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云】羅徹斯特影像三雄最後身影,全錄賣身富士軟片

fainted 發表於 2018-2-21 08:26:14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3 6689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2/21/xerox-cedes-control-to-fujifilm-ending-its-independence/

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市過去因擁有柯達、全錄、博士倫這三大全球光學龍頭企業,曾有「世界影像中心」美名,誰知三大企業一一凋零,博士倫在 2007 年由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收購下市,2013 年再轉售給加拿大藥廠范立恩(Valeant);柯達於 2013 年破產;如今羅徹斯特三巨頭中最後一家全錄,也賣身日本企業。
多數人對全錄(Xerox)的了解,來自無數賈伯斯傳記電影不斷提起的帕洛奧圖研究中心(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敘述賈伯斯、比爾蓋茲先後竊取了全錄帕洛奧圖研究中心的圖形介面、滑鼠等創新概念,但全錄本身卻沒能好好利用;其實全錄並沒有那麼失敗,帕洛奧圖研究中心光是雷射印表機一項發明,就讓全錄賺回研究中心的投資。隨著時代變遷,辦公室的王者全錄,如今悄悄稱臣,宣布將併入先前與日本富士軟片(Fujifilm)成立的合資公司富士全錄(Fuji Xerox),並由富士軟片占有 50.1% 過半股權。
在亞太地區,富士與全錄有悠久的合作歷史,雙方姻緣由英國攝影大廠蘭克公司(Rank)牽成。1956 年,蘭克打算尋求本業以外的業務,其經理翻閱科學雜誌時發現全錄的影印科技,於是與全錄成立合資公司蘭克全錄,引進全錄影印機到歐洲市場。蘭克全錄日後負責歐、亞、非地區的全錄產品銷售,最初雙方持有各半股權,日後全錄逐漸增加持股比例,到 1997 年全錄買下全數股權,完全持有蘭克全錄。
1962 年,富士與蘭克全錄成立股權各半的合資公司富士全錄,一開始只在亞太地區代理全錄產品,之後富士全錄也開始部分自行研發。1982 年富士全錄從全錄買下紐、澳、星、馬的銷售權,2000 年時,全錄又將中國與香港業務交給富士全錄,2001 年,富士軟片將持股提升到 75%,為完全收購打下基礎。
全錄自 1999 年股價狂跌後,就一直呈現牛皮走勢,市值在 80 億美元上下,相對的富士軟片市值則在約 220 億美元上下。全錄的牛皮走勢讓許多大股東不滿,雖然全錄營收獲利仍保持水準,但大股東卡爾‧伊坎(Carl Icahn)、達爾文‧迪森(Darwin Deason)對公司「缺乏策略」感到相當不滿,屢屢要求全錄高層大換血,這種市場壓力可能是全錄乾脆賣身的原因之一。
如今全錄將先與富士全錄合併,新公司合併年營收將達 180 億美元,富士軟片放棄舊富士全錄 75% 股權,換來合併後新富士全錄 50.1% 絕對多數股權;原本全錄的股東,每股將得到 9.8 美元現金,總計 25 億美元,總交易金額達 61 億美元。此後,全錄這家美國代表性廠商,將不再獨立存在,成為富士軟片旗下公司。
對羅徹斯特本地經濟影響不大
富士軟片對全錄原本就相當有興趣,富士軟片執行長古森重隆曾在 10 年前感嘆,要是他再年輕 10 歲,他就會考慮買下全錄,當時古森重隆顯然認為他沒辦法活到富士軟片有能力買下全錄,沒想到時代變化快得讓他無法想像。如今古森重隆竟然親自買下全錄,可說提早如願以償,但這對富士全錄的員工來說可能不是好消息,因為合併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大砍五分之一員工以重整公司,將裁員 1 萬人,分 3 年編列 720 億日圓的裁員支出預算。
日本公司買下美國企業的許多前例下場並不佳,東芝收購西屋才剛以災難收場,而總體來說,大企業購併的歷史紀錄也不是很理想,失敗紀錄歷歷在目,包括 Nextel – Sprint、時代華納美國線上(Time Warner-AOL)、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都是大企業合併後下場不佳的慘痛教訓。不過富士軟片與全錄自 1962 年共同經營合資公司的默契與彼此了解程度,有助於雙方走出大公司購併的主要障礙:企業文化差異與溝通問題。
富士全錄的未來可能較其他大企業合併案來得樂觀,但是全錄遭購併,對美國,尤其是羅徹斯特來說,可說是一種象徵性挫敗。羅徹斯特最初以水力發展輕工業興起,沒落之後,轉型成為光學工業之都,是柯達(Kodak)、全錄的創立地,也是博士倫(Bausch & Lomb)總部所在地。羅徹斯特因這三大全球光學龍頭企業獲得「世界影像中心」地位,誰知三大企業一一凋零,讓羅徹斯特情何以堪。全錄創始員工喬瑟夫‧威森(Joseph Wilson)家族聽到全錄出售消息,表示深感哀傷,但仍祝福新的富士全錄。
不過,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全錄早已轉移總部到紐華克,這次購併對羅徹斯特影響不大。柯達破產大裁員,以及博士倫出售都已是過去式,光學三巨頭不再是羅徹斯特最大雇主,羅徹斯特並未因為大企業凋零而跟著倒閉。
2016 年全錄在羅徹斯特雇用 6,396 名員工,只排第 4 名,羅徹斯特的最大雇主早已不是企業,而是羅徹斯特大學,雇用 2.76 萬人,其次是羅徹斯特醫療體系(Rochester Regional Health)雇用 1.57 萬人,第 3 是魏格曼超市(Wegman’s Food Markets)雇用 1.36 萬人。羅徹斯特沒有過去的三巨頭大企業支撐,近年來失業率一樣穩定下降,已經回到全球金融風暴前的水準;GDP 除 2014 年微跌以外,年年穩定成長,自 2008 年的 466 億美元,成長到 2016 年的 554 億美元。這仰賴的是許多中小企業,如經營應收帳款管理的 ConServe,醫療資訊管理公司 eHealth Technologies,太陽能公司 Sun Common NY 等。
就業更均質分布到中小企業,對羅徹斯特本地經濟來說,反而更健康,不會因跨國大企業受到國際變化或管理階層的風吹草動,突然大裁員,讓城市一夕陷入困境。中小企業比起跨國大企業,也更注重本地社區的發展,更願意結合社區力量,協助社區發展,或是捐助地方慈善需求,並且不像跨國大企業動輒要求興建基礎建設,或是要地方抵減稅賦,否則就威脅要遷移總部。
台灣討論轉型危機已經十數年,羅徹斯特歷史上經歷兩次轉型危機,先從水力輕工業之都,因為現代能源技術與鐵路運輸崛起而沒落,轉型為光學之都,三巨頭又漸凋零。企業興衰本是常態,沒了大企業,經濟仍然穩定成長,羅徹斯特的經驗,或許值得我們多加思量。
(首圖來源:Flickr/Zack Seward CC BY 2.0)




已有(3)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yokcobra 發表於 2018-2-21 10:31
能轉型成功真的很厲害,
掌權人很重要啊!
joune 發表於 2018-2-21 22:17
以前的影像三巨頭就這樣一一凋零了
連最後的全錄也賣身給日本富士軟片了
li60830 發表於 2018-2-22 12:54
又一企業被併~真的時機越來越差了嗎~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