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有恃無恐
機場的戰略地位雖然重要,但機場終歸是機場。
機場就是飛機能起飛和降落的地方。
飛機能夠降落和起飛,就意味著必須是一片空曠。
尤其是在緬甸的山地,想要找出一片空曠的地方作為機場是十分困難的,就算找到了周圍也到處是叢林和高地。
克永岡機場也不例外,它是個四面環山的盆地,如果不是幾條公路和一條鐵路沿著山腳進出,都可以說是被森林給封得嚴嚴實實的。
這樣的地形自然是利於遠征軍佯攻而不利於日軍防守。
對於遠征軍來說,他們只需要佔領機場周圍的高地,火力就可以居高臨下的控制著下方機場的日軍……只可惜的是工兵團手裡射程超過一千米的重機槍及迫擊炮等裝備可以說是少之又少,而且彈藥也因為後勤跟不上必須省著用,所以對駐守在機場裡的日軍也是無可奈何。
否則,遠征軍似乎僅僅只需要用重機槍、迫擊炮照著機場一陣狂轟濫炸,日軍都要舉手投降了。
說起這後勤補給跟不上,王麻子就又是好氣又是好笑。
自打遠征軍入緬作戰以來,英國人一直都沒盡到他們的責任……說是沒盡到責任還算客氣了,英國人簡直就是在拖後腿,就算是說他們幫日本人也不為過。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就在這戰鬥打到重要關頭的時候,英國人並沒有積極的幫中國軍隊運輸補給和部隊。不僅沒有幫忙,反而是急著將緬甸的英國僑民、軍官撤到印度,於是公路、鐵路全都被英國僑民裝滿傢俱、財物的汽車給佔用了,這使得遠征軍的後續部隊和彈藥補給一直沒能跟上來,於是200師只能在缺糧少彈的情況下在同古與兩倍於己的日軍孤軍奮戰。
所以,工兵團雖然佔據了機場周圍的有利地形,但卻因為缺少重裝備和彈藥,地理優勢並沒能充分的發揮出來。(注:200師是國軍唯一的機械化師,擁有數十輛蘇式坦克、火炮等重裝備,這一次是臨危受命,在緊急中為了能快速趕到同古,所以只帶輕裝備、少量的火炮及為數不多的彈藥。)
但好在工兵團目前只是佯攻。
王麻子點燃了一根煙,頂著隆隆的炮聲在手電筒昏暗的光線下心情沉重的看著炮彈箱上的地圖。
叢林給了工兵團很大的便利,工兵團的戰士可以借助樹木和草叢的掩護,用少量的兵力偽裝成大部隊,從而給日軍造成錯覺讓他們浪費彈藥。再加上工兵團又有炮兵團及一個主力營的配合,工兵團這次還是有可能成功的拿回機場。
但日軍卻也不是省油的燈……
王麻子以前在主力部隊呆過,沒少跟小日本打過交道,所以他很清楚日本鬼子不會這麼容易對付。
現在自己雖然斷了鬼子的補給線,接著還用佯攻消耗鬼子的彈藥,但處於弱勢的鬼子卻擺出一副有恃無恐的樣子繼續堅守機場……王麻子有點猜不透鬼子的意圖,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鬼子總會被拖到彈盡糧絕,但鬼子甚至連一次試探性的反攻或者突圍都沒有,他們到底在做什麼打算呢?或者說他們到底在等什麼呢?!
潛伏在叢林中的張弛也感覺到有些不對勁。
原因很簡單,即使日軍沒有發覺遠征軍是在以佯攻消耗日軍的彈藥,但作為補給線被切斷的日軍,在彈藥越打越少的情況下,怎麼著也會減少火力節省彈藥吧。
但眼前的日軍卻依舊把機槍打得“嘩嘩”響,尤其是那迫擊炮,一發接著一發的往叢林裡炸……迫擊炮對付叢林裡的目標是最合適了,一發炮彈過來飛到目標上空碰到樹枝時就炸開,這一炸開那就是樹枝、彈片亂飛,有如天女散花似的往下亂射。
張弛就看到幾個傷患被抬下來時身上像刺蝟一樣插滿了樹枝和木屑,這時的他只能慶倖自己所在的排沒有被派上去佯攻。但就算是這樣,看著黑暗中的一陣陣火光,聽著一陣陣爆炸聲和密集的槍聲,聞著空氣中的硝煙味及血腥味,張弛還是感到心驚肉跳的。
定了定神,張弛就爬到魔頭身邊問道:“排長,這機場是不是存了許多彈藥落到鬼子手裡了?”
魔頭想了想,就回答道:“彈藥倒是有一批,不過據說在撤退時及時炸毀了,只留下十幾車汽油沒來得及炸。問這個幹嘛?咱們的彈藥跟鬼子的不通用,就算落在鬼子手裡也沒多大用處!”
“唔,沒什麼!”張弛這才發現是自己犯傻了。
魔頭說得對,工兵團的漢陽造步槍用的是7.92MM的圓頭彈,而小日本三八大蓋用的卻是6.5MM的尖頭彈,就算子彈落在小日本手裡也用不上呢。這就像英國佬在同古留下一批帶不走的彈藥,缺乏彈藥的遠征軍也只能“望彈興歎”是一個道理。
不過這也怪不得張弛,他是個現代人,剛來到這個時空加入戰場還不到一天的時間,還沒有適應戰場環境自然也就沒有戰場敏感性。
那小日本又憑什麼這麼囂張呢?
張弛不由皺了皺眉頭。
難道是小日本帶的彈藥夠多嗎?
不可能,小日本是從小路步行繞過來的,沒有汽車也沒有摩托,頂多就是幾輛從緬甸百姓那臨時徵用的自行車,那能帶多少彈藥?!
那是小日本有另一條運輸線?
也不可能。
張弛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想法,因為如果日軍還有另一條補給線的話,那日軍就不需要對三號隧道那麼重視而且在隧道被炸塌之後還千方百計的想將其打通了。
想來想去張弛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這時他猛然發現日軍在機場中點燃了一堆火……這在戰鬥中是很反常的,點燃火堆只會讓敵人更好的找到目標而使自身處於危險之中。
但張弛很快就明白日軍為什麼會這麼做,也明白日軍為什麼不擔心彈藥不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