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生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與藝人安迪食道癌病逝的消息,震驚國人。食道癌是國人癌症死亡人數的第九名(註 1),且死亡率仍呈現攀升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男性發生食道癌的機率是女性 10 倍以上。由於食道的感覺不敏銳,癌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也不易被察覺,等到症狀明顯了才就醫往往為時已晚,難以治療,不到二成病患治療後能活過 5 年。
生活習慣會影響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研究顯示,許多不良生活習慣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例如常喝熱湯、熱茶、吃麻辣火鍋等,會反覆刺激、傷害食道,導致黏膜增生異常細胞;飲酒較多者酒精也可能傷害食道;抽菸、嚼食檳榔時,其中的致癌物質會加速正常細胞癌化;此外,經常性胃食道逆流患者也是高風險族群。高雄醫學大學食道癌研究團隊研究發現,菸、酒、檳榔 3 種危險因子只有其中一種習慣或完全沒有者,食道癌平均發病年齡約為 65 歲,有兩種習慣時則會提早 4~6 歲發病,若 3 種習慣都有,則會提早 10 年發病!
食道癌篩檢仍有進步空間雖然食道癌可透過內視鏡檢查而有機會早期發現(註 2),但有一大部分的早期食道癌因病灶變化很細微,只有些許顏色改變,因此無法及時發現。此外內視鏡檢查造成的不舒服、檢查過程繁複與無法普及的價格,都使它不能被廣泛接受。根據美國研究資料,以內視鏡篩檢無法明顯降低食道癌的死亡人數,且做內視鏡的過程有少數例子會傷害到食道,造成出血或引起心肺不適。因此,進一步發展更準確、方便、安全、舒適的食道癌篩檢方法,刻不容緩。
兩種不同的食道癌食道癌有兩類:一種為「食道鱗狀細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註 3),另一為「食道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兩大類。食道鱗狀細胞癌是食道內面表層細胞癌變,是台灣人較常發生的食道癌種類,整段食道都會發生;食道腺癌則是腺體細胞癌化,常發生於接近胃的部分。
食道癌的手術治療食道癌愈早發現,手術的複雜程度愈低,病患身體的負擔愈小。當腫瘤還很小而限於表層組織時,外科醫師可用內視鏡進行手術,不需「開膛剖腹」進行手術,因此傷口小、復原較快,能及早恢復進食、出院。但當腫瘤已侵犯至周圍組織,就必須切除一部分食道甚至是胃的上半部,之後再將胃部向上提以利與剩餘的食道接合。有些情形下,醫師會擷取病患一段腸道當作連接食道及胃的橋梁。多數情形下手術會配合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結語由於初期食道癌不易被發現,而中後期才發現時治療效果又有限,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遠離各種危險因子,是避免得到食道癌、遭受其害最好的方法。
註 1:食道癌是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第六名。註 2:通常胃鏡檢查的範圍就包含食道。註 3:食道鱗狀細胞癌也是全球發生較多的食道癌種類,世界發生率較高的區域包括中亞、東非、南非等未開發地區。食道腺癌則較常見於已開發國家。
|