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勞力
“談判還順利吧!”張弛隨口問了聲。
“總體還算順利!”史迪威點了點頭:“大體上就是根據你的想法,政治及經濟上給予其足夠的獨立,軍事上也正如你所料……我們稍做出一點想要撤出緬甸的姿態,那些緬甸人就急了!他們希望我們能夠留下並幫助緬甸組建一支軍隊,直到他們有能力防禦自己。作為補償,他們會在政治及經濟上給我們一系列的特權,甚至願意為我們在緬甸作戰提供經費!”
“嗯!”這一點完全在張弛的意料之中,事實上這是一種雙贏的模式,緬甸和美國兩個方面都會很樂意接受。
只是緬甸方面不知道的是,按照這樣的模式下去……緬甸是很難真正脫離中美聯軍的保護的。
道理其實很簡單,有句話叫“溫水煮青蛙”,還有句話叫“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世界上如果有哪支軍隊能打仗尤其是能打硬仗,那一定是在憂患中成長起來的,比如說越南的軍隊、以色列的軍隊等等,而在美軍保護之下成長起來的軍隊,那就像是溫室裡長大的小花,這種小花雖然知道打仗的道理但一走上戰場則很快就會被嚴寒酷暑給摧毀……這一點可以從韓軍看得出來,抗美援朝戰爭之前韓軍就是美國佬培養起來號稱打遍亞州無敵手的“亞州之虎”,但抗美援朝戰爭一暴發……卻發現這個“亞州之虎”原來是只一打就跑的病貓。
再往後,到了2010年的延平島炮戰,擁有先進的自行火炮的韓軍竟然被朝鮮的老式火炮給打得落了下風。
同樣的,近代日軍也是在美國軍隊“保護”下成長起來的,許多人總是習慣性的相信日本自衛隊因為人數少所以是精華中的精華其戰鬥力肯定不容小覷,或是對日本自衛隊還留有二戰時那種強悍的、瘋狂的印像……但讓全世界大跌眼鏡的卻是,在地震發生核洩露時,自衛隊卻幾次因為“安全問題”而拒絕執行實施搶救的命令。
如果是這樣,那麼在打仗時……是不是也可以因為“安全問題”而拒絕上戰場?!
“但是這其中也有一些問題!”史迪威歎了口氣後接著說道:“你知道的,經過這一場大戰及日本人的劫掠,緬甸的工農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土地大面積荒廢,百姓中已經出現許多餓死及營養不良而死亡的現像,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很有可能會在緬甸暴發大面積的饑荒。”
對於“饑荒”這個詞張弛並不陌生,這在中國國內是常有的事,其主因當然是戰亂及日本對中國長時間的封鎖,此時在緬甸發生的事也差不多,日軍在用緬甸封鎖中國的同時也可以說對緬甸實施了部份封鎖,就比如現在,印緬之間的通道就沒有了,只留下海上運輸通道。
“美援也很難同時滿足中國軍隊及緬甸百姓吧!”張弛說。
“當然!”史迪威回答:“要知道緬甸人口有四千多萬,要是這四千多萬人都需要救援的話,那麼我們可能永遠也得不到足夠的補給再次走上戰場,同時美國方面也無法提供這麼多物資……這會把美國給拖垮的!”
“我們可以恢復緬甸的生產!”張弛說。
“這一點我們也想過!”史迪威回答:“可因為日本人的屠殺以及對勞力的大量徵用,緬甸青壯年已經嚴重不足,恢復生產必定是個緩慢的過程……”
“不一定!”張弛說。
“什麼?”
“將軍,你手裡不是有十余萬勞動力嗎?”
“你是說……”
“對!”張弛點了點頭:“中國士兵,他們放下槍就是很好的農民,你可以用他們幫助緬甸人恢復生產!”
聞言史迪威不由一愣,接著就點了點頭:“這或許是個好辦法。一方面可以迅速恢復緬甸的農業解決補給問題,另一方面還有可能為軍隊提供補給!”
“更重要的還是……”張弛補充道:“還可以增進中美軍隊與緬甸百姓的感情!”
“說得對!”史迪威點了點頭,接著就感歎道:“張,你真是個天才,你是怎麼想到這個的?”
張弛不由一陣苦笑,這對美國人來說或許不可思議,美國大兵只負責打仗,他們頂多會給戰爭地區的小孩一些巧克力來收買人心,從來都沒有美國大兵幫助百姓種田的事。
但是在中國……當兵的就地幫助百姓生產早在漢朝時就有了,那時叫做“屯田戍邊”,也就是軍隊打下老遠的一片土地時,為了不致於給後勤造成太大的負擔,於是就讓當兵的就地屯田,這麼做一來可以得到充足的補給,二來也會因為帶去了更為先進的灌溉技術和種植技術增大當地糧食的產量而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援和擁護。
“還有一個問題!”接著史迪威就在地圖上指著緬北說道:“幾天前日本人佔領了雷多,徹底截斷了我們與印度的通道。雖然我們可以從海上得到補給……但是很難把補給運到緬北。”
“是鐵路遭到日軍破壞嗎?”張弛問。
這應該不會是什麼大問題才對,仰光到密支那有鐵路,而且美軍還掌握著制空權。
“不不……”史迪威搖頭道:“鐵路的問題不大,就算鐵路遭到破壞……我們的工兵也能很快將其修復。問題在於火車……”
“哦!”聞言張弛就明白了。
“緬甸的火車被日本人用來構築工事了!”史迪威說:“就算有剩幾架,在日本人撤退時也把他們炸毀了。更糟糕的是,這種窄軌火車就只有英國方面才有生產,所以……”
張弛明白史迪威的意思,雖然英國現在是盟友,但與英國佬打了這麼久的交道,他們是個什麼德性誰都知道,想從他們手裡扣出點東西就必須得付出代價,否則英國佬就很有可能虛以委蛇的拖個幾個月。
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要向英國方面提出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