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迷】光劍是一種優雅的武器! 認識《星際大戰》的光劍流派!

放映室小編 2015-12-22 18:05:07 發表於 電影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3475

的確!若要提到《星際大戰》電影系列,就不能不提到這把指標性的科幻武器—「光劍」。這個迷人的武器,用1977年《星際大戰:曙光乍現》裡的歐比王經典台詞來解釋,是再適合不過了。這種優雅的武器比起一般科幻電影中出現的雷射槍,或是其他光鮮亮麗的虛構武器,相信任何一位科幻迷都夢想有一隻屬於自己的光劍。

當然,《星際大戰》的電影世界觀非常龐大,研究任何一個電影中的細節或主題,都值得讓人細細品嘗。而光劍這種武器並非如一般在現實世界中的冷兵器刀劍,單純的揮舞砍殺,反而應該被視為原力與武術的結合。任何一位在電影中掌控原力並運用得當的角色人物,不論是光明或者黑暗,光劍都被視為是一種神聖的武器,也是每個用武之人的靈魂所在。

(左圖) 各種不同樣式的光劍,是屬於不同的劇中角色所有。光劍會因製造者、使用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樣貌(圖片來源:Lucas Art)
備註:
1. 一般認為雲度使用的紫色光劍,在本圖中是使用藍色光劍。該藍色光劍出現在《星際大戰前傳1:絕地力量之戰》(Star Wars Episode I: Jedi Power Battles)電玩中
2. 尤達、Ki-Adi-Mundi、Adi Gallia三位絕地大師的光劍,在《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中沒有實際使用到。而三位絕地大師也僅在電影中的絕地議會中露臉,此圖為Lucas Art的設定
(右上圖) 在《星際大戰》早期拍攝時,演員需以碳纖維棒製成的光劍道具進行拍攝,後再經由特效人員手工描製膠捲,因此在最後的成果上光劍的光芒較不明顯。另外,這個碳纖維棒道具重量非常重,這也是為什麼早期演員拍攝光劍打鬥時幾乎都以雙手握住光劍、動作也較不靈活的原因(圖片來源:StarWars.com)
(右下圖) 現代的《星際大戰》光劍後製,乃演員在拍攝期間以輕質塑膠材質的道具,劍身塗成綠色以方便後製人員進行數位後製。重量減低後,演員們能夠做出更靈活更大幅度的肢體變化(圖片來源:StarWars.com)


若我們仔細研究《星際大戰》電影中使用光劍的角色,每種戰型都受角色個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其格鬥的方式和風格也因人而異,這也是在構思故事以及建構這個世界觀非常細膩的地方。而關於光劍戰型的介紹與分類,在網路上已有非常多參考資料可供參考,但最早有關光劍戰型分類的官方資料,則出現在2002年10月所發行的官方雜誌《星際大戰內幕》(Star Wars Inside)第62期,由作家大衛偉斯特雷諾(David West Reynold)所撰寫的《格鬥劍術》(Fight Saber)裡介紹。他在文章中提到,光劍的戰型主要共有七種形式,分別為「Shii-Cho」、「Makashi」、「Soresu」、「Ataru」、「Shien / Djem So」、「Niman」以及「Vaapad / Juyo」。

這些戰型名稱並沒有固定或是官方的中文名稱,在網路上眾多資訊文章中也幾乎直接引用英文做說明。本文為了方便閱讀,則直接音譯各戰型名稱。而由這些原文名稱我們可以知道,光劍戰型的創作深受日本劍道以及中國武術、玄學等東方文化影響,各個單字本身並沒有意義,反而每種戰型都賦予另外的解釋性名稱,用以說明其單字意義。有趣的是,猶如中國武術效仿大自然而發明了螳螂拳、虎拳、鶴拳;每種光劍戰型也有相對應的野獸象徵,只是這些野獸也都是出現在《星際大戰》的世界觀裡。

每位絕地武士(Jedi)或西斯武士(Sith)都有各自專精的戰型。而各個角色或許隨著時間的演進,習得的光劍戰型可能改變,但基本上很少會有角色人物會在一場對戰中使用全部的戰型。有趣的是,在《星際大戰:西斯大帝的復仇》裡登場(首次登場是在《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動畫系列)的生化機械人—格里佛斯將軍(General Grievous),受杜庫伯爵(Count Dooku)指導而被賦予4隻光劍,並且可以同時使用戰鬥,據杜庫伯爵的說法已可精通七種戰型。但由於使用光劍與原力的使用息息相關,格里佛斯將軍身為生化機械人並非原力使用者,因此只能說在光劍的使用上是以機械模擬的方式習得,在打鬥上可觀察較為單調。

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格里佛斯將軍與歐比王的光劍對決片段。片段中可見格里佛斯將軍以四隻光劍對抗歐比王:

[Youtube]tXTFdDrd7pA[/Youtube]

以下就針對光劍的戰型分別介紹:

第一型:錫秋(Shii-Cho)


這種戰鬥型態是最古老的光劍戰型,也是任何一位光劍使用者在學習使用光劍時的基本戰型,被稱作是「基本型(Determination Form)」。若對應到野獸則為Sarlacc,是《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中,原本用來處決路克和韓索羅的沙漠怪獸。

這種古老的光劍格鬥戰型源自於絕地內戰時期,具簡單又極具延伸發展性的特性,因此任何一位絕地學徒最初學習及接觸光劍初期,都需要苦練的基本功夫。在《星際大戰》系列電影中,《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裡的尤達大師指導幼徒,以及《星際大戰:曙光乍現》中歐比王在千年鷹號上指導路克時,都是使用模擬機器人發射雷射訓練光劍初學者。

錫秋戰型的使用,以絕地大師基特費斯托(Kit Fisto)最具代表。在《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動畫裡,基特有多場的動作場面即是使用錫秋戰型。然而,錫秋的缺點在於攻擊對方所使用的武器,使對手喪失戰鬥能力,而非直接殺死對手,因此防禦性不佳,容易暴露使用者的弱點。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雲度大師帶領了包括基特在內的絕地大師與西斯大帝正面對決,基特便在這場戰鬥中被西斯大帝較為侵略性的攻擊而殺害。

(左圖) 錫秋是光劍學習者最基礎的學習戰型,以模擬機練武是最典型的訓練方式 (圖片來源:The Jedi Path)
(右上圖) 在《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裡的尤達大師指導幼徒一景(圖片來源:StarWars.com)
(右下圖) 錫秋戰型的代表人物—基特費斯托,在《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動畫中的扮相(圖片來源:Cartoon Network)


基特費斯托在《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動畫中對戰格里佛斯將軍片段:
[Youtube]R-t9GlT9qmk[/Youtube]

第二型:馬卡錫(Makashi)



馬卡錫是由第一型的錫秋戰型衍生而來,被稱作為「爭鬥型(Contention Form)」的戰鬥流派。這種戰型源自於西斯派對抗絕地武士的格鬥法,較錫秋戰型簡潔、靈活且多元,不論在攻擊或者防禦上都消耗較少體力。若對應到野獸則為Ysalamir,是一種對原力免疫的樹棲蜥蜴。

馬卡錫戰型的使用者最大特點,在於捨棄了雙手握持光劍的基本動作,反而以單手揮舞光劍以提升戰鬥時的速度及攻擊範圍。主要在攻擊上以突刺和切的動作,取代了一般光劍使用者揮擊砍殺的進攻,大幅增加了光劍的靈活度,在攻擊上也較具侵略性。在防禦方面,馬卡錫並不直接以光劍正面阻擋對手的攻擊動作,反而多以迴避、閃躲、跳翻等動作取代。如此一來,在對手攻擊無效後,便可找到動作的破綻而以較為小幅度的刺殺攻擊暴露弱點的對手。

而正由於馬卡錫源自於西斯派武士,不少西斯派武士便是使用這種爭鬥型流派。以首次在《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登場的杜庫伯爵最具代表,在該電影中,杜庫伯爵與歐比王、安納金這對師生二人組展開對決。在這場對決中,杜庫伯爵的單手揮擊動作十分精采,同時配合原力閃電攻擊對手,令人畏懼。不僅以一擋二之勢,成功打倒了師生二人,同時也和前來救援的尤達打得不分上下。

(左圖) 馬卡錫戰型使用者(左藍色光劍者)在攻擊前,必先以類似西洋劍決鬥前的行禮,光劍最後會以斜下的角度置之,作為馬卡錫戰型的起手式(圖片來源:The Jedi Path)
(右圖) 馬卡錫戰型的代表人物—杜庫伯爵,由上至下、由左至右分別為在《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動畫中的扮相、《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裡由克里斯多夫李飾演的扮相(動作為馬卡錫的起手式)以及《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的扮相。圓圈內為杜庫伯爵的彎刀造型光劍(圖片來源:StarWars.com / Cartoon Network)


值得注意的是,由知名英國演員克里斯多夫李(Christopher Lee)爵士所飾演的杜庫伯爵,使用的光劍造型相當特殊。由於在《星際大戰》的世界觀裡,杜庫伯爵來自銀河系中的富有望族,有錢到家族擁有一支私人軍隊。在受到分離主義的影響之下,杜庫偷偷利用絕地內保存的西斯資料暗中學習黑暗武術,並拜西斯大帝(也就是白卜庭議長)為師,封號成為達斯達拉勒斯(Darth Tyranus)。這個帶有古典特色的彎刀型光劍,正巧符合這個貴族身分的角色,也同時非常適合這位德高望重的演員。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安納金也就是後來的黑武士(達斯維達)在這場對決中有一小段使用了雙光劍對抗杜庫,便有從原本的錫秋戰型轉變到較為黑暗的馬卡錫戰型意味。到了《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師生二人再度與杜庫伯爵交鋒,安納金的戰型又更有侵略的意味。透過這樣的戰型轉變,足以看出安納金在心境上的轉變,是這系列故事中有趣的地方。

杜庫伯爵在《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動畫中,與安納金、歐比王一打二的場景片段,可注意到杜庫伯爵以單手對抗兩人:
[Youtube]OcXaicGvcvA[/Youtube]

杜庫伯爵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電影中,與安納金、歐比王一打二的場景片段,在這場戰鬥中可注意到杜庫伯爵並非僅以單手對抗兩人:
[Youtube]eYT3ctPuVRw[/Youtube]

第三型:蘇里舒(Soresu)



蘇里舒是一種源自於光劍使用者對抗雷射槍的戰術動作,後演變成為一種「防禦型(Resilience Form)」的戰型流派。與其說防禦型態,倒不如說蘇里舒其實是將敵方的攻擊「彈開」罷了。這種戰型的野獸對應,是一種叫做Mynock的蝙蝠外貌野獸,在《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中,千年鷹號意外在怪獸體內看到的怪物。

使用蘇里舒戰型的武士較注重防禦,並以靜制動的原則,不主動攻擊對手,反而是引對手的攻擊反制。當然,在面對敵人的雷射槍攻擊,蘇里舒戰型可以輕鬆將射來的雷射彈開。這種戰型最大的優勢在於可對敵方進行持久戰,使用者反而並不用消耗太多體力,同時集中注意力在對方的攻擊上,思索對方的弱點用以反攻。個人認為,這樣的戰鬥動作有點像是西洋劍或是羽球運動的待命姿勢。光劍就宛如握持西洋劍或是羽球拍的運動員,不輕易往下放置,反而是高舉,隨時準備阻擋來襲的攻擊。

使用蘇里舒戰型的代表人物,非歐比王肯諾比莫屬。在《星際大戰》的前三部曲中,由伊旺麥奎格所飾演的歐比王,從首部曲最後成為安納金導師後,變從原本使用的錫秋戰型,轉變成為蘇里舒。最大的特徵在於歐比王最具指標性的起手式,以右手單持藍色光劍,左手伸出中指和食指指向對手,便是等待對手攻擊的最佳姿勢。在《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中,歐比王在鬥獸場的混戰裡抵抗大量雷射槍的攻擊,是他發揮蘇里舒戰型到極致的表現。但我們也可以同時觀察,歐比王的蘇里舒戰型最大缺點在於往往戰鬥時間被拉長,在等待對手攻擊的同時,容易被對手以外或是對手光劍攻擊以外的附加攻擊所干擾。最明顯的例子就在兩次歐比王、安納金對抗杜庫伯爵的光劍戰鬥,歐比王兩次因為杜庫伯爵使用原力推力推開,並且被打倒在地。反而是較具侵略風格的安納金可以對抗杜庫伯爵。

蘇里舒戰型的代表人物—歐比王,以及徒弟安納金天行者(早期與歐比王合作戰鬥)
(左圖) 歐比王(伊旺麥奎格飾演)及安納金(海登克里斯塔森飾演)師生兩人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的扮相 (圖片來源:Star Wars.com)
(右上圖) 歐比王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對戰格里佛斯將軍,出現的最經典蘇里舒起手式(圖片來源:Wikipedia)
(右下圖) 歐比王在《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動畫中亦有出現蘇里舒起手式(圖片來源:fortresstakes.wordpress.com)


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歐比王與安納金在最後的決鬥片段,可注意到歐比王使用的蘇里舒戰型,被較侵略性攻擊的安納金逼退:
[Youtube]pSwy412nttI[/Youtube]

第四型:阿塔魯(Ataru)



阿塔魯是七種光劍戰型中,速度最快、最具侵略性的主動攻擊型流派,被稱為「侵略型(Aggression Form,亦有人稱為速度型)」。對應到的野獸,則為一種名為Hawk-bat的巨大兇猛蝙蝠。這種戰型往往需要光劍使用者配合原力使用,搭配了大量的翻滾、跳躍、迴旋或奔跑等肢體動作,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及原力感應。非常適合速戰速決的快速決鬥時機使用,可以快速壓制對手取得勝利。

然而,阿塔魯這種快速的戰鬥型態,雖然可讓戰鬥的步調加速,同時極具威脅性的攻擊,可造成敵方的壓迫感,但往往受限於活動空間,在狹小的場地內無法有效發揮。而消耗過多的體力,往往不適合對抗注重防禦力的敵人。另外,阿塔魯這種以進攻代替防禦的戰鬥思維,也不適合阻擋眾多雷射槍攻擊的大規模戰爭場面,因此習得阿塔魯的光劍使用者,在實戰中往往需要其他戰型的輔助搭配,才能讓防禦力提升。

阿塔魯使用者在《星際大戰》系列電影中的代表人物,正巧就是兩位使用綠色光劍的尤達(Yoda)以及金魁剛(Qui-Gon Jinn)。有趣的是,這兩位看似較為沉穩的絕地大師,在戰鬥時卻使用這種較為侵略性的戰型,形成文武兩面極大的反差。特別是尤達平時拄著拐杖、動作緩慢不疾不徐的樣貌,在《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以及《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兩部電影中,皆有非常精采的光劍動作場面。尤達採用了阿塔魯靈活的戰型彌補了身材矮小的先天劣勢,同時搭配其強大的原力感應,亦可同時抵抗西斯派的原力攻擊。

而在《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中的金魁剛,其使用的阿塔魯戰型也明顯與歐比王使用的初學者錫秋戰型不同。在金魁剛、歐比王師生二人對抗達斯魔(Darth Maul)的戰鬥中,金魁剛的光劍攻擊較為主動,達斯魔往往是被壓迫著後退。對照到歐比王與達斯魔的戰鬥,反而是達斯魔對於歐比王的壓迫性較強。

阿塔魯戰型的代表人物—尤達大師與金魁剛
(上排圖) 尤達大師在平時與戰鬥狀態反差相當大,使用阿塔魯戰型可彌補他身材矮小的先天缺陷,同時強大的原力亦可輔助他戰鬥時的速度表現
(圖片來源:Star Wars.com / StarWars Wikia)
(下排圖) 金魁剛在《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中的扮相,由連恩尼遜所飾演。其阿塔魯戰型在面對反派達斯魔的攻擊十分有用(圖片來源:Star Wars.com / StarWars Wikia)


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尤達大師與西斯大帝的對決片段:

[Youtube]9DI8kkR9G0Q[/Youtube]

在《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中,金魁剛、歐比王師生二人對抗達斯魔的對決片段:

[Youtube]l-L2K2f2YWM[/Youtube]

第五型:希安 / 強梭(Shien / Djem So)


希安和強梭這兩種戰型,被同時稱作為「持久型(Perseverance Form,亦有人稱為均衡型)」,對應的野獸為一種棲息在塔圖因沙漠星球上的巨大毒龍Krayt Dragon。兩種戰型都是從蘇里舒的防禦動作發展而來,改善了蘇里舒拉長戰鬥時間的缺點。希安的戰型並不像蘇里舒戰型,僅「彈開」對手攻擊,而是將對方的攻擊「反彈」回給對手。因此,當希安流派的武士面對敵人的雷射槍攻擊,反而會利用光劍將雷射槍反射回去給射手,作為對手攻擊的反制。

而強梭戰型則為希安戰型的變形,除了面對雷射槍的敵人,強梭則是面對同樣是使用光劍為武器的敵人,利用對方的攻擊動作反擊給對手。希安和強梭兩種戰型其實是融合了「馬卡錫」單手揮舞的靈活技巧,以及「蘇里舒」的高防禦率戰型,更利用實質的蠻力加強了壓制對手的功能。當敵方的攻擊不斷被反制,營造出有別於較具侵略性的「阿塔魯」戰型不同的另類心理壓迫,適合速戰速決及大規模反制的戰鬥場合。

希安及強梭這種戰型以安納金,也就是後來的黑武士(達斯維達)(Darth Vader)最具代表。安納金在《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最後成為歐比王的徒弟,並開始以「錫秋」作為入門習武戰型。在《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後,漸漸看出其戰型逐漸轉變為與歐比王相似的「蘇里舒」,同時也在部分的場景中可觀察其攻擊性越具侵略的個性。直到《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安納金也許體悟到歐比王的「蘇里舒」戰型耗費太多時間,不適合安納金年輕氣盛的個性,反而逐漸強化了戰鬥中反制對手的方式,以爭取更多時間上的優勢,因此逐步發展成為「希安」的使用者。而在《星際大戰:曙光乍現》、《帝國大反擊》以及《絕地大反攻》三部電影中,成為黑武士的安納金更在「希安」轉變成為「強梭」戰型,強化了自身閃躲和轉向等更靈活的戰鬥方式,等於是更融合了「馬卡錫」較為侵略的攻擊型態,足以壓迫了對手的攻勢。

在幾場黑武士與路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的光劍對決場景中,黑武士的「強梭」加上「馬卡錫」戰型較路克使用的錫秋戰型更具攻擊力道。且較具力量的揮劍動作,也讓路克單純的防禦阻擋動作無法招架,最後被砍去了右臂。值得一提的是,「希安」和「強梭」這兩種戰型其實從安納金轉變為黑武士的過程中足以觀察出這種戰型的發展模式,從較為保守的防禦逐漸轉變為反制或主動攻擊的型態,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生的戰鬥方式。更有趣的是,路克天行者從《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中師承尤達,應以尤達的「阿塔魯」戰型為主,但在最後的《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中與父親黑武士的對決,卻融合了尤達的「阿塔魯」以及歐比王的「蘇里舒」,足以抵擋了黑武士的「強梭」攻勢。因此我們在這最終的對決中看到三種戰型中的靈活運用,個人認為是所有《星際大戰》系列電影中最精彩的橋段。

幾位希安或強梭戰型的代表人物(圖片來源:Star Wars.com / StarWars Wikia)


在《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中,路克與黑武士兩人在西斯大帝面前的經典決鬥片段,可注意到黑武士的打鬥風格,在技術上更明顯使用了實質力道壓迫路克:
[Youtube]_RFYoZ7H67A[/Youtube]

第六型:尼曼(Niman)


尼曼是一種被視為已經失傳的光劍戰型,是一種追求攻擊與防禦兩者平衡的「中庸型(Moderation Form)」流派。對應到的野獸,是一種名為Rancor的怪獸,在《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中的賈巴的牢裡出現過。

尼曼戰型所採取的是一種較為溫和的武術態度,重視衝突的化解以及說服攻擊的敵方停止攻擊。因此,尼曼的精神其實是最符合絕地武士追求和平理性的核心價值,並被眾多絕地外交使者使用,在電影《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以及《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間的複製人戰爭,也就是《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動畫系列的期間最廣泛使用的一種外交性戰型。

正由於這種戰型旨不在傷人,也較不具壓制性,在系列電影中較少出現尼曼戰型的代表人物。據信大部分使用尼曼戰型的絕地武士,在吉諾西斯戰役(Battle of Geonosis)中死亡。吉諾西斯戰役是複製人戰爭的開端,這場戰爭的爆發是銀河共和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且死傷最為嚴重的流血衝突。在這樣的激烈戰鬥之下,崇尚理性和平的尼曼戰型變顯得無用武之地,甚至是不堪一擊;反而是其他極端追求防禦或攻擊的流派轉為主流戰型。

值得一提的是,尼曼戰型在戰鬥時也會在揮舞光劍時配合原力退擊方式,攻擊敵方。這與杜庫伯爵所使用的「馬卡錫」流派類似,但「尼曼」旨在退開敵人而非將之置於死地。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同名電玩中,安納金成為黑武士後入侵絕地聖殿的場景裡出現了一位白髮白衣的絕地大師,他便是一般公認的「尼曼」戰型的代表人物—辛卓林(Cin Drallig)。只可惜,辛卓林最後也被安納金所殺,尼曼戰型也隨著時間的潮流而消逝。

(左上圖) 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安納金成為達斯維達後帶領複製人前往血洗絕地聖殿,稱作「絕地大屠殺」。據信在聖殿中多以尼曼戰型為主的絕地武士,在此時被趕盡殺絕(圖片來源:StarWars Wikia)
(左下圖) 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雲度帶著幾位絕地大師前往逮捕西斯大帝(也就是白卜庭議長)。圖片的右邊為錫秋戰型代表人物基特費斯托,左邊兩位則為尼曼戰型的絕地大師。在這段場景中可知,使用尼曼戰型的絕地武士,面對西斯派的攻擊根本毫無招架之力(圖片來源:Star Wars.com)
(右圖) 尼曼戰型的代表人物—辛卓林,在《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動畫中出現的樣貌(圖片來源:Star Wars.com)


在《星際大戰:舊共和》電玩的預告片中,呈現了西斯派武士入侵絕地聖殿的場景。當中出現許多尼曼戰型的絕地武士抵抗入侵的西斯武士,運用了許多原力推移動作:
[Youtube]YdgmH9Vv2-I[/Youtube]

第七型:朱諾及凡派德(Juyo & Vaapad)


朱諾和凡派德這兩種戰型是屬於同樣的戰鬥風格,只是朱諾戰型為西斯派、凡派德則為絕地派。這兩種戰型的打鬥風格比前述的「馬卡錫」更具侵略性、比「阿塔魯」速度更快、比「蘇里舒」更具防衛性,等於是完完全全將內心的憤怒運用到打鬥,成為更原始又更豪放的戰鬥風格,被稱為「狂暴型(Ferocity Form)」流派。與之對應的野獸,為一種名為Vornskr的犬型動物,需要使用原力捕捉。

正猶如其對應的野獸,這種較為狂暴的戰鬥方式,需要以強大的原力控制,並壓抑內心的黑暗面。使用者往往在使用「凡派德」戰型時,沉浸在對戰的快感中迷失自我,等於是在黑暗與光明的灰色地帶打轉,控制失當往往逐漸成為西斯派的「朱諾」。因此,能夠完全掌握「凡派德」的戰型奧義,同時在戰鬥中控制得宜,需要極高的心理素養以及對於原力的掌控程度。

由山謬傑克森所飾演的魅使雲杜(Mace Windu),是發明「凡派德」戰型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到雲杜便不得不提到他那隻非常獨特的紫色光劍。據演員山謬傑克森在專訪中提到,他從小就是星際大戰迷,知道喬治盧卡斯找他扮演雲杜簡直開心到上天堂。他曾對盧卡斯要求雲杜這個角色要很特別,不能像一般小嘍嘍輕鬆容易被打倒,而且需要一個和別人完全不一樣顏色的光劍,於是紫色光劍便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創造出來。也因為這把紫色光劍的顏色非常特別,在《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中的獸鬥場混戰裡,雲杜揮舞的紫色光劍更能被觀眾所發現。值得一提的是,電玩《星際大戰前傳1:絕地力量之戰》(Star Wars Episode I: Jedi Power Battles)中,雲杜大師使用了藍色的光劍。

另外,在《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中的達斯魔(Darth Maul),則是公認完全掌握「朱諾」流派的代表人物。在電影中他以雙刃光劍對抗金魁剛及歐比王,展現了個人殘暴又豪邁的一面。

然而這個看似攻守俱佳的狂暴式打鬥,在面對中庸型的「尼曼」,或是較為攻擊型防衛的「強梭」戰型較無用。原因在於這種主動攻擊的「凡派德或朱諾」戰型對於這種緊迫逼人戰鬥型態有較佳反制能力的戰型,往往露出弱點,對手能夠趁著防禦時找出攻擊弱點加以反制,因此並非最強大或最萬能的戰型。

朱諾及凡派德戰型代表人物—達斯魔與魅使雲度
(上排圖) 達斯魔在《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以及《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動畫中的樣貌,由知名動作演員雷帕克(Ray Park)所飾演。在首部曲中達斯魔採展現了非常精采的朱諾戰型打法,以一擋二之姿對抗金魁剛與歐比王師生雙人組
(圖片來源:Star Wars.com)
(下排圖) 魅使雲度在《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以及《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中的扮相,由山謬傑克森所飾演。他向喬治盧卡斯所要求的紫色光劍,是否在電影的混戰中依然搶眼呢?(圖片來源:Star Wars.com / StarWars Wikia)


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雲度大師與西斯大帝的對決橋段,可見到雲度幾乎已經壓制了西斯大帝:
[Youtube]4ESOrF_u1hg[/Youtube]

其他


在官方出版的《絕地手冊》(Star Wars: The Jedi Path)以及《絕地對西斯》(Star Wars: Jedi vs Sith – The Essential Guide to the Force)兩本書籍裡,提到一種無法分類在七種戰型中的戰鬥流派,稱作「加凱」(Jar’Kai)。「加凱」無法被歸類的原因,在於「加凱」被當作是「尼曼」以及「阿塔魯」的輔助戰型。一般認為,只要是使用雙持光劍的戰鬥方式,都會被歸類為「加凱」戰型。這種雙持光劍的戰鬥型態,並沒有特定的流派或是特點,只能說是習武之人在既有的戰型流派上加以延伸。

雙持光劍的特點在於使用者一般習慣將其中一隻光劍正握,用以攻擊對手;另一隻則為反握,用以防禦對手攻擊。兩者相輔相成之下,正巧符合「尼曼」的中庸精神,以及「阿塔魯」快速壓制的特點。使用者在戰鬥的變化上較為多元,且能夠造成對手心理上的壓迫感。其優點在於可有效對抗大規模群眾攻擊,但缺點在於無法將力量集中攻擊,近戰的力道上較為虛弱。

「加凱」的代表人物包括西斯派的阿薩奇范翠斯(Asajj Ventress),以及絕地派的亞蘇卡譚諾(Ahsoka Tano)。兩位以速度、靈活取勝的女性角色,時常以雙持光劍出現在動畫《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裡。另外,亦有多位絕地或西斯角色在電影或相關作品的劇情中,出現以雙持光劍之姿登場。但這些雙持光劍的出現乃劇情需要,或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出現,並非完全歸類在「加凱」的戰型之中。

加凱戰型的代表人物—阿薩其范翠斯(左)與亞蘇卡譚諾(右)
(圖片來源:ComicVine.com)


另外一個較有趣的「加凱」例子,則是在《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與《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出現的格里佛斯將軍,不但雙持,還可以利用他身為生化機械人的特點,同時拿四把光劍戰鬥。他手持的二藍二綠光劍主要係以單一的機械旋轉動作壓迫對手,並非以原力控制自身動作,因此嚴格來說只能算是模擬絕地武士的戰型。



以上便是《星際大戰》系列裡,關於光劍戰型流派的介紹。相信在觀賞《星際大戰》相關作品時,對於光劍戰鬥的觀察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認識。而在最新一集的《Star Wars:原力覺醒》中,一定也會有精彩的光劍對打場面,各位觀眾們不仿來分析看看,電影中的光劍使用者,是用哪些上述的光劍戰型呢?


最後分享一個有趣的影片。在一集Discovery頻道的節目《科幻成真》中,主持人加來道雄博士(Dr Michio Kaku)利用了許多科學推測,光劍的製作方式以及其運作的原理,並試著實際製造一把光劍。究竟他最後有沒有成功?大家來觀賞以下的影片吧!
[Youtube]4fss-XKyKOc[/Youtube]


文章出處>>【幕迷】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82479
作者>>XXY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