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最重要的集體創作!
以個人記憶拼貼饑荒歷史「民間記憶計劃」於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完整呈獻
《回憶:飢餓》劇場表演
《回憶:飢餓》劇場表演
《回憶:飢餓》劇場表演
「我」是誰?是什麼樣的歷史和記憶形塑出了「我」?「我」來自哪裡,又該去向何方?
「民間記憶計劃」是由「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吳文光導演於2010年起發起的集體創作記錄計劃,鼓勵年輕人帶著自己的攝影機回鄉,將鏡頭對準老人進行口述訪談,追探1959至1961年餓死超過三千萬人、被官方稱為「自然災害」的三年大饑荒事件。
這段慘絕人寰的過去,隨著時間流逝與政治壓力逐漸成為禁忌,就連歷史教科書也僅是一句話帶過。「民間記憶計劃」以「行動在前,記錄跟隨,創作在後」為核心,無論是口述紀錄、田野筆記、紀錄片作品,皆可感受到年輕創作者的那股熱情與追尋——對橋接起斷裂歷史的渴望、突破「精神飢餓」狀態的決心,以及以個人行動改變現實,為這段黑暗歷史留下民間觀點的毅力!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以之策劃焦點單元——「我」的行動:民間記憶計劃,放映計劃中的12部作品,並邀請到吳文光及七位創作者來台參與座談及講座,以及兩場《回憶‧飢餓》的劇場表演,將帶領觀眾認識這個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創作計劃!
賈之坦,《一打三反在白雲》
鄒雪平,《垃圾的村子》
鄒雪平,《傻子的村子》
導演照-吳文光by Ricky Wong
吳文光新作《調查父親》首映
1990年以《流浪北京》聞名的吳文光,近十年的創作逐漸轉往個人生命與中國近代史的扣連,並發起「村民影像計劃」和「民間記憶計劃」兩個鼓勵草根民眾投入紀錄片創作的計劃。本屆TIDF除了放映吳文光紀念母親的作品《治療》外,也將世界首映他花費30年時間,追索已逝父親隱瞞的故事,並從中梳理父子關係的動人新作《調查父親》。
在今年三月的TIDF前導影展裡備受觀眾喜愛的鄒雪平,大學畢業即加入民間記憶計劃,她每年返回老家拍攝,累積至今已完成「鄒家村五部曲」。這次將播映《垃圾的村子》和《傻子的村子》,從中可看到她的創作與行動一路升級,不僅帶著村莊小孩為死者立碑、建立垃圾站、圖書館、老人基金,嘗試改變村子的處境,更有對自身和家人的真誠反思。
舞蹈系畢業,擅長將劇場與紀錄片跨界融合的章夢奇,曾憑藉《自畫像與三個女人》入圍日本山形影展。她在父母離異後與母親同住,因而和父親疏遠,但透過民間記憶計劃,她回到了父親成長的村子,透過口述訪談、舞蹈等元素,一方面重構自己與祖輩的連結,另方面也在一次次介入中,更加了解村子,也更認識自我,完成了「自畫像」系列創作,本屆放映的《自畫像:47公里》和《自畫像:47公里之死》之間,跨時5年,深刻追思自己爺爺的生與死,並找尋自己的根源。
當一個睜開眼睛的人
賈之坦是計劃中最年長的參與者,今年已經六十多歲的他,在湖南以種植柑橘維生。他從2005年起加入「村民影像計劃」,深信攝影機就是武器,追蹤村里的老人贍養、河水污染等公共議題,這次他帶來《一打三反在白雲》和《我要當人民代表》兩部作品,前者挖掘文革時村子裡的禁忌歷史,後者則記錄自己投入人大選舉卻被官方打壓的經歷。賈之坦認為自己曾是一個「沈默者」,如今有了攝影機,便要當一個「睜開眼睛」的人,調查與記錄。
原為清潔工的李新民,也拿起攝影機返回雲南老家拍攝,《花木林小強啊小強》便記錄雲南大山的花木林寨子裡,年輕人外出打工的宿命。王海安的《進攻張高村》,真實記錄自己想募款為死者立碑,卻遭家族與村民極力反對,反映出一個知識青年的返鄉挫敗,也深刻呈現個人與村子的尷尬關係。曾於旅居西藏拉薩多年的創作者張萍,個人首部紀錄片《冬天回家》則以如山水畫般的影像與旁白,娓娓道出父親的生命故事。而1992年出生的胡濤,帶著攝影機回到爺爺的陝西老村完成《古精》,在老人們閒談故事之餘,以極度精煉的影像,群像式地勾勒出他們的生死軌跡。
鄒雪平,《垃圾的村子》
鄒雪平,《傻子的村子》
導演照-吳文光by Ricky Wong
行動在前,記錄跟隨,創作在後
「民間記憶計劃」參與者多為「八○後」的年輕人,他們帶著積極「行動」的熱情回到村子,面對這段被噤聲的歷史,進行翻攪與記錄。無論是田野調查、拍攝、訪談與剪輯,皆為每一位創作者獨立完成,在這些「一個人的電影」裡,「我」成為了說故事的主人,也成為連結現在與過去的橋樑,讓這些看似「不完美」的作品,引發更多討論、思辯與感受。而當攝影機以個人行動涉入歷史與現實,更將紀錄片的核心底蘊:觀點、關係、記憶、真實發揮到極致,拓寬了紀錄片的框架,誠懇而動人。
秉持著「行動在前,記錄跟隨,創作在後」的態度,「民間記憶計劃」如同滾雪球一般,他們的蹤跡踏遍中國20省份、256個村子,至今已累積了上千人的口述訪談、逝世者名單、數百萬字的創作田野日誌、超過40部紀錄片和五部劇場作品,並受邀至2015威尼斯雙年展及歐美重點大學巡迴放映,美國杜克大學更成立線上資料庫永久典藏。這些作品就如同黑暗歷史中的小小火光,以行動點亮自身與群體,抵抗著被抹滅/遺忘的歷史與記憶。本屆TIDF也是該計劃第一次以專題的形式,完整且全面地在亞洲影展中呈現!TIDF期待觸發更多元的交流,也為所有的記錄/行動者,激盪出更多思考!
放映、座談、論壇、劇場
除了紀錄片作品之外,2010年至今, 民間記憶計劃也完成了五部劇場作品,並將為本屆TIDF帶來兩場《回憶‧飢餓》的劇場表演。《回憶‧飢餓》首演於2010年,所有演員都是計劃的參與者,他們將在舞台上,融合舞蹈、音像,呈現回村追遡「飢餓歷史」路途中的故事、思考、以及那些「歷史記憶」。兩場劇場表演分別在5月7日及5月11日晚上19:00到22:00,於華山文創產業園區中三館二樓拱廳展出,結束後均有座談,歡迎大家共襄盛舉。(免費入場,請至TIDF官網預約)
章夢奇,《自畫像:47公里》
章夢奇,《自畫像:47公里之死》
賈之坦,《一打三反在白雲》
同時,「民間記憶計劃」的每一場影片放映,均有創作者親臨現場與觀眾交流對話。5月13日星期五下午2點至4點,TIDF也將舉辦「民間記憶計劃與非虛構創作」座談,由吳文光導演與美國杜克大學洪國鈞教授、日本學者秋山珠子共同探討集體創作的歷程與集體記憶的歷史意涵。此外,憑任三張「民間記憶計劃」影片票根,更可免費兌換TIDF團隊精心製作的《民間記憶計劃專題別冊》。
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即將於5月6日至5月15日,在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盛大展映,更多精采的節目資訊、活動內容、售票方式皆可上TIDF官網(www.tidf.org.tw)查詢。
王海安,《進攻張高村》
李新民,《花木林,小强啊小强》
胡濤,《古精》
記憶海報
[Youtube]ofJB_dLKnBY[/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