留在體內不易排出,就會造成臉部浮腫(拋拋眼、大餅臉)、下半身浮腫,隔天早上雖然有排便,卻因為體質性水腫造成體重上升1-2公斤!

1.遵守「低鹽飲食」火鍋料與沾醬的瘦身秘密

吃重口味的食物容易讓水分滯留在體內,擔心發胖浮腫的人應嚴格遵守「低鹽分」飲食,不只做菜時添加鹽分須減少,也不要添加辣椒醬、沙茶醬、甜麵醬、豆瓣醬、蕃茄醬等醬料。此外,許多加工食品在製作過程中早已添加大量食鹽或味精,這些看不到的鹽分,很容易讓人不知不覺吃下肚,如乳酪、各式醃漬品、醬菜、榨菜、煙燻火腿、香腸、豆腐乳、魚肉鬆、加工火鍋料 (魚丸、肉丸子、蛋餃)、麵線等少吃為佳。

2.秋冬愛吃麻辣火鍋重口味「臉部容易浮腫」、「下半身腫脹」

消除浮腫急救穴位按摩!!

★減輕頭面部水腫、容光煥發必按的穴位

按摩方式及時機~以雙手中指按壓至酸脹,左右同時按,一次按摩20下,早晚至少各一次

迎香穴
【位置】鼻旁5分,平行鼻孔下緣,與法令紋交界處,按壓有一凹孔,有酸脹感。
【功效】按摩本穴能促進面部循環,讓人容光煥發,消除臉部浮腫,還能有效緩解鼻過敏症狀,避免熊貓眼

四白
【位置】瞳孔直下,當眶下孔處
【功效】改善眼袋下眼瞼浮腫,淡化黑眼圈,還能舒緩眼睛疲勞

★減輕下半身腫脹必按的穴位

可搭配按摩舒壓穴位三陰交、陰陵泉,用大拇指一邊按壓穴位,一個穴位至少按20下(左右交替按),一邊按摩小腿達到舒緩小腿肌群,消除腫脹的效果

三陰交穴

【位置】內踝尖上方3寸(約四指寬),脛骨後緣凹陷處

【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下肢水腫,此外還可美容抗衰老,調理月經,改善婦科諸疾患,調節荷爾蒙分泌,是婦科要穴!

陰陵泉穴

【位置】屈膝到底,膝內側橫紋端凹陷處點凹陷處

【功效】利水消腫,美化小腿曲線

3.聰明的選擇肉類

白肉(雞、鴨、鵝、魚、海鮮)含脂肪量較低,優於紅肉(豬、牛、羊肉)  

4.火鍋沾醬的挑選奧秘

以天然辛香料為主,如:蔥、薑、蒜、香菜、蘿蔔泥、檸檬、醋、洋蔥丁,取代熱量較高的沙茶醬、辣醬、泡菜 tvb

5.聰明不發胖的進食順序

可先喝清湯,再吃大量青菜增加飽足感,接著吃海鮮(避開膽固醇含量高的牡蠣、蝦蟹,以魚肉、海參為主),最後才吃肉類(白肉優於紅肉),切記澱粉類盡量不碰

6.大餐後的補救運動

如果這一餐吃得像國王,下一餐就吃得簡單一點吧,例如一份燙青菜和茶葉蛋即可,當然還要加上補救運動,經常吃重口味造成體質性的下半身水腫,特別需加強鍛鍊下半身腿部的肌群,可進行如滑步機、踏步機、快走、慢跑、飛輪等運動,藉由肌肉的收縮,促進血液、淋巴循環,消除水腫,並促進脂肪燃燒,不要等到過了好幾天才想運動補救,當天消化之後或者至少隔天要記得趕快運動補救囉。

7.泡澡、泡湯、烤箱、蒸汽浴提升代謝

若是上健身房,運動完之後可以使用烤箱、蒸汽浴,加速代謝及排除水分,但是記得適量補充水分。

或者利用泡澡、泡湯,藉由溫水的溫熱效應能幫助排汗瘦身,改善血液、淋巴循環和促進新陳代謝,並且可以加入中藥材使有效成分溶於熱水中,更能發揮溫通經絡、消除水腫、改善氣血循環的功效,加上香氛的氣息圍繞四周,既可放鬆心情,又能養生瘦身。(可參考張醫師的中藥泡澡促進新陳代謝分享文章)

8.DIY消腫去脂窈窕茶

養生茶飲DIY取代各式含糖飲料,去油解膩,消肉積,改善水腫

【山楂油切茶】

材料:山楂3錢、決明子1.5錢、黃耆1錢、茯苓2錢、陳皮1錢

作法:將藥材洗淨,包入過濾袋以便重複回沖,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800cc,悶泡20分鐘後即可代茶服用。(此為1人份茶飲,共飲可將藥材劑量及水量加倍)

功效:去油解膩,暢通腸道,利水消腫

9.聚餐之前先喝一杯無糖豆漿,放慢吃飯速度

聚餐錢是先喝一杯無糖豆漿,增加飽足感,富含蛋白質和植物性雌激素,避免胸部在減重過程中瘦太多。

一定要放慢吃飯速度,一口至少咀嚼20下再吞入,比較有飽足感,且較不會脹氣。

10. 吃太飽千萬別彎腰駝背坐著

消脹氣瘦小腹胃凸的穴位按摩

(1)彎腰駝背的久坐容易腹部脂肪堆積養出胃凸、鮪魚肚,隨時提醒自己挺胸縮腹直腰,彎腰駝背易脹氣,至少往後靠或腰桿挺直,才不會壓迫腸胃造消化不良!

(2)吃完午餐後不要立刻趴下來睡午覺,因為趴睡容易壓迫胃部造成不消化,最好起來稍微走一走,動一動,幫助消化。

(3)促進腸胃蠕動 & 瘦小腹穴位按摩

按摩時機:用中指深層按摩穴位,一個穴位深按20下,天樞穴左右共2個穴位,可用雙手中指同時按摩,按壓到痠脹為度,早晚至少各做一輪,尤其在排便前或腸胃脹氣時。

圍繞腹部穴位可有效達到健胃整腸、雕塑小腹的效果

A.中脘穴

功效:屬任脈,為胃之募穴,和胃健脾,通降胃氣
取穴:正當胃上方,肚臍上4寸(用三指寬向上折量兩次)

B.水分穴

功效:屬任脈,理氣止痛,通調水道
取穴:肚臍正上方1寸(即大拇指指節寬度)

C.天樞穴

功效:屬胃經,又為大腸募穴,可促進腸胃蠕動
取穴:肚臍兩側旁開2寸(三橫指)的距離

D.關元穴

功效:屬任脈,為小腸募穴,小腸腑氣聚積之處,可促進腸蠕動
取穴:肚臍正下方3寸(四手指幅寬)
避免積壓太多負面的情緒。

已有(1)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likon3332233 發表於 2020-12-11 17:41
提示: 該文章被管理員或版主遮蔽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li60830

LV:15 VIP榮譽國民

追蹤
  • 6772

    主題

  • 242709

    回文

  • 71

    粉絲

沒什麼特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