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剪切版的內閣制
一一二六年十月,帝國皇帝李南在東京城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典禮。
這次一來是為了慶祝帝國開疆擴土,二來也是為了獎勵這段時間辛勞的帝國群臣,畢竟自古以來,滅國之功都非同小可。
除了各位有功的帝國重臣都獲得封賞,因為帝國國土的增加,所以軍隊也再次擴充。
本次擴充進五大軍團的巡防兵,不在返回各地,而是全部成為了帝國的正式士兵,將各大軍團的滿員人數增加為五萬人。
命李綱組建皇家第六集團軍,軍團滿員為五萬人。
命清夫人組建帝國皇家海軍太平洋艦隊,各式戰船一百艘,海軍士兵五萬人。
算上新增加的一支陸軍部隊和一支海軍艦隊後,中華帝國的常備正規軍人數就達到了五十萬,雖然聽起來數量不少,但是對於這樣大的國家來說,還遠遠不夠。
李南和國防部諸人商量過,當新佔領的土地消化過之後,帝國還將再次組建五個軍團,將常備士兵的人數保持在一百萬左右,用以防範北方金國、西方的西夏和南方的真臘等國。
帝國第四,第五軍團繼續留在黃河南岸的各處渡口和城市中駐紮,用來防範北方的金國,帝國第三集團向西北推進到原秦風路和永興軍路,戒備著正在跟吐番諸部發生戰爭的西夏。
除了御林軍團跟隨李南這個皇帝之外,其他的幾個軍團也以團為單位分散開來,向新佔領的各處州府輻射而去,他們的目標就是清剿那些趁亂而起禍害百姓的潰兵、盜賊、山匪等等惡性勢力。
原宋境內還有不少州府沒有易幟,所以各大軍團還需要監督他們歸順帝國,至於那些冥頑不靈,還拒絕抵抗的傢伙,帝**團的刀槍自然也不是擺設。
軍事上的事情處理完之後,還有數不清的民政難題向李南襲來。
自從拿下了宋國大半疆土之後,那些被欽宗趙桓和金國大軍禍害的千瘡百孔的各處州府,還有那些吃不上飯的百姓們,都需要李南來想辦法進行補救。
歷朝歷代都有朝廷發放錢糧賑災的慣例,這次遭遇兵災的百姓不少,田地莊稼都被毀掉,家中存糧也悉數被搶光的他們根本無法過活,因此李綱、蔡攸和宗澤等人都上書,希望皇帝李南能夠南糧北調,救急那些快要被餓死的災民們。
新興的中華帝國,從來沒有過開倉放糧,免費救助百姓的慣例,因為這樣做於事無補,還容易引起分配不均和災民騷亂等問題。
李南委任宗澤為帝國交通部副部長,他將前往受災嚴重的各地,徵召那些災民來修建道路,只要肯工作的人,糧食自然是管夠吃的。
如今的帝國南北方,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各種基礎建設。
帝國是從嶺南而起,所以越往南的地區道路越好,如今交趾、占城和大理等行省,甚至水泥路都鋪設到了鄉村一級,而長江以北的新佔領的區域,大部分還是泥土路。
對於北方大地,需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李南估計宗澤在任期間,恐怕都要跟各種水利、道路、橋樑和港口等基礎建設打交道了。
作為一國之君,雖然有眾多臣子替他辦事,但總有關於國家的萬千之事需要他來決斷。
東京城原皇宮,現為帝國皇帝行宮的養心殿中,李南桌案上堆疊的各式奏摺和建議書足足有半尺之高。
將又一份奏摺看完丟在桌子上,李南向後靠去,深深的嘆了口氣。
老子在中言道:“治大國,若烹小鮮。”
從古至今,不少政治家喜歡引用這句話來提醒執政者。
對於這句話的意思,流行的理解是:治理大國就好像烹煎小魚兒,油、鹽、醬、醋等調料放得要恰到好處,不能多不能少。
李南自從當上皇帝之後,就小心翼翼的在烹製這盤菜,但他也越發的感覺到生活變得無趣起來。
現在李南每天的早晨六點要參加早朝議政,十點散朝之後,他還需要處理八個小時以上的奏章,這種辛勞的日子真的是讓人毫無愉悅之感。
李南最喜歡的練功修行的時間大大減少,就連跟隨他前來北境的幾位妃嬪,也已經被冷落了很久。
從那對奏摺中脫身而出,李南慢慢的走到了外面的花園之中,腦中開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實要想減輕自己的負擔,那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放權,將大多數的政事下放到專門的部門,讓他們去處理,類似後世的政務院或者內閣之類的機構。
李南冥思苦想,雖然他的靈魂是從後世而來,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他對各國的政治機構並不熟悉,依稀只記得英國的內閣體系和美國政府的聯邦制度。
美國的聯邦制度,玩的是“分權”與“制衡”,也就是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衡,在總統和國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製約。
如今不管是帝國的南方,還是新進占領的北方,由於百姓學過文化知識的人太少,民智還沒有開啟,所以根本無法使用美國那種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的方式。
思來想去之後,李南感覺英國的首相內閣制倒是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也更適合這個新興的帝國。
在英國行政機構中,首相需要按傳統兼任財政部首席大臣和文官事務長官。同時負責向英王通報政府的一般活動,主持內閣、大臣們的職責分工等,所以說這個職務非常重要。
首相所用非人的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但是對於首相這個職務,李南倒並不擔心,因為他不打算將帝國內務部、情報局和反貪部的權利下放。
除了首相之外,內閣的作用非常的大,應該是政府的領導核心,也是行政決策機構。
這個政體簡單的說,就是由內閣大臣對國家的所有政事做一些決策,然後由首相匯報給皇帝,最後由皇帝定奪。
這樣一來,皇帝就不需要事必躬親,可以輕鬆不少,所以李南仔細思考了一番,將內閣制度中一些不適合這個時代的東西拿掉,準備在帝國實施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